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活是甜蜜》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5 02:2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活是甜蜜》读后感100字

  《生活是甜蜜》是一本由李维菁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是甜蜜》精选点评:

  ●简体版面世之前作者突然去世的消息和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道出的作者的彷徨和挣扎结合在一起,读着有点心疼。喜欢李的文字。

  ●其實很害怕讀這種疲憊感...

  ●所以把人生意义寄托在以附庸形式存在的策展人之类工作上注定成就悲剧。

  ●今年除夕读的最后一本小说,「这城市从来不是万家灯火,城外真有一片月」,依赖别人就是交让权力,生活走到这一步全是命中注定。书里对黑熊和咪咪这两只狗的描写叫人心碎,人的感情总会变来变去,但狗不会

  ●看之前已经预知是非线性结构的小说,但还是很难接受支离破碎到这种程度的。可能是我的问题吧。文字很“李维菁”,我读完《我是许凉凉》有两三个月了,读这本的时候还是深刻感受到那种作者的风格个性。而且也许是怨与苦太多,读多了她的书不免头痛。可能.....真是我的问题吧。

  ●看封面差点以为是什么台北言情故事,但还好不是,像是自传般的,对艺术圈的一些思考。「人生最大的幻象,莫过于艺术与爱情,她曾为此奋不顾身,扑火一般,却始终是个圈外之人。」

  ●大家都在黑暗汪洋中这么拼命地呼唤了自己,沒有人看到身後的光。

  ●锦文就是我…高配版的。

  ●“锦文却根深蒂固地相信,艺术是收容整个宇宙的孤魂野鬼、孤苦无依者的处所... 是往人性最底层最暗处去挖,才能通到最高处接往最上头的旨意。”

  ●有点做作了

  《生活是甜蜜》读后感(一):遗忘太久,所欲之物渐渐清晰

  为着没有去读书而焦虑,可又为不知读什么而迷惘。想要去读书,但读到后却无法沉浸共情,积攒了一些失望吧。 这本书是在很多个零碎时间读完的,一个女性在爱情与艺术上的探索,从以前的拼命想抓住些什么,到逐渐看清内心,明白那些都不是灵魂的归宿。"人生最大的幻象,莫过于爱情和艺术,她曾为此奋不顾身,扑火一般,却终究是个圈外之人"。 阅读并不太流畅,一旦涉及艺术圈的描写,我便本能地跳过。锦文生活中遇到的几个男性形象都有着各自的缺陷,很难喜欢,大概作者立意里他们只是锦文成长中的插曲,便没有言情小说中的完美感。我更偏爱锦文独处时的点滴,比如小时候的生活,如今一个人的思考等。 作者笔下的世界是个失乐园,却并不暗淡,仍然充满了异想色彩。"凝视太久,对象会消失,遗忘太久,所欲之物开始渐渐清晰"。

  《生活是甜蜜》读后感(二):就这样也挺甜蜜

  

就窸窸窣窣地磨磨蹭蹭地,半认同半羞耻地看完《甜蜜是生活》,一边觉得这种刻画老一套的少女文学,言语上和清高骄傲划清界限,实际上字里行间都打满了尊严的补丁,我相信这一定真真假假有不少是作者的经历。

就书里讲的艺术,艺评,还有创作者的关系,我是毫无异议的,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找补,去虚弱地否定一个到不了的彼岸,知识和权力勾结在一起,筑起高墙,拉上一个理想主义者勿进的横幅。

阅读对我来说越来越费力,注意力稀碎一地,眼神十秒一个虚焦,但这本书我就随便地看完了。一本好读的小说。

我看不进去理论,觉得迫切需要理论的人,其实是找不到自己的表达,需要别人的语言去逼近去框限去描摹。我觉得自己感受到了,但我没能力更好地表达,我认了,我没有这个需求。那些分散在整棵文明大树上的细枝末节,我连碰都不想碰,这棵树迟早被连根拔起。

偶尔费神地理解一通诘屈聱牙,往往无疾而终。所以我宁愿发呆,看点儿废土电影,cosmic indifference永远把握住我最遥远的视点。

如果需要艺术或者诗歌是因为相信它们可以庇佑伶仃的落魄的灵魂,那我现在并不孤独。更流行的,更广泛的,它们还是作为一种雅趣而已。

当然我还是对诗歌充满向往,它的力量超出我贫瘠的想象。至下而上地,在阴沟里,腐烂之地,第三夜中,神圣的空无里的诗歌。那些已经供奉上的,西方正典,我也暂时没有欲望去感受。

