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融投资400年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7 00:10: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融投资400年读后感摘抄

  《金融投资400年》是一本由(英)查尔斯·马凯 / (荷)约瑟夫·德·拉·维加著著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投资400年》读后感(一):公元前119年的中国,与1800多年后的法国,导演了同一出戏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算缗政策。 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 为嘛突然要实行这个政策? 简单点说,就是汉武帝年年打仗,国库告急了。 这个政策起初实行的是“自行申报”。具体来说,就是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行申报资产,每二千钱,纳税一算(一百二十钱);一般小手工业者,每四千钱,纳税一算。除官吏、三老(掌教化的乡绅)和北边骑士外,凡有小马车(轺车)的,一乘纳税一算;贩运商的车,一乘纳税二算;船五丈以上者,纳税二算——有点像车船税,呵呵。 不要以为古人就比我们今人淳朴些,他们也不老实,政府的征税令下达后,那些豪富大贾大多隐藏财产,不如实申报——”富豪皆争隐匿财“。 皇帝制订了激励措施,树立了榜样,有个向朝廷慷慨捐赠财物的河南商人卜式,被朝廷授官授爵,赐予土地,并昭告天下。 然而,榜样的力量并不总是无穷。富豪们还是一动不动。《史记.平准书》上讲:”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 怎么办呢? 强办! 汉武帝决定推行”告缗“令。 这个命令有点狠: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一经查出,判戍边一年,没收全部资产。 最厉害的是后头一句:揭发举报者,奖给所没收资产之半。 告缗令恰如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大量隐匿财产的富豪被检举揭发,更多的中产商人被一些投机者和游手好闲之人盯上,被告得倾家荡产,其中不无躺枪者。 汉武帝的这招卓有成效,《史记.平准书》中记:国家没收的”财物以亿计,奴婢以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它亦如之。“朝廷缓解了财政困窘。 而此令一出,”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于民间商业而言,打击是沉重的。”告缗“期间,社会矛盾突出。朝廷眼见问题不可收拾,加之国库危机暂解,该项政策实施两三年后,废止。 无独有偶,英国学者查尔斯.马凯所著《金融投资400年》中也记录了同一出戏。 公元18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国家的金融系统处于一种极端无序的状态。路易十四奢侈无度、腐败堕落。上行下效,各级官员也极尽所能地以权谋私,整个法国被带到了毁灭的边缘。国家的债务总额高达30亿里弗(当时法国的货币单位,1里弗相当于20个苏),而整个国家的年收入只有1.45亿里弗。且每年还要开支1.42亿里弗。 如何支付这么庞大的债务? 摄政王奥尔良公爵等人下令货币重铸,这样一来,通货的币值贬值了五分之一,那些手持1000块金币或银币来到铸币厂的人,得到了名义上价值相等的硬币——所含金属的重量仅为原来的五分之四了。 借助于这个计谋,法国财政部入账7200万里弗,但此举让国家的商业运作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民众强烈不满。 为平息民愤,政府决定甩锅,他们组织了一个公正法庭,其任务是对贷款契约签订方的营私舞弊行为和农场主的收入进行调查征税。他们鼓励检举揭发,并且承诺,举报人将获得罚款、充公的赃款、赃物的五分之一的奖励。 古今中外,不老实的商人和投机的闲人一样多。一时间,法国巴士底狱住满了偷税漏税者。在高额悬赏的引诱下,职业告密者出现,他们无端指责那些品行端正的生意人,声称他们犯有欺诈勒索者。无辜的人们陷身官司。 怨声载道。 不得不说,1800年后的法国这一出,比我们的祖宗汉武帝导演的还要失败。汉武帝是为了御边敛财,且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国库收入,而法国这边,以这种方式收敛的1.8亿里弗,仅有8000万用于还债,其余的均被各级官员们中饱私囊。 在这样的情势下,法国不得不于一年后就解散了公平法庭。 闹剧收场。

  《金融投资400年》读后感(二):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金融投资当然也是

  

当前,中国加速步入世界的龙头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区块链、“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等成为新旧产业变革的“新引擎”。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布局全球产业链,加入到了全球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之中。

