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劲:王建民》是一部由陈惟扬执导,王建民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劲:王建民》精选点评:
●情怀上不做评价,但是从纪录片角度来看确实很一般般。
●
●大学的时候看扬基知道王建民很牛逼.到现在一晃都十年了.片子还是相对比较平淡的.多一星给这个传奇人物吧.
●感觉不错,导演辛苦了。运动员吃的青春饭,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刘翔和姚明。
●作为运动员,确实很敬佩,就像姚明,那股拼劲,那股干劲,潸然泪下
●Good
●我想我們都有一樣的矛盾,多希望王建民可以再次踏上MLB,好讓他投到年紀不行、體力不堪負荷的那一天,而不是因為傷、因為永遠好不了的狀態退下來,但我們也同時相信,不管WANG 40還是WANG 67,他都已經做到一個運動員,最傳奇的傳奇,是信念的堅持,也是屬於一個台灣棒球孩子的奇蹟。
●原来曾经有一个叫王建民的台湾人上过扬基的球场。看了很感慨的片段,是民众为什么这么崇拜喜欢他,因为他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台湾人的特质,勤恳努力,而又谦逊隐忍平和,凭借巨大的付出获得了不起的成就。到了后期其实大家都可以接受他的退役,但是王还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一股劲的要回到球场。这种真的就是体育和拼搏精神了,非常令人感动。btw王本身长得非常帅,像韩国明星。
●A3 E4 I4 人物十分有故事和特点,甚至性格就属于默默不做声但是坚硬的人;所以起情绪的背景音乐可以适当削减一下。
●底下有个短评好想骂,除了豆油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骂到,在线等
《后劲:王建民》观后感(一):心中永遠的英雄
花開的再美,也會有凋謝的時候。 人爬到高處時總會走下坡。 by 王建民媽媽 我以為在我看《後勁:王建民》紀錄片時,會狂哭。畢竟之前在看相關報導時,是一邊流淚,一邊讀完內容。 不過當今晚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沒有預期中的大哭,反而是不停地將我拉回那段投一休四、早上五六點,為王建民加油的青春記憶。 坦白說這部作品拍的很混亂,許多感人的點都放掉了。要是不認識王建民的人,實在會不明白,為什麼要為他拍紀錄片。但因為我很愛他,所以我理解導演想揭開,王建民從谷底爬到皇家那段七年的艱辛日子的用心。畢竟,輝煌的王建民我們都共同參與過了。 導演問王建民為什麼不放棄?他說:「我想證明我可以再回到大聯盟,就算一天也好」。為了這個證明,王建民在小聯盟、獨立聯盟裡,漂泊了七年。2016年被皇家隊登入25人名單時,在飯店裡,農場教練為他進行最後訓練時說:「不論結果如何,你的故事啟迪了許許多多,和你一樣受傷的年輕人」,看到這段我哭了。 #對我來說王建民是我心中永遠的英雄 #誰都無法取代他給我的那段美好日子
《后劲:王建民》观后感(二):《後勁:王建民》/WANG 67
我不看MLB。對我來說,像是NBA和MLB這兩樣籃球和棒球都離我太遙遠了。哪怕是台灣的水準等級差了好大好大一截,沒有超快球速、超輝煌的記錄,若要選擇著迷也必然以台灣職棒、職籃為主要,其他的就如有像王建民這樣的台灣囝仔,踏上世界最高殿堂,我才會偶爾在清晨、夜半,看他投個幾局。
王建民踏上MLB的時候,我已不太看中職。應該是因為看一場比賽,實在太耗費時間,總覺得那幾上幾下的,偶爾看看國際比賽就好。還沒看這部《後勁:王建民》的介紹前,一直以為像是一系列的回顧,從小到大,到MLB的起起伏伏。直至後來,才曉得,這是記錄WANG 40因傷退下後到WANG 67重返MLB的過程。
