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好与坏》是一本由周至禹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艺术的好与坏》精选点评:
●书名有些misleading,入门读物吧。
●在新华书店等车
●2019.10.17看完 谢谢中国画报出版社赠书! 这本书纸张非常好,很有艺术感,甚至把我手划破了……内容也很有趣,很多熟悉的艺术家,也认识了一些新的艺术家。总体是讨论当代艺术,以后现代为主,如何融入生活,引领时尚。潮人的自我修养!
●当代艺术较之古典艺术更侧重个人的自由表达,模糊了艺术边界的同时也体现了更加平等自由的艺术观,让其从精英阶层走入芸芸众生的视野。但这种自由表达一旦被滥用就会陷入艺术的无序。终其根本,自由的表达也需要审美的表现力,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是借助直觉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思想的深度远甚技术性的表现。
●好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好的老师,好的老师不一定是好的写作者。当代艺术的入门读本
●很自由的文笔诶,喜欢了
●足够深入浅出的艺术讲解,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写村上隆那段好刻薄好可爱,喜欢。
●对潮流艺术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艺术通过设计作为媒介,由商品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但在这种商品化的过程中,设计中艺术本身的批判性渐渐被消解。所有坚固的都被摧毁,剩下的只有无尽的荒诞。荒诞不可怕,可怕的是荒诞披着坚固的外衣,以艺术之名行文化资本之实。想起赵毅衡老师某论文里下场手撕那些为资本化正名的“存在即合理者”,对同样发声者的周先生致意。
《当代艺术的好与坏》读后感(一):印刷精良,排版美观,阅读体验很好。
艺术理论,对了解当代艺术很有帮助。印刷精良,排版美观,阅读体验很好。全书分为十部分:态度:三种观看艺术的方式;标准:艺术的好坏与暗黑美学;病态:自我偏执的艺术精神;对比:与商业对接的日本两剑客;轻盈:在市场里沉重地说昆斯;非人:生物科技与艺术的探索;怀疑:当代艺术的主义和问题;教母: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史诗:弗基艺术中的历史废墟;游牧:全球化背景下的旅居言说。
《当代艺术的好与坏》读后感(二):这本书的坏
标准、病态、对比、轻盈、非人、教母、史诗、游牧、怀疑
十分让人困解 这比我读这本书之前对艺术更加困惑 我获得了一堆名词、时间和人物除此之外 我一无所获
第一章编毫不讲理的形式进行 然后进入到余下章节 一个比一个劣质
e.g “真正富于意义的坏画则是要以无视一切传统规则的态度,对抗一切既定的标准,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以生涩和粗野的笔触对抗娴熟的写实技巧,以难看丑陋对抗优美的审美趣味,以粗俗对抗典雅,以扭曲畸变的图像对抗古典写实,以荒诞不经的画面示众夺目”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初学者实在难以理解:
1首先普通大众对既定的标准和规则并不了解,并不知道之前规则体现的寓意和被打破的意义 (而这本书的书名却容易引导读者认为此书是带领大家寻找 如何理解既定规则的?)这就好像一个东洋人看了西方人的一场脱口秀,不知道玩的梗是什么意思?
2、所以以难看、丑陋的姿态示众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混淆一切规则?啥都是相对主义?为什么现在所谓“好画”不是对“坏画”的背叛?不是对坏画规则的打破?
3、为什么打破一切规则就是”坏画”?为什么就是艺术?为什么我上学旷课不是艺术?
4、为什么坏画的笔触被定义成生涩和粗野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如何鉴别?难道笔触不是创作者有意为之?我如何看出笔触的风格?
5、什么叫做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被打破了?既然艺术和非艺术被打破了,就不存在要去做艺术,因为非艺术也是艺术?
至于我这些疑问,后文并没有解答,反而进入了下一副作品,于是我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如此往复。
《当代艺术的好与坏》读后感(三):摘了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句子
但是就像观看人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当代艺术也不过是一切事物中的一种而已,普通人的观看可以就靠自己的眼光,凭直觉作出判断,凭感受道出一二。
艺术是关于图像的力量。
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当代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人可以通过直接、细微的认识和内省分析,以澄清其间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进而获得对艺术现象与本质的一些认识。
视觉是第一性的,直觉是一切观看的开始。
用身心灵全方位地在空间与时间中去接触当代艺术,自会有自己深切的感受。
艺术平民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观,放下被神化的经典,学会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心态去认识西方那种革命性的、否定式的、颠覆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自己就可以成为不需要刻意去创作和展示作品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观看和思考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
当代艺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一种自由表达。
智者的观看与阐释是极其少数的,但却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我希望自己最终是一个文化现象的观看者,又带有极其敏锐的艺术直觉。
真正富于意义的坏画则是要以无视一切传统规则的态度,对抗一切既定的标准,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以生涩和粗野的笔触对抗娴熟的写实技巧,以难看丑陋对抗优美的审美趣味,以粗俗对抗典雅,以扭曲畸变对抗古典写实,以荒诞不经的画面示众夺目。
艺术为什么要文质彬彬?
