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杜甫诗选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8 00:2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杜甫诗选读后感1000字

  《杜甫诗选》是一本由张忠纲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诗选》精选点评:

  ●校注不怎么好,不过借此书老杜一生之诗,可以大略观之

  ●圣人就是这个样子

  ●读过之后心情不好。一本薄薄杜诗选,有趣,有悲,有雅,有致,妙不可言。想想自己,有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像一个傻逼一样活着。古人是挺着的,立着的,古典主义大致如此。浪漫还好。到了现代派,总觉得有点满地打滚无事生非,整整一个疯人院,病殃殃。至于后现代,那是“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靠谱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终于读毕此书,翻身睡觉。

  ●杜甫是为父亲。时代的父亲

  ●其实我真的挺想给杜甫打一星的 千古诗词若干人 我难得不喜欢这个人=-= 可能像某人说的 我比较华而不实 我宁愿去读天天装逼的王勃 也不愿去读天天愁苦的杜甫

  ●有错字!

  ●译注不够好

  ●没得说,前人谓杜诗中之秦始皇,信然

  《杜甫诗选》读后感(一):你的春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二载三月,杜甫陷于长安。他一生求仕,渴望建功立业,而在这个春天,他来到了长安,却是以叛军俘虏的身份。他本可以在羌村避难,一国之君西逃入蜀,一国之都陷落敌手,这遍是血河人骨的焦土,还怎能称得上一国呢?而杜甫,这个在官场失意了一辈子的男人,他知道国破了,他知道这杂草丛生的皇城无异于阴间,可他还是道出了那句:山河在。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亲身经历了一个国家的由盛至衰,一个诗人,把目光从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上移开,聚焦于一个国家深重的灾难。他有饥饿的妻儿,有漏雨的草堂,可他的心里,却满满地装着一个国家。何为“大丈夫”,杜甫便是了——一个真正的儒者,中国历史上最硬的一块骨头。 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是时时刻刻都在疼的,他为每一个卑微灵魂的命运忧心,而他选择隐藏在心底的疼痛,却在千百年后,让每一个读者揪心。“家书抵万金”,他何尝不挂念他的家人,当他从那个遍地烽烟的村庄出发,他何尝不清楚妻儿会有怎样的命运。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我不知道,一个男人,要如何面对他笔下描述的这一切。这是几千年前他们追求的“民本”,他们原来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当时光之轮滚过千年,一个命运之神的弃子,依旧站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巅。一个民族因为一个男人“失败”的一生,隐隐作痛,这样的民族情绪内化为何其强大的力量,当一代又一代斗士振臂高呼,他们的脑海中一定闪过这样的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巨匠,对诗歌技巧的运用也自然是炉火纯青。在本诗的颔联中,杜甫托花鸟言“人情”,一朵花飞溅的眼泪,一只鸟惊骇的心,这些打破常规的意象组合,将一个诗人的家国之悲做了最大限度的延伸,延伸到他能看到的万事万物。“感时”与“恨别”的情感,就这样从一个细微的缺口喷涌而出,就像弥漫在空气里浓烟,就像流淌在水流中毒药,令人疼痛,无法呼吸。这种极为高级,极为伟大的抒情方式足以流传千古,即使今天看来也直击人心,但请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真正记住的,是那个春天里,长安唯一一颗破碎却依旧活着的,金子般的心。 一缕四十五岁的白发,不该是你为春天留下的。而你望向历史长河的双眼,什么时候也能带我去看一次春天。 2017.12.09 长沙

  《杜甫诗选》读后感(二):杜甫佳句,痛之入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前出塞九首》其三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其六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贫交行》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醉时歌》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后出塞五首》其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哀江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北征》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彭衙行》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其一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其二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 人生无家别,何异为烝黎。——《无家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浥红蕖冉冉香。——《狂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后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别房太尉墓》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绝句二首》其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孤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杜甫诗选》读后感(三):杜甫诗赏析及读后感

  近日读完《杜甫诗选》,摘抄几首自己比较喜欢的。杜甫的诗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三吏》《三别》等系列,读来有一种史诗的感觉,我觉得这些诗也是杜甫最为出色的,尤其要提到的是《北征》这首长诗,读完感觉非常过瘾,此外,我还比较喜欢杜甫早期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进艇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赏析:我比较喜欢最后一句,大意就是说:只要茶好,就算不放在好茶杯里一样喝的很有味道。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赏析:“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写那个老农民非常真挚热情,把诗人邀到家里,从早上到晚上留着不放,作客久了越见人情的深厚,诗人无法拒绝他。那老农民向家人嚷着叫添上果子栗子,诗人要起来被抓住不放,写这种举动,更觉得他的质朴可喜。直到月亮出来了还留住诗人,嚷着叫家里人添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读完这首诗很感动,感动的是杜甫所喜,并非一己之喜,一家之喜,而是国家之喜,人民之喜,天下之喜。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忆昔二首 之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赏析: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既庶而富,盗息民安,刑政平,风俗厚,制礼作乐,几于贞观之治,惜明皇昧持盈之戒,遂至极盛而衰耳。《杜臆》:“‘百余年间’二句,尤为有识,盖法度之存亡,关乎国家之理乱,先叙此二语,而随用“岂闻”二字转下,如快马蓦涧,何等笔力。”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此,洊经兵革,民不聊生。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东洛烧焚,西京狐兔,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乱后景象,真有不忍言者。孤臣洒泪,仍以中兴事业望诸代宗耳。

  2011-6-1

  《杜甫诗选》读后感(四):千古暖男——诺贝尔欠杜甫一个和平奖!

