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是一本由王彬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53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顶礼膜拜
●窃不可贬小叹大,也不可灭大唯小,大和小只是在一个念头之间,佛道才是唯一一条通路。
●没有实修的人来注佛经,只能通文字吧。好歹有助流通,不过疏漏之处也尚多。
●佛经有几个特点,其一是爱啰嗦爱重复,一个意义一件事情,总是来反复申说不厌其烦,所以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一部佛经;其一是爱夸张,说点什么事都要用上极限的数字,像恒河沙数、三千大千、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等等;其一是爱说偈,诗歌就是比文章能装逼,原来古印度人早就知道这道理了,有事没事都说一段偈,就会显得神秘古奥一点。《法华经》把佛神化了,说佛寿命是无限长的,灭度啊涅槃啊都是假的,是佛为了普度众生的方便法门,还有小乘也是假的,目的为了引导众生往大乘,这就是所谓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哄你是为你好,看来佛是当之无愧的忽悠之王啊。《法华经》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这一点的积极意义还是很明显的,这和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何其相似啊,佛教顺利融入中国与这些相近的思想观点不无关系。
●传销大会,恭喜众生喜提授记。如果从火宅的比喻入手,用授记来诱惑众生,也只是权宜之计。不敢轻慢您嘞,你们众生以后都是要成佛的。
●3 in 1
●粗过一遍,终于读掉了一个佛经……
2、嫌法华经繁复的,建议先看原始佛法(阿含经),如果感兴趣想了解大小乘如何转换再入法华。
3、窃不可贬大赞小,也不可叹大耻小,各种深意需要体会到那一步。
4、经文融入每一个品中,我的版本是红色的微佛教畅印版原文,正文部分是信息量巨大(涵盖天文、地理、神学、奇幻等等)的经文,佛及每位菩萨偈诵的部分是简化版,后面补阙箴言之后的偈颂是更简化版,说的都差不多一个意思。
《法华经》读后感(二):雾里看花《法华经》
没细读《法华经》,印象是粗略的。它像一个精致的玉石把件,你可以赏玩,它的意境是对的,但没有多少佛教的义理。它适合于佛教的修行者,像我没有精研的,并不能完全进入其语义系统。雾里看花,不敢说懂了。佛祖在里面用了非常多的譬喻。可见说法是方便的,因人而异。近来感觉对古人的学问还是隔了一层。在内心,并没有入心。这是当下文化环境的影响。叶公好龙,正是为我而设。当我真正见到这个龙时,顿时失去了兴致,不能完全接受。现有的状态便是如此。我的内心如同一块白板,难以画上图案。佛学道义高深,义理丰沛,对自己无疑有好处。但接受起来难。我们毕竟受教育多了,做几十年来的加法,遽然去做减法,自然有很多难度。当我意识到内心的空白,未尝不是进步。游于艺,应是有用的对治之法。这几天看到了作家野夫的散文,写得不错,去订来瞧瞧。大陆作家似乎出色的不多,特别是现在,踏实一点的书更少。
《法华经》读后感(三):孤独地狱
”……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
这几句话构成了一篇伟大的小说。在一个幽冥王国,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以为只有自己存在,所以孤独的存在着,甚至孤独到,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你想,在幽冥之中,如何看清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孤独地狱吧?突然,大光明遍照幽冥之国和每个众生,在那伟大的平等之光的照耀下,每个众生突然发现别人的存在,突然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独。在每个众生不仅看见自己也发现他人存在的这一瞬间,孤独地狱毁灭了,光明天国诞生。作为伟大小说,它言有尽意无穷,它让你读完不禁追问:那光明来自哪?那光明是什么?到哪里去寻找那光明?
