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初年》是一本由李宇明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页数:2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初年》读后感(一):一部用心血书就的巨制
这部书完整记录了一位中国女孩零到六岁半,2200余天的语言发展,记录时间跨度之长,记录内容之详细,呈现方式之精美在世界上尚属首例,这对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人类认知和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这部书也展现了作者李宇明教授和夫人白丰兰女士用爱和奉献,责任和信任创造奇迹,服务社会的大爱初心!
《人生初年》读后感(二):家庭就是社会的缩影,个体就是全体的反映
本书采取白描的手法真实再现了上世纪80年代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场景。孩童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难得的六年记录。这是儿童母语习得的第一手资料,非常宝贵,非常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冬冬的人生初年,也是作为父亲的作者的学术初心。这是一部充满了爱的巨著,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获益。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人生初年。
《人生初年》读后感(三):人生,初年
第一次拿到《人生初年》这三本书的时候,就感叹这么厚重的三本书,这是父母对孩子多么细致用心的记录啊,事实也是如此。《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 是一部父母对孩子的观察录, 是一名中国儿童成长的生活轨迹。孩子的父母即作者李宇明老师及妻子作为语言研究者,有意识地观察记录了这个乳名叫“冬冬”的女孩零到六岁半的语言发展过程,以及她在这一阶段的生活、行为、心理活动等,时间从1985年1月16日到1991年7月29日,采用白描纪实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了儿童关于这个世界的初步认识。整本书按日期编排,分上、中、下三卷。每一月设计有大标题,每日又设计若刊小标题,记录的内容包括语音发育、词汇及语法的习得,以及观察冬冬的神态表情、手势语和心理状态等。其中穿插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儿歌、民谣等语料,还包括孩子的多幅涂鸦,从最初散乱的点线,到逐渐成形,到后来能够逐步表现孩子眼中的世界,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记录了孩子的成长。
《人生初年》读后感(四):王春辉:心血直书 不废江河
——读《人生初年》感言
王春辉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笔者按:2019年11月,李宇明教授著的《人生初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用30年心血写就的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翻阅此书,心绪难平,遂不揣浅陋寥写感言,以表敬意。文中用了四个“yan”(研、砚、言、焱)是呼应李宇明教授在冬冬语料基础上写就的专著《儿童语言的发展》“束卷语”中的四个“yuan”(缘、源、愿、援)。笔者才陋识浅,敬请方家指正。]
有些著作,注定泽被社会、流芳后世。
1985年1月16日,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一天。一个小女孩在中国信阳出生了。
她的到来给当时正处艰辛万般的家庭带来了温暖之情,送来了希望之光。父母给她取名“纤”字,意寓能如纤夫一般牵拉着家庭前行。小名,冬冬。
近35年后,2019年11月,北京初冬,《人生初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人生初年》的副题名是“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记录了冬冬从零岁到六岁半的语言发展及生活、行为和心理活动。
上、中、下三卷,2324页,近百万言。白描纪实,不饰雕琢,行云流水,华星秋月。
夜,入深。
李宇明教授进入自制的“小书屋”(斗室之中,为不影响妻女睡觉而搭起的不透光的围荡),开始整理白天记录的冬冬语料、看文献、写文章。
妻子在1981年初突患类风湿,生活无法自理,终年卧床。女儿初年,父亲基本是母亲父亲一身担。
只在这夜晚,妻女入睡,他才开始进入研究状态。
“小书屋”的努力转化为一篇篇文章、一部部著作,以至于破格评上教授之后,有朋友给李教授开玩笑说“你这‘教授’有女儿一半的功劳”。
一个本子一支笔,终年放在枕边。
就在那位瘦小又罹患类风湿的母亲枕边。
每当冬冬有咿呀儿语或之后的连词成句,她总会在第一时间用已近变形的手拿起纸笔,记下。有时候,彻骨的疼痛让她实在无法握笔,只能疼痛之后再写下来。
多少次,冬冬都是那个参加学术研讨会最小的听众。父亲或抱或领,她说的话,他都会在会议间隙或即时当场,记下。
虽有一个老旧录音机可用,可以录下来再转记。但有过转录经验的都知道其中之更费时更费力。
书写,有时跨越的不仅是时空,而是一段让人动容又温暖的传奇。
语言,是使人类成之为人类的关键,是开启个体成长的钥匙。
对儿童语言的记录和研究,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语言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不同学科都希望能通过这个宝藏去探寻到各自领域问题的答案。成长中的儿童的语言是人类了解自身的一扇窗户。
最早的儿童语言记录似可追溯到18世纪晚期,德国哲学家德尔德曼记录了儿子的心理和语言发展。之后几经沉浮,在蒲莱尔、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推动尤其是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提出之后,儿童语言的记录和研究渐成显学。
但是,古今中外,在纸笔时代(区别与光影和网络时代)从来没有一次儿童语言成长的记录能如《人生初年》这般,持续了六年半,记录了上百万言。
这是纸笔时代人类对儿童语言记录和探索的丰碑巅峰之作!