  年轻时,爱李白的风流与狂放;稍微长了,才懂杜甫的悲壮与沧桑。如今,我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杜甫。记得几年前,我也曾读过杜甫诗选,大多只是草草略过。许是历经过一些风雨,又许是困于相似的境地,今日读杜甫,反倒有一种说不出的原力。论才情,杜甫是无法与李白相提并论的。李白好似学神,是潇洒自在的。而杜甫偏向学霸,也许有些拙笨,但足够有力。

  国家不幸诗家幸。赵冀的诗用在杜甫身上显然不合适的。杜甫的不幸,总之是怀揣着盛唐的心,却活在了中唐的世界。面对苦难,大多有两种做法,一如大历诗人,将人生视作悲苦的历程,这是叔本华式的。但杜甫却是有些“尼采”的,他在苦难中挣扎,正是他的一声声怒号,构成了中国诗歌最有力的存在。

  杜甫同李白一样,心中也是有大格局的。他说“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真是横行霸道;他说“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对世人多么地嫌弃。他在登岳阳楼时写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真是豪壮。但不同与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然流露,杜甫的大格局似乎带着压抑。他在楼上看着如此壮阔的景色,想到的却是自己悲惨的境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很是鲜明的对比,人世沧桑感全都出来了。他还总爱自嘲,“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或是“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他将自己塑造为一个贫穷弱小的形象,这个形象也渐渐被历史定格了。所以李白从未老去,杜甫从未年轻过。

  杜甫的悲苦往往还不是个体性的,常常包含着对他人的悲悯,这也是他为何被称作诗圣的主要原因。他的三别,从闺中女、返乡儿、垂老翁的角度,叙述了战争给普通人民的灾难。在其中,老杜用的语言没有梅兰竹菊,没有绫罗绸缎,显得并不高雅,反倒有些“丑”。他写家园的破落时说“但对狐与狸,怒毛与我啼”,即使用个比喻,也是“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但在这些粗俗的言语中,却总能概括现实生活,及时地戳中泪点。再看兵车行里的一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多么像乡间老妇人的念叨,用在诗中,却极具反战的力量。我常说,诺贝尔欠杜甫一个和平奖。倘若人人都有杜甫般悲天悯人的情怀,世上又如何会有战争。他除了写战争后方的悲苦,又如个新闻记者般直奔前线。他说“孟冬十郡良家子,化作陈陶泽中水”,此句作人民日报头条标题,是极具震撼力的。又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又多么像新闻总结陈词中的评论啊。

  杜甫思想的前提是有些悲观的。他说“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真是沧桑地不能再沧桑。但他的诗并非如此堕落不堪了。他始终是怀着希望的,但这希望常常如鲁迅给墓碑上加朵黄花,可望而不可即。他的咏怀古迹全全是在借古人自勉,如“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他总是将希望寄托在遥不可及的未来,甚至是死后的世界。他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非但是给李白的,也是对自己死后名声的预言。他说“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又劝志士仁人不要抱怨,因为“古今材大难为用”,这是失败者最大的自慰,大有柳永《鹤冲天》的意思,这等诗作,常常暖人心脾,真乃困苦时的知心好友。

  杜甫的好诗太多了,怕是讲个三天三夜讲不完。年轻时,遇上尼采是种幸运,遇上杜甫也是种幸运。只愿将来,读完他剩下的几百首诗,也算和他是忘年交了。

  《杜甫诗选》读后感(五):再说老杜

  “再”说,其实可能不止。高中时“说”过一次(高中要求每周写周记,就是写小短文),也许还有,暂时不记得了。高中的观点,大意是说杜有一种推己及人的大爱。那时有一阵总在想出世入世的问题,有点看不起隐士们,觉得无非是明哲保身,不做事总不会犯错,乡愿而已。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更可钦佩。说老杜的似乎和“反隐士”不太搭边,但现在想想,其实还是一回事,都是傻乎乎的,奋不顾身。现代对老杜的评价,一般是带点“愚忠”的意思,忠则忠矣,一腔热忱,用错了地方,似乎颇可惋惜。这是把老杜圈死在儒家思想里,餐必思君,可不是愚忠么。即便是我高中所谓‘推己及人“的东西,大概也无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綮矩之道罢了。

