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往事烟雨中》是一本由陈愉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少往事烟雨中》精选点评:
●我以我血薦軒轅,嘆息帝王不識君。
●总希望站在历史之外看清历史。总希望客观评价过去的人和事情。但是于我来说,摒弃个人感情对梁陈方案做出个评价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敬佩这两个悲情的英雄,感慨他们富有远见的北京城市规划。有时觉得,我不能全面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也就无权对当时的决断做出评价。陈和梁是单纯地做城市规划,然而决断这建事情的人,要从政治、经济以及财政等较多出发,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造成了他们最终意见向左。无论如何,当年陈梁方案中那个保留历史古韵却兼具现代气息的“大北京”,如今只能通过电脑合成,出现于书本之上了。想到这里,还是会有些痛心。
●6年前读的吧,时间真快!
●"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 而你们曾经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也不会再有了." 世人都以为北京城是个宝藏, 我们却亲手将它埋葬. 哀悼我们不会再有的北京城..
●去掉八卦内容,还是很不错的
●原来陈占祥也是在Liverpool读完然后去UCL读。。
●特别留意到,这本书最后修订于2009年端午。马上就是2010年端午了,时间过得真快。
●几乎是哭着读完的。不仅仅讲了梁陈方案,也展现了那个年代那些不屈的真性情的伟大的生命和令人动容的事迹。很感动也很害怕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失去那样的人才和英雄。
●感恩,能认识这样一群有才、有担当的青年。果真,我们身上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没有最好的时代,但总有最好的人们。 关于北京,如果按照梁陈方案去建设,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个悲伤且振奋的故事。
《多少往事烟雨中》读后感(一):情怀
在西安有半天闲来无事,就去逛了一个旧书店。说是旧书,其实有一手书打五折或六折。人在慢生活的时候,就可以细细品味,反覆拿捏。我看到《多少往事烟雨中》时,最初是被封面上”梁思成先生家的下午茶“吸引的。作者是”陈梁方案“中陈占祥的女儿。普通人大抵因为梁氏家族的传奇,将”陈梁方案“的关注点放在梁上,但稍稍多了解一些,便知道陈占祥也有一番让人唏嘘的人生。
书从30号早上翻开第一页,昨晚开始用完整时间阅读,不能放手,一口气到今天凌晨三点读完。北京人,看北京,无论何时总是情。虽不及梁思成、林徽音先生对建筑怀有超越地域、战争仇恨般的大爱,却也是一份血脉浓情在心里。所谓家乡、根,便是如此一份以小”我“为主体的归属。
看完后心里长长吁了一口气。笑着想,作者真是先抑后扬,写父亲,开篇没几章就写到闯入他们家庭生活的英国女人,写出父亲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两个女人间无法取舍的为难和亏欠。而这样记述,使我相信作者记录的内容应该为事实。因为子女写长辈,尤其写那些在大历史中颇为悲壮的长辈,总难免会美化,从而使人物失真。我当然不能说陈愉应写陈占祥这本书绝对是真实无误的,那时是小孩子的陈愉应,从孩子的视角、在孩子的世界里看父母,肯定也有不完全的地方。但在连父母私生活都呈现的情况下,该不会有刻意的美化吧。至少我这样想。
《多少往事烟雨中》读后感(二):旧评,现在只记得作者很好看
这本书是我去图书馆借的,因为是借来的书,所以看得贼快。袁枚说,非书借无以读,实在有百分之八九十的道理。
作者陈愉庆以一个女儿独特的视角解读本书的主角,她的父亲规划师陈占祥。这不仅是一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城市规划师,也是一个极具爱国主义情怀的学者,更是一个浪漫追求真爱的男人和肩负家庭重任的父亲。
梁陈方案——这是建国初期陈思成和陈占祥针对北京城的规划提出的方案。无奈这一方案最终没有实行。一月的时候去北京,确实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城市。但是文化和政治的景点真的很集中,主要是在东城区。梁陈方案当初提出的是将政治中心建造在西城区,如果是这样,也许今日的北京会分布得更均匀。但历史永远不会给你回头的机会。