所有的艺术都是社会的现象,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性,也就容易理解艺术的种种现象。
艺术家自身的忧郁、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都在外界情景的刺激下迸发出来,正好极致地象征了人类普遍的生、死、爱、焦虑、苦闷、彷徨、张狂等生理状态和情绪。
蒙克笔下的这一声呐喊,永远回荡在苍穹。
艺术向商业献媚,这便是时代的荒谬,荒谬让一切价值都倒塌了,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草间弥生是本色的。“地球也不过是百万圆点中的一个。”“我会忘记所有,只为集中精神,直面南瓜的灵魂。”“要一直画到累死为止,从以前到现在,我要用尽我生命最后的力量,带着更多的敬畏之心继续创作。”
艺术历来都和权力、金钱有关,而在当今,这种关系更加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未来以人自身为实验对象的生物艺术,也会使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在艺术中,我们还有没有崇高性、精神性的追求?
当代艺术给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提出了很多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归为未来的艺术将走向何方。
当代艺术史就是一本艺术主义的词典。主义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可以进入艺术史里,名垂千古,也意味着死亡,要被未来的主义所对抗与推翻。
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被所谓的主义所羁绊。
在艺术史中,没有哪一个艺术家像杜尚那样,把对生命的思考变成艺术唯一的主题,而且他为这个主题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完全放弃艺术的感性美,让它成为服务于思想的工具。
阿布拉莫维奇说:“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
对于当下,我们应该在场而不是缺席。纳博科夫说“薇拉必须在场”,就如同艺术家在场,这句话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获得了更大的意义。薇拉就是艺术家,薇拉就是每一个人,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必须以在场的勇气去面对。
基弗说,我觉得在物质中存在着精神,我并没有在所有物质中发现精神,但是在铅和稻草中有,艺术家所作的就是把这些物质中的精神发掘出来。
是不是绘画并不重要,风格、媒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基弗
艺术成了最为本质的表达,而材料背后的精神性,颜色笔触的物质性,都与主题的内在要求形成了完美的结合,苍凉灰暗,缺又有着强大的精神张力。
空洞的身躯里面是星空,每一颗星星可以引申为人类的存在,却有一种说不清的诗意在。
艺术的游牧成为艺术家消解局限、突破自己,在更大的范围内制造艺术影响的一种方式。
《当代艺术的好与坏》读后感(四):当代艺术何为?
1917年,杜尚将一只签有“R.Mutt”的小便器命名为《泉》,送到了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会。据说很快被一名感到厌恶的组委会成员给砸烂了,后来我们看到的图片或实物全都是复制品。今天,杜尚与他的《泉》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这个随手找来的现成品已经被视为观念艺术与挪用艺术的开山之作,这种对艺术施加哲学压力、制造概念迷宫的手法,后来成为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核心观念。
正如中央美院教授周至禹在《当代艺术的好与坏》序言《态度:三种观看艺术的方式》里所指出的,当代艺术不是叙事的艺术,而是表现与象征,要通过阐释丰富作品的意义,观念艺术可以被人们随便大说特说,只要你说得有些道理。一个小便器是艺术品?如果剥离了特定的情境,它肯定不是。可是杜尚借此传达了艺术家/艺术品/公众关系上的大胆颠覆,于是这个小便器就作为符号系统而存在,杜尚以无意义的达达风格撼动了主流艺术体制。
马丁·基彭贝尔格装置作品《卡夫卡快乐大结局(美国)》1994,象征大杂烩式的工作机构,阐释现代文化的卡夫卡意味。周至禹说,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当代艺术解构了业已形成的艺术概念和审美价值,所谓的艺术弥散于生活之中,判断艺术好坏的标准失效了,模糊了。观看当代艺术的人,大约有三类:一类是艺术家,一类是知晓各种文化知识的智者,另一类就是凭直觉作出判断的普通人。直觉是一切观看的开始,不应把普通人排除在外,似乎普通人就是被教育者。普通人也有观看和判断的权利。好坏是相对的。有一些“坏画”,画技虽然糟糕,但却因真诚而呈现稚拙天真的效果。这类“坏画”的存在,说明了当代艺术的鉴赏和评估存在多重标准。
马克·罗斯科与他的画,1960当代艺术是一个容纳各种主题、选材、风格、技巧、内容、目的和审美品位的斑斓世界。为了给那些感兴趣而又缺乏“入场券”的普通人提供渠道,周至禹选择的方法是——10堂当代艺术课。以主题为结构的方法抛弃了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流派与手法的梳理,重点阐析近些年的一些重要议题,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比如,《病态:自我偏执的艺术精神》,谈论蒙克、马克·罗斯科这类画作里蕴含强烈情感的表现主义艺术家;《对比:与商业对接的日本两剑客》,谈论村上隆、草间弥生作品与商业的关系;《轻盈:在市场里沉重地说昆斯》、《教母: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关注艺术家与其创作的命运;另外一些,阐析最新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探索,以及周至禹对当代艺术环境与存在问题的思考。
