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16 00:1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是一本由[美] 安德烈·艾席蒙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读后感(一):随想曲的返始

  就是这同一首随想曲,二十年前也曾有人为我弹奏过,而后,我也是转身离开的那一个。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中评分一直在3—4星之间徘徊。它之所以负面评价较多,主要原因之一是打着Call Me by Your Name续篇的宣传语,而抱着看Oliver和Elio后续读者十有八九会失望——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内容都在讲Elio他爸。而如果忘记这个“噱头”,把它当作一本单独的作品来看,则似乎更容易失望,独立出来的话它算不得一个好故事。

在两个人不再相交的时间线上,他们如幽魂般在彼此的世界里挥之不去。哪怕在开篇100页Elio都只在Samuel和Miranda的对话中短暂出现,作为前作的读者和观众,也能感知到紧随在Elio背后的Oliver。

——

我大概是从Elio出场后才进入状态的。第一章“节奏”Samuel和Miranda的这样那样我印象都不是很深,虽说这种一见钟情情投意合的crush套上很大的年龄差之后,在当下总容易让人有点不适,但抛下成见的话,两个人的故事也不难接受。并且在对话中我们知道,Elio的父母并不合适,他们离婚了——其实重读cmbyn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一点端倪。

我很喜欢Samuel给Miranda解释“opsizo”这个词。

……抵达宴会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或者在最后一刻才来,也可以表示今朝有酒今朝醉,把过往所有浪费掉的年华全都在今晚挥霍掉。

而当Elio出场,他们在罗马散步聊天,最后走到圣马利亚灵魂之母堂大道,Elio说起那个烂醉吐后的吻,说他人生中遇到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但是,烙在这面墙上的水印让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黯然失色”,这个故事飘飘荡荡终于回到了那个夏天。

——

第二章“华彩乐章”,除开第四章,算得上是我最喜欢的一章。Elio遇到Michel,一个大他很多的男人,他们在教堂音乐会相遇,一眼明白彼此所想,互相试探——我总想到Elio和Oliver更青涩、更充满误会和解释的试探。

最温柔的莫过于Michel将父亲留下的乐谱交给Elio,他们在破解“里昂”的过程中逐渐走近Michel父亲的过去——无人见过的、作为钢琴家的他,还有里昂,他如何在混乱中留下那几张乐谱,写出属于他们的华彩乐章。他们过了这么多年,终于打出了Michel父亲的那张牌。

当以为Elio似乎终于走出Oliver那条轨迹能转身开展一段长久稳定的感情时,他却依然最希望人生尽头为他合上双眼的,是那个早已未曾见面的人。

他决定在去美国的时候去拜访Oliver。这下我们终于知道在cmbyn里,他们那场短暂的、什么都没发生的会面之前,都发生了一些什么。

——

第三章“随想曲”,是真的很随想了(x

以Oliver为第一人称,时间在即将离开美国的告别Party上,一位男孩子弹奏的巴赫瞬间将他拉回了二十年前的意大利,他知道他总是离开的那个人,但他也知道,他从没走出来过。

读到这里,哪怕Oliver的想法和生活有些混乱,他抛妻弃子的做法的确令人难以原谅,但我依然是松了口气。一是因为他和Oliver同样在那个夏天之后改变了人生轨迹,他从没有忘记和放下;二是这么多年后,在佯装了“正常”这么久后,他终于在随想曲中,下了决心。

——

第四章“返始”,返始:音乐演奏中从头重复演奏乐曲。

猝不及防的一个HE,二十年后,他们都回到了他们相遇的地方,他们重新探索、走近彼此。

虽然乐曲从头演奏,但却是不一样的乐谱,是他们曾经设想过无数次的展开,是全新的开始。他们在没有彼此的轨迹中不停找寻,终于找到了轨道相接的地方。

在那漫长的名为时间的旅程之中,我们错失的年月不过是一个小插曲。

写到这里,我在想,我对这部所谓的续作,失望吗?好像也算不上(要说的话,希望第一章篇幅少点,第四章多一点……

cmbyn的最后给了他们再会的大刀,也就说明他们分开后,故事依然会继续,成年人的世界不是总在意大利小镇骑单车读书游泳。

我开始明白Find Me这个名字,他们在分开的人生中不停追问和寻找,找新的人、找爱、找过去,也找对方。他们不曾联系,却又不曾忘记。

二十年后,他们从青年走到中年,终于续写了夏天的短暂故事。

——

PS.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拍,希望着重拍一下第四章好吗!第一章就不必了谢谢!

END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读后感(二):爱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我们的一生中,它往往在不经意间,不讲条件地喷薄而出。它并不只是单纯的欢喜,而是对灵魂的补充。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所言,爱是人的一种本性,是我们对自身完整的渴求、对回归自我的希冀,它能弥补我们因分离、被遗弃而产生的空虚,使人获得幸福。在全球热映的奥斯卡获奖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原著《夏日终曲》中,我们曾在主角埃利奥与奥利弗的邂逅中见证过这样互通心意的爱恋。意大利的夏日风光,美好的青年人,初恋的感觉与最终离别的遗憾感动了无数观众和读者。在续作《请以你的爱找寻我》中,我们将再次体会这样的感动,重新唤醒沉睡于平凡日常之下的灵魂。