林徽因——陈占祥的为人从他的社交圈可见一斑。梁思成、林徽因、程应铨、华揽洪,都是才华与品德兼具的人。这里想说一下林徽因。很多人认识林徽因是因为徐志摩,才比天高的女人。后来不知怎的,林徽因在各种朋友圈的订阅号中被分析成一个绿茶婊,懂得权衡利弊,将爱慕她的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我们对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过程。一个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与丈夫一起坚持建筑事业的人有什么好责备的呢?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END---
《多少往事烟雨中》读后感(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多少往事烟雨中》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多少往事烟雨中》
这本书的作者陈愉庆是陈占祥的大女儿,这本书是她的回忆录,陈占祥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不过说到北京规划的《梁陈方案》,很多人都会想起来,里面的两个人,一位是梁思成,一位姓陈,就是陈占祥。
当拿到书的时候才知道,和在网络中看到的感觉很不同,原来是封面上的那几个手写体的字“多少往事烟雨中”,给人感觉这本书很小,可是实际上书的开本挺大的,封面设计太草率了。打开一看就知道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在模仿《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只是没有分成两栏,里面也加入了一些插图,只是没有前一本多。虽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但是书的质量却差一些。书的内容也有点问题,就是各个章节的内容缺少衔接,在排列顺序上也没严格按照时间,所以感觉有点乱。
不过这都不是大毛病,书本身还是很棒的,一口气看完,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故事,书里其实没写梁陈方案的内容,也没怎么写梁陈方案的制定过程,重点写的是人,写的是陈占祥和他周围的很多很多人。没想到陈占祥还有这么多故事,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陈占祥老家在奉化,在海外读书期间还收到蒋介石的秘密资助。陈占祥考上了上海雷士德工学院,是以一位著名的英国建筑师命名的学校,特别强调手工技能。陈占祥是这所学校中第一位考取伦敦大学入学资格,可以申请英国境内的任何一所大学,陈占祥选择的是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士、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后来到敦大学大学学院攻读都市计划博士。多年的留学生活,加上陈占祥超强的语言能力,使得陈占祥的英语特别好,好的什么程度,就是比英国人写的文章更棒,比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好,写文章先用英语打稿。他还被选为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会主席,这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这一职务。他向英国工人和社会各界共进行了500多次讲演,他创办了中国海员俱乐部并兼任秘书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在伦敦召开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给中国一个名额,国共两党都想争取这个名额,国民党支持陈占祥,当时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和辩论,陈占祥看不下去了,走上台宣布自己放弃这个名额。从这里就能够看出陈占祥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人,根本就不适合政治舞台,走到这一步只是命运的巧合罢了。马上陈占祥就受到了国民党的威胁,可是没想到戏剧性的是,当一位苏联代表看到陈占祥垂头丧气的样子,问明情况,竟然帮他争取到了一个名额,给中国国共两党两个名额。就这样29岁的陈占祥当选为大会的副主席。