一個運動員,要有多強大的信念,一再一再面對不斷被打爆、始終無法調整到接近能夠穩定上場的狀態,還能持續地堅持重複的練習、復健,相信總有一天要再踏上那片紅土,證明自己?一個台灣之光,要有多麼大的抗壓能力,承擔起那些成名以後外來的眼光?又如何能夠在棒球這條路上,成為鼓勵後輩引以為傲的榜樣,不單單只為那些勝投數,還為了替自己選擇下所做的努力。
《後勁:王建民》在金馬影展的首映前,剛在美國下檔。緊跟著金馬影展後,會在台灣正式上映。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記得這個創造MLB連兩年19勝的台灣投手,曾經帶來振奮人心的激勵、鼓舞,好像看著WANG 40投球,就能在生活裡找出一點光亮,或有好多好多同樣亢奮的等待和期待。
從WANG 40退下以後,跟著紀錄片裡的王建民一再尋找、等待下一個上場的機會、下一次證明自己還能重返MLB舞台的實力,雖然故事的後來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仍然可以隨著紀錄片,看著王建民的努力,好像真的可以參與那些在場下的他、我們看不到的他,所歷經的。
並且想著:到底是什麼讓他可以這樣一再地挑戰、堅持這一生的堅持?我想,那不單單只是「對棒球的愛」,或者更是一種「相信自己」的意念,對一個年紀不小的運動員來說,良好的體能、技巧,都不能失去那樣的意念,才能從WANG 40再次證明WANG 67還是可以回來。
看著紀錄片的尾聲,王建民用WANG 67在皇家隊最終以6勝0敗、防禦率4.22,結束,突然想起我曾買的那件WANG 67的T-shirt是王建民在哪個球隊時買下的呢?應該是更早之前在多倫多藍鳥的時期,我買入不久還沒拆,他便被下放小聯盟,直至2016年在皇家隊才再用WANG 67,拿下他MLB生涯至今最後一場勝投。
我們都知道以王建民現在的年紀,不只是年紀的問題,從皇家隊離開後,他還有沒有可能再讓自己投球不會痛?不痛繼續丟,痛了就退休。
哪怕只是看著他投幾局的輪職球迷,我想我們都有一樣的矛盾,多希望王建民可以再次踏上MLB,好讓他投到年紀不行、體力不堪負荷的那一天,而不是因為傷、因為永遠好不了的狀態退下來,但我們也同時相信,不管WANG 40還是WANG 67,他都已經做到一個運動員,最傳奇的傳奇,是信念的堅持,也是屬於一個台灣棒球孩子的奇蹟。
https://www.sun-line.idv.tw/blog/?p=3050
《后劲:王建民》观后感(三):《后劲:王建民》,属于所有台湾人的怀旧盛筵
(英文原文链接:https://www.ketagalanmedia.com/2018/10/23/baseball-star-taiwanese-chien-ming-wang-documentary/)
12月14日登陆台湾的棒球纪录片《后劲:王建民》已在纽约的台湾社区中掀起一波怀旧浪潮。正如传奇台湾投手王建民效力纽约洋基队的2005至2009年,旅居纽约的台湾人再一次因偶像而自豪,也再一次以体育之名,将一切关于政治与身份认同的争吵抛在脑后。至少,暂时如此。
在美国,几乎所有台湾人的社会团体都与泛绿或泛蓝阵营挂钩,组织的活动也往往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一些旅美台胞对于政治的热衷远胜岛内民众。有时跟他们交流不过五分钟,话题就从日常对话变成政治辩论。之后就是他们向你灌输观点了。”作为专注棒球三十多年的资深球迷,王立其(Rich L. Wang)目前在纽约城市规划部门工作。他回忆着7月29日的纽约东村点映,王建民与导演陈惟杨(Frank W. Chen)的出现将气氛推向高潮。“因观点不同从未谋面的台湾人在影院中可以轻易避免可能的争吵。我看到持不同身份认同、分属蓝绿阵营的朋友们在此相聚。是的,他们都来了。” 2006和2007年连续两季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拿下19胜之后,王建民被台湾民众誉为“台湾之光”,更成为旅美台人的楷模。2007年,王建民荣膺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不仅因其在美职棒取得的成就,更因他凝聚全台湾的明星效应。“当他站上投手丘,台湾全然忘却政敌与冲突而为他喝彩……肩并肩的球迷们,无论是官员还是乞丐,无论来自大陆或生在台湾,无论是裹着小脚的太太抑或赤脚的孩童,他们的声音只有一个。”《时代》周刊如是评价这位传奇投手的影响力。在这两年巅峰期,成千上万的海外台胞为棒球倾倒,如今37岁的陈导也是其中之一。