麦肯锡去年发布的金融行业白皮书《中国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报告指出,中国金融体系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主要行业板块面临增长放缓与分化严重两大主要挑战。以跟随大势为特征的“β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为此,麦肯锡提出,中国金融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以持续系统性价值创造为核心的“α增长”战略。报告认为,面对挑战,以跟随大势为特征的“β增长”已经难以为继,“水涨船高”的时代已经过去,“水落石出”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实质上应是以持续的系统性价值创造为核心的“a增长”战略。以中国银行业为例,亟需从“规模驱动”的老战场,向以客户为中心、价值驱动的新战场加速转型,从同质化转向差异化发展之路。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金融业将进入变革期,追求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新常态。曲向军表示:“金融行业面临持续增长的挑战,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不管是‘大象起舞 ’还是‘小而美’,领先金融企业都各自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禀赋和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跑赢大市,获得高于市场同业的市净率或账面价值,值得中国金融业借鉴。”

《金融投资400年:投资者必读金融理财宝典》整本书故事有主干有细节,内容翔实、案例鲜活,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惬意的金融投资类通俗读物,集合了两部投资经典《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和《困惑之惑》。前篇的故事一下子把三大金融泡沫的形态、材质、规模与影响悉数了解,通过密西西比计划、荷兰郁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描绘了深陷于投机狂潮中的人们的疯狂举动。后篇的故事以股东、商人、投机者三个层面的股票持有者的对话形式,将交易所里价格涨跌动因、投机原则、经纪人贪婪的原因及空头的花招等一一予以揭露,从股票交易所的由来,如何探测价格的不稳定因素实现投机的目的,到交易类型、游戏规则及行业惯例,再到挣脱一切想象束缚后的经纪人狡诈所表现出的极致,层层递进,精彩纷呈。全面展示了“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就算是非金融人士,也可以忽略那些簇拥着好几个百分比的细节句子,了解发生脉络依旧是无障碍阅读。

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金融投资当然也是。书中解那些几百年前的金融投资的错误现在依然会有很多人犯。就像书中的故事,密西西比的泡沫,一位名叫约翰·劳的赌徒,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浪子,除了在与异性的社交上如鱼得水以外,其它方面一事无成。而约翰是如何成为权倾法国朝野的摄政王所青睐而后开始平步青云?是因发行的密西西比股票,让一群王宫贵妇天天守候在庄园门前,只为了见上约翰一面,以获得股票优先购买权。当泡沫被戳破的时候,密西西比王朝也随之走向了终结。法国因为一场惊天骗局,让王朝覆灭,社会走向动荡不安。

同样处在古老欧洲大陆上的英国,这个通过工业革命完成了丰富的积累的老牌儿资本主义帝国,也会因为金融而全民陷入疯狂吗?这就需要在南海泡沫事件中寻求你想要的答案。一个从未进行过的项目,只是一张印着“地球许可证”的正方形游戏卡片,便引得无数人趋之如骛。贪婪在蔓延与扩散,就如同那伦敦街头弥漫着的大雾,将人们理智的太阳遮住。无论是大权在握的公爵、议会政客、威严正义的法官,或是街头的铁匠、马车的车夫,都在下注时刻盯着股票交易板,只求上涨、上涨、上涨。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当地其盛产的郁金香芳名远播。但就是这么一株小小的郁金香,却让无数人因为它倾家荡产。这就是郁金香的泡沫,在最疯狂最巅峰的时候,甚至有人愿意用12英亩的土地,去交换一株“永远的奥古斯塔斯”。

三个不同的国家但人们却先后走上了相同的道路,一开始先描绘出前景光明的未来,让人们相信是真实的,紧接着投机客涌入其中。大众们看到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也蠢蠢运动加入了这场狂欢的盛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如今的人们是不是也在做着相同的事呢?故事中纷纷踩踏式的抛售股票,整个金融市场走向崩溃,富豪与平民一样变得一贫如洗。只有最早期的投机客,带走了大量的财富。而如今的市场中所谓的那些共享?所谓的那些平台?……

金融投资当然也是

这一切要看的是供需关系,在社会中乌合之众喜欢聚集,看热闹。在股市中也是这样,当人们认为一个企业好,那么所有人都会希望投资它,股票供不应求,将股价推高甚至股价会超过其创造的价值,茅台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其实投资股市和买房也是一样的,若大多数人的预期是未来的房价不会上涨,则购房人数多持观望态度,房价很难上涨,正如这两年三四线城市地产行业高度饱和销售乏力,而场外旁观者会继续旁观。若大多数人的预期是房价将会上涨,则购房人数开始入市买房,需求量增加,则房价上涨,这就是为什么炒房团能翘起一个地方的房价,不断地营造当地涨价氛围,然后旁观者发现房价上涨,纷纷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在此时购入一套房子,毕竟中国2016年房价翻倍的记忆犹新,由此进一步推高房价。