  到今天再说老杜,是觉的老杜的好处在“愚”不在忠。谁聪明?谁笨?谁对谁错?——开玩笑吧!信上帝,上帝就存在,不必和哲学家多费口舌。老杜纯是一片赤诚,碰上了儒家,就餐必思君,倘若生在西方,会是个虔诚的信徒,爱上帝,不爱永生。

  老杜是个赤子。连连说李白是赤子,没错。李白一辈子学不会人情世故,是个一心只想着自己玩开心的小孩子。老杜是一辈子掏心掏肺,人间虐我千百遍,我待人间如初恋——两种,谁更赤子些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明明知道,又是何苦。天地无情,像一出希腊悲剧。老杜的故事,没有好人有好报,或者风水轮流转,倒霉到头总会转运之类的先验神话,每一次些微的好转,每一点希望,都是为下次死得更惨作铺垫的,真是“命运”了。到这个地步,还是餐必思君,还是三吏三别,“收汝泪纵横”,是对别人讲的,他自己何曾无情起来。

  清乾隆年间的黄景仁有高才,单论诗才,大概可以推清朝第一人。黄的诗渊源甚众。古风得李白气,用起典来又是江西派的看家功夫(据说他本人就是黄庭坚的后裔),十六首《绮怀》,要是改名《无题》,可以和李商隐会心一笑(孟依依语:谁年轻时没步过《绮怀》?)。取诸百家,而后能自成风格,黄的诗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一是清刚,一是苦涩。苦极了,郊寒岛瘦,可以加一个黄苦。郁达夫写《黄仲则》,写成一个神经过敏的病弱书生,那是夫子自道(郁达夫的小说全一个调子),黄有黄的清刚气,苦而不弱,但恐怕正是因为不弱,因为清刚,心气不平,反倒要更苦些。乾隆年间是盛世,黄仲则独独这么苦,说到底是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乃至于贫病交加(一直觉得古代诗人的“怀才不遇”很耐人寻味,诗写的好就觉得自己有政治才能,应该有官,然后有为。其实或许真是“天留我辈苦吟诗”呢)。

  黄景仁是苦,苦的既没深度,也没广度。论生平,老杜其实更苦,但老杜的诗悲而不苦,有一种更深沉,更广大的东西。

  下来说才。唐朝的李杜,两个人齐名,有趣的是,这俩人完全是两种路子。顾随的说法,李诗“夷犹”,而杜诗“锤炼”。我的说法:李白是天上的,杜甫是人间的(诗仙诗圣,很恰当)。贺知章甫读《蜀道难》,呼为太白金星下凡。李白的诗有一种向上的拉力,杜甫的诗则沉甸甸的,往下坠。李诗全凭灵感迸发,古风尤其有一种狂酣,有点酒神精神的意思。杜甫很清醒,作诗下大功夫,格律也精严(杜是懂格律而不是用格律,杜不入律的地方,都被后世当成案例学习)。李白嘲笑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都道从前作诗苦。”

  以为杜甫的诗纯是“人工锤炼”,那真是太看低杜甫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杜甫说的。杜甫的才华不在李白之下,两个人诗风上的区别只是性格使然。李白吃天才饭,杜甫也有天才,只不过又加上一份人力,打上一层磨砂,掩盖住了天才的炫光。诚然李比杜有灵气,更闪亮,但杜诗更有质感,杜的好处不在光芒,而在于厚重。并且,写过一点近体的人会有体会,写虚易写实难,要由虚入实,再由实返虚,到虚虚实实、不虚不实的境界(不好意思说成了武功秘籍。。),带着笔走比被笔带着走难,以杜的笔力,好像天底下没有他不能写的东西了。

  我去年去烟台,长岛海边九丈崖,碰上一场大雨,天苍海阔。后来很想写点什么,但是不会写,第一句就不会写。后来翻杜集,看到一句“台州地阔海冥冥”,才懂得到这一句好像漫不经心的起手里是何等的笔力。(插一句,写海写的最好的,还是“东临碣石”啊,一写就断了后人生路,后人再写海,就不能是“沧海”,只能是别的海。但这样的诗非曹孟德不能写,中国诗是诗人的萃取提炼,诗格即人格的公式基本是成立的。)

  后世学老杜的,大都湮没无闻了(再次证明杜诗虽锤炼,但底子是天才)。清季蒋鹿谭,于沉郁顿挫一道上差强近之。蒋的天才和笔力远不及杜,但时代环境相似(蒋经历太平天国),感情也深(不及杜甫,蒋还是先有事后有情,杜是先有情,遇事则发,如水入器)。蒋的《木兰花慢》(泊秦淮雨霁),写得很好。谭献称之为“词中老杜”。蒋不是刻意学杜,只是情致深了,下笔自然沉郁。诗格即人格,学是学不来的。辛稼轩一出,很多人学他,得其粗不得其豪,学老杜的人,也多半得其苦不得其悲。一流的大诗人,都不是笔墨上的功夫。

  注:1 以上纯属个人偏好

  2 我看过一个选本,一个朱注本全集。只是随便发到这本书的书评里,不代表对这本书本身有评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杜甫诗选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