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蔷薇》是一本由葵田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蔷薇》读后感(一):每次读葵田谷的书,都觉得落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1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每一次作者都赢了。 2作者是在走文艺范还是商业路线?女一,那个女盲人太吸引我了。我觉得毛晓彤可能会很合适。 3里面藏了很多小道具,小玩具,能看出花了作者不少小心思,想来作者是一位心思细腻的人。 4最早被作者吸引是有东野圭吾的风格,后来读的多了,发现作者更像是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新海诚/宫崎骏。作者灵魂里藏着浓浓的文艺范和童话风。 5给作者一个建议,下次试试写90后,00后的故事? 6作者反转玩的太溜了。 7那个反派让我不寒而栗,相信未来会有很多男演员争抢要演这个反派。
《看不见的蔷薇》读后感(二):一场假装你人在身边的梦
有一对兄妹,他们出生在山里。有一年,泥石流从山上下来,掩埋了他们的双亲,妹妹的眼睛也因此受伤,并让人以为失明。这一年,兄妹俩成为孤儿,住进福利院。福利院的生活并不温暖,眼盲的妹妹饱受欺负,哥哥为了保护妹妹则拼尽全力成长。后来,年长的哥哥先妹妹离开福利院去工作。在找不到哥哥的日子里,妹妹遇到一位实习医生,这位医生成了妹妹第一个爱慕的对象。
好不容易等到妹妹成年,哥哥答应妹妹把她从福利院接出去,熟料哥哥失约,妹妹赌气一个人背起行囊上路,不料坠入山涧,眼睛彻底失明。幸运的是,妹妹被医生救下了。后来,兄妹俩终于如愿在一起生活,哥哥却在垃圾场翻垃圾的时候被一根铁枝刺穿大腿。妹妹扶着哥哥来到医院,刚好,替哥哥注射破伤风疫苗的就是那位医生。
然而,命运总喜欢跟善良的人开玩笑——疫苗过期,哥哥感染破伤风,医生被免职。时日无多的哥哥在医生的帮助下把自己的眼睛移植给妹妹,并将妹妹托付给医生——这一切都瞒着妹妹。从此,医生一人分饰两角:他既是哥哥,也是男朋友。
如果命运照此发展下去,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结局,可命运并不打算放过这两个人。一天晚上,妹妹误伤一个想跟哥哥做朋友的人,一直在暗中关注妹妹的医生发觉伤者已无法救治,于是补了一刀,将罪过揽在自己头上。
八年后,一个小偷钻进两人家里行窃,但失败了。小偷意图报复,趁着医生回家的时候刺了医生一刀。医生知道自己已无法救治,为了保护妹妹,他坚持要再刺自己一刀,好为自己八年前的行为赎罪。而妹妹则坚持这一刀由她来做,因为她也需要赎罪。
两个月后,顽皮的孩童在院子发现了医生的尸体,而警察则在窗户后面发现了一身白衣的妹妹。命运由此形成一个轮回,谁都没放过。
至此,我们应当知道这三人的名字:哥哥陈若生,妹妹陈若离,医生林乙双。
以上是《看不见的蔷薇》里三位主人公的简单生平,有剧透之嫌,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三人的情感。因为,他们三人之间的情感才是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部分。而在这三人里,给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林乙双。
林乙双就像一个误入秘密花园的小孩,而这个秘密花园原本是属于陈若生跟陈若离兄妹两人的:因为善良,林乙双在福利院实习时颇为照顾陈若离;又因为善良,林乙双答应陈若生替他照顾陈若离;还因为爱,林乙双揽下了另一个无辜之人的死。
而在陈若离这边,她其实已经察觉到了“哥哥”的变化,却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来维护这个秘密——她假扮成哥哥陈若生,旅行、写文章,把“陈若生”演绎得有声有色。而当“陈若生”回到家,就会变成眼睛失明的陈若离。这时,林乙双登台了:一方面,他是陈若离的男朋友;而男朋友出门之后,就会变成“陈若生”回来。
在陈若生那边,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他与妹妹陈若离互相照应,互相成为人生的希望。当他因为破伤风死亡后,他的人生就由他最亲的和最信任的两个人来扮演了。
两个人,演着三个人的戏,谁也不愿拆穿谁。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不幸——他们都戴着枷锁,却又千方百计想护对方周全,是爱的勇气给了他们前行的力量。
在陈若生、陈若离、林乙双有限的人生里,他们三个的情感犹如藤蔓,缠缠绕绕,婉转迂回,最后开出了独属于他们的花:林乙双花费许多力气给陈若离种了一院子的花,里面唯独没有蔷薇,这是因为他心里有一朵独特的蔷薇。
当案子尘埃落定之后,老警察去监狱探望陈若离。问起监狱里的生活时,陈若离说一切都好,只是仍会想念哥哥。
“如果可以,很想再见他一面。”
也不知她想见的,到底是谁。
《看不见的蔷薇》读后感(三):个体的明暗--《看不见的蔷薇》读书感想
近段时间,悬疑题材的作品势头正盛。而且,几部较为热门的网剧都突破了传统的以罪案侦查为进程、以警匪正邪对立为矛盾冲突的故事模式。国内悬疑小说和影视的类型创作仿佛即将进入新纪元。