他同时,作为阿伯康培的助手,陈占祥完成了英国南部三个城市的区域规划。由于成绩突出,他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的会员。直到文革,陈占祥无论搬家到哪,都会收到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邮寄来的专业杂志。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邀聘陈占祥回国主持北平城市规划工作,陈占祥毅然放弃博士生学业,立即奔向祖国的怀抱
陈占祥和妻子的结合有很多插曲,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定下的,两个人并没有什么感情,结婚后陈占祥就去英国读书,一去八年,在英国认识了柔丝,并深深的相爱。柔丝不在意陈占祥有妻子和孩子,也不要名分,只爱这个人。陈占祥的妻子其实也曾经有暗恋的情人,只是家庭反对才嫁给了陈占祥,当两个人准备离婚的时候,陈占祥的岳父却坚决反对,最后只能作罢。陈占祥留在了中国,告别了柔丝,却没想到一别就是四十年,改革开放后两个人在英国再次相遇,柔丝终生未嫁,每年在默默的为陈占祥交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的会费。每年圣诞节为他邮寄两双羊毛袜和一套羊毛衣裤。
让人关注的书中还有一位,那就是梁思成的第二位夫人林洙的,前夫程应全。这场婚变让人议论纷纷,书里面提供了很多珍贵的细节资料。最后程应全在文革中自杀,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
《多少往事烟雨中》读后感(四):如今谁人能识君
《多少往事烟雨中》是去年五月买的,可是却一直不曾读它,这自然是因了我的懒惰和阅读习惯,尤其是它的封面我觉得不太可爱。直到近日整理庋架,这才又略略翻它一翻,熟料甫一着手寓目,便再也不能放下。
作者陈愉庆,一个典型的男性化名字,然而却实在是个“女儿身”,且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既已在小说、影视、话剧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才女,只是那时候她与夫君马大京共用笔名“达理”,我虽然读过他们的小说,但以其如此扑簌迷离的掩护,外人如我者安能辨其雌雄欤。至于本书的主述对象,则是作者的父亲,“梁陈方案”中的“陈”即陈占祥。梁思成先生的大名既已广播于北京、中国乃至全世界,费正清就说过“失去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失去了大半个中国”的话,可见回响之深远;但凭心而论,莫说全中国、全世界,便是在北京,又有几个人能够识得陈占祥?“达理”迷失了才女陈愉庆,“梁陈方案”沉没了大贤陈占祥。此乃我的历史知识中的又一笔混账也。
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也曾翻阅过不少有关老北京的资料,但坦率讲,我对于这座巍巍帝都的建设和保护的了解,大约也仅限于哪吒城、刘伯温、徐达、朱棣,至多不过梁思成于清华园中为大军在地图上标示文物的那一“时代之划”,而这些又何曾触及古都神韵乃至建设保护的皮毛。因此,倘要谈“梁陈方案”,我还的确不配。但是,以我的理解,策略古都的建设保护规划,如此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似乎总该有一个像魂魄一样的东西在统摄着,作用着,而这个又恰恰与权力、权威没有因果关系。其实,梁陈的共识乃是将新的行政中心区迁出蕞尔内城,此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然则在“梁陈方案”的文字落实上,却并非梁先生原拟在日伪时代五棵松日本人之“居留民地”建设新行政中心的计划,而是采用了陈占祥先生的建议,即“拓展城外西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有计划地为政府行政工作开辟政府行政机关所必须足用的地址,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梁先生之接受陈先生的建议,我想是否可以做两面观。一方面乃是梁先生从善如流的美德和胸襟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使然;一方面是陈先生的建议确实有好处,它避免了梁先生原设想的不足,即新的行政中心离老城过远、脱离实际上所必须的衔接等等。此处似乎已经涉及人文关怀了。退一步讲,倘真正按这个建议实施的话,那么受益者乃为谁人,虽是心照不宣,但也不必说破。尽管在彼时无论是社会声名影响抑或学术专业权威陈均不如梁,但从这个角度看去,陈占祥似乎确实比梁思成要高出一筹。何妨说,正是陈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使他能够把握古都神韵并站在文明的制高点上,举重若轻地创制出如此重压乾坤、流芳千古的高见宏论----这仅仅靠专业知识和权威是如何也不能成就的。逝者也已矣。“梁陈方案”成为故事已然半个多世纪了,如今尚没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当年否定“梁陈方案”的人们是没有责任心的,但基本可以断定他们是没有文化的一群,至少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和权威不等同于文化,责任心和事业心也不代表文化;文化才是事业的魂魄。陈占祥之所以“先知而鲜为人知”,“高见又难合众见”,权威们的文化缺失乃是根本原因。这原本是用不着拿“老毛子”来说事的朴素道理。
