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柳永词选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8 00:22: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柳永词选读后感1000字

  《柳永词选》是一本由薛瑞生选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柳永词选》精选点评:

  ●三变的词好细腻

  ●雨霖铃...

  ●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

  ●一梦黄粱一壶酒 一身白衣一身裁

  ●柳永真是善于铺排,收放自如,有浓情有手笔,而且相当宽阔,开合有度。有不足的就是反复念叨自己的旧情和宦途不顺...看多了会乏。还有,编辑的错误能再多点么......

  ●原来我的水平这么高

  ●最喜欢"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一句

  ●骤雨初歇。 柳永

  ●18-20岁间最欣赏的词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柳永词选》读后感(一):读词看柳

  将柳词作为日记,你会享受那段“桃花”源里的烟花时月,将柳词作为自传,你会融入那段精彩绝世的不羁旅程。

  诗酒飘零的年岁里,做一个白衣卿相。荆棘求仕之途,品美酒,作辞章,且饮且吟,纵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要如鹞鹤破云冲天,纵是梦断皇爵,也要奉旨赋词,于酒肆滥觞、秦楼红歌中,尽享妖娆美景,尽数柳腰清娥轻吟曼舞,于碧野晴川、市井薇径里,览千百山河气壮,厉大千尘世。这便是我在词间看见的柳永,一个流连于世间烟花的大隐者!

  寥落孤寂残影相随,长短阙歌终生依伴,少时尝世间百态,老来决情意绵绵,看人之不见,尽人之不能。也许这便是柳词能自成一派的根本原因。在长短句尚未执板引吭前,是他以一己之力将刘禹锡开创的词发扬开来,有世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为证。也正是这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宋代卑微“专职词人”将“柔风软骨”刻上词章。

  自古以来,读柳词的人不在少数,惯以赏辞藻,意情思,然而我却独爱其景,换而言之,我更享受的是在脑海中将词中美景复刻出来的过程。无论是《望海潮》中描绘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还是《雪梅香》中写到的“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柳词中的美景总是极富灵性,每临词句,竟有若玉手牵引一般,让人读来轻松自若,一物一景皆呈眼待望,使人以为自身早已依山伴水了。想来,柳永无疑是“诗界国画大师中较为杰出者之一”,虽不能做到像王维一样“诗中有画”那般,但也算是“按图填词”,只不过那画是他观景后画在自己脑中罢了。

  每个人读柳词都有不同的角度,于我则偏爱晚期柳词。较之柳词中的灿烂篇章《八声甘州》,我更喜欢《曲玉管》,一首道尽沧桑的追忆词。每读到“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阻追游。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仿佛那个悲天悯人的白衣卿相就在眼前,仿佛他笔下的词章画卷般在眼前荡漾开……

  《柳永词选》读后感(二):唐声佳处,宋调兴时

  

柳永的词集题为《乐章集》,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都出过校注的本子;最近地铁上打发时间,竖排繁体阅读颇有不便,故而扒拉出来这一本。词选得不差,不过长段的题解最好敬而远之,留一些理解和想象的空间给自己。

柳三变“奉旨填词”、“白衣卿相”的来头挺大,“绮陌红楼、经岁迁延”的名声也挺响,在加上一些由歌伎操持身后事的逸事,一般人对他的印象容易流于淫词艳曲。其实柳词是很清俊的,可以借刘勰说的“意气骏爽”四字评之。柳三变所处时代尚早,词的艺术风格还没有真正从诗独立开来,因此他的词作时常给我一种以诗言入词格的感觉,更为端正持重(这只是玄之又玄的个人观感,所指的也是语言习惯,与题材无涉)。

将柳词归入婉约派是常见分类,但如“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听听便罢。柳三变也写:“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双声子》)(笑)其实柳词的气象,尤其是叙羁旅的部分,是很疏阔的。如《夜半乐》:“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比之“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哪里有差?又如《卜算子》:“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雨歇”两句,真是既清且重,口中念过如含珠玉,我自己是非常喜欢。最负盛名的当然是《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霜风”以下十二字,在我心里也就只有相传李白所作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以胜过。

我个人最喜欢的柳词是《戚氏》,由暮景转至晚景,由晚景宕开写旧忆,又由昔而入今,二百十二字一气呵成,晓畅练达而又字字雕琢。“《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或有过誉,但《戚氏》写得确实是漂亮。我自己曾写过“柳衔飞霜,蝉惊宿雨,不似江南”,试图偷一点“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的意思,但终究是画虎不成。

柳三变于音律和文学都是好手,当时词这种体裁方兴未艾,并不如后世一样,直接拿了既有的词牌就用。柳词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自度曲,有一些今人非常熟悉的词牌,如《满江红》、《永遇乐》包括上文提到的《戚氏》等,都是柳三变所创;还有许多词牌,他自制之后几无人再填,如《轮台子》、《双声子》,因此不为今人所熟知。这大概也是柳词集题名“乐章”的原因,可惜古曲散轶,如今已经很难再想象了。

