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野蛮人》是一本由(南非)J.M.库切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底谁是野蛮人?读书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闪现黑暗的心以及动物庄园中的某些片段~~~监考是最好的读书时间,哈哈哈
●冷峻的文字和环境结合得恰到好处。虽然仍然不太会讲故事,叙述处于自我游离的散步状态,但或许题材所致,反倒别有滋味,nice。
●越走越远的文明~
●关于文明的党同伐异,道德的困境与人性的自省。对于空旷的沙漠地区所遭遇的残暴与辛酸,库切说:“我们只好清醒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既不能忘记,也不能视而不见”,只能“像一个迷路很久的人,却还硬着头皮沿着这条可能走向乌有之乡的路一直走下去”。
●厉害,完全不一样的气场,有时候读到这种风格完全超出自己想象范围的东西的时候,会觉得这些作家是在用人类表达方式之外的形式在叙述。库切笔触特别辽阔轻盈,就像一只大鸟从天上飞过,张开的翅膀掠过山尖。
●《等待野蛮人》是简单故事,由一些追问滋生,繁衍,幻化。那一定是库切个人经验的变体。依旧包含了他八十年代一直在关注的问题: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个人可以反思到何种程度。总是一个受难的主人公,随着自我击问,主动选择让自己身体耗损、受刑。冷峻文字如蛮荒之地的厉风,划出精炼刻痕。
●强烈的内省
《等待野蛮人》读后感(一):也不觉得有啥好
也不觉得有啥好。主要的方法是隐喻象征。觉得这个书的意义还是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所以被给以较高评价。
显然文以载道就是铁律。只不过有些人们认可,所以就觉得这个载得好。有些烂,那么大家都扔西红柿。
我本来很坚定地以为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库切作品,可是为什么读到“我”把乔尔上校抓回来的第一批可疑的“野蛮人”关在院子里,从窗子后面观察他们的时候,严重觉得我曾经读过呢?
无处求证,独自郁闷中。
《等待野蛮人》读后感(三):等待的是什么?
当再一次品读完库切这本《等待野蛮人》,心里又有了一丝波澜……
或者好的作品都是那样直入人心的吧,用那种光辉去拷问人类的灵魂……
等待的究竟是什么?野蛮人?还只是心中的敌人?还是虚无?乌有之乡?
我觉得的更可能是那份爱!
或者注定是穷途末路,孤苦伶仃,但因为曾经,用你温柔的好去构建哪怕是虚构的记忆……
如果我们都不是野蛮人,那就没有野蛮人了!
等来等去其实都是等待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那份羞耻!
如果你等待的不是羞耻,那必定是死亡!
或者我们用爱去包容那份野蛮吧!
《等待野蛮人》读后感(四):诗的内核
虽然在我看之前,并不知道书名借至卡瓦菲斯《等待野蛮人》,但我还是感到,《等待野蛮人》叙述方式的内核是“诗”。试着回想“他”把野蛮人女子送回野蛮族群时的情景。他说:“再见”,她说:“再见”,然后她就再也没有出现。虽然此后在监狱中,在从监狱被释放后数次回忆起野蛮人女孩,但消失就是消失了。库切的文笔简洁,但包含深情——不是波西米亚式的深情,而是诗性的深情。这种深情并不以浪漫主导,而完全是超现实主义式的深情。——也许与卡瓦菲斯的诗性之神有共同之处——读过之后,他的节奏就会留在你的大脑中,一刻间,你否定了许多诗歌,并知道了诗歌其实在任何形式的文章中,原来小说的境界也可以如此。
《等待野蛮人》读后感(五):困惑地等待野蛮人
有几点想说和几点想问的,看过这本书的豆友也许可以交流一下。
1 这个老行政官很困惑,道德立场与政治立场发生冲突,他的想法倒是很东方:只想平平静静与世无争地过日子。 但一个身份暧昧的人却想要日子清静,绝对是太天真了。
3 《等待野蛮人》的名字确实是取自卡瓦菲斯的《等待蛮人》,诗歌中人们聚集在广场等待蛮人的场景,和小说中小镇居民聚集在军营大院的场景很像。可我在希腊诗选中看见另一首诗,摘了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如果人们拥有野蛮人的灵魂,那么眼睛和耳朵则是最愚蠢的见证。”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小说中的乔治上校老带着深色眼镜,为什么蛮族姑娘的眼睛坏了,都是因为他们没有鲜明纯净的灵魂。
4 库切完全不回避人物由于基本生理需求可能出现的尴尬困境,蛮族姑娘途中的月经,老行政官的途中腹泻难止,基本上吃喝拉撒打嗝放屁
他都细致地写出来了。我想起周国平的随笔里写过“人为什么在打嗝放屁的时候会难堪?”——因为人泄露了动物性。这些原始的生理行为是人兽共有的,是在人类文明之外的,难堪是因为“不文明”。
由此, 库大师还是想写野蛮状态与文明之间的界线问题,有吗?
伟大的作品也许就是这样,书中自成一个维度精密的世界,却又能道出书外的现实世界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