作为陈占祥先生的女公子,书中所记录乃父复杂人性的方方面面,自然要细腻、亲切的多多。而细腻、亲切处往往又不忍卒读,难免又要沉思、遐想些许乃至于大为动容。比如对于自己在特殊年代遇到的不公正待遇,陈占祥先生同样显示出大家风范和难得的雅量、气度,无论彼时的梁思成先生主持了多少次批判“右派分子陈占祥”的大会,陈从未对梁有过任何怨言,他说:“任何时候,做人做事都要设身处地。如果我和梁先生的位置颠倒一下,我不能保证自己就比他做得更好。”大哉陈占祥。人之为人,将心比心,宽容之难,其谁不知。信笔至此,似乎有必要申明,我这里没有半点贬低梁思成先生的意思。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老北京”,面对目下古都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人口爆炸、水资源匮乏,除却抱怨,有时也难免生发一些思古之幽情,然则偏偏不曾想起“梁陈方案”,更不知掩在梁思成背后的陈占祥。如此之类的无知或可归罪于有意无意的遗忘,却也几乎意味着背叛,我为此感到惭愧、难过。
作为小说家,作者的艺术气质于书中在在体现。可是关于回忆之类的文字,我觉得还是尽可能减少想象的成分为好。坦白说,我其实对书中的几篇是颇有些意见的,比如《命运,在一夜之间转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汽车与胡同》等,以小说的笔法想象与叙述的路数似乎不对,文字也不够节制,以为小说家言殊不足取。但是,作者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末了却写下一段:“科学理性的思索,在任何时候往往都属于少数派,他们的声音总会被甚嚣尘上的多数派淹没。能否倾听少数派的声音,能否保护少数派的权益,是一个社会精神强盛、肌体康健的试金石。当每一个官员,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公民,都能本着独立的、科学的、法制的精神参与社会的生活和建设,古老的中国才真正能够从容稳健地从东方崛起。”已焉哉。读书至此,我复何言。何时复何时,我们才能记住、尊重、保护如陈占祥之类的少数派的声音和权益,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少干些蠢事、恶事和愧对后辈儿孙的傻事,庶几则真正迈上了现代文明的台阶。我想,倘如此,哪怕几代人不要洋房花园,不要高速爱车,也是值得的罢。
(《多少往事烟雨中》,陈愉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此文已刊于2012.6.18《藏书报》。)
《多少往事烟雨中》读后感(五):往事並不如煙 ——讀《多少往事煙雨中》
歷史的煙雨隨著時代的年輪悄然遠去,那些在那個時代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漸漸在各種追憶中模糊起來。在風雨飄搖的民國年代,歷史雖如白駒過隙,政治的黑暗卻沒有掩蓋風雲人物身上閃爍著的光芒,歷史在前進中並沒有白白告別往昔的榮耀。四九建政之後,共和國並沒有許諾給知識份子多少春秋佳日,先知們反而擺脫不了遭受批判的宿命,風雨如晦的是是非非、頻繁無休的文壇鬥爭,以及浩浩湯湯的思想運動所裹挾而來的急風暴雨,擊碎了多少留守大陸抑或遠海歸來的精英分子純真無暇的報國之夢。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之後,回顧那夢魘不斷的蒼黃年代,多少知識份子在堅守真知灼見之道上,被自身“雖九死猶未悔”的天真憧憬所牽絆,在不可脫逃的政治環境之下,往往被逼上了通往奴役之路。在去留取捨之間,誰也沒有想到,送走了強弩之末的殘兵敗將,迎來的那支所向披靡的精銳之師,會將自己報國之夢連同自己的命運一同碾碎在歷史的車輪之下。歷史的煙雨飄飛如煙,當我們抬頭望天之時,誰又會將那些飄散如煙雨的歷史碎片拼湊成半個世紀的命運呢?那段時光所承載的沉重苦悶,是否值得寬容,以及如何述說?
