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罗衣裳照暮春》是一本由黄强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绣罗衣裳照暮春》读后感(一):五千年的更衣记
现代城市生活已久违这个仪式:梅雨收、伏天至,打开樟木箱,曝晒积年的皮、毛、绸、呢衣物。如今,衣服们都晒在干洗店的房梁上呢。所以张爱玲《更衣记》里“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盛景不再,竹竿折了、墙塌了,换季只意味着新款上柜,人们衣冠多到需要聘请衣橱整理师入户劳作,都没了闲情和爱惜心来照料陈年的服饰。
《绣罗衣裳照暮春》却“晒”出一个瓜瓞绵绵、华丽大家族的服饰库房。它是黄强古代服饰三部曲的第二部(另两部分别说古代军服和六朝服饰),从不可考的黄帝垂衣裳治天下写起,到清朝的黄马褂终,还原中国历史上服饰与时代审美的关系。依年代、分专题、开专场,写皇袍也写布衣,有凤冠也有䯼髻,层叠着绫罗丝葛,炫耀着old money家庭的服饰家底儿。
每天,在看完公众号、APP的服饰搭配推文之后,再看上一章《绣罗衣裳照暮春》,仿佛与几千年的红男绿女一道,构思如何添置时装、如何与理发师会商,有很多回的乐在其中。
好几个章节写到中国女性的顶上时尚。和西方女性酷爱形制各异的帽子不同,中国传统女性精研发髻和冠,明代又流行䯼髻。但发髻是将头发束紧、拧结,冠或䯼髻亦是在梳束完结后的头发上佩戴,贴合着发髻。西人古典服饰多追求合体,成为“窄衣”风格,帽子却独独单列,设计、制作、佩戴都是脑洞大开;中国传统服饰衣带当风,本身就是“宽衣”,却把脱衣称作宽衣,真是宽上加宽。人体消失在衣服里,唯独把黑发攥紧,帽形也就那么几款,就是传说中屈原的峨冠,元代高耸的姑姑冠,也只在高度上独秀一枝,底座也是基于真实的发量。
古人同我们一样,讨论起做衣裳来也是津津乐道。老祖宗叫孙媳妇从库房里找衣料给初来乍到的外孙女裁新衣,富商给新收用的仆妇开箱拿绸缎重置衣、裙配色。每在《绣罗衣裳照暮春》看到古人为服饰筹谋的日常,便像在诗词曲赋小说的册页间拈出一道丝线。
忽而又想,按官阶分色、分图案来穿衣虽然是规仪,不算流行,但染指更高官阶的颜色、花式,与今人买到限量版的爱马仕包一样,可以算作至高人生时尚目标。“借服”、“借色”也耐人寻味——“执行特殊任务时,官员的品级不够,经过批准,可以穿高一级官员的服饰(色)。”而特殊的情况,一是出使,乃是为了提升国家形象;二是低职高就。前者,我猜是与用宗室女儿冒充公主和亲一个策略,又类似今天我们去开会,发现自己的职位在纸面上临时升了一级——抬升与会者的规格,哄对方开心;后者,我估计就和如今官员职位后面括号里写“享受某某级待遇”一个道理。时尚轮回已是老生常谈,比如我就觉得自己的一件对襟、直领针织开衫具有背子的意味,但一件单品的复古并不稀罕,相比于此,藏在服饰里的社会心理的潮往潮来才叫人会心而笑啊。
服饰与衣冠文物出土时都褶皱、褪色,绘在纸上的复原图则飘逸、鲜妍如初。《绣罗衣裳照暮春》为异代同心的人们录下服饰谱。这是耕读传家的五千年旧宅,墙上挂着五千年列祖列宗的肖像,穿着相应时代的正确冠服,不是影视剧里戏说的戏服。翻开书页,就可以曝晒祖传的衣冠,一件件抚摩、追想,不断、不舍、不离,也难断、难舍、难离。
《绣罗衣裳照暮春》读后感(二):美丽的服饰 流动的时尚
本文作者 秋叶枝
时尚总是与潮流联系在一起,不断流动,不断呈现,它是变化中的风景,它是美的化身,并且深入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吐露它的芬芳,展示它的魅力。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大诗人李白写下《清平调词》三章时,就将时装与时尚定格在一起,成为后世欣赏美人、美颜、美服、美景的样板。精致、奢华的服饰总是与时尚联系在一起。
从唐代上阳白发宫女“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穿着、妆容的时代特征,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的时世妆,白居易用“江州司马青衫湿”记录了官员遭贬的心路历程,也为唐代官服的规制、审美倾向留下了注脚,可见时尚记录历史,用服饰折射时尚。
服饰史、时尚史著作有很多,也不乏精彩之作,但是同类著作多了,自然感觉亮点就少了,平庸、贫乏、俗套、陈旧,无新意,少创新,也让阅读者提不起精神来。但是见到黄强新著《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眼前一亮,首先是封面设计,粉色调,与宋代服饰展示图颇为融洽;粉嘟嘟色调,与女生喜欢的时尚也非常吻合,高端、大气、时尚的风格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深衣不露,褒衣博带,襦裙雍容,大袖翩翩……传统服饰美的海洋,凸显时尚与潮流”,传递出与众不同的内容与独特的情调,这样的书怎么能不读?