答案也许很难,也许很简单。如果天黑了,打开灯就是。如果你感觉孤独,打开你的心灯就是,让自性光明照亮孤独心狱。
15.8.10
《法华经》读后感(四):憨山大师示持暨刻法华经序
示仁天老宿持法华经
仁天大德。诵法华经二十余年。将行请益。因谓之曰。法华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为授记诸弟子之券书也。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解意。与义作仇家。二十七祖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如上二祖所说。仁天毕竟如何持此经耶。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如是。则六祖纵许解意。亦未能持。又云。此经开方便门。以示诸法真实之相。如是。则山河大地。草木瓦石。无非实相。纵若二十七祖。离出入息亦未能持。然则仁天毕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说。持品。乃至展转第五十人转教持经。功德不可思议。由是观之。转教之功。不论解义不解,义。离息不离息。但能一念信心。自知本有。则慧命不断。由是老人。最赞青莲法社。以持法华为妙行也。以一闻此经。便下成佛真种。仁天以此转教多人。能如佛所赞叹。更有何法。过于是乎。
合刻法华文句记序
毗卢遮那证穷法界。踞菩提场。说普照法界修多罗。示佛境界。佛知见地。惟佛与佛。乃能知之。故劣根在座。如盲如聋。以是独被上根。摄机未尽。因垂小化身。入娑婆界。现老比丘八相成道。与民同患。五性周旋。三根普被。故曰吾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然佛知见者。以彻尽法界草芥微尘。无非成佛真体。了无剩法。是为诸法实相。普令众生知此见此。同入平等法性。方称如来出世本怀。嗟乎。众生垢重。信之者希。况入之乎。是以灵山一会。英杰之士。犹费敲击。四十余年。至法华会上。方信佛心。始有归家之分。一一授记。岂细事哉。及化身既隐。此法独存。千年之下。大教东来。此经流传三百余年。无能识者。天台智者大师。持此大经。一日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求证南岳。岳曰。此法华三昧也。非子莫证。非我莫识。自是大师以三观释经。于是九旬谈妙。故有玄义文句。口授门人章安记之。唐有荆溪释签。以发其趣。意指百界千如。备彰诸法实相之旨。顿显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之说。观者了然自信。其于佛之知见。跃然而入。得此开示。无余蕴矣。即以观心而见佛心。岂假外耶。向以经记各刻。学者智劣。难于会通。前有会玄签。而略句记。义有未尽。绍觉法师。通会一律。草成未行。智河行公。深悲末法理观之不明。以觉公原稿合刻于经。使后之览者理观分明。由观以达诸法实相。悟佛知见。其于入佛境界。是犹乘万派顺流而入于海。固无难矣。但大师旧判经。后八品为流通分。予少从讲习。即有疑焉。及住山多年。偶为学人演说。至现宝塔品。恍悟示佛境界。即以此为示佛知见。因以开示悟入各从品目。则以后六品。为入佛知见。此似与流通相左。谛观所流通者佛知见也。惟佛知见。非观不入。不入将何法以流通乎。意盖大师引而未发者也。然则言似左而义实符。学者苟不以人废言。了此。则诚不敢是今非古。以启谤法之罪也。居士颜广[睧-氏+兟]。发心力荷而刻之。是与智公与先会合者。皆智者之功臣。如来之遣使。岂同灵山一会之人耶。其法施功德。当与实相等矣。
《法华经》读后感(五):《妙法莲华经》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推荐长期持诵
《法华经》素有“经中之王”之称。在《法华经》中,世尊盛赞此经“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抄写以及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今生以及将来可以获得世间乃至出世间的广大利益增福消业不可思议,所以,哪怕是没有出离心的,只是想将来升天享福和八万四千天女娱乐快乐的朋友也应该至少抄写读诵一遍。【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
本经有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
1、化主不可思议:一般经典或佛陀自说,或四佛共说,而《法华》则是十方三世诸佛并会鹫山,不受时空拘碍,这是其他经典所没有的。
2、徒众不可思议: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诸佛侍者遍满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从地踊出,遍满十方虚空,乃至沙竭龙宫不可思议大士云集灵鹫山,即使是鹿园禀道之众,鹄树闻经之宾,也没有如此的盛况。
3、国土不可思议:佛陀欲容受分身诸佛,各变八方六万亿那由他国土,同为净土。乃至《如来神力品》云:“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说余经时,或有变土,或不变土,未有如斯庄严事。
4、教门不可思议:如《华严》、《大般若》等,各十万偈,尚以为多;大通智胜佛说恒河沙偈,威音王佛说二十千万亿那由他偈,欲显其义广,此是教门不可思议。
5、时节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此经六十小劫,妙光菩萨八十小劫,大通智胜佛八千劫,十六沙弥八万四千劫,佛陀说此经时,踊出大士,问讯之间,五十小劫,说经之时当不可思量。
6、神力不可思议:佛陀及十方分身共现七种神力,满百千岁,然后摄之,其余经典虽现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时,未有如斯之事。
7、利益不可思议:如《分别功德品》叙述闻经得十二种利益,始自无量恒河沙菩萨悟无生忍,终则八方世界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诸余经教悟道者未有如斯之例。
8、功德不可思议:如《随喜功德品》说,第五十人闻一偈,随喜转教,胜布施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一切乐具,及令得阿罗汉道。
9、明乘权乘实不可思议:如三藏等教唯辨小乘,般若诸经但明大乘,未若《法华》说实归本,泯寂异途,开会一三,融释大小,使羊鹿无息驾之累,白牛有直进之功。
10、身权身实不可思议:多宝踊现,示真常应灭;分身向集。并开近显远,囊括古今,使知长短无二,令菩提心力坚固猛利,念佛三昧倍复增益。
简体拼音版本妙法莲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