融媒体时代已来。
学者与大众还在讨论“融媒体”的界定和内涵,《人生初年》却已迈出了融媒体模式的探索步伐。
文字之外,四十多幅冬冬涂鸦随时间的延展在文中渐次呈现,根据当年录音整理的八十七段音频穿插其间,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三十年多年前的“实况录音”。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普通百姓买一部录像机几乎是不可能,要不然肯定还会有视频可观。
图文并茂,声情同现,媒体融合,焱焱其华。
有些著作,誓将功垂竹帛、留名青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19年11月因《人生初年》的出版而变得不再平凡。
《人生初年》,一个中国女孩的成长日志,一张融融其乐的全家福照,一部描绘时代的映像史诗,一首坚韧前行的人生赞歌。
《人生初年》,一次协作与坚守的学术成就,一部爱与时间的伟大著作,一次生活与事业的完美融合,一个曾经与未来的温馨故事。
《人生初年》读后感(五):胡建华 :《人生初年》序:一粒沙子看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胡建华
从事儿童语言研究,仅有兴趣和志向是不够的,还必须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一要学问,二要同志,三要功夫,四要资本。除了这四样,当然还要有儿童。没有儿童,儿童语言研究自然是万难做成。但只有儿童,没有其他,大概研究也做不成。 以上五样,李宇明先生开始从事儿童语言研究的时候,除了“资本”,如鲁迅先生所言,是“逆料不得”之外,其他几样竟然都已具备。李宇明先生的学问自不待言,除了对汉语语法有专门研究,他还对文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遗传学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思考。如果在语言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方面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李宇明先生大概也不会对儿童语言研究突然产生兴趣并把这一研究坚持下去。 现在做研究,有机会得到各种类型的项目资助。因此,实证研究所需之资本,即经费,便有了基本的保障。而在20世纪80年代,这类保障,对许多从事语言研究的学者来说,则很难获得。那个时候,国家经济建设刚起步,底子尚薄,投入到科研的经费自然十分有限,以致搞原子弹的有时还不如卖茶叶蛋的。因此,对研究人员来说,大概能够拥有的,唯有那无上的学术激情。在那个难以为学术理想和研究激情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年代,李宇明先生却偏偏是一个充满理想并富有激情的学者,所以他一旦认准了要做儿童语言的实证研究,即便是没有条件,也一定要创造条件。他用读研究生时买来学英语的一台转动起来刺啦作响的录音机,记录自己女儿冬冬的语言发展。李宇明先生做儿童语言研究,除了肯花工夫,还特别善于走“群众”路线,为了保证他不在家时能有人继续记录冬冬的语言发展数据,他把自己的学术事业变成了自己家族成员的共同事业,把家里许多人都发展为冬冬语言发展的观察员和记录员。所以,李宇明先生开始进行儿童语言研究的时候,虽然没有经费支援,但却不缺族内“同志”的支持;其中,他最亲密的同志加战友自然是白丰兰老师。李宇明先生和白丰兰老师所进行的这项实证调查研究是靠他们共同的学术“信仰”支撑起来的。在他们的感召下,一个以准确记录冬冬的语言发展为己任的家族跟踪、记录团队自然形成。在家族团队成员的帮助下,他们在长达2200余天的时间里,用11本22开的笔记本对冬冬的语言发展情况做了近百万字的忠实记录。于是,便有了这本《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
冬冬日志原本(1985—1991)李宇明先生在本书的“致读者”中说:儿童是“上帝”专门制造的学习语言的“小机器”!的确如此!我们知道,凡人类语言,都有复杂的结构,但儿童凭借其十分有限的经验,就可以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获得具有这些复杂结构的语言,而且不管世界上的语言有多么不同,儿童学会一种语言所需的时间大致相同,这实在是非常神奇!儿童在获得一种语言时,从成人那儿接触到的多是一些零散而有限的语言数据,这些语言数据的输入虽然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却不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不管他们最终所获得的语言在表面上有多么大的差异,他们的语言发展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世界各地儿童获得语言的次序、年龄以及经历大致相同。虽然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与他们获得语言的一致性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儿童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获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生物遗传学上的意义。这也就是说,这种能力是人所独有的,而动物却不具备。所以,我一直认为是语言定义了人性。什么是人性?那就是人具有而非人不具有的特性。在个人、种族以及民族之间,儿童的这种语言获得能力是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的。儿童获得自己的母语十分迅速,而且这一语言获得能力还受年龄的限制。语言获得的能力,不管是一语还是二语,是随着人的成熟而下降的。这种现象在手语的获得上也是如此。显然,人类的这种语言获得能力是遗传而来的,它受人类大脑物质结构的限制,其背后隐藏着大脑的奥秘。因此,儿童语言获得研究实际上是对人脑奥秘的探索,所研究的是人脑的认知机制。 研究儿童语言获得,就是研究语言获得的“小机器”,也就是研究这一“小机器”的运作机制和工作原理。研究其运作机制和工作原理,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长期跟踪调查,另一种是横向实验。长期跟踪调查,可以形成儿童语言发展数据,而所记录的数据可以反映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轨迹。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并进而把发展数据和横向实验相结合,就有可能从某一个侧面揭示儿童语言发展的奥秘。儿童语言研究是实证研究,这一研究的基础是数据。中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儿童也多,但已经公开的儿童汉语数据却并不多。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获取儿童语言发展数据十分不易。要获得这类数据,研究者需要入户做跟踪调查,而进入他人家中获取儿童语言数据会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般来说,研究者不大可能每天都到被研究对象的家中进行跟踪记录。另外,就是入户跟踪调查,一般也只能是一周一个小时。每周去的次数多了,或者每次跟踪记录的时间太长,都会给被调查对象的家人造成诸多不便。所以,这世间可以研究的儿童估计不在少数,但最终真正能够成为研究者每日的研究对象的,大概也就寥寥了。如此看来,李宇明先生的这部包含2200多天冬冬语言发展记录的日志,实在是十分难得!