翻卷阅读,果然不同凡响,凤冠霞帔新娘装,高耸冠式厨娘服,红裙嫉妒石榴裙,轻衫罩体碧色衣,风流难掩秀比甲,风情万种看䯼髻……
一件件,一款款,唐代的服饰开放,性感,“慢束罗裙半露胸”,“粉胸半掩疑晴雪”,凸显大唐的开放、开明风范。但是宋代服饰也不都是保守、收敛的,北宋时期的服饰仍然沿袭唐风,也有开放的服饰。“轻衫罩体香罗碧”“碧染罗裙湘水浅”,则是这一风尚的写照。“暖风轻袅鹖鸡翎”, 长长高高有三尺甚至四五尺高度的姑姑冠,在大漠旷野摇曳的姿态,展示了元代的大漠风情。这种风情既是历史记录,也是时尚潮流,折射了时代的审美倾向。
中国女性为了追求时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镜前新梳倭堕髻”六朝时期的高髻,大多发源于深宫。螺髻也称螺蛳髻,形制如螺壳而得名。盘恒髻形制为梳挽时将发掠至头顶,合为一束,盘旋成髻,远望如层层叠云。郁葱髻,形制推测为发成蓬松形,如树木郁郁葱葱状。灵蛇髻将发掠至头顶,编成一股、双股或多股,然后盘成各种环形,扭转自如,如同游蛇蜿蜒螭曲。“钗朵多而讶重,髻高鬟而畏风。”高大的发髻在头顶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盘结,造型奇特,而且衬托出身材的修长,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类似的高大发型在如今的一些发型秀场也是可以看到的。
《绣罗衣裳照暮春》创新阐述了宋代厨娘装、唐代胡服、唐宋时期色彩艳丽的女裙、明代美丽的䯼髻等,也专门说及历史上南京的时尚曾经引领全国潮流,明清时期赐服,以及清代黄马褂的是怎么回事。《绣罗衣裳照暮春》说服饰,说时尚,女性篇幅较多,但是也涉及品色制度,龙袍、蟒服、补服,对于魏晋褒衣博带也有论述。
以往服饰史著作,往往侧重服饰的流变,而忽视服饰的时尚。《绣罗衣裳照暮春》本将服饰与时尚联系起来,还原中国历史服饰与时代审美之关系,同时又紧扣时代脉搏,传递传统文化知识。作者叙述角度新颖独特,文字流畅明快,生动有趣,值得一读。
->
《绣罗衣裳照暮春》读后感(三):时尚并不限于女性 不要误读绣罗衣裳
时尚与女性,女性追逐时尚,这个评判正确,但是请不要以为时尚只限于女性,只有女性才喜欢、追逐时尚,因此,对于黄强新著《绣罗衣裳照暮春》也不要有这样误读。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商务印书馆出版)大多篇幅说古代女性服饰与时尚,不惜笔墨,渲染唐代、宋代时尚女裙,唐代“女为胡妇学胡装”,掩不住的风情背子与比甲,美丽挡不住的䯼髻,新娘的梦想凤冠与霞帔,甚至厨师服也是女性的擅长,至于高髻则是女性的专属。如果说这新著专注古代女性服饰与时尚,未尝不可,但是《绣罗衣裳照暮春》并不局限于说女性时尚,书中还论及古代社会时尚与男性服饰,明清官服,以及蟒服、黄马褂赐服,也颇为详见,并有新观点。
龙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臆想出来非实际存在的动物,但是却有着独特地位,因为古人认为龙是通天神兽,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于是龙有了专属性,成为皇帝、皇室的象征,增添了神秘光环。