二十世紀上半葉,在血火中飄搖的中國,國衰祚微的現狀,使得源遠流長的古老文明蒙垢受辱,但邁出國門的一代學子,以自身不懈的努力和超群的學養,以來自東方禮儀之邦的學人風采,以真誠懇切的人格魅力,架起了文化溝通的橋樑,拭去了文化誤解的塵垢。而當他們回國之後,卻又發現,在接受自由主義薰陶的留學教育之下,留學期間濡染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滿腹的經綸學識,與國內的環境形成了巨大的衝撞,最終化做刀槍劍戟,釀成了良知泯滅、人性蛻化的歷史悲劇。命中八尺,難求一丈。曾經飄洋過海赤誠尋求報效故土的智識學子,有的又飄零萬裏無奈地選擇了離鄉背井,定居海外。如陳占祥的好友梅振乾,在歷次運動之下,赤子之心被踐踏上無數只骯髒的腳印之後,只好選擇了離開這片自己深愛卻又希冀報效的故土。同樣,也有如陳占祥那般的人物,他們為了實踐一種科學的理念和信仰,為了獻身於保護一個偉大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使命和責任,在多舛的命運之下,仍然堅持做一名千年古都默默無聞的忠實守護者。
在1957年夏,陳占祥和其他智識分子一樣,成為了“右派”。在那場1957年那場大劫之中,多少陳占祥們為心中的理想付出過青春歲月,甚至付出身家性命。“冥頑不化”的陳占祥在整風運動中的“反黨言論”以及對他言論的批判,作者卻隻字不提。雖然如此,但人人盡知。可以說,1957年的大陸便是一座祭壇。在那個頭腳倒立的年代,或許只有永遠閉上眼睛,才能逃開瘋狂的蹂躪。隨後,紅色海洋遍地橫流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又是一次洪水吞沒世界的沖襲。而陳占祥卻依舊堅持做與風車搏鬥的堂吉訶德,除了救助被打倒的親朋好友,他依舊我行我素。直到1976年,陳占祥和全國人民一樣,開始呼吸到一絲絲春天的氣息。之後,陳占祥才重回國際舞臺,一展學識。
陳占祥,在建築史上所做出的功績必將載入史冊,他的名字也在世界建築史上遠近聞名。“梁陳方案”的誕生與夭折,是寫在古都歷史上的文字,是刀斧無法砍去的。他們為一座城市、一個信念而蹉跎半生的命運,是一個特殊年代的真實記錄,如同那些磚石那般,寄存著經驗與記憶,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著篳路藍縷的足跡,創造著無法泯滅的精神財富。這些記憶所喚起的思索,遠比故事更加豐富深遠。
作者試圖以不同的視角去淡化那段夢魘。作者童年的模糊印象裏,有父親陳占祥試圖衝破舊社會父母包辦婚姻的枷鎖,最終放棄了二戰中相濡以沫的愛情伴侶柔絲·黛,回到了含辛茹苦、默默無為的愛人身邊和作者身邊。在成長中刻骨銘心的片段,如“反右”、“文革”那段被扭曲的瘋狂年代中,多少兒女揭發父母,手足親人骨肉相殘,但陳家卻在猙獰的歲月中堅守對父親的信任。作者少年時代那些刻骨銘心的故事,便是心中綿延萬裏的信任之長城。在當事人多年之後的回顧裏,有著為“梁陳方案”被腰斬而扼腕痛惜的同情;陳占祥深受英國文化影響,甚至英語比中文還好,文革中因為說夢話都用英語說而讓關押他的造反派無從加罪。當然,還有旁人事後的追述,以及如與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等朋友之間的患難與共等友誼敘述。種種視角的雜糅,寫出了數不清的往事,寫出了一言難盡的感慨,也寫出了那個時代難得的溫暖與情誼,更寫出了數不盡的人物,使整個人物形象更有立體感。 在世殊事異、情隨事遷的歲月裏,陳占祥以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但無論如何,在作者的鋪陳之下,我們分明看到陳占祥那從未有過抱怨的傳統士大夫的人格。在那些瑣碎的記憶之下,分明是一位右派女兒胸中奔湧的萬千憤懣,化做舒卷曼舞的雲煙往事。
對那段非人歷史的寬容敘述,需要的是特殊的人格和稟賦,那正是作者從他父親陳占祥身上學來的真正的愛國之心。這種敘述,需要穿越偏見和戒心,用真誠的心去對待一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心靈;以脫離世俗的姿態,飛向遙遠深邃的蒼穹,擁入藍天白雲深處,安安靜靜地閉眼回憶。而筆者卻想起了董橋在《今朝風日好》一文中的一段話:“一塊破磚一段歷史,數灘積水數面古鏡,幾朵青苔幾幅心事;扁舟穿過歎息橋下的嗚咽聲中,多少前朝的孤憤一下子隨著河邊古屋窗臺上飄下來的落紅緩緩逝去,像深情的血斑,像含恨的殘夢。”
寫至此,夜已深,靜讀如我者,終究無法安之若素。儘管《多少往事煙雨中》已對上個世紀風雨如晦的恐怖年代給予了極大地寬容,但誰又能於此忘之?雖本書無如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那般滿紙牢騷、憤懣不已,且作者也給予了平靜祥和的筆調和溫暖的往事,但歷史仍如冰刀霜劍,直抵心間,何來安然讀之?四九建政,給予中國的,更多的仍舊是毀滅對於建設,蹉跎了半個世紀的新中國,如同一座鍍金的廢墟帝國,支撐在東方大地。廢墟地下,埋葬著的,卻是多少冤屈的亡靈,和無法訴說的往事。作者雖然將往事寬容成煙雨飄飛,誠為大善。然而,多少往事煙雨吹過,那些風雨淒淒的歲月,實在不該化做甜蜜的回憶一任去之。的確,往事並不如煙,真希望作者再次執筆,續寫《多少往事風雨中》。
2010年7月24日0: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