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8 02:4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读后感锦集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是一本由许纪霖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精选点评:

  ●思想性和学术性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对接?六代知识分子的分析较有价值。

  ●写得相对比较通俗

  ●美国著名学者萨义德在其1994年出版的著作《知识分子论》中,按照知识分子”传统的“历史形象,将知识分子理解为精神上的流亡者和边缘人,是真正的业余者,是对权势说真话的人。

  ●梗概的探讨了“公知”的来由演变及其于现代化、后现代化语境下的生存与挑战。公知首先要于其研究领域之中成为权威(后现代知识分科、话语碎片化使然、要求,并以此重新获取话语权),秉持一种跨领域的公共关怀的本意,去关注社会问题;而对于特定社会问题又必须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理性、合理的识见为基础。这是后现代语境中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之途。

  ●前几章论西方知识分子一般理论,教科书的体例。后面研究了几个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蒋廷黻闻一多金岳霖林同济等人,都是他个人的观点,杂志风格,可以一看。有人说这本书应该大学文科生人手一本,实在言过其实。

  ●这两年多,反复阅读书前许纪霖老师的自述,受益良多。

  ●看了自序就……无语了……

  ●前半部分还是序言写得最好,名家通识教材么。。第七、八、九章可以借鉴。

  ●说汪晖有什么历史视野纵深我呸……

  ●三篇综论性文章相当不错,其余简单翻过,逻辑性不大。以及启发了我对知识分子与底层社会、知识分子与上层权力这两种结构的关注。知识分子如何安身立命?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读后感(一):好书

  书是好书,就是当面和许老师交流的时候,被许老师狠狠地鄙视了一把。

  对海派知识分子的坦诚有了新的认识。

  书是好书,就是当面和许老师交流的时候,被许老师狠狠地鄙视了一把。

  对海派知识分子的坦诚有了新的认识。

  书是好书,就是当面和许老师交流的时候,被许老师狠狠地鄙视了一把。

  对海派知识分子的坦诚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读后感(二):国内不错的研究

  许纪霖应该是国内研究知识分子的一个标杆人物,文章通俗易懂,对于很多国内国外概念的介绍言简意赅,长处是对文化潮流变化引发国内知识分子公共性缩小的现象有所关注,缺陷是从反右后国内知识分子的转变和反思研究不够或着笔太少~~

  80年代,国内知识分子还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自从改革开放,消费文化兴起之后,知识分子逐渐学院化,公共话语也开始转变,平民娱乐流行文化盛行,这使得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空间进一步缩小。

  不过许显然忽略了另外一点,然而随着消费文化和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学家开始走上公共舞台,代替了传统的政论型知识分子,这让经济学在国内还没有太多发展和起步就已经成为显学,从而也导致国内经济学界心态浮躁、乱象丛生。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读后感(三):虽然拼贴之作,但也值得一读

  本书分两大块,前一部分纠缠知识分子的概念,后一部分是近代以来几位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两块内容双峰并峙,似乎没啥勾连,是谓拼贴之作。

  但作者写的很用心,特别是前言讲述自己做知识分子研究的心路历程,颇为动人,是全书中最好看的一部分,在前半部分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论述虽然是集众家之所长,但也论述得顺畅自如,对当前中国无不借鉴意义。

  后半部分的个案研究没有全看,但所读的几位,写得都来很生动,特别是借助个案研究来探讨宏大命题,例如通过研究林同济来探讨民族主义是否能取代儒家传统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觉得很有几分价值。而且作者能够注意到一些非学术资料的研究价值,例如汪曾祺的散文对金岳霖的描写,将这些信息作为佐证,整合到对学者人格与风格的分析中,使论文也多彩了不少。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读后感(四):知识分子

  作为学新闻的,我是冲着想研究媒介知识分子开始看中国知识分子这一块的书的。

  许纪霖先生的《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虽然是拼贴之作,倒也大致给我理顺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大体情况。让我有个宏观的了解。

  前三讲讲了知识分子的概念,从传统知识分子到专业知识分子,进而提出自己理想的知识分子类型——从专业的知识出发走向公共空间,拥有独立和批判的精神。

  后七讲进行了一些个案研究。我非常同意许先生所说的,要研究知识分子就得从知识分子本身开始。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读后感(五):永远在野——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简摘

  许纪霖论80年代知识分子与90年代的区别:

  1.知识分子公共性的丧失。知识分子开始学院化,进入现代知识体制。知识分子成为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但缺乏人文关怀。用韦伯的观念来说,是从天职感calling到志业感vocation,从神魅时代到解魅时代。

  2.知识分子的再度边缘化。尤其是南巡讲话以后,社会意义上的边缘化。

  3.后现代的崛起。宏大叙事的破碎,从话语上完全颠倒了知识分子存在和自明性与合法性。

  学术不仅来源于专业的知识,而且来自深刻的公共关怀与忧患意识。只有当拥有了博大的公共关怀,才会有扩大知识背景的需求,才会将专业的学术建构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上,建构在一个很深的“支援意识”上,这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有思想的学术”。

  钱穆论宋儒:宋儒严肃,八方为敌

  宋儒八方为敌,他们排斥佛教,但仍要有佛教普度众生的牺牲精神;他们反抗政治,但仍要自己走进之鞥只来完成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他们依仗的是书生们的社交团体,要把社会名教高驾在朝廷官爵之上。但他们没有门第凭借,又不肯采取佛教出世态度,尔为尔,我为我,与政治割席分疆。西汉淳朴、东汉清高、唐人阔达、而宋人则成为严肃。他们过分严肃处,让后人听到道学先生一称呼时,想象他们不近人情,但他们毕竟有他们的精神,此后直至清代,七八百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毕竟端此种精神来支撑。

  傅斯年致胡适之:永远在野

  我们自己要有办法,一入政府即全无办法。与其入政府,不如组party;与其组party,不如办newspaper。我们是要奋斗的,惟其如此,应永远在野,盖一入政府,无法奋斗也。

  金岳霖论哲学:游戏而已

  坦白地说,哲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游戏。我们不考虑成功或失败,因为我们并不把结果看成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在这里,游戏是生活中最严肃的活动之一。其他活动常常有其他打算。政治是人们追求权力的领域,财政和工业是人们追求财富的领域。爱国主义有时是经济的问题,慈善事业是某些人成名的唯一途径。科学和艺术、文学和哲学可能有混杂的背后的动机。但是一个人在肮脏的小阁楼上做游戏,这十足地表达了一颗被抛入生活之流的心灵。 金岳霖

  金岳霖与殷海光:时代精神未必长久、未必可靠

  在西南联大时期,金岳霖与他的学生殷海光有过一次谈话。当时正是各种主义竞相争雄的时候,学生向老师请教哪一派是真理。哲学家沉吟片刻,缓缓地回答:“凡属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人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学生又问: “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老师说:“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休谟、康德、罗素的思想。”这段谈话,后来影响了学生殷海光的一生。然而,作为老师的金岳霖,当他走出阁楼以后,是否已忘得差不多了呢?

  闻一多: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炸开紧固我的地壳,发射出光和热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