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8 01:07: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读后感锦集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是一本由巴金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精选点评:

  ●爱情三部曲,跟激流三部曲完全没法儿比

  ●高中时看的。。

  ●同 寒夜 憩园一样 雾雨电 也是高中时买过的一本盗版巴金文集里面的文章 好像是最后的部分 内容也基本不记得了 不过好像当时读完之后觉得写的真的不怎么样

  ●自己把《雾》《雨》《雷》《电》读下来,只读到小说贯穿着的矛盾:既积极又绝望,满怀热情却又困于痛苦之中......读到巴金简洁的文风(作为小说,似乎太过简洁了)......觉得情节发展一般,份量重的是主人公们,也是作者和作品本身的精神和理想,那么激昂、激烈,但我只是感受到,却不能理解也无法产生什么共鸣。|| 之后把陈思和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关于这部份的章节也读了,才知道“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才更明白小说的内容和那些人物们。|| 读附录里巴金的各篇序、记等等,巴金自己就活脱是他笔下那些人物里的一员啊......他不断强调他作品的写实是不必质疑的。

  ●还行吧,看来我读过不少书,尤其是现代文学,应该重点攻破

  ●懦弱的周如水,沉浸于爱情的吴仁民,以及后来逐渐成熟的佩珠。我觉得要看清美好爱情后的本质,于爱情之上有一种使命感,一个男人应当以责任为重,越是心随女人而动,越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男人。

  ●巴爷爷的作品在那个年代很有鼓动性吧。激情式的作品,套路明显:(1)一个患肺病或者病怏怏的人;(2)一两个打了鸡血的配角;(3)男女主人翁经由好感到隔膜再到相爱最后分别的过程;(4)里面的人物都爱哭。

  ●无政府主义者永恒的信者

  ●没读下去

  ●三个故事转换得很自然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读后感(一):爱情和革命可以同时进行?

  说实话,刚开始是抱着很大的一个期望来阅读巴金老爷子的爱情三部曲的,前两部《雾》和《雨》感觉还不错,但是到了《电》这部,就有点阅读上的疲乏了,主要是人物太多了,而且大部分人名只有一个字,巴金老先生在序里说《电》这部作品,每个人物都是主人公,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均匀的了解每一个人物的特点,成长和结局。在《电》中我有点不太喜欢仁民和佩珠相恋的这一经过,主要是经过《雾》和《雨》的铺垫,我实在没想到作者会在三部曲的最后一步把他们安排到一起。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读后感(二):使命与爱情

  读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其历史背景是在民国时期。在这时段的读书的人们是在挣扎中度过这岁月,他们心情是如此矛盾的,即向往爱情但是他们有自已的历史使命,认为自已并不应该沉醉于爱情中。他们的生与死只能围着当时的革命,有的人抑制自已的爱情向着心中的理想生活,还没有表达自已的爱之前就为了革命而死;有的人在表达自已的爱之后就为这革命而死。在这具有代表意义的年代下,爱情既是其中的调味剂又是一些人们的支撑。小时候学习的文章中,老师总是告诉我们那些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革命的人们是多么的伟大,我总是不能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了一些关于描述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心里越发觉得尊敬。这些革命的人们心里是如此矛盾,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却又是如此的从容,为这自已心中的理想。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读后感(三):年轻人对爱情的不成熟

  高中放假在家熬夜看的,只记得一个情节:好像是第二部【雨】中开头一段写得特别惊悚的感觉,当时真的吓到我了。后来看简介说也有巴金的朋友跟他说过这话。哈哈,书虽然没有巴金老先生【家】那样情节奔放,但绝非次品。那种年轻人对感情的不成熟表现得就很好,有时候我会想起书中的情节——因为自己在感情中有时候也会对号入座。单从书中这些人物的名字就能看出些诸如“若水、如兰”还有其他一些。

  自己好久没再好好读过一些书,前几天文学史老师讲到这本书我才又记起来。老师问有谁读过,台下无人应声,我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所以老师讲这段、讲巴金其人时我听得特别认真。

  自己很喜欢巴金的,他的书真的就是情感丰富,一点都不做作之态。前面有人说这本书写得不成熟,我说非也非也。正是里面的不成熟才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与闪光点。它不成熟或者说他(里面主人公)更或者说他(巴金)不成熟,才说得出、做得出那些真真切切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巴金晚年一直说要“说真话”,我说这是他被人称作“先生”的缘故吧。

  回到题目,不成熟——我是对里面的主人公说的,他们这些少男少女做事敏感情感丰富,他们是十足的年轻人。不成熟正是他们的标签,如果太成熟、硬没做过什么错事(指无关乎杀人放火之类的过错)那就不免少了几分方刚之气。

  年轻人不成熟不可怕,最不喜欢故作深沉、每天断作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以示人的那种。所以,年轻人,多多不成熟吧!