小小读书郎(1988年4月)对儿童语言获得奥秘的探索,在西方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展开的,而在国内,情况也基本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李宇明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内地的语言学家开始书写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新篇章。在《人生初年》这部日志里,李宇明先生不仅继承了威廉·蒲莱尔等心理学家的研究传统,对冬冬人生初年的生活、行为及心理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描写;同时,还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语言的发展做了记录和描写。除此之外,日志对一些前语言(pre-linguistic)阶段细节的记录也让我印象深刻。最近几年我对儿童前语言阶段的指向(pointing)与互动(interaction)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读日志时,便特意去看日志有没有记录冬冬第一次以手指物的行为。等我翻到1985年7月11日的日志(冬冬第177天,将近6个月大)的时候,便读到以下这段记录:
地下的席子上,放了几个红红的山楂果。 冬冬的两只小手,一替一下拍打席子。随着拍打的响声,山楂果蹦蹦跳跳地乱窜。其中一个果子,向远处滚去。 她一直盯着那个越滚越远的山楂果。山楂果停下了,她也收回目光,看着大姑的眼睛,右手指着果子,“啊啊”地叫喊。冬冬盯着滚远的山楂果看,山楂果停下来,她便收回目光去看着大姑的眼睛,然后右手指着果子,同时发出“啊啊”的叫喊声。通过以上记录,我们可以知道冬冬在将近6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在自己与大姑和山楂果之间形成指称三角(referential triangle)关系,她的这一指称行为要比西方已有的文献记录早几个月。她的指向手势与意图性的(intentional)发声(vocalization)是相互配合的,根本就是一种前语言交际。显然,冬冬与大姑的交流是一种意图性的交流,其指向动作是和发声同时出现的。实际上,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太多关注指向和最初的发声之间的关系。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我认为,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前语言阶段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语法知识。 《人生初年》所记录的虽然仅是冬冬这一个体早期的语言获得与认知发展情况,但如果所描写与刻画的事实以及所揭示的发展轨迹,是个体的本质属性的反映,那么,这一描写与刻画之中就必然蕴含着某种普遍性。普遍性总是寓于个体之中,而不是统计之中。我们要区分个体所蕴含的本质属性的普遍性与统计意义上的普遍性。这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东西。个体的本质属性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它具有绝对性,而靠统计得来的所谓的普遍性仅是一种倾向性,并不具有绝对性,因为倾向性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来不靠统计来揭示、证明。因此,对个体本质属性的研究就是对普遍性的研究,正如威廉·布莱克所言,我们可以“通过一粒沙子看世界”。 于北京通州2018年10月8日
《人生初年》读后感(六):儿童语言研究与儿童发展研究的宝库 ——读李宇明教授《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
李晋霞(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5)
提 要 《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是世界上跟踪记录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成长时间最长的科学研究,是个体语言发展与身心发展的百科全书。本文主要从儿童语言研究和儿童发展研究两个方面出发,探讨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该书是儿童语言研究的宝库,它带给读者的启示至少有三点:1.详细的观察记录是儿童语言研究的基石;2.在儿童成长的全景记录中观察儿童的语言发展;3.儿童语言研究获得突破需要语言学科群。同时,该书也是儿童发展与儿童教育的宝库。该书是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全景式记录,并为儿童早期教育树立了典范。本书有力推动了我国儿童语言学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反思。
关键词 儿童语言;儿童发展;科学观察日志
2019年11月,李宇明教授著《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以下简称《人生初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语言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一件大事。
