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独自远行》是一本由郝誉翔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终将独自远行》精选点评: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一般般吧,流水账一样的文笔!
●比《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好千百倍
●旅行杂文,听名字以为作者是男士,其实是女作家,而且是个勇敢的旅行者,去过很多地方,旅行,潜水。活的很纯粹,她的根竟也是黄土朝天的山东农村,1949年的一念之间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农村和城市隔着多少的欢笑泪水?
●去的地方还蛮多相对冷门的,通过文章了解了这些地方的人独有的特点,以后旅行应该会更愿意去相信人,即使可能会是冒险,旅行会一直继续,去安静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深处,了解这个世界。
●首先我坚信,一个台湾女作家的视角和一个大陆女作家的视角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无法评说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其次,同样是他方远游归来说故事的人,本书作者很特别,关注点和切入点都很别致,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不是说繁华先进的都市就都充斥着美好和谐,也不是说战乱动荡的地域就真的没有天真和慷慨,甚至我对东南亚原始的好奇胜过了对欧洲浪漫的向往……但我依旧是个平凡的人罢,只有沉浸在书里我才看得到一个隐藏的自己,合起书本,我还是那个浮躁的科研人。或许这,就是我和一个成功作家的区别。
●2017年10月6-7日读,2017-268。
●这个名字真的说得好。远行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命运。
●通过作者仿佛走过了世界的很多地方,作者的心思很细腻,语气很温柔,平淡而荡气回肠。
●台湾的女生写出来的书,总是有些时代的痕迹… 如果现在大陆女生在年轻时走南闯北之后…
《我们终将独自远行》读后感(一):《我们终将独自远行》读后感
不知道自己被书中的什么给吸引,估计是因为自己年初去了一趟泰国,所以对关于游记类的书籍感兴趣。
书借来了之后,我百度了一下作者。她是一位生于台北的才女,还是一位中文系教授。
书中提到去柬埔寨,整个国家想要跟上整个世界的渴望超出她的想象。柬埔寨人似乎正在拼命摆脱过去,张开双手,转而热情面对未来,拥抱一切外来的新鲜事物,就像他们善良的祖先一样,对于金发白肤的殖民者毫无戒心。因为希望和乐观,柬埔寨人的脸上也几乎辨认不出昔日的创伤苦难,反倒多了股幽默感。
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我们有不同丈量的标准。肢体的亲密接触,或是彼此之间的眼神交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之中,而不需要任何的防备或隔阂。
作者到达拉达克——一座失落在地平线的香格里拉。在拉达克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可以选择在寺庙出家修行。这太令我惊讶了。小男孩要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看来,我们的孩子都是太娇惯了。
不丹是很多旅行人必去的地方。我也很向往。书中的不丹人懂得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他们会收养来自印度翻山越岭流浪来的孤儿。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不丹是一个国民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
在旅途上,来自陌生人的帮助或许是作者最感动的时刻。
在新东方上英语补习课的时候,听老师说起国外的人工费很贵。所以很多中国人都是自己理发的。男的都是平头,拿个理发器自己理发。女的都是在中国剪个短发,在国外直接留成变成长发。作者去了曼哈顿第五大道理发,理发师的水平和收费都“不俗”。
作者去过日本很多次。日本原来是给人体验的,而不是观光的。日本是一个何等含蓄的国度。李光耀曾经说过,日本是很排外的。日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多是通过非语言的肢体和眼神进行交流,所以外国人很难融入日本的文化。
透过作者的文字,仿佛跟着她的脚步去过了很多国家,长了很多见识。难道是因为女人看女人写的游记的原因?
