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斯通》是一部由伊凡·森执导,Aaron Pedersen / 亚历克斯·罗素 / 杰基·韦佛主演的一部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个本土的儿子,一个无助于现实,一个是公事回家看看,交织在一起做了一件本来就该自己职业要做的事情。
从开始就毫无保留的交待了这部电影将要描述的一切内容以及一切人物冲突,当大家都在等待激烈的高潮来临之时,可是抱歉,并没有任何高潮……哈哈(^o^)/
不错,西部风情的现代气息。其实就是美版的被拐少女解救记。
本片郑佩佩出演了一个反派人物,虽然台词不多,但是表现尚可。郑佩佩对芭蕾舞音乐和中国古典舞蹈有相当造诣,因此演起武侠片来,身手敏捷,姿势美妙;郑佩佩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前期当之无愧的香港影坛一姐,中国第一打女,曾被报界封为“武侠影后”,她主演的《大醉侠》是中国第一部新派武侠电影,在影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很多电影及电视剧里不可或缺的金牌老戏骨。
《戈德斯通》观后感(三):很棒
典型的西部片,西部片每次都是落后文明与现代文明之争,土地与金钱之争
这篇土地上生活的人,对这片土地有所有权,但是有一天google这样的公司来了,说给每人5千万然后收购这片土地,本来看起来公平的交易,但是中间人来了,收了google的钱,但是只给市长5千万,其他人每人1美元,当然这片土地上有那么几个聪明人就不愿意了,就开始血腥的反抗,然后被血腥的屠杀,最终弱者还是弱者只能拿到了1美元
Goldstone.
时时找出真相的沉默者。
真绝望。
安顿人心。
另:
此片为什么被划为惊悚类型,不能理解。
《戈德斯通》观后感(五):台词都可以去掉
台词都可以去掉
1.实在搞不懂为啥要归类为惊悚片……哪里惊悚了到底?!就在沙漠里有家郑佩佩开的亚洲风情大保健,还丁点情色镜头木有……有黑帮,但只是在远处比比划划,俩警察最后要玩票☞搞个孤胆英雄,可惜对手太菜没给机会 2.看到中途不得不快进,导演你是要干啥?要表现啥?全都是NPC,根本没剧情,每个人在地图里逛一圈就完事了
《戈德斯通》观后感(六):看完电影后回味剧情背景
仔细回味,发现电影细节很到位。因为定居澳洲,所以看电影时候认出了很多细节。
故事背景:
一开始出场的那些照片是澳洲刚被开发时期的,白人来了,把当地土著赶走,开发他们都土地,同时带走他们的孩子,和白人通婚生子,接受教育,要优化他们的基因。
开发的过程中也有华人劳工,华人带来了中餐馆还有小凤仙一样的女子,博物馆里看到过当时华人开的饭馆的照片,饭馆里的菜刀,书籍,家书。
土著敬重土地,动物,以及水源,树皮做的独木舟在博物馆见过。土著自己的葬礼仪式是完全不同的,博物馆有完整的葬礼礼器,初看到很震撼,郑重庄严。电影里有关于西式宗教的入侵的台词有几句,后来老酋长被杀后,是神父给主持的葬礼,连入土为安最后的尊严都被侵蚀了。
电影的故事是在重现当时,也是描绘现在,白人要谋取土著的土地,中国女孩被带到这里进行卖身。
电影这个Jay的身世在电影中交代过,他的父亲还有两个叔叔是被带走的那一代。寻根,是他为什么回到这里的原因,同时到电影最后本地警察Josh说要出去走走,问Jay的计划,Jay并没直接给出答案,但是他又回到了老酋长带他去看过的壁画(他们自己部落的文化起源),我觉得Jay的选择已经不言而喻。
开矿的背景,澳洲是矿业国家,矿采收入对国家十分重要,矿业的黑暗龌龊,官商勾结,在电影里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整体的大框架很好,故事设置是历史放到现代去讲,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戈德斯通》观后感(七):原住民大战辣鸡白人:聚焦澳洲政治热点-原住民、移民、难民、多元文化主义
Goldstone 金石镇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导演Ivan Sen今年的新作,作为2016年悉尼电影节开幕影片。
电影讲述了原住民警探Jay到荒漠的矿业小镇寻找一个失踪的中国少女,他的搜寻还没开始就差点遇到暗杀。看似简单的搜查任务无意中让Jay置身于荒僻小镇巨大的黑暗中,矿业巨头似乎控制了小镇的一切,还在澳大利亚广袤荒远的土地上进行着贩卖人口的卑鄙勾当。最终,当地白人警察经过种种心理斗争,决定和Jay一起联手为民除害,主持正义……
原住民、中国移民、人口贩卖、政治腐败、环境污染,这部电影涉及的政治元素非常多,与澳大利亚的历史和当代的政治、文化运动息息相关。金石镇在墨尔本的排片、上座率和票房都很不错,这对于一部非商业风格的艺术电影来说很难得。
我认为正是这部电影对澳洲当代社会、政治现状有准确的表现,使得这样一部文艺片在当地取得了商业和艺术的成功。
澳大利亚历史上有两大污点,所谓“原罪”。一是对原住民的屠杀和驱赶,二是对早期移民的残忍对待。当代政策是“原罪”的反映,作为一种对历史对补偿。