在此对比之下,葵田谷的小说仍然有着独树一帜的气质。我并没有拿这部《看不见的蔷薇》和当下的悬疑小说作综合的高下评判,我相信但凡读过葵田谷小说的人,便可以窥见他在角色构建方面的更深一步的探索。
小说的分类,有助于图书市场的分析导向,让读者迅速捕捉偏好,是双方得益的事。但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将“类型”的条框背在自己身上,未必是好事。
《看不见的蔷薇》固然是悬疑小说,案件、谜面、诡计、反转、解答,悬疑小说的五脏俱全,但若把它归类为情感小说,甚至女性小说、成长小说,也不见得勉强。不仅是内容,在语言和叙事结构上,《看不见的蔷薇》也隐现出优雅的文学气息,从这一点看,也像文艺小说。
优秀的小说往往能突破“类型”的壁垒。我始终认为,小说的分类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和读者的连接方式,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分就是由此而来。当然,这不是层次的问题,并不是说通俗文学就一定比严肃文学低级,只是频道不同。《看不见的蔷薇》有它自己的频道,这个频道不能用一种简单的“类型”来概括。
如果非要按上一个类型,我权且把《看不见的蔷薇》归类为“心念悬疑”。(临时编的,不一定合适。如果在某个百科系统中出现该词条,纯属巧合。)
人心与人性的概念范围有所不同。如果说,以人性为基础构建剧情属于小说创作的宏观战略,那么探索人心则是细节战术。
在浩如烟海的悬疑作品中,前者的范例数不胜数,但以后者为主题的小说并不多见。我们时常能看到一桩罪案,一场阴谋背后的人性黑暗和与之抗衡的光明,但此类明暗通常是以整个社会或人类群体为参考所体现出来的冲突,如果把考量范围缩小到一个个体,那么,在这个个体内的无数个念头会自然形成明暗的撞击。
葵田谷的小说,总在探索人心深处无法捉摸,难以理解的寄托。《看不见的蔷薇》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透彻。
从情节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忽略破案主体,小说始终围绕着三个人的命运展开。一句话概括剧情:两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的幸福做出自我牺牲。可是从角色心理层面分析,这又是一个极具剖析价值的故事。
小说以某位刑警的回忆视角,用散叙自白的方式一层一层揭开真相。盲女陈若离的男友林乙双被杀,背负嫌疑的兄长陈若生逃离现场。随着三人日记的曝光,兄妹的成长历程和男友的反面人设在读者眼前逐步呈现,这桩凶杀案也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在小说篇幅未到一半的地方,故事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是闭合的,可以自圆其说,但也是虚幻的。它的叙事方式并非时间线性,而是环形推进,同一件事,外圈之中还有多重内核。就像绕着一个广场散步,走到第二圈时,发现景致完全不同,而造成这些变化的驱动力,仍然在看不见的地方。这种叙事和信息披露的方式形成了微妙的契合。
阅读过程中,我有过许多猜测,比如:恶男非恶,盲女非盲。后来发现,我只猜对了一半,关于角色行为动机的揣摩,更是差之千里。在后半部分的解读中,我才逐渐跟随侦探的思路尝试去理解男女主角的人格。这也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所在,没有惊惧诡异的氛围,险象环生的场面,惊与险都在人心之内。
幸福,自我牺牲……这仿佛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当读者看完小说,很多人会把“仿佛”两个字去掉。是的,这确实是一个爱的故事,但同时也是一个控制人心的黑暗童话。坚强独立,让人怜惜的若离,也有着诡谲而冷酷的阴暗面。
故事中的侦探角色,对于女性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朝读者抛出了指引。他是个表面上几乎对异性过敏的角色,可事实上并非一概而论。他可以和女警姚盼谈笑自如,却不愿与陈若离见面。因为他深知陈若离心中埋藏的暗影,也许比陈若离自己看得更清楚。他不愿违心相对,这意味着他必须当面揭开陈若离在潜意识中的伤痛所酝酿出来的、让人同情的自私。这也使得负责逻辑解答的侦探角色变得更为饱满。
另外,发现了作者在给角色取名时的用心,两个男主角的姓名:陈若生,林乙双,已经剧透了小说的核心悬念。
写到半途,我看了一眼手机,刷到一篇名为《我们喜欢看悬疑剧,可能是社会出了问题》的微文,我没有看具体的内容,但大致能猜到其言为何。这不禁又让我回到文章开头说的关于悬疑小说类型的话题。不知从何时起,悬疑小说或多或少地背负上了反映社会现实的责任。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小说没有义务必须让读者对这个世界反思或沉默。葵田谷的小说没有放大任何概念,他只是在呈现燃烧在一个个小生命中的异常火苗。
《看不见的蔷薇》读后感(四):最终选择向阳生长——二读《看不见的蔷薇》
“若离从未分离,若生始终在生,独木成林也终成一双。”
当这判词一般的结语出现在尾声时,小说以及整个错综繁复的案件最终落下帷幕,三个主要人物角色也在这迷宫一般扑朔迷离的棋局中,不偏不倚,一一落子。