《夏日终曲》及其续作《请以你的爱找寻我》

离别后,埃利奥与奥利弗各自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他们是否会重逢?他们又有怎样的未来?本书或许可以回答我们关心的这些问题,不过,如果仅仅将《请以你的爱找寻我》当成一部普普通通的续作,只期待重温过往的爱语和热恋,那我们恐怕无法理解作者安德烈·艾席蒙暗藏的深意。从《夏日终曲》到《请以你的爱找寻我》,艾席蒙一直在重复和探索的,并不只是表面的风花雪月。在他笔下,真正的爱不只是一段人生经历,它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而在我们的人生中,往往有太多的顾忌,太多的思虑,在他人面前,我们很难直面真实的自我,不会肆无忌惮地痛哭,不敢无所顾忌地倾诉,更无法不计后果地追寻所爱。

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像是月亮,只向地球展现出很小的一部分,从来不展示全貌。我们大多数人都遇不到那些能理解我们全部自我的人。我只向人们展示我认为他们可以理解的那部分自我,给不同的人看不同的部分,但总有一个阴暗面是只留给自己的。——《请以你的爱找寻我》第一章“节奏”

对于书中的埃利奥而言,多年前那个伤感的夏天既是美好的回忆,也是创伤的起源;对于奥利弗而言,多年前的离别则是对自己的背弃;对于见证这个故事的我们而言,我们自己经历的离别,还有随之而来的伤痛也一样让人难忘,因为那同时也是人生的断裂,是灵魂的缺失,是对自己生活的辜负。我们也许曾得到过真正的爱意,曾想要毫无保留地展露自己的灵魂,可又在最终背叛了本心,同时,也丢弃了自己的人生,踏上另一条或许更体面的人生道路,而那被自己斩断的缺口,需要花费长久的时间才能勉强掩盖。我们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那些缺口,在繁忙的日常生活和迷离的爱恋中数着一个个日子过去,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时刻,当我们终于有机会直面自己的内心时,灵魂会向我们倾诉它的麻木与痛苦。

我发现灵魂一直都在自己体内,而我却不知去何处找寻,抑或说,没有他我便不知该如何找到——失去了我的灵魂,失去了我的灵魂,我想把这些话说出来,于是便听见自己真的呢喃了起来,失去了我的灵魂,已经这么多年了。——《请以你的爱找寻我》第二章“华彩乐段” 因为我的人生停滞在了那里。因为我从未真正离开过。因为一直以来,残留的这部分自我就像一只蜥蜴的断尾,胡乱拍打,而身体呢,留在了大西洋的另一端,在那栋无与伦比的海边房屋里。我已经离开太久太久了。——《请以你的爱找寻我》第三章“随想曲”

幸运的是,在《请以你的爱找寻我》中,埃利奥和奥利弗依然有机会找寻彼此。多年前,在那个明亮滚烫的夏日,是巴赫的随想曲传达着暗涌的思绪,将两个悸动的灵魂相连;多年后,也是巴赫的随想曲穿越久远的时光,温柔地唤醒沉睡的灵魂。他们终于得以卸下伪装,直面自己封冻的内心,直面曾经的悔恨和喜悦,找回当初失落的爱和自我。在奥利弗的人生当中,终于有这么一次,他知道自己想去何处,该做何事。

它让我们想起那些我们埋藏、隐藏并最终丢失的里程碑,让我们想起谎言之下我们始终看重的那些人和事,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音乐就是我们自己的悔恨之音,它转化成抑扬顿挫的旋律,搅动喜悦与希望的幻觉。它是一张确定无疑的通知单,提醒我们来世上走一遭不过须臾之间,而我们忽视了、欺骗了,甚至,辜负了自己的人生。音乐是我们未经历的人生。——《请以你的爱找寻我》第三章“随想曲”

在亚历山大,在橘红色天空和渐渐沉落的夕阳下,埃利奥和奥利弗的故事重新开始。虽然过去已无可挽回,但对于他们而言,比起哀悼未曾经历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开启属于他们的未来,而那也将是独属他们的故事。对见证了这段故事的我们而言,人生的河流也会如常流淌,向遥远的彼方奔腾而去,只是在某一个夏日,我们可能会从繁忙的生活琐事中抽身而出,忆起这个故事,像书中的两人一样,回望逝去的人生,直面自己的灵魂,终于明白自己曾经失去了什么,然后,去呼唤它,去找寻它,去找到它。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读后感(三):是远行亦是归途,三件隐秘物品寻回CMBYN之夏

  

本文内容已制作成视频,欢迎三连: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f4y1B7Fw

另外,我关于第一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解读视频:CMBYN书影音深度全赏析 | 重回意大利之夏

曾经掀起现象级热潮,堪称许多人心目中同影白月光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其续集小说《Find Me》(中文版译名:《请以你的爱找寻我》),悄然上架了。低调得几乎没有波澜,但作为前作的书迷及影迷,我当然还是第一时间赶去读完了此书。

在阅读前我已经了解到很多读者对小说颇有微词,豆瓣评分甚至一度只有6.1分。心想不会吧,难道这本是别人冒名写的吗。不过看完之后,我也完全理解了读者打低分的原因,只是我有别的看法。

这本书分为四个篇章,但是每个篇章的占幅非常不均匀。第一章《节奏》几乎占了全书2/5的篇幅,主要是以Elio的父亲塞缪尔的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他与一位在火车上萍水相逢的年龄比他小一半的女孩子的爱情故事。第二章《华彩乐章》以Elio的第一人称视角,写他在音乐会上遇到的一位年龄比他大一倍的男士的爱情故事,也占了大概2/5的篇幅。真正写到Elio和Oliver的篇幅在最后两章,第三章《随想曲》以Oliver的第一人称视角,简短地写了一个在他家承办的离别派对,以及由此得以印证的对Elio的怀念,促成了第四章他们最终的结局。

而这两部分仅仅占全书的1/5篇幅。

可说是非常非常少,所以因为第一部入坑,奔着再度来追Elio与Oliver爱情故事的读者来说,这点剂量根本不够塞牙缝,面对几个与CP完全无关人等的故事,还不如自己写同人可以大快朵颐。因此难免愤然离席,扫兴而归。

