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0年的欧洲》是一本由(法)埃德蒙・波尼翁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2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元1000年的欧洲》精选点评:
●看大家都在吐槽翻译,我就放心了。想说挺全的,应该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就是看不进去,一定是翻译的问题!
●本书基本对公元1000年欧洲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涉及,讲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着重叙述了教会的生活。作者在谈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会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有些章节读起来还是很有趣味性的。中间对于农民和封建领主的不少叙述应该参考了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一书。就是有的内容作者表示没有太多相关材料,一笔带过,有的地方翻译的不通顺。
●作為對法叔無感星人,這本書看得我很多次想扔……
●虽然大家都说翻译的不好,但是我喜欢这本书。
●充实了我对中世纪史的认知.这套书很有意思.
●一锅用各种狗血例子煮成的粥
●内容太杂,浮光掠影,点到为止,每每才读出了兴趣就跳进下一章了。三星半
●如标签所示 一方面是自己对于法国的历史了解不多,涉及到具体的事例的时候不能理解; 另一方面虽然有基本的欧洲历史来支撑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但翻译实在太糟糕; 顺便提一下,这本书的插图和《骑士时代》里的好像,不过彩图换成了黑白
●有料,但太散乱
●什么狗屎翻译
《公元1000年的欧洲》读后感(一):天哪,可怕的翻译
书的选材是很吸引人的,原版质量从序言里也看的出来应该比较有保证,就是翻译质量太不行了。在中世纪译作里算得上最难堪的几部了。
想想也可能是国内法文的译书本来就少,水平自然不敢保证。
相比之下,德文的译著普遍水平就好的多。
呵呵,如果当时仔细读几页,估计就不会买了。
《公元1000年的欧洲》读后感(二):题材很有趣,翻译糟糕得离谱
不知道这位翻译怎么能如此不顾自己的名誉,拿出来这样的东西。另外,出版社也够不负责的,不好好把把关。
不过,题材很有趣。书名是欧洲,但其实主要是关于法国。描写了1000年前后法国的社会的方方面面,比通过小说来了解中世纪的社会状况要有趣得多。
适合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阅读。如果对欧洲的国家、民族的历史没有一定的基础,读这本书肯定说云里雾里的。
《公元1000年的欧洲》读后感(三):题材好,但不推荐大家看
既然本书含有拉丁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法语和……,把它当通俗易懂的读本来看待大概是不适合了。
然则这本书是专业中的专业,所以按法语语法而用中文写出来,而且很多地方忽然就出来个结论,而和上下文无甚必然联系,……,可惜了这个题材。
其实就是写宋朝前后的欧洲(只要是法国),生活质量不高。
而开头写当时欧洲到处是森林,郁郁葱葱,而且人烟稀少,但却是反复无常的极端气候,这个好像和现在的环保宣传有些冲突了。
《公元1000年的欧洲》读后感(四):一些小细节
看法国人埃德蒙•波尼翁写的《公元1000年的欧洲》,关于僧侣生活,有些小细节很有趣,记录下来。因为看到这些的时候,总是要让我想起《玫瑰之名》。
如果我再写类似的东西,就要把这些小细节运用上,会让人印象深刻的。
僧侣们在日常被要求沉默,所以大多数时间,他们是不交流的,而如果需要交流的时候,因为不能开口,就只能用手势。基本上,在外人看来,就像一群自愿放弃语言功能的大傻瓜在乱比划。不过从某些方面来说,因为手势是如此简单明了,又只能维持最基本要求,所以人们只能把交流本身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也就保证了“精确地让自由的思想转向上帝”。