《我们终将独自远行》读后感(二):我们终将独自远行
或许是平庸的生活里待得太久,总有一些好奇在蠢蠢欲动,想要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的广阔,在未知的浩瀚里感受全新的可能。
前阵子刚去日本旅行,繁华的新宿街头,秋叶原的动漫大集,东京迪斯尼的欢乐光影、前沿科技,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难忘在涩谷纵横交错的人行道上,数千人同时过马路时的震撼,身在其中,个体感降到最低,漂浮如微尘。又有几分莫名的自在,沉浮在人海。我们从远方来,又终将回远方去,刹那交集,互不相识,却有缘分汇聚在一起,共同经历一个微小的时刻,给平庸日常留下声势浩荡的匆匆一撇,这种感受稀缺而独特。
但更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当地人的优雅、礼貌和幸福感,路边随处可见着装简约但很精致的日本女性,发型一看就是用心打理过的才出门。从容、知性、淡然的美丽,也许你会瞬间忘记一个妆容精致到完美的女明星的脸,太完美,以至于望而生畏。可是却很难忘记街角遇到的那个笑容如沐春风的老奶奶,迪斯尼乐园里梳着少女发髻、穿着同款着装的可爱少女;也忘不了,新宿的小面馆里,因为端错了一碗面,露出抱歉笑容,牙齿很白的和服少年。
远行的次数不算太多,在每一次可贵的旅行体验里,去陌生的国度,在未知的风景里,在一本热爱的书里,都能遇到那个容易感动,不曾因生活疲倦而懈怠的自己。好的成熟是失去了一些精神明亮的部分,依然有奔赴的勇气,在热爱的一切里兴致勃勃。变得越来越像喜爱的自己,这对生活很重要。远行为内心带来最良性的馈赠是疑惑变得越来越少,不再为什么感到迷茫。对生活不确定的慌张,理想尚未达成的沮丧,前程往事积累的荒谬退潮般淡去,一些曾经柔软纤细飘渺的意向落地,夯实成坚固有力的部分,在暗处发光。青春来不及,未来来得及。很高兴看到面对人山人海还有诚恳,还有力量表达真心。
向世界的深处进发,不是为了去更远的地方,见更多的人,而是走向自己内心的深处,在孤独中体会一些圆满的真意。
跨越世界的千山暮雪,路过人世的桃红梨白,我们终将独自远行。用一段随心所欲的时光跋涉内心,让沿途的风景洗涤未知的苦涩,终其一生,与自己没有矛盾而温柔地相爱。
《我们终将独自远行》读后感(三):生活永远都在路上
在写书评之前,想说说关于我这本书的来历。买写真集的时候,文轩书店搞买一赠一的赠品书籍。
书籍定价30+,有书封有黑白插图,纸张质量上乘,最后我用转转二手扫码卖出去的时候,标价是3块多…
想来,在国内买书看书,竟然是这么便宜(甚至还有的赚钱)的一件事情,的确也算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存在吧。
更何况,这两年微信读书、蜗牛阅读崛起,看书真的是非常不花钱了。
说回这本书本身,四个大章节,写山写水写人,都是短篇的杂文似的游记。我最喜欢的,似乎是每个章节开篇的引文,都是名句的摘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要比作者本身的行文更有深度多了吧……毕竟都是大家之言。
也许是因为我去过了西藏,到过柬埔寨,也行过云南苏杭,所以再读书中关于这些地区的描绘事,倍感亲切之余,对于某些太过文艺的优思感到些许矫情。不过,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时空,与我在当地时的时空,毕竟相隔了数年,而这数年的变迁,放在中国大陆,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
尽管并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甚至也没有太多令人动容的人物,只是慢慢得去听作者讲述一些个真实存在过的,行走在路上的悠长的时光,谈不上有什么收获,倒也没有太费力气看完。
最喜欢的,是关于美国荒无人烟气息的郊区,还有法国式青春烟火里的台湾和九十年代初期不发达的山东乡村。我没有去过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不知道方圆百里只有两栋房子住着两个女人,这样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僻静。赶上生育潮的90后的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嘈杂的人群里,被裹挟着去城镇,去更大的城市,去一线,我都快忘了,曾经我也拥有过荒芜人烟看不到尽头的芦苇荡,拥有过远处山岚里呼啸而过的货运列车,拥有过竹影斑驳的小庭院。我都快忘了,芦苇荡被开发成了新能源汽车厂,据说解决了很多的就业,是政府的大工程项目;货运列车线被城际高铁取代,装满游客的列车只会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短暂停留;小庭院的祖宅面临的是一场不允许拒绝的拆迁,隔壁院落的断壁残垣上,昔日的儿时玩伴留下了“再见了”三个大字,而我最终,没能再见到小庭院的最后一面。