  《柳永词选》读后感(三):一世界的良辰好景,一个人的背影

  柳永悲伤也是精致的:烟花巷陌,女子俏丽,水袖如霞如雾。柳丝在岸边随风飞扬,残月如钩,清辉泻在楼宇房檐,江水无语东流。瘦马在风中鸣叫,分别时的友人无语凝咽。杯中盛满寂寞,一世功名,换了浅吟低唱。

  柳永喜欢市井生活,喜欢喧闹的生活气息。他喜欢歌姬,不是盛唐时在宫廷内为贵族舞蹈的丰腴美人,而是在汴京的水井边,打着拍子唱歌的清瘦少女。他喜欢她们,不是杜牧“赢得青楼薄幸名”那么心酸悔恨,而是他本身就为她们而活,倚红偎翠,是他的生活底色,是他的人生信仰。

  柳永是爱风流、爱女子的人。丽人们婷婷袅袅围绕在他身边,成为柳永命途中最美的点缀。

  柳永的一生是为了珍惜这些命如草芥的女子。所以他每次都要等到容颜枯萎,青梅老去。

  柳永,本名三变,排行老七,又称柳七。少年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性格狷介,屡遭排贬,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偏好萧索景物,咏唱秋伤风景。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

  柳永死后,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东京满城名妓替他出殡,半城缟素,一片哀声。亦有名妓为他披麻戴重孝,两月后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称为“群妓合金葬柳七”。

  柳永是传统文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柳永家族世代为官,他而立之年,便到东京求功名。骨子里的浪漫才情,让他被青楼歌姬深深吸引。他骄傲不羁,曾经歌姬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不料事与愿违,屡次落榜。沮丧之余,写下“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不料宋仁宗看见,将柳永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三分潇洒,七分惆怅。”

  柳永正和他的心上人们无边无际地欢乐。轻歌曼舞,佳人缠绵。他不像士大夫那样贬低出身低微却色艺双全的女子。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种特殊的代表。他用最美丽的词句和最优美的音律,歌颂这种颓废烂漫的美。他不为功名利禄而挣扎,只为伊人消得人憔悴。

  柳永知道,披着仁义道德的正统文化,让士大夫们,扮演着双重角色。纸醉金迷麻醉着整个上流社会,在秩序井然的世界里,是没有个人主义的,女人是男人的,妻子是丈夫的、儿子的,儿子是父亲的,臣子又是君主的,每个人都没有自由,都活在别人的生命里。文化所拼命保护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诗歌所传唱的,不是民间,而是宫殿。

  柳永不知道,他寒酸的衣服里裹着天才般的才华。他不适合在官场浮沉,却在秦楼楚馆里植根下来,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滋养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禾苗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他脱胎于草根阶层,开创了草根阶层自己的风格。

  柳永和他的女子们见证了盛世。北宋立国不久。王朝鼎革,万象更新,街巷间游走着生活的勃勃生机,醉在温柔乡里的柳永,一手挽起宽大的衣袖,一手泼墨挥毫。他不曾想到,失意之下的涂鸦,会让后世列他为北宋耀眼的诗歌星座。

  柳永真正爱好的是,文字。

  创造婉约派的柳永,起初混迹脂粉堆,只是为了麻痹他郁郁寡欢的心境。十年寒窗喝下的墨汁,无意却泻在了歌女的裙裾上。柳永只是不停地咏叹,为他失落的灵魂,为他所见的风景,为他美丽而漂泊的歌女,为这悲欢离合的紫陌红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他的多情与善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他的痴情与寂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他白描出的绝美的江南摄影。“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他一声潇洒而无奈的咏叹。

  柳永一生难达,寄人篱下,漂泊江湖,挨人白眼,《宋史》没有为他立传。正统文人斥责柳永“淫词滥调”,却未料到他们所写的长官喜颂的文章,并未流传千古,反而是柳永的风花雪月,却灿若星辰闪耀在历史沉河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壶浊酒斟满凄凉的泪,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词选》读后感(四):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碧落韶华怨

