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国欧美教育对比》小资料。中国: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欧美: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才学习。
有人点评:小、中、高阶段中国学生一般占优,进入大学阶段,欧美学生迅速超越。太看重起点,必将失去终点。
这个材料让我想起来一件事情:一位教育界的大人物,曾经很神秘很绝对地在报告中说:小孩子零岁就可以接受多少教育,三岁就可以识得多少字,背诵多少诗词。当时正流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杜威《明日之学校》提出:教育即自然发展。“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的得以生长”。这个最符合自然之道的理念,在今天的教育环境里找不到影儿了。
回想自己的人生阅历,每上一个台阶,都是自身不断生长的需求,而不是外界强加给自己的东西。
当今确有些孩子,遭遇应试教育,当时看起来成绩很好,大人觉得孩子很争气考上了名牌大学,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但孩子内在的委屈,会在工作以后或者成年时,内心仍不愿成熟、不愿成长,出现奇奇怪怪的社会现象。大人原先的那份自豪感消失殆尽,饱尝独子没有责任感、不愿意面对现实的那份苦涩。但人的再造,谈何容易---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所以,中国独一代的父母,已到了晚年,想安详度过,恐怕也是一种奢求---孩子总有让你操不完的心。
接着,杜威分析,人们轻视日常生活获得的经验,而过分夸大学校学习。儿童在六岁前,学习进行的快而且稳,这个与自身的能力提供的各种动机以及自身处境所促成的各项需要密切关联着。
杜威引用卢梭有效学习的观点:学习是一种必需,它是自我保存和生长过程的一部分。可你问100个学生就会有90个回答不爱学习。他们爱学习的天性,已经被扼杀,这个很可怕。
我们的教育行为依靠行政推动,看起来是政策起作用,因为人们思想意识深处,官本位依然十分盛行。你退我就动;不推,我就不动。其实教育并不需要动静太大啊,我们的官员要出政绩靠教育,这个就可怕了。
我们的家长,自己在求学期间,或者是应试的宠儿,占人数比例很有限;或者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自己的匮乏感始终是内心恐惧的根本,自己做了父母,还要将这个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学得好的怕自己的后代不争气,学得差的也怕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成为人生的失败者。因此整个社会将学业成绩看的大于孩子的天性,大于孩子的成长经历,孩子的所有乐趣都被成绩取代,也因此,孩子的创造力,自信心,小小的年纪全部拴在学业成绩上了。
我们的老师,内在的自豪和自卑交织在一起,惶惶不可终日。一辈子都在教书的,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为什么如此厌学;教了一辈子,还是建立不起来自身的认同感和自身的完整,很难过上所谓的“完整的幸福的教育生活”。
能力得以生长,自然发展,这些非常符合人性的东西,今天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