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上有一位女博主,她老母亲的怼人功夫非常精到,经常把她和她爸怼到哑口无言。在她们家,有一件事情只要被母亲提起,可怜的老父亲立马无法反驳只能呵呵。
以前她们家住四合院儿,唐山大地震那年北京的震感很强烈。她爸在意识到地震的瞬间,第一反应是把出生没几天的她抱起来放到院子中间,紧接着去到另一个房间把奶奶搀扶出来。等把她妈叫起来出屋的时候,几乎全院的男女老少都已经集合在院子里了;当时她妈正在坐月子。从此,这件事每逢地震必被揪出来,母亲在父亲心中的重要次序,妥妥地被排列好了,铁证如山抵赖不掉。
其实这样的事情可能每个大家庭都会有,说起来也会觉得好玩,毕竟没有影响到老两口过一生。但在有的家庭里面,当有一件这样的事情被提起,双方都气鼓鼓的,不快的氛围需要几天才能消散,很影响生活质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感到委屈的当事人,把自己放在了关系中弱势的地位,同时把强大给了对方。他的内在状态在说:当面临一个危险时,我是一个弱者,我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你才是那个可以拯救我的人。当两个人组合成了一段不对等的关系,弱的没有被拯救,那个强的良心不会痛吗?所以这副道德小夹板的尺寸是不是刚好合适?
于是,委屈的情绪配上抱怨的语言对对方进行一番指责,完美。一番不够,多来几番;反正一辈子还很长。
2
你明明有,却不给我。
我自己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长起来的一代人,当时大部分家庭在物资和钱的方面还都匮乏,没有办法完全满足小孩子所有的需求。还记得每逢要交学杂费或零食费的日子,在午后返校的同学中,经常会有一两个脸上挂着泪痕或情绪低落的同学,默默走向自己的座位,显然是在要钱的过程中被父母“难为”过的。那个时候,我们就是弱的,父母是掌控生存绝对权的。
所以我们在体验伤自尊、被拒绝、羞耻感、无力感甚至愤恨等感受中慢慢长大;这一系列的情绪记忆会一路跟随我们到成年,进入到各种和他人的关系当中。
有人渴望又回避关系,很怕麻烦别人,无法开口提请求;有人明明经济独立但在情感中很依赖伴侣;有人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会很焦虑;也有人如老话说的“有志者立志长,无志者常立志”,恨自己是铁不成钢。
这一切都是在重复经历“弱者”的位置感受——那个拿不到钱或要经历一番“屈辱”才能拿到钱的孩子的内在真实体验。然而作为孩子的我们,当时的心智化水平还很低,不能够看到强大的父母的内在正在经历怎样的虚弱(不排除少数父母即便在经济上很富足,也会因自身的人格因素压制孩子);至多被告知“父母赚钱不容易,你要听话懂事”之类的表层认知。
当然,今天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们,正在经历一些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就更不用说把对方的内在体验放在自己心理去感知了。负向感受和情绪承不住了,心理的空间就需要夯实和扩容;而咨询师需要成为一个具有“承得住”功能的容器,帮助来访者去梳理和转化一些混沌的部分,重新返还给他自己。
3
你的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们很多人已经知道,精神分析的逻辑和意识愿望是反着的。有很多人喜欢心理学,可现实是搞心理学很难赚钱,这个容易理解;但精神分析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死”?