这一切要看到历史向前发展的同时人性是不变的。如果我们知道前人犯了哪些错误,我们还有可能会重复犯。即便是自己犯下的错误,也极有可能重复地犯。在故事中,投资者的投资激情跟随着泡沫的长大不停的增长,都怕错过千载难逢的发财致富的好机会,就如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全民热”。但,是泡沫,总有会破灭的那一天。在故事中,一种植物——郁金香,竟然也可以成为一个投资品。大家认为一种东西值钱,那么它就是值钱的,就是可以投机的。而现如今,一些虚拟的“币”,一些游戏卡,一些包等等出现了相同的现象。在股市中,信息操纵、情绪操纵是被用来控制股价的手段,只是韭菜们不知。在股市中,有人是为了好玩、打发空虚的时间、寻找职业的乐趣、养家糊口。股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社会,社会中存在的人性的缺点,在股市中照样存在。

热钱涌动的今天,读一读《金融投资400年:投资者必读金融理财宝典》,带领读者回到400年前,再一次体验那段,人人都在疯狂投机的历史。再回过头来审视一下现今的市场和那时又有何不同呢,看一看是否依然是机构投资者占有绝对优势,是不是总是他们说出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术语迷惑新鲜的韭菜,是不是大多是人依旧是……

  《金融投资400年》读后感(三):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

  

每当路过银行、股票市场,总能看见电子屏滚动播出的各种理财产品介绍、股票交易介绍等等,同时,跟随着产品介绍的后面,都会缀上一句是“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或者是“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之类的警示语言。

这句话是告诉准备投资的人们,诸如股票的投资项目虽然有着高收益,但也存在高风险,在注入资金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人云亦云,盲目投资。

是的,只要是脑筋够活络的股票投机者,谁都能正确地预见到:世上没有只涨不降的股价。但是很多时候,大众却因为一些小利益或者一些想象中的获利而陷入疯狂之中,然而最后的结局总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人,眼看他楼塌了”。

如何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除了我们要理性对待投资之外,适当了解历史中的投资事件,将更有助于我们去三思而后行。

《金融投资400年》是一部内容翔实、案例鲜活的金融投资类通俗读物,集合了两部投资经典《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和《困惑之惑》。前者通过密西西比计划、荷兰郁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描绘了深陷于投机狂潮中的人们的疯狂举动;后者以对话的形式,将交易所里价格涨跌动因、投机原则、经纪人贪婪的原因及空头的花招等一一予以揭露。全面展示了“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

阅读以史为鉴,在碰到事情时能以更全面、更高的角度来看事情,避免过于片面的看待问题,以及保持独立的判断,从而避免跟随性的大众性癫狂。

资本史上的3个大泡沫

牛顿曾在“南海泡沫”破产后说:我能算准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度。那么这个资本历史中的大泡沫是如何产生的呢?

英国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因为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南海公司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国债。作为回报,南海公司则把部分股票给英国政府,另外,英国政府给予南海公司对南海的贸易垄断权。当时,南海公司又声称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金矿,因此所有人都认为南海公司肯定会大赚特赚。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短短6个月时间,从每股128英镑上升到每股1050英镑,涨幅高达7倍。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疯狂过后便是破灭。

先是西班牙和英国战争爆发,南海贸易被西班牙切断,南海公司已经无利可图,另外,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南海公司竟然操纵议会,在1720年6月出台了著名的《泡沫法案》,原因是其他圈钱公司损害了南海公司的利益,最后这个法案可把南海公司坑苦了,法案规定,任何股票的发行都需要议会的批准,却不料这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他公司纷纷破产,引出了种种骗局,最后南海公司也无法幸免。

著名的大科学家牛顿也在这场疯狂中亏了2万英镑,这相当于他十年的收入总和。所以才说出了上面那句投资中的经典话语。“我能算准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度。”