在吃饭方面,用食指和大拇指作个圆圈,代表面包。很好理解。要吃鱼,用手做出鱼游泳的样子。要一些昂贵的鱼类,先比划鱼,再双手支下巴,大拇指翘起来,代表好极了。
不过,芥末是大拇指放在小拇指前关节,这点作者都无法解释原因。
油煎鸡蛋饼,用手在头发上绕成卷,据说是谐音。喝牛奶可爱极了,而且很富有想象力:把手指头伸进嘴里,做出婴儿吮奶的姿态。
想找饲马员,用手揪揪头发帘,这代表马的缰绳。
如果表示坏,用双手蒙住脸,然后做出撕挠的动作。
基本上,在这个时代作僧侣是很幸福的事情,他们可以吃到猪肉煮出来的蔬菜,和很多鱼。如果生病了,还可以尽情吃肉。
《公元1000年的欧洲》读后感(五):难以忍受
今天整理旧书,偶然看到了一本《公元1000年的欧洲》,倒插在书架的一角。BS之情瞬间又充满了大脑,大家对中世纪欧洲感兴趣的,千万不要买这本书。因为这是我见到过的翻译水平最差的作品了。
当时头脑一热没有细读就买了下来,认真的读了三章,真的吐了= =|||。就算原著是出自于巴黎文献学院这样一所学术严谨的学校,翻译有难度;就算法语文献的翻译人才比较少,大家可以忍受一定水平的潦草;就算译者您很忙,以至于用200多字形容了您将此书的翻译工作一拖再拖的情景,您也不能把这种让人全然看不懂的东西交付出版社吧。还有山东画报出版社,此书见光也有贵社的功劳。
本书中充斥着包含六个以上逗号三行无法结束的中文单句,没有主语的破折号使用,车轱辘话,无法断定互相之间修饰关系的名词。句意错误,译名错误更是多的可怕。
我曾经思考了这句话很久,“惟一的例子是:‘rix’这个音节,完全是以一些高卢首领的名字作为词尾的,从高卢人的首领韦辛格托里克斯开始。”难道高卢人首领的名字短到可以成为rix的词尾?他们是用拉丁字母编号的?后来发现把意思倒过来似乎可以通顺些。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明白,就是明白的都有点结巴了。“……罗曼语并不是惟一从拉丁语演变而来的,并不是惟一从拉丁语繁衍而来的正宗的后代,而是他们自由结合的产物——是与其同族的各种不同的语言和繁衍结合后所生下的一个‘私生子’。”这两对句子就像是打了一半的嗝和一个完整的嗝之间微妙的关系。
当然,作者对于破折号也有很强的怨念,满篇的破折号就如同《源氏物语》里复杂的人物关系线一样。“……莱茵兰地区同高卢一样长期而又严厉地被罗马所占领——特里尔成了帝国的首都——成了一个讲德语的城市。”最后我勉强同意莱茵兰地区并没有变成一个城市。
当然也有很多我现在也没有明白的句子。“这位天主教会的王子已经上了哈乌尔·格拉贝及其同伙的当,受了他们的骗吗?然而,人们带着许多美好的心愿,或者是带着极坏的信仰,刚刚看到他们是否被作为见证人而加以引用,他们不能足够地使人们产生一种观念和思想。”读了很多遍,我一直辛苦的抓着“他们”这根救命稻草被这些杂乱的描述冲的飘来荡去。最后无奈的跳过了整段文字,不过后面的文字更加凶猛。“在巴罗尼乌斯之后,在路易十三统治时期,修道院院长和勒瓦索的那些毫无价值的作品,他特别指名引用哈乌尔·格拉贝的,还有心教堂的白色装饰,也是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由巴黎的第一位考古学家索瓦尔几乎是模范抄袭而成的,他跟米舍莱一样,从中得出了相同的结果。”我觉得读不同的章节得出的,确实都是相同的结果。
总之读这本书的感觉,用最近刚学到的一个词,就是很囧。
当然作者在“译后记”里还是振振有词的。“从翻译的角度讲,由于本书涉及历史、地理、自然……(共16个名词= =|||)……等各个方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古代官职和称谓等;有的地方还直接引用了拉丁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古法语的原文、原句、原词,给翻译造成了很多困难,需要译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查证工作。”后面一句最为经典:“好在本书很有趣味性,翻译起来容易投入。”由此看来,译者自我解嘲,或者说自娱自乐的功夫还是不错的。
好在我有几个很有前途的同学在学法文,所以以后也不用担心总是看这样的译作。大家只要记得别跟我一样掏23块钱买这本书就好了。不过中文系师范的同学们,确实可以拿来备课用。
总之,对于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要小心了,并不是骑白马的就是王子,他真的可能是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