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批评的解剖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3 03:5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批评的解剖的读后感大全

  《批评的解剖》是一本由(加)诺思罗普·弗莱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5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评的解剖》精选点评:

  ●请问在哪能买到这本书? 京东,当当到处脱销

  ●弗莱的经典文本

  ●批评为什么存在:批评可以讲话,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沉默的。

  ●像是以高模仿低模仿拉了一个纵轴,将各种批评/价值判断的内在标准分解于坐标之上,因此解剖才得以成立。最好的还是那个春夏秋冬、喜剧传奇悲剧讽刺的循环和互相渗透,要再读一遍,思索怎么往非西方文化上套。以及其实应该在看完之后再去刷一遍《元史学》。

  ●o

  ●原型批评确实很不一样,不关注价值判断,只是关注原型在时代的流变。其他的批评是在文本内部里面的,比如新批评,结构主义,而原型批评的内部是整个文化。这种批评需要的是博览群书啊!!!弗莱肯定是不吃不喝写出来的,我就是不吃不喝才看完的!!!

  ●这是我第屡次来看评论了,因为前面两章读的好艰难啊……到第三章就好多了~加油~宅在家读完呀~疫情中…… 读到500页了,感谢弗莱大伯没有放弃我……男友看见这书封皮就想吐了,因为从图书馆借了三次,整整小一年才读完……还是有收获的,以后带学生也建议让他们读的。

  ●弗莱给了批评家底气。他和巴特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一件事:批评是批评家的谓语,不是作品的谓语。

  ●原型批评经典著作

  ●春夏秋冬

  《批评的解剖》读后感(一):非常簡短

  1、翻譯者沒有戲劇研究的背景,或者說戲劇方面的功夫不夠。

  2、critic與artist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彼此賴以為生,但彼此永遠無法溝通。

  3、“向後站”固然美好,但“向後站”有時是以“看不清”或“誤讀”為代價。

  4、西方文論者對東方文藝實在是知之甚少。

  5、JLStyne說“藝術是件弑父的事情”——信夫。

  《批评的解剖》读后感(二):读弗莱《批评的解剖》

  由于写作时间较早,所以相对于后来的结构主义文论来说,其实甚为一般。

  虽然作者旁征博引,但是相对于罗兰巴特等作者来说,实在是差距甚远,太平淡了。

  270 传奇的连续性现在进入了comics

  273 在《圣经》中,也有一头通常叫做leviathan的海上怪兽,它是救世主基督的仇敌。。。。基督教的象征体系中刻意构思的杀龙隐喻的基础。在该体系中,主人公便是基督,恶龙是撒旦。这个对于海洋的范型研究很有意思,不断的联想到施米特。

  《批评的解剖》读后感(三):《批评的解剖》

  有几本书是我一直想读的—《荣格选集》,弗里泽的《金枝》,《圣经》和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我觉得自己保留了东方人的神秘主义,所以自己对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俗,巫术,集体无意识,神话原型这样的字样十分敏感。老公有幸在南大书店淘来了几本好书,其中就有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我读过之后,并没有太读懂,但至少有以下几点感受:

  (1)弗莱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文学批评大师。十分博学,能运用数学,绘画,音乐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来类比文学批评的方法;十分认真,用丰富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十分抽象,有的时候真得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想必如果懂了,一定有醍醐灌顶的感受。

  (2) 弗莱解答了一个一直困惑我的问题,那就是“批评家的功能是什么?”他的答案对那些质疑文学批评家的存在和贬低文学批评家地位的人给予了有力回击,大长我的志气。恕我才疏学浅,我曾以为最好的批评家就是最能体会作者本意的批评家,但是弗莱对这一庸俗观点的反驳就是:当易卜生表白,《皇帝与迦利利人》是他最出色的剧本,我们只能说易卜生是一名无足轻重的易卜生评论家。

  《批评的解剖》读后感(四):模式,启发性的观点

  这几天在看诺思罗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书中把文学作品划分成五种模式:

  神话:人物的行动力量绝对高于常人,能超越自然规律

  浪漫传奇:人物的行动力量相对高于常人,需要服从自然规律

  高模仿:模仿现实中水平略高于普通人的作品,如领袖故事

  低模仿:模仿现实中普通人的作品,如现实主义小说

  反讽或讽刺:人物的水平低于普通人

  作者认为,随着历史的进展,作品的模式是不断由上而下演变的,而近现代的小说则主要集中在讽刺模式上;另外作者又指出目前还有一种回归的趋势,即在讽刺中重新引入神话及传奇的模式,作者还特别提及科幻小说,认为科幻作品做事竭力设想远高于我们层次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正如我们的层次已远高于野蛮时代一样。“(科幻作品的)背景经常是一些在我们看来属于技术上的奇迹般的东西,这样一种传奇模式就具有向神话回归的强烈的内在倾向。”

  再摘几个很有意思的句子:

  批评家就是上过大学的泼妇。

  任何一个具有批评能力的人都曾因读了某一部书而获得一种强烈而又深刻的快感,同时却又对带来这种快感的书评价很低。

  一个评论家也许会花时间写一篇文章、一部书或者以毕生精力去研究他本人坦率承认属于三流水平的作品,仅仅因为这部作品关系到一些在他看来值得下功夫研究的重要问题。

  《批评的解剖》读后感(五):第一篇的笔记

  第一篇读完了。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很有活力,把作品的品质和读者的道德反馈联系在一起,文学作品的读者往往会关心这样的问题,后现代理论把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层面的东西割裂得太开了。有启发的地方还是弗莱提到的那几个原型,悲剧层面:酒神之死——英雄的没落——被社会遗弃的人物——悲剧性讽刺,替罪羊的两种模式:亚当和基督。他不是罪有应得却承担了罪责,典型如卡夫卡的审判。人们将罪行转嫁到某个牺牲者头上,反而显得他无辜,典型如哈代的苔丝。他指出了小说的人物相当于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牺牲品,承担了牺牲职能,观众通过这样的戏剧效应完成了恐惧和怜悯的净化,这实际上又是对神话的复归。高模仿悲剧展示的是再好的人也会被毁灭;低模仿悲剧展示的道德的不可解,小人物参与到整个社会毁灭他的悲剧当中去,被社会摆布,成为了牺牲品。像苔丝那样非常无辜的圣徒我觉得还是少数,于连、包法利夫人、安娜这个类型的比较多,让读者爱恨交加。

  喜剧的部分写得要差一点。我觉得弗莱说的好的是提到了喜剧代表着群体对个体的接纳。但写得很笼统,没有悲剧阐发的那么好,从但丁的宗教式喜剧到巴尔扎克的小人物喜剧,再到卓别林那样的流浪汉喜剧是有得谈的。但丁的写得上升到群星之间的永恒,和卓别林表现出来的小人物不堪的滑稽,这两者之间引发的情感、精神的向度都不太一样,但两者都很好。何况从小说开始,就有一系列的喜剧英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拉伯雷的巨人传,再到哈谢克的好兵帅克,他们用自己放肆的行径嘲笑社会的墨守成规、怪诞滑稽,人物的错位表现出来的整个社会的失序和颠倒,他们和社会并没有和解,用自己的疯癫衬出了社会的荒诞。弗莱对侦探小说还有科幻小说的偏见还是有点大,没怎么深入讨论,有点可惜。

  第一篇读完的感觉就是,神话和传奇时代给事情找理由还挺容易的,正义要战胜邪恶,打大坏蛋就是了,有道德秩序依傍的话,讽刺迂腐的道德就好了,像巨人传或者十日谈...越往后的作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挫败感,怎么说呢,找不到坏事儿的理由了。卡夫卡写审判,你知道整个流程是不对的,包括K本身的作法也不对,但是没得办法。契诃夫写农民的苦,他的苦是因为阶级压迫,但是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的东西,他酗酒了,打老婆了,拉车冻晕了,腿没了....还有波拉尼奥写的那种无能为力感。我反而不太理解弗莱说人物的处境反映的是社会的罪孽,人物的动机复杂化了,问题反而无解了,找不到头儿。

  想起来以前看王德威谈公案小说对朴素正义的要求,老以前的人怎么小心翼翼地平衡快意恩仇的个人侠义和皇帝权威之间的关系。小说其实没办法实现公义,做梦罢了,或者让人照照镜子。至于正义的原则也好,美的原则也好,这确实更像政治问题,不是屁民能仰望到的。政治哲学设计政治的原则,本质上也是种治理术,老子讲圣人,柏拉图讲哲人王,这些确实跟被统治的人关系不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批评的解剖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