但是以我读到的感受来说,前两章其实并非硬凑的毫不相干的故事。恰恰相反,前两章的内容托起了Elio与Oliver爱情的厚度,为它注入了时间的波纹。可以说这整本书的每个故事,都在引向CMBYN的夏天。实际上CMBYN是一种很理想化的爱情的模样,很多人都在寻找,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幸运的人有且只会找到一次,而那一次、那一个人会成为一种身体和心灵的水印,让你往后整个人生中的所有时刻,全都成为它的注脚,即使那个人早已不在你生命里。

引用歌德的话:迄今为止,我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序幕,只是拖延,只是消遣,只是浪费时间,直到我遇见了你。

这本书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除此之外,父子关系也占很大比重,因为这本书是作者献给他的三个孩子的。

下面我选取三件《Find Me》中特别戳我心的隐秘物品,重新理解Elio与Oliver的感情。

No.1 帕斯奎诺雕像

帕斯奎诺雕像

第一章的塞缪尔和米兰达,写法跟上一部很不一样,以大量对话来推动,因为米兰达是个很生动的女孩子,她和塞缪尔之间是通过语言在彼此探索,而塞缪尔在她的感染下也显出一种与外表不符的年轻状态。他们的爱情强调一种真实的自我,用真实的我和真实的你交流,因为我们的真我是如此相同,所以我也因你而爱上真正的我。

这相当于用整个故事加长解释了前作中Elio与Oliver为什么会相爱,前作中Elio只是言简意赅地解释了一句"因为我是我,因为你是你”。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相信塞缪尔会给你答案,或许你们还记得第一本中Elio的话:“Oliver,你让我喜欢自己,和你在一起时的那个自己。如果这世界有任何真实可言,真实就存在于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

所谓“我是我,你是你”,就是这样的情感,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也是建立在这种你我合二为一的前提下。

在塞缪尔和米兰达修成正果的时候,Elio出现了,在过了100多页后我们终于见到了Elio,上帝啊我等得好辛苦!他与父亲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传统,叫守夜,即是每次到罗马,都要去对各自意义重大的地点走一走。我看到这个传统就知道他要去哪里,他一定会去那里,果然,他一出现就带来了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

他在圣玛利亚灵魂之母堂大道的街角对他父亲说:

有天夜里我喝到断片,在帕斯奎诺雕像旁狂吐。我靠在这面墙上的时刻,简直是我人生中最神志不清的一刻,我知道,醉成我这个德性,奥利弗抱着我,这就是我的人生了,此前与他人之间的一切甚至连人生的草图或者草稿的影子都不算,如今,十年过去了, 当我面对这个老旧灯泡下的墙壁时,我又回到了他身边。我向你发誓,什么都不曾改变。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我的感受都不会有任何不同。每当我来这里时,我可以一个人来,也可以和别人一起来,比如说和你们一起,但其实呢,我总是和他一起。如果我在这里站上一个小时,盯着这面墙壁,我就是和他在一起待了一个小时。如果我对这面墙说话,它就会回应我。

这让我想起我在制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影评时,曾经对街角的场景写下了这样的评论:

所有真挚的,快乐的,痛苦的,诀别的情绪在Elio的体内翻江倒海,甚至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些情感已经强烈到搅翻他的胃液,他吐了。 但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只能送给彼此最大的温柔,怀着注定失去的心情拥抱,递上一枚充满甜痛的吻。从此那个吻就成了某种不朽不化的纪念碑,将少年之爱连同周遭所有细节,镌刻进虚无的时光里,永远留在了意大利的仲夏夜。纵使多年过去,只要再看一眼墙壁,所有的感觉都会一再回来。 当你不可以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也许最意难平的感情,就卡在那永恒与虚无之间。

我已经不记得我如何写下这些文字,又刚好剪了街角的镜头,那是我写得最满意的一段。我本来毫无期待城墙会再次出现在续作中,但是那么多场景,他偏偏挑了这面墙,这一刻我觉得我是被言灵之神敲过脑袋的人,我太能奶了,我太开心了,就好像这面墙也回应了我。你能明白这种心情吗,就是我做影评和书评,其实从来不是说要去扮演某个权威,去代替导演信誓旦旦地说导演就是怎么怎么想的。完全不是,我做评论其实表达的是我的思考,是我能从故事中感受到什么。我从不打算把哪个导演的意志奉为某种金科玉律,比起扮演权威,我更喜欢以我的方式进入故事。所以当你喜欢的故事回应你时,你是很幸福的,因为你直接连结的是故事中的那个世界。

帕斯奎诺雕像现在已经磨损成这样:

但它原本应该是这样子的:

表现的是墨涅拉俄斯扶起帕特罗克洛斯的身体,自然包含男性肉体的意涵,并且它是著名的罗马第一座说话雕像。这并不是指它真的会开口讲话,而是十六世纪的罗马处于言论管控高压期,民众开始通过匿名的方式在雕像底座张贴讽刺当局的诗歌。《修辞学与公众事务》一书中谈到:“帕斯奎诺雕像是最早和最主要为民众发表的声音,他对罗马公众说话,而罗马公众也回应了他。”并且时至今日它依然保留着说话的传统。

雕像的典故让《Find Me》中这个“Elio与墙壁对话”的场景,更添加了一层历史的魅力,作者喜欢在雕塑、绘画、音乐等古典作品中埋藏线索这一点,从来没变过。

我确信帕斯奎诺雕像会出现在续集电影中,也将成为更重要的CMBYN爱好者打卡地点。

No.2 柯罗的村庄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罗画作 the wood gatherer

