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狼》是一部由刘江执导,辛柏青 / 苗圃 / 刘文治 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狼》影评(一):各为其主
雪狼是我除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后看的最好的一部。
它刻画的人物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
坏人好人都没有绝对。坏人也有他亲情和好的一面,也有他仗义,仁义,慈祥的一面。一反以往坏人就一定全坏,好人就都好的模式。
看完会觉得无奈,只能说:各为其主!每个人都在坚守自己的信仰。
很喜欢中国通的日本军官,虽然他非常狠,但是他很聪明狡猾。
还有慈祥的警察局长,演的太好了~!
相对主角雪狼,我却觉得他有些懦弱。虽然很多都化险为夷,但是觉得他走上革命道路有太多的偶然因素。
同样也有这多面的矛盾,爱情,亲情,信仰……!
除了赵一曼演的太差。前几集是引子,后面很精彩。非常值得推荐!
《雪狼》影评(二):难得的演技都在线的一部电影
《雪狼》影评(三):一点感想 欢迎切磋
前后几篇评价和我的观点如此不同,而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又是如此明显,真是值了这部剧,看得人不多,却有这些可供琢磨的观点样本。
赵一曼段落是我看过最好的写作。杨童舒称不上绝色,但特别温暖,只用两段对白,她感化了两个青年。相较于外界同志的拼命算计,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她不去苛责两个年轻人救援方式的幼稚,只是一脸的幸福,这比存活下来更打动人。
渡边事件也非常周折,个人的情感和斗争的残酷在一圈圈汽车的兜转中表露无遗,只是放在这一段不合适。刘栋梁在这个阶段还如此不成熟,就不合适了。
苏春来和杨一甫事件写得不好,啰嗦且简单,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断快进。看到有人说非常喜欢,非常感动,还是很为作者感到欣慰。
另外我是因为这个戏才喜欢上辛柏青和苗圃的,苏春来、老杨、中村、赵一曼,都非常好,导演厉害。
实在不好意思在别人帖子下面拍砖。但欢迎别人在我帖子下面拍。
《雪狼》影评(四):雪地里的孤狼 因为孤独 所以勇敢
《雪狼》影评(五):还原人性,让我们更接近历史
如果你认为抗日神剧普遍存在“手撕鬼子”、“苦情、悲壮、牺牲”等情节,还在对抗日神剧充满怀疑和嘲笑,那也许《雪狼》这个剧可以刷新你对抗日神剧的认识。 这部剧里有动人的爱情、有烧脑的智谋、有不屈的争斗,也有对人性最根本的还原。男一号刘栋梁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个人崇拜的英雄主义者。编剧对他的人设也正如芸芸众生。他营救抗联女政委赵一曼,不基于她是伟大的抗日英雄,而基于男人共有的特性“被她超凡脱俗的美丽所感动”。后来赵一曼再次被俘,刘栋梁并没表现出大义凛然,也没表现出勇者无惧,而是非常担心赵一曼和两个同谋会供出与自己不利的情况,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平凡人“怕担事”的心理。到了中后期,刘栋梁经历了不同事件的发展,思想受到了洗礼,才走上了救国爱国的道路。 除了刘栋梁,剧中还刻画了一个有意思的人物——警察局长苏春。他既不认同国民党政府又不拥护共产党,他始终认为只有日满合作,中国才有光明出路。这个人物的刻画,反映出当时中国各个阶层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持有个人的态度。 修一善心,破百种恶。人人皆如此。人与生俱来并不是真、善、美,而是在不断地修炼里完善自己,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信仰。 历史之所以能发展,也在于人与人之间思想的碰撞。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剧,看到一个人性的还原和文化的包容。
《雪狼》影评(六):对“雪狼”,唯有致敬
在这之后,就是男主角“雪狼”,刘栋梁的出场。值得揣摩的是,刘栋梁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共产党,而是在救治赵一曼的过程中,被其甘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所感染,一步步参与到营救赵一曼的行动中,再一步步成为共产党。和其他电视剧中一开始就“光伟正”的主角形象不同,刘栋梁是成长型的主角。他最开始,先是对赵一曼的身份感到震惊,接着对赵一曼的革命行为感到震撼,最后就是死而无憾投身于革命中的英勇与淡然。
主角的成长,照应剧情的推进;而剧情的推进,有促进主角的成长。刘栋梁加入共产党、刘栋梁与娜拉相知相恋、刘栋梁在敌人的眼皮子下获取情报挽救哈尔滨地下组织、刘栋梁放弃绑架行动…… “雪狼”在剧中的跌宕人生,完完全全的展示了当时革命者的血与泪。作为观众,唯有致敬!