电影一开始便展现的是一批黑白照片,记录了澳洲殖民时期原住民、白人、中国人的形象,使人马上联系上那段残酷的“黑历史”。
这种联想或许有点夸张,其实现实比电影更激进。澳大利亚所有的机构,在任何的正式场合、文件、邮件、场馆、学校、剧场等地,都必须有一段文字和图片声明原住民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澳洲总理也无数次地正式承认殖民历史并向被屠杀打原住民道歉。这种对原住民的态度已成为澳洲政治正确最核心的纲领了,从政府、学校到公司,优先录用原住民是必须的。这种政策的心理依据被称为--white guilt(白人内疚感):白人对受压迫的少数族裔的亏欠感。白人内疚感和白人至上的思想矛盾的共存于这片土地,但原住民已经没杀得没多少了,并且都被赶到荒野小镇,因此矛盾并不尖锐。
电影的反派几乎都是白人:矿业巨头,巨头情妇,保安打手。智商、颜值双LOW。唯二不是白人的反派,小镇镇长是原住民,最后还悔悟做了交待;人口贩子Mrs Lao(女神郑佩佩,撒花)刻画得很复杂,做着坏事,但亦有苦衷,且还没有泯灭良心。可以说,本性不坏都是被白人老板逼的。
然而,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原住民,包括警探Jay,帮助他最后被杀的Jimmy,反水后向他交代的镇长。当地白人警察也是逐渐受到Jay的影响变成好人,最后和Jay共同维护正义。
移民也是澳大利亚政治的焦点,片中有大量表现。中国少女被私人飞机运到矿区做妓女,以此偿还蛇头的“费用”。导演用大量“西式中国风”的物件来表现中国少女神秘的“性诱惑”,演员也都是老外喜欢的东方面孔。总之,就是为了表现非法移民受到的悲惨遭遇,沦为腊鸡白人的性玩具。
这段叙事的表现于澳洲的移民政策有密切多关联。首先是难民政策:澳洲对移民的管制非常严格,特别是前几年拒绝船民的事件导致众多难民死亡,在澳洲国内和世界上都引起了轰动。沉船事件后,澳洲政府将无证难民羁押在附近的岛国上,在没有彻查清楚前,不得登陆澳洲。难民营生存条件恶劣,常有虐待事件发生,澳洲本土有许多救助难民的政治运动和社团。其次是多元文化政策:澳洲政府近年将“多元文化主义”写入了施政纲领。墨尔本建立了移民博物馆,生动地展示了早期移民的悲惨生活和不公正待遇;还有SBS电视网,专注制作、传播非英语类的节目。但总的来说,多元文化主义对容纳移民并没有什么卵用,被许多学者证明是失败的。
澳洲的多元文化主义被批评为另一种形式对“白人至上”,电影其实本身就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失败作了完美的注解:白人警察爱上了无助的中国少女,一心想要拯救中国少女,最终少女遇难向他紧急求助,爱情or占有欲打败了他原先的懦弱,扛起枪就KUA KUA去英雄救美。但你想想,导演是原住民啊,怎么可能上腊鸡白人独当英雄呢,于世白人警察落难,最终被原住民警探Jay的biu biu几枪拯救。最后Jay协助白人腊鸡警察解救了所有被贩卖中国少女,呵呵。By the way,导演在中国生活过挺长的时间,老婆是中国人,你懂的。导演选了郑佩佩演妈妈桑真是太贴切了,妈妈桑也有了江湖义气!
此外,电影还有表现原住民文化、矿业环境污染等元素,与现在反化石燃料运动、原住民文化保存项目等事件也互为表里。
许多人认为澳大利亚就是个幸福安宁、吃草放羊晒太阳的国家。事实上,古人云:太阳底下无新事,人类这点破事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任何文化都没有多大差别,何况是扑朔迷离的当代生活这场大秀~
个S:
中国人对澳大利亚电影并不熟悉,其实澳洲岛电影产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关产业链也十分发达,好莱坞众多导演、演员、制片、摄影等人员都来自澳洲:大总攻Cate Blanchett、妮可基德曼、雷神克里斯、Margot Robbie、休杰克曼……澳洲参与制作的大片就更多了,《加勒比海盗》《黑客帝国》、《指环王》等等,中国电影有《十面埋伏》《卧虎藏龙》《功夫》《英雄》。许多国际顶尖制片厂都在澳大利亚成立了Studio,澳洲观众的观影率排世界第二,艺术院线票房占比30%,墨尔本还有一个世界级的影象中心 Australian Center of Moving Images.
导演Ivan Sen:在柏林、戛纳等国际电影节都有不错的表现,Beneth Clouds入围金熊奖,获得处女座电影大奖,Yellow Fella入味戛纳一种关注单元。
澳大利亚经典电影:
Crocodile Dundee(鳄鱼邓迪)
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沙漠妖姬)
Australia(澳大利亚)
Moulin Rouge (红磨坊)
Mad Max(疯狂的麦克斯)
Don"s Party(疯狂派对)
Alvin Purple(阿尔文紫色)
trictly Ballroom(舞出爱火花)
Romper Stomper(无法无天)
The Piano(钢琴课)
hine(闪亮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