柯罗的村庄出现在小说第二章《华彩乐章》,Elio在音乐会上遇到一个比他年长许多的男士迈克尔,迈克尔的温柔和照顾让他解开了十五年来封闭的内心。我意外地喜欢这一章。这一章的时间线距离CMBYN的夏天已经过去十五年,Elio整个心理状态呈现出非常大的改变,就好像他心里那个小鹿乱撞又敏感多思的少年沉睡了,变成一个大多数时候宁愿默默观察不开口说话的冷淡男子。甚至与第一章中他父亲的状态形成奇异的对比,他比父亲更沉郁。而迈克尔则是一个更忧郁、更悲观,但同时非常温暖体贴的男人。阅读时我的脑海里偶尔会冒出科林·费斯或是艾德里安·布洛迪的脸。

迈克尔觉得他在乡下的房子像是柯罗的画。但其实他本人也像是柯罗的画,他与Elio的关系也像是柯罗的画。不同于CMBYN中我们赏析过的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作,柯罗是现实主义的画家,他的风景画总是低饱和度的灰色调,看起来像是有浓雾永远散不开,但他善用羽毛画法,让灰色显得轻盈,甚至泛着银色的光。

柯罗画作 Ville d’Avray

迈克尔就是这样的人,他不觉得自己会是Elio最爱的人,但他仍然全心全意地珍惜Elio。在柯罗的画里,总是于大片的灰色中点缀一抹红色,那一点红色就像是迈克尔因Elio而点亮的一小段人生。

是迈克尔的温柔打开了Elio给自己设下的牢笼,让他重新找回了爱的能力。Elio在失去Oliver之后仿佛就失去了灵魂,直到十五年后才被治愈,再一次闻见空气、草木、光线、夏日鲜花的香气。那一刻他才发现,这么多年来自己活得像个囚犯,而囚牢就是他自己,囚犯也只有他自己。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再见二丁目》的一句歌词: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

Elio在失去Oliver之后的心境,就如银灰色的村庄,也如这首歌里描绘的那般萧瑟悲凉。

除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迈克尔父亲的那段故事,读那段的时候甚至有种读《达芬奇密码》的感觉,既趣味十足,又充满浪漫,迈克尔父亲死前留下一份乐谱,而Elio解读出那份乐谱里藏满了隐秘的密码,就像是另一首《降B大调随想曲》,另一对Elio和Oliver,并且这个故事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

这也许是整本小说我最喜欢的故事,我会希望电影把里昂那段稍微带出来,这会增加时间的层次和故事的厚度。

No.3 降B大调随想曲

没错, 我又奶中了,还记得我上一支视频中《密码》那一小节吗,Elio为Oliver演奏不同风格的钢琴,并且一遍遍加入华彩乐章,把爱意和不舍如密码般编进了音符里。而这首随想曲,又一次在小说中出现了,这一次我们发现,它不仅仅是Elio送给Oliver的密码,它已经成为了Oliver召回过往的密匙。

在一个普通的派对上,一位男士忽然弹起这首曲子,Oliver的人生都改变了,他又回到了意大利海边那个阳光穿透的客厅,听见一个少年为他弹琴。

他这样说:

每当我喝了点酒时,我总能听见钢琴的声音劈开汪洋大海,穿越经年累月的时光,带我来到一架古老的施坦威钢琴前,有人在弹琴,就像今晚来自巴赫的精神召唤,在这如不毛之地的客厅里盘桓,提醒我:我们一如从前,我们从未改变。

CMBYN的夏天,在第一部已经写尽了,而对这个故事最好的处理,不是无止境地赘述激情,而是给它以时间的沉淀。所以《Find Me》的时间跨度拉得很长,十五年,二十年,不断走远的时间反而像是不断召唤你折返的路途,在路途的最终,找到最初的那个人,找到最初的那个自己。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组织脉络,它并不是拼凑篇幅的几个独立故事,而是一条不断呼唤你,呼唤自己,找寻我,找到我的旅程,跳过任何一段人生,都无法成为最后的样子。

对电影的预测

看完小说,我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部粉丝向的小说,也压根没有为续集电影考虑,所以我猜测电影应该跟小说会有很大的差别。疫情前听说瓜导已经准备洽谈自己很喜欢的一位编剧,既然加了新的编剧,可以猜测电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编,塞缪尔的故事应该会很大限度地压缩,甚至砍掉,因为电影里看起来塞缪尔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比小说里的感觉亲密很多,这也是看电影时让我比较意外的。Elio和Oliver的篇幅肯定要进行大量的补充,也许会把第一部后面1/3的情节也拍进去。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瓜导刚公布要拍续集时,说的故事背景其实是80年代末的同志社群艾滋狂潮,但是《Find Me》小说出来我发现里面根本一点都没有涉及到这些,倒是在犹太人主题上继续深化。所以瓜导是会坚持拍艾滋背景,还是遵从小说拍反犹主义呢?这个无从预测。其实我个人比较期待看到后者,特别是在当下全球保守势力抬头,种族歧视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人们发现那些旧时代的阴影原来从未离这个世界远去,这时候重提反犹背景或许能引发新一代的思考。

