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魔鬼经济学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16 01:4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魔鬼经济学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魔鬼经济学系列》是一本由史蒂芬·列维特 / 史蒂芬·都伯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80.00,页数:1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经济学系列》精选点评:

  ●理性滴只用数据说话,不一样的视角,非一般的结论,赞!

  ●除了第四册没意思

  ●全套四册,其中第一、第二册更值得阅读;经济学是一种方法,在数字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力求客观,无关道德

  ●用数据来看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2018年读的

  ●其实还好

  ●从更多角度看世界,接受现实中看似不合理的地方,除非你有能力去改变。

  ●乘地铁上班的好处就是有一段无人打扰的读书时光。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观察真实运行>指南针与地图;启动对话交流,避免总结陈词;无知之知,真相在问题的根源。

  《魔鬼经济学系列》读后感(一):魔鬼經濟學

  

作者Steven D. Levitt & Stephen J. Dubner。 英文原書名《Freakonomics》。

本書的內容和思想,其實有些像是《事實》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兩本書的融合。 總之就是,人們往往有意或者無意的做著違背經濟學規律的、事與願違的事情。 要發掘事情的真相,首先要提出合適的問題,然後通過收集、分析數據,做實驗等等才是正確的途徑。

寫的最好的是前兩本,最後一本太口水了,尤其不適合不了解美國情況的人讀。

  《魔鬼经济学系列》读后感(二):我惊讶于这个世界的神奇

  一

  1964年3月,一个周四的深夜。28岁的基蒂·吉诺维斯被残忍杀害。当时有38位邻居目睹了她被凶手用刀捅死的整个过程,但没有一个人报警。

  很熟悉吧?来自《纽约时报》的著名报道,被无数文章引用过,尤其是需要批判人性冷漠的时候。

  《魔鬼经济学》的两位作者却引领我们去看另一些资料和细节:袭击发生在凌晨三点多,窗户前,没有人能看清具体发生了什么。也没有38个人目睹凶杀过程,最多六七个而已。凶手在案发后的几天,在同一个区的另一个住宅小区偷东西,引起一位邻居的怀疑,对方打电话导致凶手被捕。

  人性真的如此冷漠吗?还是当时接受采访的警察局长和撰写报道的记者更倾向于论证人性的冷漠?因为这对他们有利?

  二

  人性真的如此自私冷漠吗?就像当年某些经济学派那种狭隘的理解:人是始终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一群经济学家用一次次的“实验”证明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利己主义,开创了“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推翻了有关‘经济人’的传统阐释。”

  他们的观点对吗?后来又有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实验”是如此不靠谱。就像他们的前辈米塞斯反复强调的,物理学,化学这些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但经济学不能。你把木头扔进水里,可以分析它会漂浮还是下沉;但你永远无法判断把一个人扔进水里会怎样,更别提通过实验来得出什么定律。

  《魔鬼经济学系列》读后感(三):皆侧面

  读第一部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对下结论这事有了新的认知,在不了解详细的情况下,孰因孰果很难说。望文生义的思维方式很普遍,常常会导致人们采取自以为是的应对方式。

  就某个话题著书立说的人很多,在读这本书期间,晚上睡觉的时候收听逻辑思维,那期讲的是人工智能。整期节目中,主持人就当期推荐书籍谈了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最使我心里不舒服的要数他对未来的就业趋势预测,虽然听起来有理有据,引经据典联系工业革命、互联网发展,最后的结论是大多数人将被淘汰(当然不包括他坐在的行业),这点让我怀疑的论点。《魔鬼经济学1》这本书有个观点:就某个话题抒发己见或著书立说自然可以,人类对此乐此不疲,但是若能撇开道德观点,沉下心来研究数据,结果常常会得出有悖传统、出乎意料的发现。不否认现在很多人说:人工智能将带来大量的失业,可是我就想问一下,对于这样一个未来的事情,不说孰因孰果,不说大量数据调查。

  做出这样判断是不是利用了人的恐惧心理,《魔鬼经济学1》在讲到育儿方面的时候,提到:博得关注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利用公众情绪,在所有情绪中,一种情绪——恐惧——比其他情绪更具有威力。那么这些脱口秀,不能说说的没道理,我觉得只听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评讲要比听他们将未来要强,因为大部分很可能是危言耸听。

  当然再说到印象深的要数育儿,当大多数人准备拾起育儿经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忙于各种育儿经,短期培训自己并无卵用,如果你天资聪明、踏实肯干、教育水平、收入颇丰且配偶也条件相当,那你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而至于你的所作所为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质。

  堕胎合法化与犯罪率下降,是整本书的重点不做赘述,因为我并不特别关注。

  思考一件事成因可以从经济、社会、道德三方面考虑。

  本书在对付毒贩,警局对取之不尽的非法资金的强调成了制胜一招,因为毒贩要是一跃成为百万富翁,必然会令守法的平民义愤填膺。那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将无法消灭的对手树立为传统观念的对立面,之后引起公众舆论来攻击他呢?有点像各种狗血分手之后的撕逼之战。

  名字对成功并无太大意义,名字上能体现出的是父母水平这才关乎孩子的成长。

  传统观念如何树立这是我读这本书之后引发的兴趣点!

