《寂静的春天》是一本由(美)蕾切尔·卡逊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春天》精选点评:
●08年12月。一本难得的书。
●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文献占全篇幅四分之一,文献分章排列,每章的文献量都相当于一篇博士论文,而且都是学术资料.这本看起来像文学作品的大众读物实际上是五六十年代多个学科前沿的资料汇总,大部分思想不是卡逊原创的,她是汇集人.
●总有些人分不清使用和滥用的区别
●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秋之晨雾的原野。是那个时代的春雷。但现在,人们对于春雷样的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了。
●太重要了。要是小时候看了那时估计不会选化学而是生物,谁知道人生会不会改变呢。50年过去了,卡尔森揭露出的人类世界的那一面又怎么样了呢?我觉得知道我们在对世界做什么应该是所有人类的必修课。
●翻译扣一星半,于是变成三星了……
●环保经典
●我們在毒害著地球
●从现在看来,也无疑触及要害。世事都有两面,任性改造自然,总是会伤及自己
●我们现在多么需要一个卡逊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一):你要不要不带取舍的接受别人的思想
第一次读还是在大一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经过太多科学的训练,去读这样的文字当然是觉得很震撼。现在看起来,那些东西实在是有点夸张的言过其实了。实在是让我想到了现在的那些极端环保组织,爱护动物组织,非常的鼓舞人心,可是经不起细致的推敲,一群聒噪的糊涂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震撼
我们难道能够无视这样一个事实么?
我们现在使用的化学物质正充满着我们的环境,这些化学物质有能力直接打击染色体,并以精确的方式影响染色体。
为了得到一个不生芽的土豆,或是一个没有蚊子的院落,难道我们付出这样的代价不是太高了吗?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三):挺偶然又挺深刻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在两年前考研时读的,那时候喜欢逛当当,逛书城。
我记得考试的前一周我还在读它。
那一年的考研历史题非常难,但其中有一道题竟问到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的相关内容。
该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了。
当时兴奋的答完了那道题,整篇试题虽然难,但竟答得异常顺利。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四):深彻的无力感
昨天,妈妈打电话来说,他们去住所后面的农田散步,正值辣椒打包装运,剔除了损伤过小形状不规整的之后,辣椒们被装入印有绿色食品标志的纸箱里运走。采收之后的田野一片狼藉,满地丢弃着各种农药的包装,大小、品种、材质、形状不一。什么无公害,什么绿色,什么有机食品,那全是自欺欺人。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能吗?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五):观书有感……
兴起改编原句的念头
原文:
任何文明是否能够对生命发动一场无情的战争而不毁掉自己,同时也不失却文明的应有尊严?
我要改成:
任何译本是否能够对作品进行一场细致地揣摩而不背叛原意,同时也不失却本民族语言的应有魅力?
这个问题,在译文的版本中也没有解决……真是呼唤名译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