不管怎么说,我会像期待第一部一样期待第二部,并且不会根据小说来预判电影的面貌,因为在我眼里它们都是独立的作品。

我发现一个现象,不知道有没有人也发现了,就是我们很多人对CMBYN过于珍视而产生了一种执念,总是想找它的代餐。出了个《燃烧女子的肖像》,就期待它会不会是女版CMBYN,欧容出了个《85年盛夏》,又想这会不会是欧容版CMBYN,这下来了个CMBYN续集,那更要求它要完美复刻CMBYN。其实这样的期待是一种偏离,它会遮住你的眼睛让你看不见另一种风景,我们回头看那些超越前作的续集,比如《终结者2》《美国队长2》,他们一定程度上都是不拘泥于前作,敢于把人物放到新的故事和元素中而取得成功的。每个作品都是独立的作品,没有谁会成为谁的代餐。CMBYN也只有一个。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打开自己,感受更多。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Find Me》这本小说的观感评价以及电影预测。总结一下,这首先不是一部粉丝向作品,也不是一部续集电影剧本,电影的故事也许会与小说有很大差别。(PS:简中版的翻译对我来说过于现代,“吐槽”“放鸽子”等词令人出戏,我决定看看台版翻译。)

也许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第一部,但这一部也绝没有烂到要拿去烧掉,只是大家抱了不同的目的去阅读,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秋天阅读的小说,它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11月。我也很庆幸自己总在最合适的季节进入CMBYN的世界,我看第一部小说是在夏天,看电影是在圣诞节前两个礼拜,看《Find Me》是在秋天。感谢这些文字与影像,我想我会一直喜欢CMBYN构筑的世界。

【本文原创,所有文字内容禁搬运、洗稿或挪用视频解说】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读后感(四):在永恒与虚无之间,找到我

  迄今为止,我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序幕,只是拖延,只是消遣,只是浪费时间,直到我遇见了你。——歌德

阅读此文之前,你最好读过CMBYM和Find Me这两本小说。如果只看过电影,会缺失不少乐趣。

CMBYN的续作Find Me中文版问世,感觉挺兴奋的。之前看原版的时候,就发现不少读者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失望之情。大家是多么希望作者能多写写埃利奥和奥利弗重逢的故事呀,没想到新作从开头将全书近一半的篇幅留给了埃利奥的父亲和他的新女友,之后又是一大章埃利奥和中老年男性的情感故事。相比之下,留给大家最期待的两位主人公的篇幅寥寥无几。

但当我细细读完这本书,我想说,从CMBYN开始,这个故事注定不适合只追求浪漫结果的读者。整个故事凝结了太多的时间层次,过去、当下、未来、记忆、遐想,还有用艺术、文学、历史、古典乐衔接起来的隐秘线索,它们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各位主人公的人生之路上,成为他们过往的标记,也照亮了他们返回初心的旅途。

我就先以Find Me中出现的景点为线索,看作者是如何构筑这条循环的时光通道的。让我们从埃利奥的父亲塞缪尔带领女友米兰达参观的别墅开始说起。

阿尔巴尼别墅(Villa Albani,中文版译成了阿尔瓦尼别墅)

阿尔巴尼别墅是建筑师卡洛·马奇奥尼(Carlo Marchionni)为红衣主教亚历山德罗·阿尔巴尼(Alessandro Albani,1692—1779)建造的宅邸,用来存放阿尔巴尼的古董收藏,并由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负责策划。1866年,托尔洛尼亚(Torlonia)家族买下了这座别墅,并将其完整地保存至今,因此现在这里被称为阿尔巴尼-托洛尼亚别墅(Villa Albani-Torlonia),是一处不对公众开放的场馆,普通游客只能在门外窥探庭院的美景。

阿尔巴尼別墅地理位置阿尔巴尼別墅俯视图阿尔巴尼別墅内景阿尔巴尼別墅长廊

塞缪尔带米兰达主要参观了收藏在这里的两件艺术品:安提诺乌斯浮雕和《抓蜥蜴的阿波罗》

安提诺乌斯(Antinoüs)

安提诺乌斯是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76—138)的男宠。在他不幸溺亡于尼罗河之后,伤心的帝皇将心爱之人奉为神灵,下令帝国各地创作大量以安提诺乌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两人之间的这段情爱也成为后世歌颂同性恋的典范。

德国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沉浸在阿尔巴尼别墅的古代雕塑收藏中,在他出版的收藏目录里,他将一件将安提诺乌斯刻画为季节之神维尔图努斯(Vertumnus)的浮雕称作展现男性美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书中提到的作品。面对安提诺乌斯的浮雕,米兰达只冒出了一句:「Sono senza parole.(我无话可说。)」可见这幅作品是有多么激动人心。

安提诺乌斯浮雕

在安东·马龙(Anton Maron,1733—1808)绘制的肖像中,温克尔曼的手边正放着一张印有上述浮雕的版画。从此,安提诺乌斯成了男性情欲在艺术中的典型形象。

提一笔温克尔曼的故事:在1768年途径的里雅斯特(Trieste)时,温克尔曼邀请一位看似善解人意的陌生年轻人到他的客房,表面上是为了向对方展示自己收藏的古币。无论这是一次出于教育意义的邀请还是另有所图,那位曾经做过小偷的年轻人刺伤了温克尔曼,却并未拿走他的任何财物,最终导致温克尔曼的去世。

《温克尔曼肖像》

《抓蜥蜴的阿波罗》(Apollo Sauroctonos)

这件青铜作品效仿了雅典雕塑家普拉西特列斯的原作。作品中的阿波罗身姿优雅,肌肉和肌肤纹理被仔细地抚平柔化。他将一条手臂支撑在树干上,另一只手抬起,神情自若地盯着树干上的蜥蜴,正想去抓住它。

在古希腊文字中,lizard一词有一层情色含义,可用来表示少年勃起的阴茎。因此,这件作品也可以被解读为阿波罗在挑逗年轻的情人。

《抓蜥蜴的阿波罗》

这里还想提一下另一件文中没有出现的作品,就是《观景殿的阿波罗》,温克尔曼对此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他称其年轻神圣之美是「至高的艺术理想」,通过赞扬雌雄莫辨的美好男性,温克尔曼得出这样的结论:如今的男性既是充满渴求的观众,也是易受此类情感影响的接纳者。