皇帝穿上龙袍,威风凛凛,庄重威严,龙袍成为皇帝地位、权力的象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为龙袍的象征意义,很多影视剧都给皇帝穿着龙袍,不分场合。《绣罗衣裳照暮春》告诉我们,皇帝服饰很多,龙袍只是皇帝吉服的一种,而且龙袍穿着是有场合限制的,上朝穿朝服,祭天穿礼服,喜庆活动穿吉服(龙袍)。明清时期的龙袍面料采用的是南京云锦,面料高端,精工细作,属于大制作,一件龙袍价值十万、十几万两银子。皇帝其实也并愿意穿龙袍,因为厚实、凝重、华丽的龙袍穿着不舒服,除了礼仪、庆典活动必须穿,日常生活中皇帝会远离龙袍,穿上他们的便服,轻松愉快。
对于魏晋风度,在服饰与时代风尚方面概括为“褒衣博带”,即宽大的袍服,飘逸的风格,《宋书·周朗传》云:“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衣裳宽大程度是原来衣裳的两倍,宽衣大袖,飘逸之美成为魏晋六朝的社会追求。魏晋人服饰的飘逸,并非仅仅为了表现仙风道骨,而是有自己的苦衷,不得已而为之的,歪打正着,形成了飘逸洒脱的服饰风尚。后人推崇魏晋时期六朝人纵情豁达,服饰上的飘逸之美,却没有窥见他们不得已的苦衷,身体的疾病与精神的痛楚。
魏晋服饰时尚还有南北文化交流之功,东晋以降,江左士庶皆服裤褶服。裤褶服本是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他们习于骑马,涉水草,所以他们的衣着大多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之为“裤褶服”。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紧身便捷。战国赵武灵王服饰改革,倡导“胡服骑射”,已经开始穿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汉民族服饰。裤褶的流变是先戎服后便服,即由军事上的作训服,演变成人们的日常生活服。战争创造了一种新款服饰,生活又将其实用性、便捷性改良,推广,服务于生活。大袖衫满足了人们对时尚需求的审美体验,裤褶服给生活带来便利,时尚让生活多彩,价值升华。
对于士人服饰的提炼,是黄强新著的创新点。士或士人是中国一个特别的阶层,古代指读书人,也即古代文人或称知识分子,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士这个阶层介于官与民之间,没有显达时是民,显达时是官。按照惯例,士人还没有进入仕途时,只能穿白袍。因此有白衣公卿之说。现有的服饰史著作,很少说及士人服饰,《绣罗衣裳照暮春》则将士人服饰列为一章,专题论述。明代的巾非常丰富,与士人的践行与政府的倡导有很大关系。明代服饰制度,明确官民界限,给予读书人以优惠和重视。明太祖与马皇后重视举子的服饰,在他们的过问下,“三易其制”,制定士人举子的服饰,与庶民、官员区别。明代科举鼎盛,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显然与读书受重视、读书人地位高有关。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里展示了几件明清时期举人服饰,但是关于科举士人服饰的文字描述却寥寥数语。如今《绣罗衣裳照暮春》中关于士人服饰的章节可以为中国科举制度服饰添上一笔了,也算是著作之外的收获。
《绣罗衣裳照暮春》读后感(四):关于汉服、关于发髻,关于古人的服饰时尚!