儿童语言研究是语言学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儿童语言研究与诸多语言研究领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语言发生与演变、语言共性与类型、生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语言病理学、老年语言学等。同时,儿童语言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非语言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儿童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以成人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研究,成人可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成人语言的产出者。儿童语言研究则不同,儿童只能是儿童语言的产出者,而不能做研究者。所以,儿童语言研究,乃至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观察法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德国学者蒂德曼(D.Tiedemann)、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C.Darwin)、法国学者席格门(B.Sigismund)、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W.Preyer)、德国心理学大师斯特恩(L.W.Stern)、美国心理学者穆尔(K.Moore)、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等都对儿童进行过时间相对较长的观察记录(李宇明2008;李行德2009)。儿童观察记录,费时费力,且对观察记录者的学术水准与洞察力有很高要求,因此,在中外学术史上,相对完整的儿童观察记录并不多见。
《人生初年》是一部人类个体早期行为的科学观察日志,采用白描纪实手法,观察记录乳名叫“冬冬”的中国女孩零到六岁半的语言发展,以及这一阶段她的生活、行为、情感、认知等,是世界上跟踪记录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成长时间最长的科学研究。
《人生初年》既像一部照相机,又像一台显微镜,将自由发展、自由成长的主人公进行全方位的、细腻的、连续不断的观察记录,展示了冬冬在人生最初六年中随时间而发生的种种量变和质变,是个体语言发展与身心发展的全景式记录(郭熙2019)。
个体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复杂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生初年》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把这一持续不断的复杂过程、这一“系统工程”呈现了出来。在《人生初年》中,读者既可以看到儿童发展单个领域的螺旋上升的进程,又可以看到儿童发展多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画面。《人生初年》以一种“全息”的方式观察记录儿童的早期发展,让读者既可以看到树木,又可以看到森林,不仅为单个领域的儿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它为儿童发展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因此说,《人生初年》是儿童语言研究与儿童发展研究的一座宝库。
一、儿童语言研究的宝库
(一)详细的观察记录是儿童语言研究的基石
基础数据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缺少的。由于儿童语言研究的特殊性,语言数据在这门学科中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尤为突出。儿童语言数据的获得,可以是个体追踪,也可以是实验调查,还可以是更为先进的记录与存储方式,不同方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幼年时期,人的发展突飞猛进。要想揭开儿童语言发展的奥秘,对儿童进行严密追踪与细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前语言”时期的发音。这时,幼儿没有习得母语语音,但是幼儿会发声。要对这一时期的幼儿发音进行描写难度较大。因为语音学的描写对象是“语音”,而前语言时期的幼儿发音是向“语音”逐步过渡。即:语音学中现成的工具、术语等还不能完全胜任这一时期幼儿发音的描写。
阅读《人生初年》,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一时期冬冬的发音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记录和细腻的描写分析。比如:因哭、咳、吃奶等引起的“非自控音”,前语言时期存在而未见于母语的“音串”“滑动音流”,前语言时期的“模仿发音”,幼儿发音的语用需求等。“非自控音”“音串”“滑动音流”等都没有语义,但却是前语言时期非常重要的发音现象。《人生初年》细致刻画了前语言时期汉族幼儿的发音现象,清晰展示了这一时期汉族幼儿发音的历时发展,揭示了前语言阶段与语言阶段在发音上的特殊性与连贯性。
《人生初年》既是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科学成果,同时,因为它是一部观察日志,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描写细致入微,所以,它的学术价值就不是直接地给出定论,它的学术价值具有开放性。《人生初年》中的材料,可用来检验儿童语言研究的已有结论;当然,它更大的价值是用来探讨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关的语言问题。
因为儿童语言学在学科属性上的“发散性”,所以,儿童语言发展的数据总是富有启示意义。比如,从《人生初年》对冬冬出生40天内的发音记录看,这些发音主要是“生理性”的:与“吃奶”有关的声音,包括吃奶时、饥饿时、吃奶过程中等;“哭泣”时的发音;受到外部刺激(如:痒)时的发音等。由此,作者作出了两个重要判断:(1)哭声在带动着早期的语音发展(P16);(2)非哭泣声的出现,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P20)。
