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朗读者·第一辑》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7 03: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朗读者·第一辑》读后感100字

  《朗读者·第一辑》是一本由董卿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朗读者·第一辑》精选点评:

  ●访谈部分颇有力度,虽说设计感十足。

  ●《朗读者》这个节目让文学流行起来,功德无量,同时也是董卿主持人生涯的华丽转身。通过名人朗读名著的精彩片段得以让读者管中窥豹,同时让读者了解每一位朗读者的品位,非常有趣。尤其读到张梓琳推荐的《愿你慢慢长大》,刘瑜这封写给女儿的信我之前就很喜欢,这次相遇如同老友重聚,欣喜万分。

  ●世间第一等事乃是读书,腹有诗书

  ●至少比电视好多了

  ●垃圾

  ●感觉就是一套电视节目台本,称不上是书。从文字上看,采访内容很肤浅,采访套路很老套。内容编辑有东拼西凑的感觉,太多董卿的照片,搞得像写真集,总之阅读体验很不好。还是直接看节目吧,看到有兴趣的内容再找原著来阅读比较好。

  ●评论区为什么会有说这是垃圾的?哪里垃圾?为什么垃圾?

  ●价值观是好的,大多选文都很经典。就是写真可不可以少放点?

  ●一星给董卿,半星给书里的心灵鸡汤,剩下的全都给这本书给我安利的N本书。

  ●有不少中国文学名篇,很多作品情感度很高,还是值得一读的,装帧也不错。

  《朗读者·第一辑》读后感(一):感谢有你

  “高山流水”那是俞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凤求凰”那是司马相如遇见卓文君时的一见钟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王勃遇到了夕阳下的滕王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夫妻长相厮守的承诺;“常回家看看”那是要对父母的陪伴;“戍守边疆”那是为了千万人与家庭的陪伴。

  在这个物质横飞的时代,金钱重于感情、钞票大于亲情、美元强于友情的年代,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成功文化、养身哲学,《朗读者》便如一股清流、一碗鸡汤,掷地有声地喊着社会“真善美”,满足每一位读者在这狂躁的时代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通过对文章和朗读者的精选,《朗读者》完美的阐释了爱与恨、喜与悲、情与愁,启迪我们对于生活的更深刻的思考。

  感谢今生今世遇到身边的每一个你,感谢此生此世身边每一个你的陪伴,感谢你们选择了我和我选择的你们,每一个你的出现对我来说都是一份礼物。同样感谢在这个时候遇到你——《朗读者》。

  《朗读者·第一辑》读后感(二):无声文字,有声倾诉,一花一叶,大千世界

  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一一无所求。--切米沃什《礼物》 朗读是倾听自己的声音,也是倾听他人的声音。通过朗读,知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心灵。本书是董卿电视节目的文字稿,接受采访的嘉宾选择的大多是改变自己的好文章,里面也有很多金句。

  朗读赋予文字新的力量。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朗读带来不同的信息量。比如《何帆大局观》和《何帆读书俱乐部》,前者由他人代读,后者由何帆自己录制,课堂的效果大大改善。从声音中,可以感受到讲课者思想流动。同一篇文章,因为朗读者的不同人生经历,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感觉,放大了朗读者的人生体验。

  朗读促进思想的交流。朗读者和听众花同样的时间,去思考文字中的信息。朗读者掌握着节奏,而听众更容易进入“共情”的状态。这一点在亲子教育中效果非常好。美国女孩克里斯丁,小时候建议她父亲每晚给她读故事。这一读就坚持到了克里斯丁上大学,经历了3218个夜晚。克里斯丁上大学的第一天,他们在宿舍楼的楼梯间读了最后一章。

  《朗读者·第一辑》读后感(三):不惧岁月的美人-董卿

  

第一次见到董卿,那会她曾在上海地方台节目相约星期六做过一段时间的女主持人,当时就觉得这位女人还蛮知性的,那会在孩提时代的记忆中上海女主持人里印象深刻的就是擅长翻译的袁鸣和优雅微笑的董卿了,两个人的生活、工作轨迹有点相似。

再遇董卿是春晚之后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两个文化节目彻底奠定了她是中国主持界首屈一指的女主持人,修学归来的董卿敢于挑战新的高度,她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岁月洗礼后的贵族与古典之美,笑意盈盈尽显岁月的温度,各种诗词典故轻车熟路,没想到再次归来的董卿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正因为她,引领着我们遨游在浩瀚无边的诗词宇宙,感受穿越岁月的源远流长。