同样,我意识上想让自己强大,可现实中我只会以一个虚弱的形象存在——那么这个虚弱,就是我们主动创造出来的无意识愿望;那就问问自己,虚弱曾经或即将给我带来什么好处,让我不能割舍?它可能是你意识层面极力否认的,但却结结实实在你察觉不到的地方驻扎几十年,这是对潜意识最忠实的成全。
关于对一个人“弱”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这里就不一一凭空而论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特定的因素组合去运作。这里选取客体关系的一种角度,谈一谈委屈背后的弱是如何限定我们的社会功能向前发展的问题。从生命的最初理解自己,就有了改变的核心基础;如果只是匆忙想得到一个现实的解决办法,就如打出去的一记空拳,路线和目标都不知所踪。
根据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婴儿从4-6个月开始,内在会经历一次巨大的冲击,就是他发现心中的爱和恨两种情感都指向同一个客体(养育者,通常是妈妈),而原本在自己心中是将好坏分开的。
当他幻想自己在攻击坏妈妈的同时也伤到了好妈妈,就会产生罪疚感及强烈的修复冲动并抑制自己的攻击性。随着婴儿继续发展,他慢慢可以区分自己和母亲,也逐渐分清感受到的挫折是来自外部母亲,还是自己内部的。
如果这个阶段配合恰当的养育,母亲能够很好地帮助儿童建立外部现实感,孩子的攻击性就会向外,对内减少自己的内疚感,这就是我们说的“边界清晰”。相反,一个孩子总是感觉遭遇的挫折是因为自己攻击了妈妈而得到的报复,那他就有更多的罪疚感,成年后也常常让自己处在弱势地位,就是为了少去体验那份内疚。
降低自己的欲望、限制自己的需要、无限度满足别人、被伴侣忽视、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委琐;更加难以对外升华攻击性去满足自己,在委屈和抱怨中形成闭环,一遍遍咀嚼那些幻想中的内疚感。
当这些感受自身无法承载时就会被投射出去,变成对伴侣的指责:都是你害的,如果不是你出轨,我怎么会这么痛苦。也会比较隐蔽地抱怨咨询师:都是你无能,我的情绪才没有变好。
被指责的一方会有这样的感受:反正你已经下了“我没有能力满足你”的定论,那我做什么都是枉然,要离还是继续过都随你。新一轮崩溃情绪走起,日子在“不死不活”中滑过;接着“我是谁”的问题不断升腾,盘旋再降落。
4
母亲、婚姻和老公——你把虚弱留给自己,又把强大给了谁
我经常觉得,精神分析是一门令人“扫兴”的学问,原因在于本来被我们成年人无限憧憬的美好爱情,倒退回本质来看只不过在重复母婴关系——或重温过去的美好,或修复早年的创伤。西方有句谚语:因被爱而爱,是人;因爱而爱,是神。
因为自身是完全满足的而发生爱情或是走进婚姻,目的是为了给予另外一个人爱,这样的人的确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早期情感的缺失和伤痛,想要在关系中得到补偿和修复,这是绝大多数人有意无意的现状。
然后我们就会把母亲给婴儿及时喂奶、帮助缓解婴儿原始焦虑的功能转嫁给了伴侣或老公;赋予伴侣或老公强大的养育和拯救功能而自己无意识地扮弱小;最后把自己的整个精神世界和活动范围局限在婚姻里。有位专门写婚外情的男性作者,写过一句很“解气”的话,他说:“绝大多数男人都不配拥有女人如此的付出深情”。
此刻我会觉得为有精神分析这门学问感到庆幸,理由是很多事情在意识层面很难找到答案,只有绕到背后的潜意识,才有机会看见我们成长过程的全貌。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感到委屈和弱小,我们如何在不同关系里重复同一种模式。探索潜意识并不是为了对其听之任之,而是为了超越某些部分,过上更加自我和谐的生活。
5
舒展地活着,并不会伤到别人
持之以恒扮弱的你,或许才是那个强者;因为你担心自己的强大一出来,就会伤及无辜。
一位来访者,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显得很弱,很难拒绝别人。有一次我问她:你拒绝别人会怎样?她说:会伤到对方,或担心对方报复回来。
几个月后有一次,她显得有点高兴又忐忑地告诉我,今天她拒绝了同事的请求,但下班后有些不安;又感受到比起一直委屈自己,这个不安带给自己的内耗会更小一些。而且同事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受伤,只是愣了一下,转身去找别人帮忙了。最后她仿佛下了决心说:“我想好了,即便别人感到被伤,那是他的脆弱,不是我的。”
在亲密关系中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地位,整天以对方的态度和行踪来决定自己的内在阴晴,那就永远受制于别人,委屈是必然。在这个位置上待多久,取决于你有多想改变。
我们可以不用去干那种城墙依然坚固、墙内兵荒马乱的事情;如果墙有感知,它会觉得很奇怪。攘外,升华自己的攻击性并满足欲望;安内,确信改变并不会对别人构成威胁。以更舒展的姿态活着,关系也一定是更舒服的。
点击预约UM心理服务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孩子和父母总是对着干,怎么破?2.你压力大吗?试试这31件特解压的小事儿 | 漫画3.爱人变亲人,是爱无能的借口4.童年受的伤,是怎样影响你一生的?5.女人的迷惑:为何老公上了酒桌就不想回家6.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