这不禁让人想起另外一个问题:语言的起源。受进化论和复演说的影响,人们通常会将个体发展与种系演化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伍铁平1986:5;陈帼眉2003:396)。因此,在看待个体语言发展时,会自然想到语言起源的问题。
关于语言起源,学术层面的传统假说有:摹声说、感叹说、劳动号子说、手势说、社会契约说、劳动创造说等。在这些假说中,从声音来探讨语言起源的是:摹声说、感叹说、劳动号子说,这三种说法都是人类受外部世界刺激或作用而发声。若从个体语言发展推测语言起源可行的话,那么,《人生初年》的上述记录显示了语言起源的另一种可能:人类因自身的生理需要而发声。
可能是因为学界过于强调在“语言”这一指标上动物与人的泾渭分明,因而,动物语言与人类语言之间可能具有的连续性被忽略了。18世纪德国学者赫尔德(J.G.Herder)下面的话,就与当今学界的主流认识明显不符(赫尔德1998:2):
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他的肉体的所有最强烈的、痛苦的感受,他的心灵的所有激昂的热情,都直接通过喊叫、声调、粗野而含糊的声音表达出来。
姚小平先生将赫尔德的观点总结为:语言的根源在于人的动物本性,语言是从表达情感的自然发声演变而来的(赫尔德1998:译序)。当然,语言的起源是个漫长的过程,何为人类语言的源头本身也需定义。笔者只是想以《人生初年》的上述记录为例,说明儿童语言发展数据的启示意义。
李宇明(1995:354)指出,悉心捕捉儿童语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发展细节,是建造儿童语言学摩天大厦的基石。与儿童语言学重要的学科地位不符,国内从事儿童语言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1]应该说,我国的儿童语言研究仍未跨越获取详细数据的阶段。李宇明教授在《致读者:儿童是一块磁石》中有关于“语法体系”的一段论述,引起笔者共鸣:
我是一名语言学工作者,观察并解释冬冬的语言发展,是我在记录“冬冬日记”、本次整理“冬冬日记”时的“本能”。然而,在冬冬三岁左右时,我就感到传统语法学框架的软弱,缺少预见性,缺乏解释力。此后的发展,可以看作是语法“构式”的发展, 需要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去观察去解释。然而到了四岁之后,现有的语法学,似乎已无法描写冬冬的语言发展,我似乎也不知该观察哪些语言现象了。现有的语法学是静态的, 主要来自书面语;儿童语言发展是动态的,是口语,以之描写儿童语言发展,自然捉襟见肘。由此而思,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语法体系,这一语法体系,不仅可以描写和解释成人的语言,也可以描写和解释儿童的语言发展,甚至还可以描写和解释老年人的语言衰退。应把人一生的语言行为,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尽管在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理论信仰与研究实践上存在着“内因说”“外因说”“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说”等不同立场,但就最朴素的语言理论而言,就像语言类型学中的“参考语法”那样,在儿童语言获得研究中,还缺乏一种能够全面描写其过程、简要提炼其规律的“参考语法”。理论与事实需要良性互动(邢福义、谢晓明2013)。上面这段论述道出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体系”问题,同时也道出了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中的“事实探索”问题。
《人生初年》公开了个体语言发展的原始数据,实现了儿童语言的语料共享,极大方便了有志于儿童语言研究的学者从事相关研究,更为儿童语言研究树立了典范,必将在客观上有力推动我国儿童语言学的发展。
(二)在儿童成长的全景记录中观察儿童的语言发展
幼儿要成长为成熟的个体,需要具备很多能力,儿童成长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语言发展只是其中一项,且与其他能力关系密切。因此,要洞察儿童语言发展的奥秘,需在儿童成长的全景记录中予以观察,《人生初年》正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
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为例,在《人生初年》中,读者既能清晰看到幼儿个体的语言发展,又能清晰看到幼儿个体的认知发展,两条线索既相互独立,又深深交织,这为深入推究语言与认知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可能。下面以《人生初年》中的两则记录为例,予以简要说明。
记录1:“我喝完了”
“我喝完了,没给你们留一点儿!”冬冬说着,把绿杯子扬了个底朝天。
后一句是对“喝完了”的进一步补充。“没给你们留一点儿”的意思,是“一点儿也没给你们留”。(P996:1987-9-24)
记录2:什么系的人上什么楼
爸爸带着冬冬和妈妈去中文系。路经政治系大楼,冬冬问这是什么楼,并拉着爸爸要进去。
爸爸说,这是政治系大楼,咱们去中文系。
冬冬说:“政治人上政治楼,中文系的人上中文系的楼。”
爸爸觉得很新奇,冬冬竟然知道什么系的人到什么楼上去,而且还自造新词“政治人”“政治楼”。(P993:1987-9-20)
由记录1可知,冬冬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有明确认知的,这由“冬冬说着,把绿杯子扬了个底朝天”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但是,冬冬却不能用正确的“句法”表达这个意思。由记录2可知,就认知水平而言,冬冬已知晓“什么系的人到什么楼”,只是就语言水平而言,还未能从“中文系的人上中文系的楼”类推出“政治系的人上政治系的楼”,于是自造了“政治人”“政治楼”。冬冬在说出“政治人”“政治楼”时,是想表达一定意义的,也就是说在认知上已达到“概念”水平,只是冬冬并不知道这些概念所对应的现成的语言符号是什么。“政治人”“政治楼”虽不见于汉语,但符合汉语构词法,正表明这种构词法的语言知识已为个体所掌握。
上述两则记录在时间上只差3天,此时冬冬2岁8个月。可以看出,此时冬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高,而语言能力则有明显差异:记录1的“句法”规则还未掌握,记录2的“词法”规则已掌握。从《人生初年》的全景记录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认知发展”“语言知识内化”“语言产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认识语言与认知、语言知识的内化等重要问题极有价值。