嗯,这与奥利弗对埃利奥的情感还蛮契合的,作为年长的一方,他渴求着少年的爱恋,接纳之,享受之,分别之后却是更难走出来的那一个。

埃特鲁斯坎壁画(Etruscan panels)

在塞缪尔和米兰达参观阿尔巴尼亚别墅时,还一笔带过了收藏在此的埃特鲁斯坎壁画。这批壁画出土于意大利中部埃特鲁斯戛纳市武尔西(Vulci)的庞特罗托墓群,并以发现者亚历山德罗·弗朗索瓦(Alessandro François)之名被称为François Tomb。

虽然小说中并未就这些壁画展开具体描述,搜寻资料之后发现,其中一幅画面描绘的是阿基里斯用特洛伊俘虏为战死的恋人帕特罗克洛斯献祭的场景。

描绘阿基里斯为帕特罗克洛斯献祭场面的埃特鲁斯坎壁画

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阿基里斯因为和阿伽门农不合而拒绝作战,帕特罗克洛斯披上他的盔甲冲锋陷阵。不幸的是,帕特罗克洛斯被敌将赫克特所杀。

得知此事的阿基里斯悲痛欲绝,以致于拒绝埋葬帕特罗克洛斯的遗体。帕特罗克洛斯的灵魂来到阿基里斯的梦中,催促他将自己火葬。因为没有火葬,他便无法进入冥府。在将帕特罗克洛斯进行火葬之前,阿基里斯剪下一束他的头发,献祭了牲畜和特洛伊俘虏。

刀枪不入的阿基里斯最终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射中致命的弱点——脚跟,轰然倒地离世。按照阿基里斯的遗愿,他的骨灰和帕特罗克洛斯的骨灰混合在一起,埋在同一个墓穴。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帕特罗克洛斯与阿基里斯之间的关系被誉为情爱的典范。

有一则传说提及,当亚历山大的军队经过特洛伊古城的旧址时,亚历山大在阿基里斯的墓前朝拜,而他的伴侣赫费斯提翁则在帕特罗克洛斯的墓前朝拜,亚历山大和赫费斯提翁此举无异于公开了两人的关系。

不分你我的亲密情谊从远古延续至今,甚至也可以说不分性别,因为我想到了在CMBYN中一个词,埃利奥称自己和奥利弗是彼此的「爱人同志」,原文是man-woman。

接着是塞缪尔和埃利奥父子俩的守夜(Vigil)之旅

帕斯奎诺广场(Piazza Pasquino)

帕斯奎诺广场地理位置帕斯奎诺雕像

在这次的守夜之旅中,埃利奥特地避开了「如果爱」签售的那家书店,而是来到帕斯奎诺广场的帕斯奎诺雕像前,怀念起17岁时,喝到断片的自己在雕像前狂吐,和奥利弗在老旧的街灯下靠着墙激情拥吻。每当他一个人或和其他人来到此地,事实上都是和奥利弗在一起,那天深夜的记忆永远鲜活。

这件雕像现已被时光磨损得面目全非,参照16世纪的素描,我们便能更清晰地观赏它原本的容貌。它表现的主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埃阿克斯扶起阿基里斯的身体》(Ajax Supporting the Body of Achilles)或《墨涅拉俄斯扶起帕特罗克洛斯的身体》(Menelaus Supporting the Body of Patroclus),男性对逝去的挚爱的悼念,历史的隐喻再次出现。

16世纪关于帕斯奎诺雕像的素描位于佛罗伦萨佣兵凉廊的《墨涅拉俄斯扶起帕特罗克洛斯的身体》

总结上述景点、人物和艺术品,温克尔曼和陌生的年轻人、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阿波罗和少年(蜥蜴)、阿基里斯和帕特罗克洛斯,他们都是具有一定年龄差距的同性(情侣)组合,默默地成为老少配情侣的隐秘注脚,为夕阳红的情爱正名。

说到夕阳红爱情,在Find Me中,作者还着重描写了埃利奥和年长男性迈克尔之间的情感故事,这也是令很多埃利奥和奥利弗CP党费解的情节设置。不过,这对人物让我想到CMBYN接近结尾时,埃利奥在美国时和奥利弗的一段对话。当时埃利奥问奥利弗是否读过哈代的《意中人》,还打趣地说道不希望彼此的儿子会相遇亲热。

哈代的这部小说讲的是男主人公一生苦苦寻找意中人故事。小说中的意中人是一种灵魂,它在男主人不同年龄阶段停留在不同的女性身上。比如在他60岁时,他遇到了年纪与她女儿相仿的意中人,不过哈代并没有给他的主人公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

而在Find Me中,塞缪尔在晚年遇到意中人米兰达,修成正果,埃利奥遇到了意中人迈克尔,热恋之后分别,最后回到意中人奥利弗的怀抱。作者想表达的或许是情投意合之灵魂的相遇,和性別、年龄与时间无关,对的人总会遇上,即便有过好几个前任的「意中人」,分开的只是承载意中人的这个躯壳,和他们的相遇并非全无意义,因为他们是命运带给我们的提示,好让我们找到归属。这点会在之后再次提及。

鹿角咖啡馆(Caffa Sant’Eustachio,在Find Me中译为圣欧斯塔基奥咖啡馆)