王建民/图片由Keith Allison拍摄2005年,纪录片导演陈惟扬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攻读建筑专业的硕士学位。王建民加盟纽约洋基后的第一个主场比赛,他搭乘近五个小时的长途巴士从罗德岛来到老扬基体育场,只为亲眼见证那个高大的台湾身影站上洋基投手丘。王建民出现的那一刻,他热泪盈眶。十年后,陈惟扬跟拍王建民四年,最终完成了他导演生涯的处女作。“建民是勤勉的代名词。他也让我们追忆起曾经的奋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淳朴低调蓝领阶层的代表,台湾人一步步走到现在,成家立业,并最终在岛内或海外立足、富强。台湾人在建民身上看到了自己。” 当年,上百台湾群众,无论是否是棒球死忠粉,都会奔赴球场。41岁的许伯丞(Borcheng Hsu)曾自愿收集台湾人的订票请求。当“王建民”出现在赛前一天或比赛当天的首发名单中,他的电子邮箱往往会被超过150封现场观赛诉求轰炸,而彼时脸书群组(Facebook group)还未兴起。依靠雄厚的球迷基础,许先生曾与纽约洋基官方探讨专属台湾观众的购票方案,获得过不少购票“买一赠一”的实惠。他们往往坐在最高的边角看台上,挥舞着“青天白日旗”。许伯丞说:“台湾人看建民比赛会迸发出某种不知从何发端的荷尔蒙,异常激动。大概因为王建民站上投手丘就总是赢球吧。”在纽约洋基队史上,王建民是第二位连续两季拿下至少19胜的王牌投手。王立其几乎去过所有王建民登场的纽约洋基主场比赛。他怀念当时的场景——“来自泛蓝和泛绿阵营的台湾球迷紧挨着坐在洋基队指定的台湾球迷区,聊着棒球,和睦沟通”。
对于老一辈台湾移民来说,王建民的成功更像是台湾统治世界少年棒球联盟的延续。从1969年到1996年,出于政治考虑,国民党政府十分注重青少年棒球的发展,台湾少棒队也没有让统治者失望。小球员们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威廉波特(Williamsport, Pennsylvania)先后17次为台湾捧回金杯,并在1971-1974年完成“四连冠”, 在1977-1981年实现“五连冠”。
台湾棒球实则是日本殖民时期的舶来品(另一部2014年上映、在岛内反响火爆的棒球电影《KANO》,讲述了日占时期台湾棒球的盛况)。1906年台湾出现第一支棒球队。《殖民的产物,民族的游戏:一部台湾棒球史》(“Colonial Project, National Game: A History of Baseball in Taiwan”)的作者安德鲁·莫里斯(Andrew Morris)教授认为,在台湾,不同政党无论持何种政治倾向,都曾将台湾棒球在世界舞台的惊艳表现作为国际认可的象征,以鼓舞岛内士气。1971年台湾被逐出联合国后,不承认台湾当局、承认中国大陆的“国际断交潮”随之而来。莫里斯教授表示,经历了这段外交失利,台湾政府更加倚重棒球,以棒球为“工具”,鼓舞民族主义,团结全台湾。
当第一代台湾移民来到美国,台湾人对“国民运动”根深蒂固的热爱与激情随之漂洋过海。69岁的伍锐贤(Eric Y. Ng)1970年来到纽约,现任历史过百年的华人组织——纽约中华公所的主席。中华公所一直以来政治立场偏向国民党,伍先生也坚称自己是“来自台湾、反对台独的中国人”。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六颗七十年代少棒冠军队成员签名的棒球静静地躺在无数公所收获的奖杯与证书之间。伍先生对这些棒球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并清晰记得每年公所接待冠军小队员们的具体日期。