(三)儿童语言研究获得突破需要语言学科群
有育儿经验的人知道,幼儿虽不能说话,但具有理解体态语、表情、语调等信息的能力。这在《人生初年》中也有记录:刚满月的婴儿已可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语乃至“咿咿呀呀”以示“应答”(P22:1985-2-14《咿呀“对话”》;P26:1985-2-16《情感交流》)。有时,幼儿的这种能力令人惊异:刚刚四个月的婴儿可通过表情、语调准确分辨“真正生气”与“佯装生气”(P89:1985-5-21《能分辨真假生气?》)。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通过表情、语调准确接收信息,是一种高水平的语用能力。但若由此过高估计幼儿的语用水平又与事实不符,因为冬冬在2岁4个月时还不能理解“幽默”“反话”(P837:1987-5-19《南湖的长虫》;P840:1987-5-21《不解言外之意》)。可见,语言学中都可归入“语用”范畴的内容,从语言获得来看却有实质差异。由已有的儿童语言研究可知,部分语用能力的获得早于母语获得(Bates等1975;Ninio1993)。为什么有一些语用能力,幼儿在前语言时期就已展露?而有些语用能力,幼儿在会说话之后较长时间才能掌握?
幼儿对“表情”“语调”等看似天赋的语言能力,或许能从黑猩猩身上得到启发。由国外相关研究可知,基因上与人类最接近的黑猩猩一般依靠手势、表情、身体姿势来沟通(王士元2019)。前语言时期的幼儿还不会说话,要与成人互动就需要语言符号之外的手段。前语言时期幼儿通过“表情”“语调”等捕捉信息的能力,应是个体语言发展内部顺序的体现。
幼儿对“幽默”“反话”等理解的滞后,可从脑科学上得到一定启发。国外相关研究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加工发生在大脑左半球,各种不同的语言成分(如句法、词汇和语音加工)均定位在左半球的西维尔厄斯周区,右半球有助于欣赏反话、幽默和生成语言模式(彭聃龄主编2008:345-346)。正确理解“幽默”“反话”,要过语言加工这一关,且与大脑分区与分工有关,在获得顺序上滞后可以理解。
从语言的发生看,语言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是脑和神经系统进化到高级阶段而产生的(彭聃龄主编2008:325)。从个体语言的获得看,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的大脑发育密切相关(王士元2011:78-90)。因此,儿童语言研究要获得突破,需要人类学的启示,需要脑科学的支撑,需要相关学科的支持。这也是已有研究所揭示的共识(李行德2009;王士元2011:78-90;胡建华2016)。李宇明(2018)指出,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语言学的学科整合已经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对于跨学科性质凸显的儿童语言学来说,更是如此。
二、儿童发展与儿童教育的宝库
(一)儿童身心发展的全景式记录
《人生初年》不仅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科学观察日志,同时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观察日志。正如作者在《致读者:儿童是一块磁石》中所说:每个记录单元,都给出一个标题,浏览一下单元标题,就可以大致知道记录的内容,大致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历程,甚至还可以发现儿童每个阶段爱说的话、爱问的问题、爱做的事情,由这些“爱说的话、爱问的问题、爱做的事情”刻画出来的阶段,才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真正的阶段,年龄只不过是儿童发展的外在标示。《人生初年》对冬冬零到六岁半的身心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审慎的描写,是个体儿童身心发展的全景式记录。
《人生初年》是一个富矿,可挖掘的东西很多。比如学前儿童心理学认为,学前儿童存在一个“前语言”阶段和没有思维的阶段(朱智贤1986;陈帼眉2003:5)。“前语言”是外在表现,可直接观察到;而“思维”是内在活动,怎么判断新生儿有没有思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要判断新生儿有没有思维,首先得明确思维是什么。林崇德(1996:111)指出,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有许多方面和多种形式,从其活动本身来看,人的思维有概念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重要形式,而概念形成和理解往往带有问题解决的性质,因此可以说,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形式。
思维何时产生?据林崇德(1996:111),这个时间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往前推移:皮亚杰认为0至9或10个月的婴儿不存在真正的问题解决行为,后皮亚杰本人对此表示怀疑;现有研究证实,婴儿有目的性的行为5个月以前就产生了,也有研究证实,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下面我们来看《人生初年》1985年2月8日(即冬冬出生第24天)的记录,笔者以为这则记录显示出新生儿具有思维活动:
用手做“助手”
姐姐用奶瓶喂宝宝喝橘子汁。
她咽下几口,开始用舌头把奶瓶头使劲拱出来,并抬起右手,使劲往外推奶瓶。她不愿意再喝橘子汁。
宝宝是“右利手”?(P19)
味觉在胎儿时期已形成,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有发达的味觉(林崇德1996:80)。由上述记录看,冬冬不喜欢喝橘子汁,这时“抬起右手,使劲往外推奶瓶”应是由大脑指挥产生的一种拒绝行为,具有“问题解决”的性质。据伍铁平(1986:10),大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材料表明,人类胚胎中支配手的活动的大脑中枢发展得比较早。这或许也是支持上述记录表明新生儿具有思维活动的一个证据。
(二)儿童教育的典范
