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详解版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是慈怀为你读的第九百六十八本书,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10分钟的简版内容。想要查阅每天一本书的详解版,点击文首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收听,让你更好更完整地把握书中精华。
的确,在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尤其是童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也许你的童年并不那么快乐,也许你的父母并不那么完美,甚至因为自身的人格障碍,曾给你留下无法轻易抹去的阴影,让你在成年后仍然受到自卑、内疚、愤怒等情绪困扰,表现出讨好型人格、完美主义、敏感多疑等性格特征。
即使意识到,这一切都源于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创伤,成年后的我们,仍然觉得要让伤口愈合,很难很难。
美国作家金伯利·罗斯与临床心理学家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合著的《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一书,让我们看到了治愈这些童年创伤的可能。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这本书是风靡美国30年的治愈系心理学经典著作。
作者金伯·利罗斯与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都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有着深入的研究与临床治疗经验。虽然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心理学中的专业术语,但本书并不晦涩难懂。
相反,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动情的语言,叙述了在边缘性人格障碍父母的影响下,年幼的我们所受的伤,让我们学会接纳过去、改变自己,摆脱负面的想法、理念、感受和习惯,走出童年阴影,迎来更加积极的人生。
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
重新审视你的童年
提起边缘性人格障碍,也许大多数人是陌生的。专业术语是这样描述这种心理疾病的:这是一种不能调节、掌控自身情绪,并在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病态。
作者在书中用了几个童话中的角色——流浪汉、皇后、隐士、女巫,来描述边缘性人格的症状。
流浪汉型的父母习惯扮演“无助的受害者”角色,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苦,并觉得子女要为他们的“苦难”负责,不能抛弃他们。
皇后型的父母会觉得子女必须要与他们保持一致,对自己忠心,而如果子女有什么需求,都是不应该的。
隐士型的父母表现得敏感、偏执,对外界充满恐惧与怀疑。他们会向子女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个世界很可怕,人与人都是互相利用的,表达真实情感也是不安全的。
女巫型的父母大部分会潜藏在流浪汉、皇后或隐士之中,他们情绪极端,常表现得飞扬跋扈、胸怀愤恨,不懂得尊重别人的领地,做出过激行为,如毁坏子女珍爱的财物,虐待子女等。
你的父母可能会同时具备以上几种人格特征,而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你可能会变得敏感、自卑,习惯活在父母的期望中,对父母心怀愧疚。
然而,童年的伤痛已经发生,无法改写。
我们回到过去,只为更清楚地看清事实,重新审视父母,审视童年的自己,将那些被忽略的情绪重新拾起,坦然面对,然后放手。
我们可以用记事本,记录下和父母在一起时所感受到的种种失落。
我们还可以给父母写一封信(不一定要寄出),倾诉自己成长过程中被压抑的感受与需求,说说自己对父母的真实期望。
接着,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精神上的仪式,告别这个理想中的,你所期望的父母。
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拥抱童年的伤痛,感受过去被压抑的情绪与需求,然后放下自责,我们就能真正挥手告别过去,让伤口慢慢愈合。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告别童年的内疚和负罪感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前面我们提到,因为幼时的情绪与需求,不断被否认、压抑、指责,我们总下意识地觉得真实表达感受、提出自己的要求是不对的。
我们习惯于满足他人的期望,一旦辜负了他人,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内疚情绪,即使错不在你。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天,孩子对妈妈说:“我饿了,什么时候吃午饭呢?”
妈妈因为很累,早已对孩子失去了耐心,于是一下子叫了起来:“真不敢相信你这么自私!你没看见这还没到饭点吗?”
其实,这位妈妈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累了,不想再动了,现在没有精力做午饭。你需要再等一会儿。”
可她认为表达自己的想法很自私,无法接受这种想法。于是就把这种内疚感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觉得提出“想吃饭”这个需求是自私的,都是因为他提出了这么自私的需求,妈妈才会发那么大的火。
也许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提出过像例子中这样“想要吃饭”的合理需求,却因为父母的否认、斥责、压制,让你感受到表达需求是可耻的,心怀内疚和负罪感。
甚至当长大后,我们都在为了父母开心,为了父母的要求与期望而活,忘了自己的人生。
如何放下内疚和负罪感,只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呢?
我们可以列一个清单,记录下曾经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感到愧疚。
接下来,想一想你为什么会对清单上的事情感到内疚,然后再来审视一下我们该不该有这些内疚感,我们是否要为这些事情负责。
当我们抛下幼时就背到现在的负罪感,放下不必要的内疚,和父母相处时保持界限感,看清自己真正想要,我们就能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改变自己,自信迈向未来
也许原生家庭一些根深蒂固的影响,让你变得自卑、怯懦,习惯否认自己,无法信任他人,甚至存在社交障碍、情绪难以自控。
然而,正如作者所说,你不应当期盼自己的父母改变,但你可以改变,而且你也应该改变。
当你勇敢地做出改变,逃离这个怪圈,摆脱那些自幼习得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你将收获一个崭新的、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作者在书中举了两个女孩——唐娜和莫林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哪怕是从小处着手,做出一点点的尝试,都能收获巨大。
从前,唐娜总习惯以负面的方式观察世界,她总觉得别人在冷落她、排挤她、在背后说她的坏话。
这样的想法影响了她的自尊,使她变得更加羞怯,难以与人交流、信任别人。
这种人生观甚至影响了她的求职,每次面试失败,她都觉得自己糟透了,最后都不愿参加面试了。
唐娜知道,这些负面信念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所以她做了一些尝试:如接受了心理治疗,报名参加了面试培训班来增强自己的自信。
这些小小的突破,让她学着放下负面的有色眼镜,学着努力克服那些消极的想法,这些小小的进步,也让她拥有了更多改变的动力。
而从小被母亲评判“做什么都容易出岔子”、缺乏运动细胞的莫林,为了放下完美主义的心理负担,开始尝试瑜伽、重量训练、游泳等运动。
通过努力,莫林还成为了一个语言治疗师,加入了一间私人诊所。
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她也得到了治愈,克服了羞怯。现在,她已经学会接受自己平庸的一面,即使做得不那么完美,也不再苛求自己。
可见,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内心那些偏执而负面的信念、想法后,不妨开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可以采取哪些微小但实际的措施,一点点突破与改变。
然后跟踪、记录你的情绪、行为变化,吸取正能量,慢慢收获自信。
勇敢迈出改变自己的一小步,与负面、消极的人与事划清界限,主动给生活加入阳光和正能量,我们就会发现,关于自己,关于未来,都存在无限希望与可能。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有人说,人这一生,会经历两次“断奶”。第一次,是生理上脱离了母乳。第二次,是心理上,彻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变得独立而成熟。
也许对于原生家庭不完美、童年不幸福的人来说,这第二次的“断奶”,会很痛很痛。但过去已然过去,我们可以、也有权选择,如何看待过去,以及现在、未来该怎么活。
我们可以选择被原生家庭牵制,因童年的伤痛而一蹶不振,但也可以选择和父母摊牌,不让童年的灰暗记忆再次上演。
我们可以选择按旧的模式看外界、看自己,活在父母、他人的期许中,但也可以选择抛下这些包袱,觉察自己的真实感受,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
我们可以选择在原地抱怨,也可以选择从现在开始改变。
回头看,放下过去,是为了轻装上阵,夺回人生的选择权。
请记住,你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当你改变、突破、向前,你就能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文:张妞,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
▼
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
推荐您关注【慈怀书店】
和你分享各领域的好书
好书美文,治愈你。
长按下图识别,立即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每天一本书小程序,领取你的成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