但这绝非想要大家一辈子不成个器,不成熟够了还请早早成熟起来,说到底不成熟只是你该经历的一个过程,绝非你整个人生的全部哈哈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读后感(四):女人,也该有生活的信仰

  书中有两条主线,人物之间的爱情和革命事业。在买这本书之前,我曾在书城看了两段,实在很喜欢《雾》对周如水心理细腻的描写。在那不久,就把书买下来了。

  《雾》的爱情气息就明显,《雨》次之,等到了《雷》和《电》的时候,主要讲了革命事业,爱情就只是点缀了。如作者所说,虽然是“爱情三部曲”,但是,他更想展示给读者的是人性的剖析。我眼中这本书的主题是“人该过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我感受到作者想传达给我的意思是:人要勇敢有信仰,让信仰指引我们在生活的浪潮中做一个有用的人。

  周如水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的人。性格决定了,改变自己,于他,是举步维艰。他给我的感觉最强烈。每个人都有改正自己的机会,多么希望当时他可以接受张若兰的心,可是,他退缩了。而且,从头到尾,就没有勇敢过,甚至最后,都是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吴仁民热烈浮躁焦虑,一度只能在“爱情”里燃烧自己的激情。这种性格的男人,我最不喜欢。但是,他比周如水要进步。虽然他不够坚定,但是,他从没放弃革命事业上的信仰。对自己选择的东西,能勇敢迈出那一步,也能承担责任。如仁民这样的人,想清楚了要走的路,一切就很明朗了。结果就是如此,虽然经历了爱情的挫折,但在《电》里,他成长了。更能担当,理解了爱情,理顺了爱情和事业的关系,也找到了真爱。

  佩珠是作者塑造的比较完美的女性。在性格没有成熟的少女时期,她受到了激进书籍的影响。从懵懂的“不做一个柔弱的女性”开始,到独当一面,成为一个懂柔情能承受的女人。她和仁民的爱情,是两个信仰一致人的结合。

  以前曾经考虑过,女人有没有必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做一个女强人。

  现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里的女强人不是说工作狂,只有金钱和工作却没有其他的女人。而是要立志成为一个自立自强,有用的女人。

  书中,若兰、智君、德华都是柔弱女子,她们有很可爱的一面,但是仅限于此,作为一个知识青年人,她们对社会毫无用处。活了一场,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现在这个年代,社会宣扬的是“嫁得好”,有些女孩的观点是“嫁得好比什么都重要”。我同意爱情和婚姻对一个女人的重要意义。但是,我更相信它们不是生活的全部。人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追求的姿态过活,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信仰。否则,一生将慢慢了却在大众眼中的“幸福”里,如若兰。也有可能,抵不住诱惑,像权势屈服,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如玉雯。

  曾经有人说“经济独立才有精神的独立,精神独立才会产生爱和顾惜”。我相信,美好的爱情,应该发生在两个彼此独立,信仰相同,但又相互欣赏的两个人之间。彼此独立,有自己的追求,不在经济和思想上依附于另一个人,是美好爱情的前提。

  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愿意堙没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中。女人之间的谈资不应该只是化妆品、衣服、电视剧。走进社会,人人都要找找自己前进的信仰,女人男人在这点上不应该有所不同。因为,生活一定远不止衣食住行那么单调乏味。波澜壮阔的生活更美!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读后感(五):逐爱记

  在序中巴金先生很困扰的是,这三部曲使得他人给作家本人安装了一个角色(陈真),有时候取材于友人的某些性格塑造出来的便被认定是对方。最后使得每次巴金先生作序都要努力解释这个问题。可见文学是很奇妙的,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刘莉娜曾说:文字是多么好的东西,只有自己才能控制让谁懂。