我的青春并没有浪漫热烈的法国电影,但也一样在混沌的烟火气里,轻盈旋转,不谙世事,鲜衣怒马青衫薄。蓦然回首,什么灯火,怎么阑珊。逝去的时光,曾经走过的路,历历在目却遥远得不可触摸,转过脸来,前路依然是无法停泊的风雨兼程。作者二十二岁出远门求学,从此天涯有路人,故土无归客,人行世间,莫不如此,一旦启程,再无归期。所幸图文还能记录,那不断延伸的路途里的片刻。
生活在他方,歇脚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罢了,我们总是还在来不及往土里面扎根,就又要仓皇地拎起行囊,在时间和空间的夹缝之中逃遁,用双脚去演奏一首没玩没了的赋格曲,而那首曲子将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永远在路上。——米兰·昆德拉
《我们终将独自远行》读后感(四):你的生活是我远道而来的风景
前两年,三毛的一段音频在网上广为流传。那是一个访谈节目,三毛在其中讲述了自己与先生荷西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天人永隔的经过。全程43分钟,她语速极快,仿佛受着时间的催逼,要在情绪排山倒海地到来之前,倾吐完一生的幸福和哀愁,然后别无所求地消逝人间。然而,尽管崩溃的信号一再闪现,她的腔调却始终甜软清亮,恍惚中让人产生一种错位的审美情绪——
我们一早就知道故事的结局,时刻准备陪同讲述人泪洒当场,结果却意外地发现,她的情绪,是不需要被消费的。我们那些泛滥的、不吐不快的,甚或自以为是的感情,就此被悬置,几经周折,又涌回心口,转换为更强烈的体谅和理解。
平凡的女人,如果不是家教极好,很少有懂得克制的。而克制,是礼貌,亦是自尊。走过万水千山的三毛,体察世情的触觉比普通人更加饱满,而流于笔端、诉诸口舌时,除了令人断肠的悼亡之作《梦里花落知多少》,却未见她铺张情绪,博取共鸣。
我以为,这样的讲述,最为难得。
在自媒体这么兴盛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如此深入地专注于内心世界,又如此强烈地渴望与花花世界发生点什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既浪漫非常,又富于传奇色彩,自然成为了许多人丰富“朋友圈”的首选。
然而,众多的行记,彰显的与其说是“诗意”,不如说是“湿意”。过多的自省,繁复的解释,中心总离不开“我与爱情”……出门一趟,原来还不如追一部韩剧所得的多。
一句话,矫情。
兴冲冲地上了几次当之后,几乎对此类读本丧失信心,不料翻开郝誉翔这册《我们终将独自远行》,竟意外找回了“在路上”的轻质快感。
在这本自传体旅行文集中,作者郝誉翔穿越漫漫二十年的苍翠光阴,重回旅行现场,以超乎常人的敏锐触角,捡拾散落在天涯海角的青春记忆。兴味盎然,热气腾腾而又哀艳迷人。
她在堪萨斯农村参与美国妇女的日常生活,又来到纽约最富盛名的第五大道,不做别的,只为理发;攀上镶嵌于喜马拉雅山间的拉达克小镇,又潜入荧光闪烁的皮皮岛海域;寻访掩藏在集市下的普吉岛色情酒吧,又做了个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劫匪成为朋友的美梦……
听起来很像《文艺青年去XX必做的几件事》对不对?但是,作为一个在台湾乃至大陆学界都享有盛名的教授级作者,只能为读者提供这样的内容,无异于自毁招牌。
实际上,通读全篇,除了恰在眼前似的异域风情,最令我心动的,是她既对“人”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又不过分渲染一个外来人的好奇与感动。是故,我联想到三毛——巧得很,她们都是台湾作者,都在青春年少时踏遍四方,亦同样懂得叙事时的克制艺术。
在她的镜头下,异域风景不是主流,反倒是形形色色的人,争相从有限的画幅中,把自己凸显出来。
送上柑橘的不丹女孩,神情忧郁的云南少年,安汶岛上歌声悠扬的学生,西藏修行的莲花,乃至她的祖母,都透过一枚小小的菲林影像,不动声色地在生活这方印章上刻下不同的痕迹。
与其说她不辞千里,为的是看一看异国他乡的风景,倒不如说她远道而来,只为了发现平凡生活的可能性。
感谢,那些跋过山、涉过海的灵魂,见天地见自己,终怀着若谷虚心,向耽溺情绪的大多数,现了一次众生。
*此文首发于公众号 半島書(Penin2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