村上隆的自我塑像从杜尚开始,或者从毕加索开始,或者更早一些,从梵高开始,从塞尚开始,从印象派的诞生开始,现代艺术的革命性意义就是观念的巨大革新。这些艺术家提出了哲学家自古以来就苦苦追索的问题:自我的本质是什么?人之为人的意义是什么?当代艺术的精神就是主张从人的内部生长出自我,这是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艺术是现实的折射、时代的先声,现代艺术拓展多种可能性,艺术在今天首先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当代艺术的领域是开放的,它揭示给我们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它把自我个性的完整放在首位。
杜尚为了重新定义审美对象的认知和知识认识论的地位而挪用了一个工业生产的日常对象,半个世纪之后,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通过再生产的技术手段,比如染印法和丝网印刷,将机械生产的“现成”(found)图像引入绘画的高雅艺术话语,从而否定了姿态性身份和表达的独创性。这让我之为“我”显得更加迷茫。周至禹说,波普艺术的特征可能就是融合现实与梦境,苦涩生活与欢愉向往的混合体,同时也涵纳了正负两极对比的特征。
杰夫·昆斯与他的雕塑作品杰夫·昆斯成功的诀窍就在于此,“艺术可以成为你加冕的事物”,“艺术就是你作为人的潜力”,昆斯如此说道。周至禹从昆斯的作品和他谈论自己的言语中获得的启发,那就是对事物不抱成见,直接简单的表达。周至禹也提及,昆斯近年深陷抄袭风波,起因于他对“挪用”的边界与艺术再创造能力的忽视。戏仿性挪用必须在原创的主要话语中重新建构自我,这在当代艺术创作里是一个很容易引起纷争的问题,到底在何种意义或者何种程度上实现转化,是挪用和抄袭的很大区别。
草间弥生与LV合作的产品昆斯提供的另外一个启示,就是商业与艺术的联姻。周至禹说,“商业与艺术之间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这不仅要看艺术家选择了什么,也要看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自己的选择,以及选择之后其作品的品质到底怎样。”这在村上隆和草间弥生的创作里表现得更加突出。幼稚力宣言、扁平化风格、卡通形象、暧昧情色,当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甚或低俗文化之间保持不断的纠缠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当代艺术试图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来理解艺术,然而,把艺术与日常生活分离开的,有时恰恰是这一点,日常生活里的许多事件并不指引什么更深远的东西,许多艺术也根本不指向纯粹的意义,商业化与消费主义,自恋、迷恋与庸俗、追捧,当代艺术的荒谬如此坚定地存在于当代艺术之中。
当代艺术面临的各种困境,实际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许多当代艺术品因创造性投入过少而必须面对“何谓艺术品”的衡量;公众面对的则是一个文化价值被粉碎亟待重建的废墟。当代艺术是对自身文化的戏仿,它有时走得太远了,有时太偏了,有时过于标新立异而让人摸不着头脑,成为一堆散乱的积木而不是完备周密的系统。对于艺术家来说,时刻保持丰盈的灵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含有对人性极致的探索,常常和两性情感有关。然而,不可避免的命运,她从“教母”日益变成了“教师”,后者从事重复性的事务。当代艺术总是这么快节奏,刚刚形成独特品质,就匆忙逝去成为了历史。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行为艺术作品《无量之物》,1977,阐释性意识的自然反应。《怀疑:当代艺术的主义和问题》揭示了未来艺术将走向何方。不管主义是何种主义,艺术只应当是艺术,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与天真。观念艺术强调的是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是当代艺术的主要目的。当代艺术对作品功能性的模糊,决定了我们对所见艺术品的评价可以有很强的主观性,也就决定了它将有更大的开放性,容纳更多的自我、个性和个人价值观。
近年的一个趋势,就是《非人:生物科技与艺术的探索》的主题,“当代科技的发展,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对象加以研究。而艺术也以医学化的态度重新认知和呈现人的身体。”科技启发了以人体为主题的艺术,艺术借助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呈现更加璀璨的视觉图像,有关技术伦理和警觉意识同时指出了暗藏的风险。
《当代艺术的好与坏》的内容主题是西方的当代艺术。作者的阐释归根结底落实在最后一篇,《游牧:全球化背景下的旅居言说》。也就是说,当代艺术植根于多元化的全球文化,许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在世界各地广泛流动,伴随着相应的理念的传播。男性和女性、性向和婚恋、种族和地域、公共和私人、高雅和低俗……传统的二元论在当代艺术的冲击下行将消解,美、丑、暴力、性、时间、记忆、痛苦、治愈等主题的异常关注,成为当代艺术家有价值的批判发声。何为当代艺术?这个标准本身的难以把握,正是其最有价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