  提起魏晋风骨,我就不禁联想起那一长串放荡文人的名字,尽管那是一个的自暴自弃的时代——嵇康猖獗,身死犹弹广陵散;阮籍猖狂,穷途末路空流泪。 他们太轻狂,太高傲,太洒脱;以至于后世人以为,那时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本身是一个又一个战火纷乱的时代。 可几百年过去了,当历史的年轮碾转来到北宋之时,我们不禁惊奇的发现,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词人,风骨如魏晋;只不过多了份魏晋文人本有的清高与自傲,少了份魏晋文人天然的阴霾与矜持。 他叫柳永,原名三变,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自傲,却洒脱;他不羁,却轻狂;时常往返于秦楼楚馆之间,好作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 他低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御笔一挥“且去填词”断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贵功名,也截断了他入居庙堂的凌云之志。 他再轻狂,也绝不是一个没有抱负的男人;他再洒脱,也终摆脱不了传统儒学的束缚。他不是儒学的推崇者,可也绝不是礼教的叛逆者。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人生本就如此。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终没有亲睐过他而已。从此以后任由他改头换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终归也只能与那条仕途之路越走越远。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却了,荒芜了;且去填词,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词,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的确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君子,但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词人。 薄情寡义如何,有才无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时行乐于娼馆酒楼之间,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词,悠也闲哉,好不快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他的确是有才,堪称绝代词人。短短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千百年来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怅。 风流才子,笑看丰韵神采;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虽然这些女子与他终究只是一场镜花水月;尽管他们出生低贱,尽管他们受尽歧视,他还是用尽他真挚的感情和毕生的才华为她们写下了一篇篇纯正的词章,氤氲了无数永载青史的千秋佳作。也正是如此,他的诗歌才会如此婉转动人,如此用情至深,如此催人泪下。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他为妓女写词,而妓女也为他婉转唱词;而他的词也自然迅速传扬于天下。“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天下之人无不知柳永之词,尽管其中既有追随者也有厌恶者。 他的粉丝数量之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令人呐叹的。说实话,以前的我是不大喜欢柳永的,总以他的词作俗气为因而不屑一顾。可如今我还是不得不臣服于柳永的词作之下。因为不管是何时我的身旁都会有无数同学在向我感叹他有多么多么的喜欢柳永,甚至连我的国学老师也如此而已。人云亦云,一开始我还刻当作没听见;可时间一长,久而久之我也不得不屈服于柳永的词作之下,终于能静下心来品味柳词所谓的好,好到极端的好。此刻翻开宋词三百首时我依旧是我,只不过脑海中无意键多了柳三变的痕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雨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东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柳词。气概山河的弘阔气象,催人泪下的惆怅感怀、余音缭绕的完美旋律……诚然,不得不让人折服。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他上承李煜余韵,下启苏轼豪情,开创了婉约词中的柳词一派;大量创作慢词,改变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来长调词家周邦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开始面向民间创作,将文学由士大夫领域引向了市民领域,促进了文化传播。世俗文学发源于北宋,柳永功不可没。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柳词虽在,而人却早已不在。这位落魄一生的绝代词人,最终也如那默默耸立的柳七坟一般,静静的躺立在乐游原上,一去不复返。 但历史却会铭记柳永。尽管他的身影已随岁月远去,但他的灵魂却永远的印在了人们的心灵。

  《柳永词选》读后感(五):柳词摘抄

  

倾杯

金风淡荡,渐秋光老清宵永。小园新晴天气,轻烟乍敛,皓月当轩练净。对千里寒光,念幽期阻当残景。早是多愁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千幻重省。

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每高歌强遣离怀,奈惨咽翻成心耿耿。漏残露冷,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钟难整。又是立尽,梧桐随影。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柳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斗百花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4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竹马子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⑼,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⒁,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临江仙引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

萧条。牵情系恨,争向少年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⒀。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倾杯

水乡天气,洒蒹葭、露结寒生早。客馆更堪秋杪。空阶下、木叶飘零,飒飒声乾,狂风乱扫。当无绪、人静酒初醒,天外征鸿,知送谁家归信,穿云悲叫。

蛩响幽窗,鼠窥寒砚,一点银釭闲照。梦枕频惊,愁衾半拥,万里归心悄悄。往事追思多少。赢得空使方寸挠。断不成眠,此夜厌厌,就中难晓。

满江红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河传

淮岸。向晚。圆荷向背,芙蓉深浅。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曲终人不见。

玉蝴蝶

渐觉芳郊明媚,夜来膏雨,一洒尘埃。满目浅桃深杏,露染风裁。银塘静、鱼鳞簟展,烟岫翠、龟甲屏开。殷晴雷,云中鼓吹,游遍蓬莱。

徘徊。集旟前后,三千珠履,十二金钗。雅俗熙熙,下车成宴尽春台。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

少年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迷神引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望远行

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淅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幽雅。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玉蝴蝶

淡荡素商行暮,远空雨歇,平野烟收。满目江山,堪助楚客冥搜。素光动、云涛涨晚,紫翠冷、霜巘横秋。景清幽。渚兰香射,汀树红愁。

良俦。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浅酌低吟,坐中俱是饮家流。对残晖、登临休叹,赏令节、酩酊方酬。且相留。眼前尤物,盏里忘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柳永词选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