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比较类似,在发生时间上也比较靠近。

法国政府当时债台高筑,著名的苏格兰人约翰·劳提出纸币供应计划。1717年8月,他买下密西西比公司,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进行贸易,法国政府承诺给他25年的垄断经营权。

当时密西西比河下游河谷其实只有沼泽和鳄鱼,但密西西比公司为了获取庞大的资金,撒了弥天大谎,把这里描述成金银遍地,有无限商机的一个地方。引得许多中产阶级相信进而投资,一时间,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飞冲天。许多人倾尽家产只为买这支股票快速致富。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由500里弗尔涨到15000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然而几天后,有人意识到这股价实在太夸张,完全不可能维持,一有人脱手后,其他投资者争相收手,结果股价暴跌,简直就像一场雪崩。约翰·劳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彻底崩溃。此刻,法国央行和国库手中只有大量股票,没有任何价值。一些小型投资人则是倾家荡产,许多人更是因此自杀。

历史会不断的重复,而每次重复或多或少都有一样的相似之处。而在这三大泡沫中,最荒诞不经的就要属于“郁金香泡沫”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6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在舆论的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并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面对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脑。他们变卖家产,只是为了购买一株郁金香。一些珍品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而富人们也竞相在他们的花园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种。到17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时尚导致了一场经典的投机狂热。

就当人们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时,一场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由于卖方突然大量抛售,公众开始陷入恐慌,导致郁金香市场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溃。一夜之间,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一泻千里。普通的品种甚至不如一颗洋葱的售价。

无论是荷兰“郁金香泡沫”还是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它们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符号”,关乎了资本、秩序、人性等很多方面。

虽然诱发他们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从本质来说都是由于人们的贪婪所致。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泡沫”在今天依然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启示作用。

投资需谨慎,入市有风险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也有人说,泡沫就像细菌一样,只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会蔓延开来。历史上,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0 世纪末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网络泡沫”无不如此。

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经济泡沫在它膨胀的时候,公众的追风心理才可能使其成为具有严重破坏力的投机浪潮。因贪婪而失去理智的、狂热的人们,会为泡沫的吹起寻找各种“合理”的依据,不断提升对价格的预期,引起资产价格不断上涨。

在泡沫面前,因为狂热,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而真相,只有在泡沫破灭时才能大白于天下。那些在资本市场受到伤害的人们,在当今时代同样存在。人们逐利的欲望和对金钱的追求从未停止过。

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投资是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的惟一途径,每一项投资都蕴含着新的希望,同时每一次投资都面临着无尽的风险。

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交汇而成的图景而已。优惠政策、垄断行业的高利润高回报、高新技术等,对准备进入和新进入者而言,没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风险准备,都只能是一道美丽的幻影。

所以通过《金融投资400年》让我们认识到资本市场的规律,“以史为鉴”,学会在任何投资项目面前尽量克服人性的弱点,也许才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金融投资400年》读后感(四):想要投资理财,先了解一下金融泡沫的历史

  

文/啃骨头的猫咪

最近想要买房,重新梳理了一下我的个人财产。

发现我手上的资产,大多都买了货币基金,导致这么多年,虽然资金一直在增加,但增长缓慢。 而如果能拿出一部分钱,去购买一些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可能收益上会翻倍。

当然,收益高就代表风险大。那学习理财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理财知识的学习,一般都从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比如专业术语的定义,和金融理财的历史开始学起。 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著名的金融危机和投资失败的历史案例,每每翻看,都会有不一样的警示。

这本《金融投资400年》,就讲述了历史上三大金融危机的全过程。

从中你能看到人类的愚蠢、人性的贪婪、大众的疯狂,其情景与当今社会的金融危机无比相似。

《金融投资400年》是一部内容翔实、案例鲜活的金融投资类通俗读物, 集合了两部投资经典《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和《困惑之惑》。前者通过密西西比计划、荷兰郁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描绘了深陷于投机狂潮中的人们的疯狂举动;后者以对话的形式,将交易所里价格涨跌动因、投机原则、经纪人贪婪的原因及空头的花招等一一予以揭露。全面展示了“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

一、资本史上三大金融泡沫

荷兰郁金香泡沫

郁金香泡沫事件发生在1635—1637年间的荷兰。

早年间,土耳其人从天山山脉将郁金香花种带入君士坦丁堡,使郁金香进入宫廷,成为东方时尚。 后来的德国植物学家进行人工栽培,发现病毒突变会导致郁金香球根有美丽的变种。