  《魔鬼经济学系列》读后感(四):透过现象看本质

  前前后后历时半年才读完这套书,读书三心二意,往往都是几本书轮番阅读。由于时间拖的过长,导致读到第二册就忘记了第一册的内容,读第三册就忘记第二册。以此类推,以后读书只读最后一章得了。 难怪韩寒会说,今日的读书,只为明日的忘记。但“读过但忘记了”与“什么都没有读”还是有区别的?只要存在过的,必有痕迹,就像案发现场,细心找,就能找到蛛丝马迹。凡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用佛教的观点说,这些都会以种子的形式潜伏在最底层的心思里,尤如基因,它遇到适当的外缘就会开花结果。就像我现在虽忘光了内容,但要写一段文字发朋友圈还是能回忆起些许的内容。

  为什么书名是“魔鬼经济学”?为什么要用“魔鬼”一词去修饰“经济学”?这是设问句,不是疑问句。显然,从书名不难看出,这不是一套研究经济问题的书,什么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资本结构、储蓄成本、邮政储蓄、合作经济、金隔交易、消费异化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统统没有涉及到。作者只是用经济学方法论去研究其他的学科,研究人的行为,更具体的进,是研究人在激励的前提下,如何改变行为?

  经济学有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由这三个假设去推导与发展。其中有一个叫“理性人假设”,又称经济人假设,或叫最大化假设。但往往有的时候,我们不具备理性。举个在书中提到的例子。在足球点球大战中,据统计,守门员一般都会往左或往右扑倒,而扑中间的概率只不过是1%,专业的守门员在面对点球的时候,一般都会在点球手抬脚的时候就迅速判断一个方向扑,他不会呆若木鸡的站在原地。 那如果你的点球手的话,最理性应该是打中路——球往中间踢。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理性的足球运动员在这个时候也不具备理性,他们惧怕往中间踢,万一守门员是个呆子呢。如果踢中路被扑出,观众会质疑他是否会点球,为什么不把球推进死角呢,为什么要把球往守门员的怀里踢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让他放弃最理性的选择。你以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在某些条件激励下,理性,不存在的。

  我们愿意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凡是不符合我的判断的,都不合理,反之,则合理。但往往会被数据打脸,就像前面“点球大战”的例子,在一些顶级赛事中,点球大战,把球往中间踢的命中率可是99%。但球员就是用他们的价值判断把球推向左路或右路。如果球速不快,角度不叼,被扑的机率将是50%,五五开。

  在这套书里, 还研究了很多让人咋舌的课题。比如说, 犯罪率下降了,并不是你执法部门干的好,万万没想到,只是因为堕胎合法化。比如说, 犯罪分子那天去打劫银行比较容易成功呢?星期四。比如说,教师(灵魂工程师)与日本相扑力士(日本国粹)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只要给他们足够的诱因,他们都会作弊。比如说, 环保主义者真的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了吗?并没有。比如说,资深的问诊医生是否比新手医生更能准确推导病情,让你们失望了,并没有。这些让人作呕的结论都是…… 作者说,都是通过大量的有效数据,再根据经济学方法论推导出来的。不管你信还是不信,数据在在这。借助数据,真的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本质这个东西就像推理小说中的凶手一样,你要通过表面的现象,借助一些工具把他找出来。因为社会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协作的复杂性、人心的复杂性。导致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现在我们看个八卦新闻,轻易不要评论,剧情分分钟都能逆转。比如薛之谦求得实锺,到底他们经历了什么,那是我们吃瓜群众能知道的。一项大到法律或小到班规的颁发,不要理所当然就觉得可以执行下去,再简单的步骤,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你分分钟怀疑人生。比如,当时印度被英国殖民,印度当地眼镜蛇成灾,然后英国政府对印度当地人颁发一项奖令,凡是抓到眼镜蛇的,都可以来政府领钱。英国政府想要通个这个方法减少眼镜蛇的数量。不料,眼镜蛇越抓越多。为什么呢?你想,去抓眼镜蛇多难啊,在自已家养好拿去换钱啊。再比如,中国足协为了培训足球新人,规定每家足球俱乐部的每场比赛的首发必须有一位23岁以下的运动员。然后,你就能看到足球联赛中的一大奇观,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只踢了5分钟,教练竟然开始换人了。换人啊, 只踢了5分钟就换人啊。这名U23的球员心想,妈的,只踢了5分钟,到底要不要洗澡啊。

  哎,这就是人心的复杂度、协作的复杂度、社会结构的复杂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魔鬼经济学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