位于万神殿附近的鹿角咖啡馆是罗马最富盛名的咖啡馆之一,得名于咖啡馆对面的圣欧斯塔基奥教堂,这座教堂的房顶设置有顶着十字架的雄鹿的装饰,取材于基督教圣人欧斯塔基奥的故事,鹿角咖啡馆也沿用了这个意象作为自己的标识。

鹿角咖啡馆地理位置鹿角咖啡馆门面鹿角咖啡馆内景圣欧斯塔基奥教堂外景

埃利奥和父亲将此处作为他们守夜路上的固定场所,因为对埃利奥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这里咖啡,而是17岁第一次在此和诗人与艺术家友人共度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和奥利弗在一起的时刻,这个小小店面就是埃利奥生命中充满意义的瞬间,沿用他对帕斯奎诺广场的定义,他每次驻足于此,也是和奥利弗在一起。而这一次,和他在一起的还有他崇拜且挚爱的父亲。儿子对父亲说道:「在我眼中,你不是我的父亲,而是一个陷入热恋的男人。我从没见过你这样,这让我非常开心,看到你的时候甚至有些嫉妒。突然之间,你是那么年轻。这一定就是爱了。」

「嫉妒」,是不是有点耳熟?

在CMBYN中,父亲对罗马之行后回到家的儿子说过类似的话:「听着,你有一段美好的友谊。或许超越友谊。我羡慕你。……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至于不到三十岁就枯竭了。为了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所么浪费啊!……我不羡慕痛苦本身。但我羡慕你会痛。」

痛是爱过的证明。爱很容易,真正重要的是敢于爱(和痛)的勇气,还有信任。我们都会用各种方式标记时间暂停的那些瞬间,但那些瞬间毫无意义,除非它们在你所在之人心中回荡,要么,你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将他们传递出去。对于埃利奥来说,这种方式就是音乐。

无言的告白与召唤

Find Me的第三章描绘的是奥利弗在家举办告别派对的场景,他在校园宿舍结识的心爱男孩保罗为他弹了一首《随想曲》,奥利弗立马听出了这是巴赫的作品,因为二十年前也曾有人为他弹奏过。

巴赫的这首《随想曲》(BWV992)作于1704年,全名为《为即将远行的兄长而作的随想曲》(Capriccio sopra la lontananza del suo fratello dilettissimo)。当时,其兄长约翰·雅各布·巴赫即将远赴瑞典,19岁的巴赫为兄长创作了这首曲子。全曲从抒情调始,继而转为行板,然后是以「在国外可能发生的种种」为象征的赋格曲,之后是「无法挽留对方的亲友为其集会送别」,最后是模仿马车声的赋格曲,意味着兄长出发远行。

在CMBYN中,奥利弗看到埃利奥在后花园的泳池旁练吉他,他弹奏的就是经过自己改编的巴赫的《随想曲》,之后还进屋用钢琴演绎了一遍。而事实上,这是青涩的埃利奥对奥利弗的一次隐晦的告白:「从第一次弹,我就很清楚这部作品的哪个乐句撩拨了他。每当我演奏到那一段,都把它当作一小份礼物送给他,因为那的确是献给他的,那象征着我生命中美妙的地方,不需要天赋就能理解,而且激励我往乐曲中加入一段长长的华彩乐章。只为了他。我们在调情,而他必定比我早看出端倪。」

一曲弹罢,保罗说道:「这是巴赫在亲爱的兄弟离开时写的一首乐曲。你就要离开了,所以我才弹这首。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再为你弹一次。」这段话唤醒了奥利弗心中无法在众宾客中展现或表达的隐秘情感。在那个遥远夏日听过这首曲子的他,也是先转身离开的那个人。

在电影中,埃利奥演奏的是这首曲子接近结尾的部分,或许他在满足奥利弗听觉的之时,也在婉转地表达想要挽留对方的迫切心情,同时也用音符写下了两人注定会分别的结局。

「华彩乐章」是指独奏者在协奏曲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兴发挥,这个名词也是Find Me第二章的标题。迈克尔将父亲遗留的神秘乐谱交给埃利奥,希望他能解开父亲未解的谜题。埃利奥发现曲谱作者里昂在乐曲中融合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华彩乐章,这些片段并非单纯的照搬,而是用前人想不到的新面貌示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出让人既熟悉又新奇的曲调。这份乐谱是曾在战争时期寄宿在迈克尔家中的犹太人里奥献给迈克尔父亲的告白,是只有他们两人才懂的话语,就像巴赫的《随想曲》之于埃利奥和奥利弗一样。

这里附上电影版中的埃利奥弹奏《随想曲》的片段,以及由德国艺术家演奏的古典吉他双重奏版本的《随想曲》的链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欣赏一下。

电影片段:

甜茶--【CMBYN巴赫钢琴曲片段】--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elio_哔

古典吉他演奏版全曲:

巴赫《离别随想曲》BWV992 | ARTIS GuitarDuo_哔

新教徒墓园(Cimitero Acattolico di Roma)

父子两人通常会在守夜之旅中前往罗马新教徒墓园,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就长眠于此,他的墓碑上写着Cor Cordium (众心之心)。

新教徒墓园地理位置雪莱的墓碑

想起来了吗?在CMBYN中,埃利奥和奥利弗来到能俯瞰大海的小广场,奥利弗问埃利奥是否知道谁曾溺亡于此,顺势让对方说出了这句Cor Cordium。多年之后,埃利奥前往美国拜访奥利弗,看到奥利弗将他赠与的印有莫奈悬径的配框明信片挂在办公室。奥利弗告诉埃利奥,他在明信片的背面加上了自己题字:Cor Cordium,「这是此生我对别人说过的最真实的话」。