儿童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因此,不光学术层面,对儿童发展存在诸多争议;就现实层面而言,每个儿童也终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除了学术价值外,《人生初年》还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即:通过对幼儿家庭生活的记录,为读者树立了儿童教育的典范。卢梭说:如果想对一个人的教育做出公正的评判,必须要等他成人之后再做结论(卢梭2008:6)。事实表明,《人生初年》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是成功的,30年后冬冬的卓越不凡就证明了这一点。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人生初年》的家庭教育,不一定是唯一的成功范式,但一定是富有借鉴意义的教育范式。笔者不揣谫陋,学习之后也有三点突出感受:
1.树立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本质的看法,它支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一切行为。虽然当今社会中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明显改变,儿童也因大都是独生子女而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但是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我们对儿童的认识,也还带有很大的功力色彩,如“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等思想仍有很大市场。外部环境更是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承受着生存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向社会妥协,逼迫孩子快速“成长”。童年被压缩,甚至消逝,“童年危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尊重童年的发展规律,树立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营造和谐民主、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
2.经过思考和学习的教育方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J.B.Watson)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句话虽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时候,生活是下意识的,家庭教育尤其如此,家教的代际传承非常明显,如果没有主动的思考和学习,难免在家庭教育上重蹈覆辙。例如,可能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父母不主张孩子参与自己的社交活动。父母这样做,主要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但这种教育方式就像将孩子养在“真空”中一样,结果往往弊大于利。由《人生初年》可知,在冬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意识地带领冬冬参与各种社会性交往活动,这对于塑造幼儿性格、开阔幼儿视野、促进幼儿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过度保护、缺乏丰富的环境滋养,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看,均不利于个体成长。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只有那些对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深思熟虑、进行过客观判断的人,才能更确定地预测出教育努力的结果(阿尔弗雷德·阿德勒2018:157)。对儿童教育的无知的无意识,是父母的悲哀。李宇明教授和妻子白丰兰女士在《父母语言艺术》一书“后记”中有一段话,对儿童教育极富启迪意义:
览古哲时贤之书,察教子成败之例,思自己数年之为,我们真切体会到,教子有四宝:天般的雄心、火般的爱心、穿石之水般的耐心和谨严审慎的科学态度。有此四宝,孩子,包括身患残疾、心有障碍的孩子,都能幸福、愉快而又健全地成长,成龙成风!(李宇明、白丰兰1991:295)
3.社会变革中儿童教养模式的反思
《人生初年》是80后中国儿童的成长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儿童的教养模式发生了巨变。施芸卿(2019)对此进行了归纳:
冬冬的整个成长,是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浓厚、友爱的关系里的。有至亲、亲属、父母单位的同事、学生等等。当时尽管社会物质条件有限,但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相互支持的环境中。但今天,随着市场化,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很难再找到那么多实际的支持者和对孩子友好、对家庭友好的社会环境。基本能动员的只是自己的父母,然后把大量工作外包给市场机构。而市场机构,常常从很早就开始,不断地制造焦虑,然后把这些来变现。
儿童需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社会迅速变革的当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很大冲击,中国社会应为儿童成长提供怎样的外部环境,家庭教育应采取怎样的教养对策?这是时代向儿童教育提出的紧迫问题。儿童教育,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关乎国家和未来的重要事业。时间虽然不长,但中国儿童教养模式的反差令人深思。
