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9-11 16: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的读后感大全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是一本由叶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精选点评:

  ●叶檀的视角的确独特。她有一般经济学家没有的历史背景和细腻思维。

  ●读完之后,对中国经济一路如何走来了解更加顺畅。

  ●非常好的财经评论文集,仅次于袁剑先生的《大拐点》,观点大胆,立论扎实,内容丰富,对当前体制的批判堪称激烈而严谨,每一页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好句子,读进去就无法自拔,叶女士的胆识、才气和文笔在华语学术圈也排的进前三甲了,不服不行

  ●原来以为是老调重弹之类的注水货,没想到确实不错。割舍不下就借回来继续看。

  ●鉴往而知来。知识的欠缺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支离破碎和偶尔飘到云里不知所踪的感觉。P.S.叶檀跟刘瑜就是我心里的女神,如果自己不能成为她们,就要生个这样的女儿!

  ●让人头大(多数据)心寒(现实残酷)的书。

  ●3.9星,叶檀这本书算是比较系统了,但还是比较庞杂,读者可以获得很多感性认识,看完了视野可以上一层楼。

  ●文笔佳,北胡南叶

  ●破坏的很彻底,建设呢?

  ●问题大家都知道,就看新一届董事会了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一):通过此书读懂了中国经济

  非常好的一本书。一针见血,但不像郎咸平过于危言耸听。叶檀更实事求是,更接地气儿,理论和阐述也更有逻辑性。一代才女,不光是叶檀的书,叶檀的博客也很值得一看。中国的市场经济太过畸形,股市的出发点就不合理,是为了帮助国企脱困,为了政府建设筹资。但不可否认,股市帮助了政府建高铁,建基建,可是股市并没有信用风险筛选机制,而且定价严重扭曲。可怜的

  股民。。。同时全国人民为银行改制上市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悲的是,银行并没有以相应的服务和态度回报我们纳税人。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二):中国经济通俗入门

  《拿什么拯救》该算是我看过的第一本通俗经济读物了,虽无横向对比,但是这是本不错的通俗读物。书中几乎覆盖了中国经济最有“特色”的几个方面:房市、股市、金融改革、国企。

  配合着维基百科查阅一些不懂的名词,整本书理解下来并不困难。读完这本书,对中国经济的感性理解上,增加了更多的理性。这应该归功于叶檀清晰简明的笔触。

  但是作为一本国家经济的解决方案,叶女侠虽谈不上天真的理想主义市场派,提出的方案也只能说得上就事论事。如果要解救中国经济,恐怕还是需要有更针对中国的博弈手段。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三):了解潮流才能跟随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叶檀

  改革,改革,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事实上,必须与改革同时被讨论的是,共识、利益与权益。市场不能建立在亦官亦商的构架之上,不能建筑在中体西用的梦幻之上,没有农村的商业文明,就不可能有中国整体的商业文明。

  占据中国经济70%的国有垄断企业,扭曲着中国的市场定价体系,劣化着中国的资源配置体系,撕扯着中国市场的基石。

  中国有两场硬仗要打,一产业结构必须调整,二货币必须市场化。没有政府的护驾,权贵资本和垄断资本不可能产生。我国目前90%的就业人数、50%的gdp、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70%的工业新增产值、60%的销售收入和出口额、40%的税收来自中小企业。敏感的社会大讨论,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

  市场讲效率,分配讲公平。公共财政体制是公平的市场改革的基础。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达35%,而社会保障却是极低。政府对公共财政的使用有过度的裁量权。开源(税收改革)和节流(监管政府消费)同样重要。高储蓄率并非来自居民个人,很大程度上来自企业,特别是垄断的大型国企。国有企业实现盈利的手段,除了排除竞争对手、获取廉价资源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无与伦比的融资能力(大收购兼并都是靠银行融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从来都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主角,最有力的融资者(加上企业债等融资总额达17万亿)。国有企业走出国门的战役盈利很少。