  作家是这样的,让读者懂了故事,懂了道理,却又妄想隐藏在文字的背后窥探他们,而并不想承认,自己或多或少的情感投射。说不好听点,叫“在文学世界里人格分裂”。

  我想把这爱情三部曲命名为逐爱记,虽然主人公都是在追寻爱,可是却在灰暗时代里一次次把爱逐走,伴随着革命与死亡的哀悼,一切似乎都隐藏巨大的空洞里,像一条鞭子打在他们脸上,血肉模糊仍不罢休。

  《雾》---1931年。

  地点几乎都在海滨旅馆及附近展开而已。

  主人公是周如水,爱上了“小资产阶级女性”张若兰。这是普通不过的爱情故事,两情相悦,然而一切都没有那么便宜,媒妁婚姻的束缚大大的刮了周如水一巴掌。他提不起勇气去面对属于他自己的新感情,每天和张若兰温暖暧昧似是而非,道尽了“土还主义”和自然界的美,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爱还是离开。

  他备受煎熬,“良心”与“道德”的谴责,令他着实像干瘪的气球,怯弱羞愧。他害怕自己禁不住天秤的平衡,家庭和妻子的秤杆早已牢牢的把自己的灵魂钉在地上,爱情能算什么良药?能反抗得起来么?

  在他拒绝张若兰的感情后,事情发生了喜剧性的变化,原来乡村的妻子两年前就病重而死了。可是他的拒绝已经永远失去了自己伸手可得的真爱-------张若兰结婚了,对象不是他。

  满腹真情又怎么及得上一次勇敢。如果你不够勇敢,你不配爱。

  是的,爱是迷雾。在那个年代,有太多的人有着周如水的境遇,年少时怄不过父母与不爱的人结了婚,等到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了,一切却成为了阻碍,是坚定的爱,还是懦弱的离开,大抵都是一次无奈的选择,毕竟伤害无法避免。

  《雨》----1932年。

  在《雾》里,陈真刚刚给我带来很奇妙的印象时,却在《雨》的开场里死得非常残忍。

  陈真把命放在革命事业里,连恋爱都不碰。这个不碰,一是不愿,二是不敢。他犯了肺病,没有听从友人劝阻继续工作着,你说他死板,他又不是。他是一个新青年,跟你谈恋爱问题,革命事业,资产阶级,善辩却又带了点固执和无奈。他还没来得及再体会点什么,却讽刺的死在车祸上了。大家都在说“陈真死了,我们只好忘记他,带着他的信念前进就是了。”

  难道光辉事业便是这样吗?轰轰烈烈,没心没肺,昏天暗地的工作,最后迎来的是这个评价。

  主人公是吴仁民。作为陈真的好朋友,他也是有着极大的困境的。他质疑工作质疑爱情质疑生活,但是无数的质疑却还是败在爱情的手上。他的妻子死了,却与学生熊智君相遇,多年前的援手成就的对对方的探寻。最后爱起来,即便不算热烈,但终归算是一段爱。

  然而,命运开了一个玩笑。第三者的介入杀了吴仁民一个措手不及。当年喜欢的女子,如今嫁入官僚受尽难堪,她只求做一个情人,安静的。可是吴仁民背不住,躲不了,最后对方自杀了,把自己爱的熊智君也葬送在自己的无能为力里。

  他到底爱的是谁,我不知道。但是借用文章里的一句话就是,男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可偏有女人喜欢。

  这是命。

  周如水爱佩珠,可是佩珠怎么甘愿做一个伺候丈夫的家庭主妇呢?人家有的是志向和勇气,立志当革命女青年了。结果只是一番问答,倒把作为听众的周如水逼向了自杀。小说也说了,这不是佩珠的错,怪只怪对方看不开。

  如果说《雾》是探讨无爱婚姻与有爱之人的抉择,那这一部便是爱情与事业的抉择。

  可惜,大伙怎么也搞不明白,爱情犯了什么罪,竟然要夭折在事业上。

  《电》

  电是带亮光的,给人新生,给人希望。

  佩珠焕然一变不再是小资产阶级女性了,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像几千瓦的灯泡那样照在自己身上,崇高得不得了。

  这一场戏,人物太多了,死亡与挣扎都凝固在每个人的脸上。可是大家都在行动。他们寻觅着爱情,突然发现一个真理,爱并不妨碍正义。

  恋爱至上也没什么,因为“我知道我活着的时候不多了,我就应该活它个痛快!”

  是的。我不怕,我有信仰,我爱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金选集·第四卷 雾雨电》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