书页合上的一瞬间,不知为何,竟然有了一丝丝矛盾乃至分裂的感觉。明明是冲突如此强烈,高潮迭起的故事,却被作者叙述的像一汪平静的水,一抹细微的光,细腻克制到让人惊讶。
这无疑激起了我的好奇。而当更加仔细地读完第二遍后,才发现这种矛盾和分裂不仅充斥在整个小说的叙述方式以及男女主人公的离奇命运中,而且,我甚至能感觉到,隐在故事背后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作出的艰难抉择。
当然,隔着文字去揣测作者的意图颇有些鲁莽,但是请原谅我依然忍不住冒失地想去做一些猜测性的解读。
首先,小说的主设定无疑是妙到足以让绝大多数悬疑作者心生羡意的。我是我,我是“他”,他是他,他也是“他”,这种绕口令似的身份谜题,并非仅凭经验和逻辑便可以硬套出来的,哪怕是浸润多年的推理作者,我相信依然有些灵感乍现,妙手偶得的成分。
而更加精妙的是,这虚虚实实的身份迷局,还是陈若离和林乙双两位主角在半猜测半默契的状态下,各自编织然后相互纠缠而成。再加上陈若离点睛般的盲女身份设定,所有的谎言都在真相中发酵出了真实的影子,而所谓的真相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真实。
如此情况下,在我看来,这几乎就是一个无法走出的迷宫。我相信绝大部分读者,哪怕是在作者明确写出了结局的情形下,依然会觉得前路未尽,遐想不止。
极度烧脑,绝地反转,几乎是所有推理作者都在竭尽所能想要去达到的效果,可是《看不见的蔷薇》的作者葵田谷却近乎任性地踩了一脚刹车——不再反转,不要遐想,真相到此为止。
为了强迫读者能够及时停下来,作者甚至煞费苦心地在多达七位角色的第一人称叙述中,刻意而反常地穿插了一个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
是的,把碎在小说中的第三人称描述章节连贯起来,你就能直抵真相。而且不仅仅只是真相,三位主角的身份经历,情感纠葛,所有的点点滴滴全都隐在其中,清晰而明确,让人如同亲历。对于一部推理小说来讲,这简直让我瞠目结舌。
这样额外的,近乎“坦白”的叙述方式,单从推理的角度来说,似乎有些冒险(庆幸的是,作者极富技巧性地将这些上帝视角均匀地分散在了全文的合适之处,最大程度地为读者保留了推理寻踪的阅读体验。这是文中另一个值得称赞击节之处。)。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完小说之后,有些矛盾乃至分裂感觉的最直接来源。
不过,在花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读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用意。
对于犯罪动机,陈若离说:“我想我将刀刺入童江胸口,也是一种宣泄……”
对于自己的经历和整个案件,陈若离说:“这个故事不复杂,但是我们的感情很复杂。”
有多复杂呢?复杂到陈若离近乎于分裂矛盾地与林乙双主动分离和再次相遇。复杂到她明明清楚,却依然迷失纠结在哥哥和爱人的身份重叠之中。
这样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小说甚至可以解读为陈若离的独角戏。盲眼的陈若离倔强而艰辛的活着,而且自负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身边的所有人强行拉进了她的世界。而这也是所有不幸的源头,同时也注定让她继续迷失,越陷越深。
而庆幸的是,在作者为我们所设定的结局中,陈若离最终明白,林乙双所作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让她脱罪,更是为了让她能够走出自己孤独而错乱的世界。这也正是在证据链并不完整的情况下,陈若离坦然自白的原因。同时更庆幸的是,民警老严,杜学弧等所有的人,包括作者自己,都愿意倾听并给到陈若离一个走出泥沼,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机会。
蔷薇,生长力顽强,背阴可以坚强生存,但是沐着阳光却能生长的更加健康。最终,看不见的蔷薇,由虚向实,渐渐浮现,替代了那个活在暗处的陈若离,心中敞亮,向阳生长。
很难说小说最终描述或者揭露了如何深刻的人性,因为在我看来,人性是复杂而难以标签化的。但是作者至少触到了许多推理小说都没有涉及的一个领域——在揭露或是批判之后,该如何让那些迷失在边缘,不幸却又制造不幸,身背罪责的游魂走出困境,与这个世界和解。
而这份和解之下的温情以及引发的思考,无疑是比单纯烧脑的身份迷局,离奇的人物经历,悱恻的男女情感,以及让人头皮发麻的窥私欲更有意义。
从这一点来讲,作者的确是为陈若离以及所有其它角色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最后的落子,不偏不倚。
明白了这些,自然也就明白了为何作者会以似乎同样有故事的民警老严为主视角,如水般平静地来叙述如此冲突的剧情,同时更会理解,作者为何舍掉继续玩烧脑游戏的可能,并煞费苦心地另辟上帝视角来给出最合适并明确结局的原因。
粗浅而鲁莽的解读,暂且先写到这里,希望文字之中没有涉及到相关剧透。
总而言之,一次很难得的阅读体验,同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