  央企上缴的红利仍然要填国有企业改革的无底洞,从没社保、教育等公共产品的用途支出。某官员说,文件上的政策要最终转化为社会的直接感受,至少需要5年时间,有些甚至需要10年。不公正的游戏规则最容易诱发民意。中国富豪们获得了财富却并未获得市场法则和市场文化这两把真正的保护伞。三鹿、蒙牛、伊利等黑天鹅事件隐含的是,企业只有大到不能倒,才能对抗不明确的政策和市场。要解决民企的发展问题,最重要是从政策上取得根本突破,只要政策事实上维系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民企始终只能在国企和外资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反观银行业改革历程,高管官员化,政府干预,运行成本过高、外方不能控股,这些症结至今未能解决。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四):吴晓波:请看“叶女侠”出刀

  请看“叶女侠”出刀

  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这个设问还可以被分解成下列命题:中国经济是否需要拯救?哪些力量能够拯救中国经济?是主动拯救还是被动拯救?拯救的路径有多少条?拯救的手段有哪些?拯救的结果及后果将是什么?

  作为历史学博士、中国最勤奋的财经时评学者、也是仅见的女性财经评论员之一,叶檀在本书中给出了她的答案:市场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改革,在中国是一个已经被用烂了、却始终无法被摒弃的名词,它几乎被赋予了宗教般的意义,而很少有人以历史的脉络来对之进行分阶段的解读。于是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当今中国,改革成了所有利益集团为自己博弈的工具,“改革,改革,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

  事实上,必须与改革同时被讨论的是,共识、利益与权益。

  回望最近30年的中国经济变革,我们看到,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改革的共识是建立在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破坏之上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因为,现行之法是一种“恶法”,先行者前赴后继,改革以自下而上的潮流推进,政府则在其后以追认的方式认可,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瓦解,或者说已无利可图,新的商业利益的获得者都是在体制外成长起来的。

  自1998年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后,情况悄然发生了大的变化,随之,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向重型化转移,能源及资源—这些要素无需通过改革的方式培植—成为商业利益的新争夺点,到2003年之后,因反对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改革共识终于被利益分化掉了,从此,中国经济由共识时期进入到了博弈时期。我们无法用好或是坏来形容这样的景象,这也许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不过让人担忧的是,政商界、知识阶层以及市民阶层对这种变化的发生显然非常陌生,要么不肯承认,要么有意回避。

  在共识模糊的前提下,利益及权益的重新设定被延误了下来,于是,改革成了一个特别诡异和摇摆的名词,无数经济乱象由此而生。

  叶檀在这本书中,以她细腻而罕见的分析能力,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种种病兆。她留存了过去十来年中,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也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

  我非常同意她在后记中的这段话:“当政府的作用强大到介入微观经济领域,阻碍生产效率提升,甚至大肆浪费纳税人的辛苦钱,投入到白宫式的象征性豪华建筑中,而纳税人却无能为力,这种介入必然导致经济体迅速恶化。”

  她的如下感叹更是让人心有戚戚焉—“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不得不在逻辑怪圈中挣扎:赞成自由市场,又看到自由市场的约束条件;不赞成政府过度介入微观市场,却时刻呼吁政府的自律与他律。”

  今年,我有机会去中国的两个邻国—日本和俄罗斯做了旅游考察,我看到了一个缺乏内需的发达国家的苦恼,以及一个迄今未从“石油诅咒”中摆脱出来的大国的困顿,相比这两个与中国恩怨交错的国家,我们的成长前景实在让人羡慕。中国的问题都是在“历史的三峡”中曲折前行的问题,而不是无路可走,在这个意义上,叶檀的设问正有她的警醒、跃进与面向未来的意味。

  自孔夫子说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后—我至今不知道如何确切地“白话”这句话,全中国的男人都知道女人是不好惹的。日前有朋友盘点财经界的“危险人物”,说到女性,北有《财经》的胡舒立,南有上海的叶檀,此兄笑言,有“北胡南叶”在那里,财经界的性别力量就已经平衡了。当然这是席间笑谈,却也有事实的意味在里面,不妨录在这里,给读者留一点谈资。

  最后要补充一点的是:尽管叶檀被人称为“叶女侠”,其文笔之犀利、言辞之猛烈往往让她的异性同行都自叹逊色,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却是一个非常平和、通达的人,好商量到几乎没有原则。

  好了,现在请看“叶女侠”出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