后悔的是这本书对现在的我毫无帮助,无非是那些熟悉的认识,无非是找到辛辣的破坏性的消极念头的支撑,看到它被系统地精致地装裱一番,咋舌之后一切没什么变化。

这种阅读是向内的随机爆破,更破碎一点更随便一点,就再没有完整之躯可以重新开始了。本来离终点也不是很远。

  《生活是甜蜜》读后感(三):爱情是甜蜜

  整本书看下来,李维菁无非还是在写女人,以及她的爱情。《我是许凉凉》也是,许凉凉与她的爱情。艺术界的这些事情已经是常况了,大多数怎么谈得上是艺术呢,不过是资本的事情,艺术只是媒介。

  我的网友小李在朋友圈讲:“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圈子越来越窄了 身边的朋友们都争相地“艺术家”了起来 其实要饭的就是要饭的 不能为了那点面子就不要脸了”

  李维菁她是女性作者,写女性的恋爱心理再熟悉不过了。虽然李维菁已经去世了,但是还有很多类似许凉凉的女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前些天读西西的《哀悼乳房》,西西没有结婚,没有生育结婚的女人到四十多岁乳癌的罹患率很高,她也是自己独自孤寂,但是却又与许凉凉,与锦文不同,西西是妥贴的,她对爱并没有什么欲望,但是许凉凉跟锦文不是,她们需要人爱她。

  这世间这么多女人,多的是锦文,是许凉凉,不是西西。

  最开始的艺术家恋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是甜蜜的,分开也是因为互不爱对方。突然想到爱长不长久的命题,爱可以长久,可以不长久,爱从来就不是一定不会长久,而且,也许长久,也许不长久。喜欢抱怨,有点自负,不满足的艺术家前男友。心里有不满意,有小火焰的话,想要爱的女孩子怎么能让它熄灭呢。我们如何能接受爱人的一切呢,甚至是容忍自己很讨厌的那部分。让自己盲目有用吗,人在知道的事情上是很难盲目的,非分开不可了。

  相亲的男人,不过是普通的虚荣至极的男人罢了,更不可能是锦文的爱人。锦文她想要的,最起码是真诚的。

  明维昙花一现,一个晚上的记忆。明维宝贵,但是不是锦文要的创造者。他总会是聪明的,也是个好人。

  而亚伦,亚伦是不错的选择,可是锦文不爱,不爱一切就是不对。因为不爱,锦文讨厌肢体接触。锦文是有身体洁癖的女孩子,她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约炮,或者性交易的女生,被不爱的人进入她是痛苦而又委屈的。

  好男人却也不懂锦文,他不是拉锦文上岸的人,他也会随意发泄自己的脾气。

  你给他友谊,他接受,但不以此为终点,他要你的好感。你给了他好感,他晚点会要你的爱情。你给了他爱情,他晚点会要你毫无保留,要你价值的认同。

  讲到这里,爱情从来就没什么甜蜜呀,爱是苦的,但是这种苦也是甜蜜的。我记得以前有个话题,从没有经历过,跟得到失去选什么。大多数人都是至少经历过。

  I hate this love song. But it’s a sweet song.

  《生活是甜蜜》读后感(四):向着记忆的那一方

  y 谷立立

  我们应该怎么去形容作家李维菁?很多时候提到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标志性的“少女学”。仿佛世界再大,大不过一间闺房。她的写作,说穿了不过是一杯少女系的鸡尾酒,总在粉色背景的映衬下,闪耀着同样粉色的光晕。其实不然。李维菁既不贩卖心灵鸡汤,也不兜售爱情哲学。她更像是安静的观察者,一门心思地潜入她熟悉的都市,在每一个街角、每一个路口等待她的人物,然后把她们的欲望与追求、疏离或无助,一滴不漏地写成小说。

  这一次,望文生义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了。因为《生活是甜蜜》真的并不那么“甜蜜”。小说标题脱胎自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这意味着在向大师致敬的同时,李维菁再次回到她熟悉的艺术领域,只为再现台北艺术的起起落落,书写艺术边缘人的困惑。果不其然,小说开篇即是难堪。47岁的艺术评论者徐锦文经人介绍,与年过50的油腻中年男人相亲。此君本是地产中介,偏偏要附庸风雅,滔滔不绝地谈论现代艺术。于是,深感“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锦文宁可退回记忆深处,去寻找她的美好年代。

  似乎要与她的人物形成微妙的统一,李维菁的写作是逆向的,态度是坚定的。阅读《生活是甜蜜》的全过程,就像坐上了一趟穿越时空的列车,背对未来,面朝过去,向着记忆的那一方疾速奔去。小说家钟晓阳没有说错,李维菁的确创造了一个世界。甚至,她还创造了一个时代。这是台北艺术的20年,也是锦文的20年。好比穿越记忆的漫游者,李维菁用无数散碎的片段,串联起想象与现实的异度空间,细致勾勒出锦文的前半生:在冷漠的家庭长大,被冷漠的父母严加管教;明明渴望爱与被爱,却与周遭的人事渐渐疏离;唯有艺术是真爱。于是甘愿放弃一切,不管不顾,投身其中,就像一只扑火的飞蛾。