做为一个喜欢汉服的姑娘来说,穿汉服,真的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但是,穿汉服不一定全部都懂汉服,我虽然懂得一些汉服的形制,但对于发髻、形制这块我就不是全部都懂了。
且这两年,“汉服风”刮到了全国,日常走在街上都能看到汉服娘,但穿汉服的人多,可真正了解汉服的人却不多,有些人连着基本的形制问题都没有了解清楚,仅仅是因为衣服好看就想而已,但我却觉得,既然穿了汉服,就应该了解一些关于汉服的知识。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狭义上来说,是中国古时候各个朝代人民穿着的服饰,又名汉衣冠、汉装、华服,广义上讲的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这几千年中,汉族人所穿的衣服。
它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但仅仅说从黄帝即位开始,到明末清初这几千年中,古人服饰的演变也是大有不同,每一个时期都各个时期的特色,具有考据(古墓出土文物)的就是明、唐、宋等朝代服饰。
我在读黄强老师关于古代服饰与时尚《绣罗衣裳照暮春》这本书时,就更多的了解关于汉服的知识。我知道原来古代女子服饰,不仅仅是裙装这么简单,更是有骑装、男装等可以穿,同时裙装又可以细分“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深衣”就是现在所谓的连衣裙,是上衣下裳缝在一起的,而“上衣下裳”,就是半身裙。
且因朝代不同,所穿着的服饰就不同。如汉代的官服、深衣,宋代的女裙、内衣,元代的姑姑冠,明代的官服、飞鱼服,清代黄马褂等,以及新娘嫁衣、厨师帽、时尚发髻等。
当然,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书里介绍了汉服的主要知识,更是因为书里的内容无差别化,连着清朝等具有其他民族特色的服饰也有做详细介绍。
此外还有古代婚姻媒妁、拔步床、征婚、元宵节约会、云锦等与服饰时尚相关的内容。内容丰富精彩,叙述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佐以图片资料,更是引人入胜。
且因为现在汉服,已经统称为华服,做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
古时候人们的服饰与时尚,是我泱泱华夏文明中最美的文化传承,液承载了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受着中华的韵味熏陶,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汉服复兴的热潮,选择去捡拾这五千年的优雅。我希望,这捡拾汉服的复兴文化热潮中,有我的一份力。
《绣罗衣裳照暮春》读后感(五):古代女子的服饰与时尚,你能get到她们的审美吗?
从古到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似乎从未停止过脚步,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现实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换着花样打扮自己,所以服饰成了人们变美的必备品......
走在大街上,每一季都有流行元素,穿搭也挺新颖,古代到今天,服饰从繁到简,审美也在不断提升与改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了解过古代人们的服饰与时尚,我一直好奇挺好奇妙他们的穿搭与服饰,时尚审美的元素是怎样的?
为此,还特意去看了这本关于古代服饰与时尚方面的书籍——《绣罗衣裳照暮春》,书的作者黄强,是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新闻、研究工作,研究也涉及服饰史,对古代的服饰可以说是非常的了解,再把研究的知识点阐述给读者们。
《绣罗衣裳照暮春》全书分为二十二章,主要为古代各种服装与装饰的介绍,如汉代的官服、深衣,宋代的女裙、内衣,元代的姑姑冠,明代的官服、飞鱼服,清代黄马褂等,以及新娘嫁衣、厨师帽、时尚发髻等。
此外还有许多古代服饰与时尚相关元素的介绍,内容丰富精彩,叙述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佐以图片资料,更是引人入胜。
翻开书的第一章,介绍的是凤冠,详细大家对凤冠并不陌生,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凤冠是新娘的标配,就好比我们现代的白婚纱一样重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书中有关于凤冠的详细讲解。
还有凤冠的历史地位也有说到,凤冠具有很强的专属性,也被称作为凤子冠,是中国古代妇女的礼凤冠,重大场合都是必须佩戴的服饰,特别是在宫中,皇帝被称为龙,与此对应的便是凤,于是有了“龙凤呈祥”之说。
作者从不同的历史朝代,给大家讲述了不同时期凤冠发生的一些变化,比如宋代的金冠是以金片制成,款式有类似河蚌,而到了明代,凤冠做得更精细,金丝珠花,还嵌有珠宝......
《绣罗衣裳照暮春》这本书记录了几个朝代的服饰详情,不仅有贵族官服的介绍,也有普通平民的一些服饰介绍 ,文字搭配图片分析,视觉上的冲击让人通俗易懂!
看了《绣罗衣裳照暮春》,不得不感慨一下,历史就是最潮流的发源地,每个时代的时尚元素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与代表性,每一个饰品都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缩影,细细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书中能看到每一个历史时期服饰的时尚与潮流,流行元素,
在现实中,很多设计师也很喜欢把典雅的古装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成为古典风,也有很多人如今还是喜欢穿古装游玩拍照,只能说时尚是个圈,从古到今,人们对于时尚的定义都不一,但复古元素却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艾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