“刚来美国时我沉迷美国广播公司第七频道(ABC Channel 7),就是为了时刻关注纽约洋基和纽约大都会(New York Mets)的动态。那时还没有ESPN。”尽管伍先生承认,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台湾人不再因棒球痴狂,但棒球与台湾少棒依旧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尤其对于老一辈移民来说。
伍锐贤的棒球收藏/图片由作者本人拍摄“台湾人从不忌讳也更不犹豫在球场展示他们来自何处,无论何时何地。”许伯丞自豪地说道。但他也意识到,这样的机会如今少之又少。台湾小球员已经连续五年无缘宾州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决赛;美职棒中缺少一位像王建民一样现象级的台湾球员;多数台湾人也很少打棒球、看棒球了。一些受访者还表示,在美国居住的压力、在纽约入不敷出的谋生正让台湾人远离棒球。 当纽约洋基队为了季后赛名额在美职棒外卡骤死赛(Major League Baseball wild-card game)厮杀,台湾球迷已不再充斥纽约中国城附近的餐厅与酒馆。据纽约皇后区的台湾居民乔治·金(George King,化名)表示,台湾人开的体育酒吧正逐渐关闭,而他也被这种趋势裹挟。他曾在台湾人聚居的皇后碧沙(Bayside)地区拥有一家体育酒吧,每到棒球比赛日酒吧总会聚满台湾人。而今他已在相同的地点开起一家台菜馆,餐馆内没有一块电视屏幕。 美国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台湾棒垒球会也在不断缩水。52岁的台裔居民阿莱士·李(Alex Lee)当年享受着棒球带来的归属感。他在念高中时加入了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地区的台湾棒球球会。但当他在十年前接管这家球会,日常打球的会员越来越少,曾经风风火火的新泽西州台湾球会年度比赛也难以维系。“过去两年我们没有凑够足够的队伍来举办棒球比赛。我们与其他为数不多的新泽西球明年会再试一次,如果依旧未果,这个比赛就将到彼时为止了吧,”李先生依依不舍。 对于旅美台湾人来说,王建民的黄金岁月是他们美好的往日时光。所有台湾同胞因王建民聚到一起,无论生在美国抑或台湾,支持蓝营还是绿营,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是球迷。“这就是体育,让所有人因一记伸卡球(滚地球、Sinker)或本垒打相聚,它的魔力让场外相互嫌弃甚至争吵的人们共同欢呼。”《后劲:王建民》的制片人杨明燊(Brian Yang)回忆道。他曾制作过许多亚裔或与亚洲相关的体育电影,其中包括讲述NBA球星“林书豪旋风”台前幕后的《林疯狂》(《林书豪旋疯》/Linsanity)和记录两届NBA全明星马布里在北京追寻冠军梦想的《我是马布里》(《纽约人在北京》/My Other Home)。 陈惟扬导演的棒球纪录片《后劲:王建民》已结束美国的放映,并于12月14日正式在台湾院线上映。今年11月17日,陈导的处女作与其他四部入围台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单元的影片共同竞逐“华语奥斯卡”。谈及自己的突破,陈惟扬表示,“不论在哪里,只要看到王建民投球,台湾人就愿为他驻足,人们也将在那一刻抛下一切去学着认同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