到17世纪初期,郁金香中的一些珍品已经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到30年代初期,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观赏,而是希望牟取暴利。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内专门为郁金香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

当时一名历史学家描述:“1636年,一棵价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交换8头肥猪、4头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乳酪、一个银质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

1637年2月4日,卖方突然大量抛售郁金香,公众开始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场一夜之间崩溃。

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种甚至卖不到一个洋葱的价钱。 绝望之中,人们纷纷拥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损失。

但在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这次事件不了了之。 今天看来,在三大泡沫事件中,郁金香只是一个商品品种的炒作,在影响力上远远不及其他二者。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

18世纪初,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导致法国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难之中,经济萧条,通货紧缩。

法国政府不断提高税率,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危机重重。

英国通缉犯约翰·劳借机向追求安逸的摄政王提出了效力请求。

他认为“国家信用的唯一基础是公众信心,只要公众具有信心,纸币与金属货币完全等价,功能相同。”“信用的本质就是动员资源的能力。”

扩张信用不仅可以化解通货紧缩,更重要的是能促进经济增长与增加政府税收。

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

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

这场股市泡沫,把法国广大的中下阶层老百姓都卷了进去。

西班牙南海泡沫事件

1711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创立南海公司。

它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

到1720年,南海公司通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

股价由原本1720年年初约120英镑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英镑以上,全民疯狂炒股。

很快,市场上出现很多泡沫公司浑水摸鱼,为了规管这些不法公司出现,国会在6月通过了《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南海公司股价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英镑以下,不少人血本无归,连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也蚀本离场。

牛顿破产后说:我能算准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度。

二、投资需谨慎,入市有风险

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长什么教训。

这句话,放在任何事情上都适用。

尽管金融界、历史界、资本界等等都对过去这三大著名的金融泡沫进行了各种深入研究,但是在这世上,每时每刻都在重复发生同样的事情——贪婪、欺诈、操纵、被骗。

以史为鉴,我们之所以读金融历史,尤其是这些失败的案例历史,就是希望我们在现在,碰到事情的时候,能够以更全面、更高的角度来分析,避免片面的看问题。

以及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从而避免出现跟随性的大众性癫狂。

因为当人心被贪婪和欲望蒙蔽吞噬而丧失理智时,很容易引发更多的金融泡沫。

尤其是在当下,在信息传播发达的今天,很多事情都有可能是被炮制被操纵的结果。

对待投资,必须要慎之又慎。

想投资理财,必须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基本的金融知识、理财知识,人性的弱点和心理等。

首先,理财的钱一定要是闲钱。 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稳赚不赔的理财投资项目。

既然有风险,那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不能将自己所有的钱都拿来“赌一把”。收益高的产品尤其要注意,毕竟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其次,要自律和勤快。 不要想着把钱投到一个项目中,就可以一直放着不管,让它自然上涨,这纯粹是一种侥幸心理。

想靠投资赚钱,基本的专业知识不可少,同时执行力也要跟上。

网上有很多各种理财知识工具,在投资之前,切记不能随便看到一些平台的首页推荐的基金股票或者看着涨势特别好的就立马投入钱。

因为很多平台上首页显示的那些基金股票,其实都是交了“广告费”,他们或是刚刚发行没多久继续回笼资金的,或者是平台通过大数据挑选的某一段时间涨势很好的。

选股票或基金投资,还是要选时间久、背景雄厚的;还有就是虽然买完不用时时关注,但至少每周都要看一下你的钱是涨是跌,每年都要重新规划一下你的资产配置。

如果风险高的资金太多,那势必要重新分配,将风险高和稳定性的投资的比例固定。

这样的话,如果碰上大涨那自然赚的盆满钵满,如果都跌,那稳定性的投资至少能保本。

最后,心态。 不要涨了就高兴,跌了就痛哭。

大盘就跟人生一样,起起落落很正常,心态要放平稳,否则情绪会影响判断,而判断失误就会带来财产损失。

【完】

作者:爱啃骨头的猫咪,微博读书书评人。

习惯早起,喜欢读书,业余写字,最近又爱上健身。

不吃鱼只啃排骨喝鸡汤的阿喵。

文章部分参考:智库百科、百度百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融投资400年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