  这样的写作并不新锐。相反,它和老派的李维菁一样,也是过去年代的遗存。在《老派约会的必要》里,她告诉我们,老派的约会不需要科技,“带我出门,用老派的方式约我,在我拒绝你两次之后,第三次我会点头。”多年以后,《生活是甜蜜》重现了这一幕。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台北,没有苹果手机,没有社交网络。生活是真实的、缓慢的,爱情是纯粹的、自足的。谁也不必通过虚拟的聊天工具传递虚假的甜蜜。20年后,锦文已经记不起大学男友的长相,却还记得两人共用的寻呼机:一串简单的数字就能让远隔千里的他们,享受到爱的甜蜜。

  同样,这也是台北艺术的黄金年代。无数和锦文一样,对艺术怀有憧憬的年轻人以夸父追日的热情,不懈创作,誓要“将荒芜赋予意义使成创见”。身为艺术评论者的锦文很清楚,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像老鹰那样翱翔天际,却无法舍弃飞翔的梦。因为就算飞得不高,她也可以像麻雀一样,想走就走、想跳就跳。书中有一处细节,透露出她的理想主义情怀。在与朋友同游威尼斯的时候,锦文见到了一位头发全白的“艺评老太太”,白色长发打成麻花辫,“眼神复杂却笃定”,俨然是集贫民与富贵气质于一身的巫女。或许,这才是艺术评论人理想的生存状态。确切地说,就是像女巫一样守护艺术,同时拥有自我的尊严。

  于是,深受激励的锦文立下宏愿,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要坚守理想,与艺术厮守一生一世。只是,美景易逝、好景不长。20年后,被科技包装的世界再也找不到最初的纯粹。20年后,被商业挟持的艺术不再拥有强劲的势头。这里没有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修罗场。曾经像夸父一样跟着艺术跑的画家,纷纷放下画笔,无可奈何地选择离开。写到这里,李维菁的字里行间仿佛流动着同一种声音,反复吟唱同一段哀婉的调子:“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的,她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是徐锦文,也是李维菁。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张爱玲的《半生缘》。不过,李维菁从来不是“成名要趁早”的作家,更无意效仿前辈,让自己成为苍凉派的传人。

  因为学着张爱玲的样子变悲凉、变刻薄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在人到中年的时候,还保有一颗“天真而世故”的少女心。在潜意识里,李维菁早就把戴安娜王妃当成了自己的榜样,从她身上看到了天真纯粹,看到了一种具备“脆弱讨好特质的优雅”。仿佛要解读一场永远不曾结束的梦境,她的文字是飘忽的,语气是冷淡的。在许多个相似的场景里,艺术圈中人的虚伪、做作被她有意无意地放大。身在局外的我们无需透过显微镜,就可以轻易地看透高雅圈子的不堪。然而,相比曝光行业内幕,李维菁更愿意追随本心,去解析一个女人的前半生,就像隔着时间的帷幕,远远观察曾经在艺术门槛外苦苦徘徊的自己。

  艺术是锦文毕生的追求。艺术也是难解的谜团。那么,艺术究竟是什么?李维菁当然可以堆砌词汇,将艺术描绘成“试图跨越差异,渴望终至融合的尝试”,或是“个体与他人,过去与未来,意识与无意识,是人与上天合而为一的无尽尝试”。但她很清楚,艺术是人造的神话,是共享的幻觉。在无数个梦境里,锦文想象一切,相信一切。她自以为攀上了艺术的巅峰,自以为是艺术家的推助器,到最后才发现,所有一切都不过是自我催眠。20年间,她眼见着高楼起、高楼塌,眼见着曾经的梦想之地,渐渐沦为商业的附庸。终于明白,原来艺术世界与非艺术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受制于丛林法则,同样有高低贵贱,有阶级差异,有弱肉强食。

  而锦文呢,凭着一腔热血,两手空空地闯了进来,最后不过是点燃自己,照亮他人。这表明,就算成了独当一面的艺术评论家,她仍然是前辈眼中不懂装懂的局外人。“反正你就是写写什么人生故事那种什么文章的,真正的艺术评论你根本也不会写。”毫无疑问,这是梦想的失落,也是女性的成长。李维菁应该感谢艺术的赐予。如果不是多年浸淫其中,她应该不会如此清醒,清醒地看到了梦想的易碎、人世的虚伪。还好,她从来不是自怨自艾的小女人,不会躺在阴暗的角落里哀哀哭泣。哪怕早已过了天真的年龄,哪怕看尽了世间的冷暖,尝够了失意的苦涩,她还是她自己,如此天真而世故地,走过生命的每一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活是甜蜜》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