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四库》是一本由[美]盖博坚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皇帝的四库》精选点评: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在大陆只有1-2个地方有,市面上流行的售卖版本,到我辈手里,价格已经奇高!所幸有了这个译本,让我们更快了解盖博坚教授有关四库全书的标志性成果!
●翻过,没啥意思。
●一部精彩的清代政治文化史佳作,也是国内外不算多见的以清代四库全书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作者的分析侧重点,在于围绕四库全书的书目搜集与内容编纂,乾隆皇帝、中央与地方官僚,以及广大文人士大夫之间展开的广泛的多层次博弈。这些博弈层次包括皇帝与文官系统、中央与地方、满人官僚与汉人官僚,以及官方编纂团队与民间文人、学者。凭借对于这些多层次博弈的出色分析,本书将清政权的政治运作机制与学术文化特点展现无余,让人印象深刻。
●读过英文版。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重构了四库全书编纂,一些角度还是挺新颖的。
●四库全书的编纂本身就是寓禁于收的文化政策,将搜书与禁书分为两个部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是一个项目的两个阶段,混淆过程与结果的判断,海外汉学的研究多臆测而少实证,题目很吸引人,但是却存在着与事实上的矛盾与差距,不能一昧推崇海外汉学!
●关于乾隆编四库的意识形态目的,好多著作都论述得很充分了,本书也未有新见解(可能对江南盐商经济的讨论算是独特),但可贵在清晰地勾勒出四库编纂过程的整个机制运作,中间许多细节耐人寻味。说到底,是复杂的、疯狂的、涉及到太多心照不宣的利益纠结。能想象么?多少知识分子主动上缴“禁书”以求封赏,一声叹息。联系到当下种种怪状,更是意味深长。
●一个外国人,苦心写书翻文字狱的案,真算得上乾隆的知己了。这个作者认为,大清只是删了一些不利于本朝的措辞,有什么了不起,还有并不是皇上想禁书,而是下面的士人、官员为了争功,才争相检举,皇上反而是给禁书大潮刹车的人!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2/27/%e7%9a%87%e5%b8%9d%e7%9a%84%e5%9b%9b%e5%ba%93/
●以一个清史门外汉的眼光看还行啊
《皇帝的四库》读后感(一):关于汉学与宋学之争
最近同时在看《皇帝的四库》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突然有了一点联想。18世纪,中国发生了汉宋学之争,两派都不否定真理,认为古代圣人是思想和智慧的终极来源。但是宋学一派认为“人性定义了道,反过来又决定了教化的特征”,主张通过经验,义理来理解真理。汉学则认为真理与智慧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并被文本证实。联系19世纪上半叶黑格尔与兰克之争,何其相似~
《皇帝的四库》读后感(二):皇帝的四库
https://wordpress.com/post/athenacool.wordpress.com/3825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与国家 [美]盖博坚 / 郑云艳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9-10
子扉我 2019年秋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12月28日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皇帝的四库》读后感(三):文所以载道
★★★☆☆初读第一章,看了书评以后;我还在想,豆瓣为什么只有6.6的评分。果然,在前面细致的研究之后,让人气愤的是最后一章的洗白。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领导人,总喜欢把时代的产物、全民的实力表现,证明为自己个人的实力,这本来就是政治家的自大。比如,一个市区今年取得了成就,不仅是全体市民的荣耀,而言更重要是市长个人的业绩和升迁的依据,则不免好大喜功。 诚如作者所说,乾隆皇帝扮演着官方道德领袖的角色,所以他的行为也应当更有统治者的自觉性。难道不正是因为乾隆皇帝对于王锡侯的严厉,才有了后来祝家16岁以上男子全部处决的惨案吗?始作俑者自己觉得太过而要求矫枉,竟然值得肯定吗? 《四库全书》的编制有积极的意义,但首先我认为 乾隆皇帝为了在生前就奠定自己古今第一人的历史地位,虚荣心太盛,全书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手段。其次为了维护统治的基础而认为就应该原谅他的阶级局限性才让作者的辩解更为可笑。 考据很好,文所以载道,还差的远。
《皇帝的四库》读后感(四):海外汉学干脆改名叫海外宋学得了
一句话评价:细节功夫不行,人文关怀负分,只有(几十年以前的)标新立异的观点。
