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1 03:0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摘抄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是一部由里奇·斯坦恩 / 安妮·桑德博格执导,Celeste Corcoran / Sydney Corcoran / Patrick Down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一):虽然能摧毁人的肉体,但不能磨灭人的信念!

  此记录片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爆炸事件发生在2013年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比赛过程中恐怖分子引爆了两枚炸弹,造成了重大伤亡。这种伤害别人的行为,我们全人类是不能容忍的,一定要将犯罪分子绳之于法,犯罪分子虽然能摧毁人的肉体,但不能磨灭人们的信念,希望在爆炸案中走过的人们,能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二):逝者已逝,活下来的,请好好活下去

  在积水潭的假山顶上看的。波米在《爱国者日》中提到过。心情很复杂,作为观众来说,新闻热度过了可能也就没那么关注这个时间了。但是对于受害者本身来说,生活还是要继续,在观众没有看到的地方,努力地复建着,过程的痛苦真的不足为人道。作为一个骨科医生,我的视野往往也只是到病人术后出院为止。这部纪录片,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患者术后慢性疼痛,还不得不行二次手术截肢。片中的受害者还是幸运的,因为在美国,还有那么完善的康复体系和生活中遍地可及的无障碍设施。逝者已逝,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努力地生活下去。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三):爆炸之后

  相比电影《恐袭波士顿》,这部纪录片全面的记录了波士顿爆炸案的发生的全过程,侧重于爆炸案发生之后已造成的无法挽救的伤害以及受害人重新面对生活的乐观积极心态。《恐袭波士顿》侧重于警方的破案过程以及展现全城面对恐怖袭击的勇气,而纪录片讲述了爆炸发生过程,破案过程,已造成的伤害,爆炸之后受害者的态度,犯罪分子成长过程和所应受到的审判以及受害者重回马拉松赛道等等诸多方面。虽然伤害无法挽救,但我们仍能从这场爆炸中学会很多,学会如何去面对这场灾难,当大家穿着假肢学习走路,重新奔跑在赛道上时真的让人触动。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四):回忆过去是为了放下仇恨

  eople came here for cheer, for their family and strangers.The finish line means happiness but they took it. But now we get it back.自小到大,学历史背政治,也许是我个人理解力太差,一直感觉中国孩子好累,打小背负血海深仇。我们不断的教育自己的子孙回看历史,重温回忆,不是为了要每个人做个国骂爱国者,更不是但凡有点不平都能上升到爱国主义角度,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落后,落后要挨打,要防微杜渐,不要在相同的地方摔倒好几次,是要知道仇恨永远无法用仇恨偿还……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五):其实是希望能深挖一点……

  想到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不知道那些受伤或者去世的家庭都怎么样了。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较完美的美国社会,对遭受袭击的幸存者事后关怀很到位,受采访的几个家庭也都比较积极乐观。了觉得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

  片子整体正能量很足,但是我真的也在等待着对罪犯的剖析(忽然想到可能是因为导演和那些骂记者的人一样,并不想看到关于罪犯的文章,感觉说多了都是在给他做辩护?无恶意讨论……)。

  关于传播现场较血腥隐私图片这一具有伦理争议的事情,片中摄影师的行为也挺好(道歉并记录了他们的康复过程)。

  啊忽然就不想看电影 爱国者日 了……毕竟纪录片更真实存在……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六):一场真实感的悲剧性“入侵”