诗歌就是生活

在Find Me第四章「返始」中,回归彼此生活的埃利奥和奥利弗来到埃及亚历山大港旅行,他们参观了希现代腊诗人C.P.卡瓦菲(C.P.Cavafy,1863—1933)的故居。

卡瓦菲博物馆地理位置卡瓦菲博物馆内景

卡瓦菲是最早公开描写同性爱的现代作家之一,但在他生前,其大部分的诗作都只能私下印刷和传播。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将日常生活场景谱写成诗。读他的诗歌,就仿佛是在观赏一出出动人的电影慢镜头,充满让人回味良久的特写。

望着诗人故居中微弱的光线和死寂沉沉的布置,埃利奥想起了卡瓦菲的一首诗,「是这位诗人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一首」。书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这首诗歌的全篇,而是以埃利奥的口吻描述了诗歌的内容。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

大致内容是诗人多年之后重访以前和情人同居的公寓,发现这里被改建成了办公室。他想起两人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沙发、地毯、书架、花瓶、桌椅,还有那张被午后阳光亲吻过的床,两人尽享鱼水之欢的床。情人说他会在一周之后回来,可他再也没有回来。

这种情绪不就是CMBYN中,两人在罗马之行分别后,埃利奥独自一人回到家,发现两人的房间被回复成了奥利弗到访之前的模样时,内心悲愤交集的痛苦吗?曾经的夏日午后,阳光穿过透明窗帘照进室内,「我们裸身躺在我的床上,他的汗水味,也是我的汗水味,在我身边的是我的爱人同志,而我也是他的爱人同志」。而如今,那张两人亲热的床还在原地,留有对方气味的床单已被换掉,午后的阳光依旧照在床上,此地此刻却只有埃利奥孤身一人。

作者在两人经历了百转千回重逢之时来这么一笔,真的很戳心啊。命运带给我们的巧合与提示还体现在小说中的另两个地方,一处是肉体的接触,一处是内心的觉醒。

埃利奥第一次去迈克尔家时,「他把玻璃杯放在茶几上,从背后接近我,开始揉捏我的肩膀。我喜欢他轻揉我脖子和肩胛骨的方式。每一次他按压我颅骨下方的某个区域,一阵战栗便迅速贯穿我的整条脊椎,我便一点点柔软下来。」

如果说我们的身体也有记忆,迈克尔的这个举动一定触发了埃利奥对奥利弗的回忆。「某次中场休息,他空出手臂搂着我,轻轻以拇指和食指捏我的肩膀,做出好意帮我按摩的样子。整个过程非常亲密。但我太过于神魂颠倒,反而猛烈挣脱了他的手,因为只要再多持续一秒,我恐怕就会瘫软,像只小小的木偶,一碰发条,原本就已经坏掉的身体就会完全垮掉。……我从来没想到他的触碰会让我如此慌乱,这完全就像处子第一次被心上人触碰时的感受:心上人撩拨了我们体内连自己也从未意识到的神经,产生了令人不安的快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习惯。」

在埃利奥和迈克尔的交谈中,迈克尔说道:「命运将我们每个人都放在了一个位置上,让我们去走完他人的人生路,去合上他们摊开的账簿,为他们打出最后一张牌,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微小的乐趣。还有什么比知道要依靠别人来走完我们的人生路,来为我们的生命画上句号更令人欣慰的呢?那是我们所爱的人,也是深爱我们的人。就我而言,我希望那个人就是你,即便那时我们已经不在一起。这就好像,我已经知道谁将会是帮我合上双眼的人。我希望那个人是你,埃利奥。」在听到这番话时,埃利奥想到,「在这个星球上,我希望能帮我合上双眼的人,只有一个。」也就是在CMBYN的美国之行中,埃利奥对奥利弗说的:「我来这儿的原因,是为了告诉他:在我死去的时候,你是我唯一想要道别的人。因为唯有那时,我所谓的『我的人生』才有意义。」

或许我们都有多重人生,一重掩盖在另一重下面,或者一段与另一端并行不悖。生活总是用一种非常难以理解的方式提醒我们,命运在出牌时也会闪过往昔的光彩。就像圣克莱蒙特教堂。事件环环相扣,甚至完全难以预料,当你以为这个循环已经终结时,又有新的事情发生之后,再有其他事情发生,直到你意识到自己能够如此轻易地回到起点。

以上是我在读Find Me中文版时理出的一些线索,很多都是个人的见解,如果对你理解这部作品有所帮助,我会感到很开心。不喜的话请勿喷,毕竟文学作品都有每个读者自己的解读。

但我想明确表达一点是,这绝不是一本适合快速阅读的网络爽文,如果你只是抱着直奔两人HE的结局阅读的话,可直接翻到最后,作者为你呈现了三口之家的温馨画面。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你将错过生活带给我们的许许多多的经历,正是这些相互堆叠重合、交错又分离的轨迹,造就了小说的结尾,让徜徉在时间长河中的人和事历久弥新。

写这篇书评的时候除了两本小说,还读了以下书籍资料:

企鹅出版社出版的诗集Love Speaks Its Name: Gay and Lesbian Love Poems(收录有卡瓦菲的不少诗歌)

大英博物馆的书本A Little Gay History【封面是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的頭像,这本小书的中文翻译可见:同性愛小史(上)和同性愛小史(下)】

罗马地图

Love Speaks Its Name评价人数不足J.D. McClatchy / 2001 / Everyman PublishersA Little Gay History9.2R. B. Parkinson Kate Smith / 2013 / British Museum Press

再推荐一下与Love Speaks Its Name同系列的卡瓦菲的诗集,封面图片是亚历山大大帝猎狮的马赛克图画。

Cavafy评价人数不足

感谢你的阅读,也请尊重作者劳动,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