先挑能夸的点,本书相对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四、五两章。 第四章强调了皇帝、官僚、学者的立场区别:沽名钓誉的皇帝有些急于求成,务实的刘统勋试图限制工程的规模,朱筠和他的幕友们则希望借机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而后来的某些军机大臣把它当做邀圣宠、排异己的手段,一些低级官员视其为官场晋升的快车道。总之这是一个在各方角力、妥协之下完成的项目。 第五章分析了学者之间的理念分歧,用邵晋涵、姚鼐各自所撰写的提要原稿和最终版本做对比。作者认为:四库是汉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邵是汉学的代表,但是由于观点过于激进被删改了不少,而姚是宋学的代表,所以大多稿件没有被采纳。 这部分内容当然不是没有问题,事实上细节错误反而是比较多的,甚至作者对汉宋之争的理解整体上就很有问题,但是我想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过于苛求欧美学者,至少他的思路是清晰的、可取的,结论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但是这个结论即便不能说是“前人之述备矣”,也绝对谈不上是颠覆性的。 而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作者远远不满足于这些结论,还在此基础上试图对整个乾隆朝的文化政策进行辩护。 辩护不是不可以,好歹拿出点真东西来啊?像你分析四库项目那样从史料出发啊?哪来的自信凭借自己对四库的一点分析就搞这么大的翻案?各种神论不要钱似的往外扔,充斥全书的每一章每一节,要么就是不加论证仿佛是天经地义的,要么是史料压根理解错误,要么因为不熟悉文化背景瞎几把脑补,还有些根本无法理解的前言不搭后语的结论。 按照作者的理解,“汉族知识分子”一直是一个可以和满族统治者掰手腕、玩制衡的势力,直到乾隆时期仍然相当抗拒与朝廷合作,而乾隆通过四库项目成功地“将学者纳入政府”,所以他对汉族精英的统治政策是成功的。 作者不是不知道文字狱、禁毁书,但是他好像觉得这些完全不是什么大事:“审查制度并不新鲜”“在18世纪是十分常见的方式”,消灭“反满文献”以及其他任何让皇帝觉得威胁统治的人与文都是合理的(哪怕只是疯子嘴里的疯话),而且很多案件完全是汉族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举报、地方督抚不理解圣意瞎琢磨导致的,扩散是在皇帝的控制之外的,朝廷并不希望人们互相举报,而是“尽量减少社会动乱”“谴责督抚的过分热情”。 针对前人“寓禁于征”的观点,他单凭督抚们第一次上交书目时没有违碍图书,就论定禁书和征集遗书完全是两码事。而对“钳制思想”,他经过第五章的分析认为,朝廷和皇帝在汉宋之争中不存在明确立场,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思想控制,“直到18世纪后期不同的观点仍然存在,学者可以自由表达不受到任何伤害”“竞相获得帝国的认可”,而皇帝是公平的“仲裁者”,“和平的守护者”,为了保持与汉族精英的合作,他最终从善如流地接受了汉学运动的观点。真可谓是皇恩浩荡! 作者几乎是无条件站在乾隆的立场上说话:我一个皇帝“无需精心伪装”自己的目的,“不可能反复无常”,我没事干瞎折腾“可能滋生潜在统治危机的运动”干嘛呢?而且,明明禁毁书目上的书很多都还能找到,怎么能以此来批评我呢,太不公平啦! 史料功底弱,能理解,背景知识不足,也可以原谅——但是做历史怎么能这么媚俗于权力呢? 另外,在他看来,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包括受他们影响的欧美前代学者,都受到反满情绪的影响,过于夸大文字狱的危害,甚至把俞樾对四库全书的批评也归结于此。 我只能说,这是一种隔岸观火、事不关己的傲慢和冷漠,还藏着一份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似乎只有他/他们是客观冷静的。顺便一提,对于“新清史”,我向来不觉得他们的那些敏感观点是不可讨论的、冒犯中国人的、包藏祸心的,但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也恰恰是他们类似于此的一种态度:我不关心你的细节你的感受,我只想要我的框架我的创新。 中国的学者是不应该固步自封,要向歪果仁学习他们的长处,但是美国的学者呢?他们在基本功上的弱点,有想过学习中国的学者吗?看看引用文献列表,有多少错误是逐渐累积起来的?总而言之,一部让我对海外汉学失去信心的作品——结合本书中提到的汉宋之争,我觉得海外汉学干脆改名叫海外宋学得了。 另外吐槽一下翻译,韦氏拼音转成汉字,正文中都有好多转错的(辽金元的金写成了秦),脚注和参考文献就更不用说了,很多没转,甚至还把人家字母给漏掉了。不说责怪译者,我觉得这个问题或许有必要集中解决一下。
《皇帝的四库》读后感(五):黄修志评《皇帝的四库》︱十八世纪中国的皇权与“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