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少见洛阳纸贵,购书未必排队,读书却常常拥塞,需得列长队。或者是案前的书被堆积着,或者是读书人的情绪,有时会挑肥拣瘦。
拿到本土作家张建群的新书《青台》也有些时间了。闲在那儿,总不能开读。并非忘记,只是包里背着吴冠中早前著的《人生小品》,一两个月了,读得磕磕绊绊,散漫而艰辛。怕一旦被挤出去,极有可能成为永别。再说,陷入这样的情绪一时拔不出来,回头去接手另一本新书,是很难做到读书的公平。
终于去读《青台》的时候,一时被"青台章家"的词条诱引,竟莫名地滑入到一首诗词里: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者,留也。
自然是风马牛,却不能说完全是牵强。随着阅读的深入,故事情节的展开,字里行间所弥漫着“所恨年年赠离别"气息,不正是章台柳(留)的情绪么。
只是,《青台》中的离别,更浓更甚些。一幕幕生死离别的场面,凄婉惨烈!
从开头,接到一个电话:"青台你二爷殁了。"到二十余万言之后的结尾,主人公章维的谢世。自此,"青台章家,老一辈那一页,彻底翻片了。”其间大大小小,足有二十多次的生死别离。难道不是物是人非的咏叹么。
许氏下世。芙蓉诔。卫氏下世。听泉之死。孩子,孩子。伤五宝儿。芷蓉离世。西省之伤……
原谅我没有乖巧地以"顿号"去排列。却是固执地,悲天悯人,自作多情地给每一份生命,各画一个独立的"句号"。虽然,这些个"句子"或是长,或者短,那怕只半个时辰,或分分秒秒的闪现,也都是一份生命的血肉之躯与灵魂的结合,完整或者欠缺。都当加以尊重,给予尊严。
夭折,四六风,葬身狼腹,或者车祸,病魔。所有形式的落英缤纷,都归之以秋风扫落叶之列,都是人生一种。
虽然,正常的、非正常的,离奇的、非命的,寿终正寝的,一串死亡名单,粗看起来不过是一次次的雷同,是一茬一茬庄稼的收割。却在作者的笔下,绝不是乏味的重复,而是一个家族,几重血脉,无数亲人眼里一章一回的,撕心裂肺的生死场。
所以,当所有生话情节,终归于婚丧嫁娶; 所有的岁更迭加,终究酿酝作悲欢离合;所有的曲折离奇,又总得有人去承接。大约,一个家族、一块土地、几代人积压太久的承接,就是"承秀"传承的使命吧。
文似看山喜不平。小说中看似"热闹"的情节,却是非虚构叙述。是曾经的河东、曾经的蒲坂,是"民国六年",是有名有姓的章家故事延伸的全景再现。如果,肯把"章"姓改做"张"姓,再稍稍给以暗示,几乎就能从当今的电子戸口薄里索引,而一一对号入座的吧。
青台多少事,都付《青台》中。岁月非河流,却终将迤逦而去。其中漂浮的人呢?一如题记所说:命途倏忽,不可不珍爱,每个人,每一天。也大约就是此书的本义吧。
行走人间,或跌宕,或平凡,似乎都需一种通达、清醒。青台中的人和故事,于读者当有一种唤醒与疗愈。那么多人,那么多不易。今天,当下的一切,多么滋润,多么可亲,多么需要慈爱和悲心。
至此,关于《青台》无须再述。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去品尝,才可能知道梨子的味道。
如果,一不小心读出余华《活着》的气味,读出莫言《生死疲劳》的滋味,当不是一个意外。
青台,故土,童年,或成作者张建群的文学"高密",成日后她写作的达芬奇密码?
当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王良娟
关于我们:《我在河之东》,致力于打造网络时代的新河东,精致而高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有您的参与和陪伴,未来的日子会更精彩。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收藏,分享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亲人圈与大众群。
投稿
我在河之东
我在河之东 您又在哪里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