学术之旅也是人生之旅。25年前,李宇明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汉族儿童语言发展的专著——《儿童语言的发展》,25年后,李宇明教授出版了世界上跟踪记录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成长时间最长的三卷本《人生初年》。儿童语言学是李宇明教授学术之旅的起点,在这条道路上,李宇明教授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在思想的王国遨游,尽情挥洒着智慧与才华,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人生初年》就是李宇明教授学术精神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陈帼眉 2003 《学前心理学》(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郭 熙 2019 《一个动物人到社会人的全景式记录》,《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序二,北京:商务印书馆,第V-IX页。
胡建华 2016 《人类句法的双向生长模式——语言获得的演化观》,2016当代语言学前沿论坛——大数据及语言的获得与发展,北京,2016年12月27日。
李宇明 1995 《儿童语言的发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 2008 《儿童语言》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宇明 2018 《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语言战略研究》第1期。
李宇明,白丰兰 1991 《父母语言艺术》,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行德 1997 《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现代外语》第4期。
李行德 2009 《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研究语言获得》,《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林崇德 1996 《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彭聃龄主编 2008 《汉语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施芸卿 2019 《从“我家的孩子”回到“我们的孩子”》,商务印书馆《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出版座谈会发言,北京,2019年12月26日。
王士元 2011 《语言、演化与大脑》,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士元 2019 《语言演化和高更三问》,《国际汉语教育》第1期。
伍铁平 1986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谢晓明 2013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与事实的互动》,《汉语学报》第3期。
朱智贤 1986 《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2018 《儿童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德)赫尔德 1998 《论语言的起源》,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法)卢 梭 2008 《爱弥儿》,方卿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ates,E., Camaioni,L. & Volterra,V. 1975. The acquisition of performatives prior to speech.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Vol.21, 205-226.
inio,A. 1993. On the fringes of the system: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syntactically isolated forms at the onset of speech. First Language, Vol.13, 291-314. (刊于《语言战略研究》2020年第3期)
《人生初年》读后感(七):书中的录音
书中以二维码形式分析了许多录音,现在分享于下。
01.牙牙学语
02.“读书”呢
03.仿佛喊“爸爸”
04.诗词六首
05.诗词七首
06.自编顺口溜二首
07.儿歌五首
08.电影《济公》主题曲
09.说赏月
10.没有什么
11.佯装打电话
12.羽毛球掉树上怎么办
13.对唱儿歌《小燕子》
14.唱儿歌串词
15.儿歌《两个小娃娃》
16.自得其乐讲画书
17.电影插曲《卖报歌》
18. “如果……”的问与答
19.积木房子
20.母女合唱《妈妈的吻》
21.接对词语
22.小小翻译官
23.为什么叫“老咯”
24.抽烟人是“男胡子”
25.肚肚、心脏“想”小姨
26.儿歌二首
27.儿歌《迎春花》
28.角色游戏之“老师和学生”
29.儿歌《哇哈哈》
30.儿歌《我的小宝贝》
31.秀秀武汉话
32.谁给她取的名字
33.数脚指头
34.逗乐子:英语字母歌
35.与姑姑聊天
36.提问大姑
37.动物世界
38.各有各的路
39.世界几大洲几大洋
40.儿歌《春天在哪里》
41.小猴子和大鳄鱼的故事
42.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
43.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
44.小白兔和小狐狸的故事
45.我对老师怎么说
46.武松打虎的故事
47.怪声怪气的《小燕子》
48.冬冬讲爸爸的画
49.识别图形
50.摆图认字
51.背诗与作诗
52.儿歌两首
53.儿歌《一年级》
54.分辨颜色
55.不睡午觉
56.公园的动物们
57.我长大了吗
58.角色游戏之“幼儿园打架”
59.谁有耳朵
60.谈论生日
61.小红旗和小红花
62.捕兽记
63.自我改编的《卖报歌》
64.即兴作诗《小电扇》
65.雪天
66.讨价还价分床睡
67.角色游戏之“妈妈购物回来了”
68.妈妈也有妈妈
69.大象和小朋友的故事
70.葫芦娃的故事
71.儿歌《小帆船》
72.老师说我没缺点
73.自编的“希腊故事”
74.做蛋稀饭的厨艺
75.老公公的雕塑
76.喜欢内心外表都美的人
77.想做水中的鱼儿
78.爸爸妈妈很坚强
79.数零钱
80.秀秀河南话
81.怎样叠蝴蝶
82.种菜与施肥
83.词语接龙
84.全家接力讲《荷花姐姐》的故事
85.接对反义词
86.讲跑题的《不爱学习的猴子》
87.南腔北调之“看图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