  这种极具真实感的纪录片让人的确感到很具体的力量感。仿佛就是已经进入那个时空,去体验那些悲剧与不幸。为逝者感到不幸,而生者亦更需要珍惜生命,要过值得过的生活,要尽可能保持清醒,理智,开放和乐观。这种人祸型的悲剧始于失控,始于理智,德性和判断力的失控,当理智不再发挥作用,情绪或是某种意志就占据了上锋,给予着人们意义,但那其实是一种理性的无能和智性的软弱,所以一个良性社会的构建是多么重要,在于它影响和塑造人的方式的深刻。恐怖主义,正如鲍德里亚所说,乃是这种全球化和资本扩张,文明冲突年代里不可避免的伤疤,可悲的总在于由无辜的人承受,而始作俑者,往往只需要提出道德上的号召或批判即可。大概,唯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当一切人承担起一切人的责任和命运的时候,才能有答案。 而影片毫无疑问也拍出了温度和人性里那些美好的部分,以及间接展现了这个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确具备的那些具体的关怀和集体的良知。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在自己跑完半程马拉松后看这部电影,这个时间结点是不是有点意义!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过度渲染的英雄主义,感谢导演尽最大努力还原了爆炸事件的真相,还原每一个受害人不幸的经历。真实的人生起伏比一部好莱坞大片更能打动观者,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那场惨绝人寰的伤痛上。

  只有在天灾人祸时,才会觉得人类如此渺小,渺小到无能无力,但是又是如此坚强,坚强到可以重新面对不完整的自己,重新面对人生的路。

  影片对动容的莫过于最后对于受害者的采访,还有3年后波士顿马拉松的比赛现场。三年后,重新来到赛道的马拉松选手,装着假肢跑完全程,和妻子相拥而泣,这三年,他和同样失去一条腿的妻子一定承受了太多,祝福他们……

  人生从来没有完美,坚强不是喊口号,而是如何在痛苦中一步一步真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承认那就是自己的人生,并且把它过的精彩!

  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八):《爱国者日》:美国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仇恨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为了庆祝爱国者日,举行了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马拉松,正当活动达到高潮,现场一片兴奋欢呼时,先后有两枚炸弹在人群中爆炸,场面顿时陷入混乱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

  2016年12月21日,改编自这一真实事件的影片《爱国者日》,在美国上映,此时距离代表右翼思想的特朗普,获得美国总统大选胜利,仅一个多月,这一勾起人们对此恐怖主义事件惨痛回忆的作品,是如此容易调动起人们对穆斯林的仇恨,而看起来颇像是在为特朗普的理念助威。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九):观影《爱国者日》

  有意思的是,导演选的演员与原型非常相像,而且,结尾让原型一一出场,特别是看到在恐怖袭击中失去左腿后带着假肢去跑完2016马拉松的受害者,非常感动。彰显着巨大的力量,恐怖袭击不会打垮人们对美好的追寻和向往。

  欣喜的是,影片中有一中国留学生被恐袭分子劫持,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脱逃并报警,为警察迅速锁定、抓捕罪犯提供重要线索。

  这部美式主旋律影片,并不是一板一眼的去还原和表现真实的事件,也非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谴责,而是洞悉人性,传递温暖的爱,使影片中的人物(受害者、警察)活起来,进而使城市群像活起来了。这一点值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好好借鉴。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十):愿每个个体生命能被重视

  这是一部不需要用手法和技巧去分析的一部电影。在周五的时候,埃及西奈半岛清真寺发生了恐怖袭击,造成了115人死亡,120人受伤。而美国,几乎时时刻刻都发生着枪击案。不知何时,我们对这种行为已经司空见惯,一个一个的伤亡对我们来说只是数字。在中国,我们甚至第一反应会想,这个事故人数是35人,没超过36人,领导不会被免职。我很惭愧的说,当电影开始,我看到波士顿爆炸惨案的伤亡数字“仅仅”是3人死亡,几百个人受伤,甚至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我们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但当电影的深入,聚焦到每一个个体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绝伦。可能一直以来我们集体意识的灌输让我们忽视了个体人性的关怀,很幸运,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个体人性的光辉一面,在面对灾难后虽然有过痛苦,迷失甚至几乎丧失自我,但最后依然可以勇敢面对人生,重新起跑。

  有一个广告创意是这样的:

  主持人问一名男子,"在澳大利亚的xx洲,你觉得这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是多少呢?",他是这么回答的:70人差不多吧。

  但当他的所有亲属249人(这个州实际每年死亡数字)迎面向他走来时,他愣住了。

  现在,他会回答多少人呢?或许,你也有了答案。

  愿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不再有悲剧,愿每个个体生命能被重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