《朗读者》离不开董卿和背后工作人员匠人式的尽善尽美和真挚情感,那些故事关乎着人类的爱恨悲喜,董卿满怀着人文关怀的温暖之中,她对每一位嘉宾由衷的关心,让我们观众重新得到心灵的栖息,朗读者成为那么多知音们的心灵家园,充满着欢歌笑语、充满着惆怅伤离,充满着更高阶的理解与包容。

这回买书来看发现书上的文字比采访的语言更有力量,深入人心的故事数不胜数,感动于濮存昕先生推荐的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美文《宗月大师》,宗月大师的乐善好施也点亮了老舍的那盏善良的明灯,共识于徐静蕾对祖辈的思念,史铁生先生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并捕捉了《奶奶的星星》,振动于英年早逝的朱生豪先生以炙热的心灵在十年有限的期间笔耕不辍的写了多封情书,相拥于毕淑敏先生的《握紧你的右手》怀抱中,迸发出对人生的思索......这些不同时段的文字更加引发了身为读者的我对铿锵有力的文字生动注释,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留下铮铮作响。

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的董卿完成了趋近完美的转变,绚丽、和婉、谦卑如她每次的出场触击心灵,温柔的笑颜,给人温馨随和之感,消融他人生命中的冬色。在才学和事业方面,她又是一个永不停滞、勇往直前、岁月为她和蔼让步的女子。

  《朗读者·第一辑》读后感(四):记录一下读后感吧

  文字以及语言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对所有人来说都平等的一类工具,无论贫富、无论身份、无论阶级,任何人都可以用文字来书写,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可以阅读他人所写下的语句,体验他人的人生。因此,我觉得《朗读者》的意义就是通过访谈与朗读,让我们看到原本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明星、企业家、学者同文字产生的联系,看到了文字可以向不同的人传递同样的力量:老舍的《宗月大师》让濮存昕更加感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许渊冲把翻译文学作品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李亚鹏用一封信来表达对自己女儿的爱和期待……

  遇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与无数人相遇,有的可能只是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则会成为我们人生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在这一主题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张梓琳分享的《愿你慢慢长大》。文中刘瑜为自己的孩子这样写到:“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我想,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易可以做到,但做到的话一定会很了不起的事。张梓琳在访谈中说,她“遇见”女儿后自己的内心比以前变得更加丰富,生活更立体,或许这就是“遇见”的意义吧。幸运地遇见朋友、爱人是如此,不幸地遇见无法相处的人、不爱你的人也未尝不是这样。

  陪伴。遇见不过是一瞬,如果不想让短暂的相遇在指尖消逝,那么就需要长久的陪伴,而陪伴需要的仅仅只是时间而已吗,当然不是,勇气、耐心、同理心诸如此类的品质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就像杨乃斌分享《寄小读者》中的一段,冰心这样描写她年幼时这样问过自己的母亲:“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她的母亲温柔且不迟疑地回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正如冰心所说,真正的爱是可以摒除一切、拂拭一切而存在的,陪伴也应是如此,因为陪伴是爱的产物。

  选择。量子力学研究者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人们便开始幻想着另一个宇宙的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思考如果可以改变当初的某个决定,自己会有何种不一样的人生,但要明白的是,我们只有一次活着的机会,每个选择都很重要。蒋励所分享的诗歌《未选择的路》这般写到:“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便是最好地诠释。王千源选择坚持拍完《钢的琴》,秦玥飞选择回国当村官,郭小平选择成为“红丝带学校”的校长,他们都放弃了当时看来可能会更好的平行宇宙,但他们在现在所走的道路上依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且不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

  礼物。礼物这个词可以十分具体,也可以抽象,遇见美好是礼物,爱人的陪伴亦是礼物,礼物无疑是美好的,但它的美好其实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蕴含的情绪、情感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即使女儿有先天缺陷,因为对女儿的爱,李亚鹏依然将女儿视作上天给自己的礼物,并且和王菲成立“嫣然天使基金会”将小爱发展为大爱,而这样的爱便成为了更多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们的礼物。在李亚鹏分享的《背影》一文中,朱自清父亲买给他的橘子也不单单是可以吃的水果,而是饱含着沉甸甸父爱的礼物。

  遇见、陪伴、选择、礼物,正是这本《朗读者》的四个主题。而我想,这四个主题最终都可以聚焦在“意义”这个词上,这也是人不同于其他的动物的区别之一,我们的行为不再只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这是一个我爱的人让我转变的想法。我们让遇见、陪伴、选择、礼物变得有意义,也让文字变得有意义。

  我不知道会写诗的孩子是不是真的不会砸破璃,但我相信,热爱阅读或者写下美好文字的人,心中会有那么一块柔软、温暖的地方,那也是有爱在的地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朗读者·第一辑》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