《雪狼》影评(七):《雪狼》,复杂的不是仅仅是故事
《雪狼》以抗日时期的东北为故事背景,展现了复杂时代背景,以及中共地下党员与日本军官间的复杂斗争。但是在《雪狼》里,复杂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情感。
除了主角之外,这部剧对人物的塑造也很复杂。比如剧中坏到不行的日本军官,却脑子不错,格外狡猾,令人格外唾弃。
慢慢看,慢慢挖掘、体会剧中的“复杂”,这也是看剧的一大乐趣之一。
《雪狼》影评(八):刘栋梁:风雪不归人
随着两声枪响,两个特务应声倒下。他没有想到,分离的到来是如此之快。尽管当他化身“雪狼”,就十分清楚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但是,生别离比死亡更让他不能接受。徒劳无用的挣扎,可是内心的战栗比身躯的挣扎更甚,当他神经质般地念叨:我要回家,我一宿不回去她们该担心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普通的男人在特殊年代、特殊身份下承受与背负了特殊使命的苦难内心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
老杨将地下工作的工具交给他时,刘栋梁仅仅收下了一颗毒药,这让我相信,他是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的。作为医生,刘栋梁对生命有着超乎寻常的敬重。正是因为他作为赵一曼的主治医生,他才最清楚她经受了怎样的痛苦。他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以革命的方左拯救生命,此时他的特工身份恰恰不重要了。
刘栋梁一开始便拒绝了老杨叫他学发报、破译电码等等要求,他更加抵触的东西是枪,“我是个医生,永远不会亲手杀人。”难道他不认为胜利与流血是紧密相连的吗?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也能坚持这样的信条吗?
在执行绑架渡边博士的行动前,在荷枪实弹的同志中间,他只将一颗子弹放入了枪膛,老罗问:“你不杀人带枪干什么?”他说:“我不能打别人,开枪打自己还不行吗?”老杨要求他如果行动中暴露了就一起去苏联,但他不会作这样的准备。逃脱不是最好的结束,甚至好不过死亡,死亡虽令肉体飞散,灵魂却可以回到家人身边。
“我是医生,是救人的,杀人违背我的职业道德。”
这是他一早就在心中对生命的承诺,正因为心中留存着这样的承诺,当时这又是一个他不能不打破的承诺。一个男人的哭泣,打破这个信念使他的心被独立了起来,使他已经走投无路。更仿佛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半个人可以让他依靠。
在战争的巨大阴影下,每一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间谍的命运似乎更加悲情,当他人欢呼胜利时,他们却只能躲在暗处独自承受亲人的误解甚至离开。
《雪狼》影评(九):喜欢妈妈年代的老剧 因为用心
在影视的大环境里,谍战片一直是炙手可热的题材。除了对历史的缅怀以外,其独特的环境为故事的曲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善恶势力的较量一直是激发观众收看欲望的有利因素,错综复杂的三方关系、大丈夫的艰难取舍以及战火里可歌可泣的爱情在《雪狼》里以独到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雪狼》海报要知道,《雪狼》是两千零七年拍的作品,那时候的电视大多还都是笨重的箱型电视机,高清度也比较低。这也可想而知当时对电视剧的拍摄条件还是比较局限的。但局限归局限,《雪狼》还是将这个问题克服了。
通常来说,大全景可以很好地展现出影片的环境,给观众震撼的感觉,而特写则更容易把观众带进剧情中。在《雪狼》中,赵一曼初次被士兵送进刘栋梁的手术室时,交代环境的大景别镜头是一个俯拍角度,而手术的过程镜头更是避开了手术细节,把重点都落在刘栋梁和娜拉的表情特写上。这就是考验演员们对细微表情的处理了,以他们眉宇间的沟壑和汗水表现当下紧张的氛围。
《雪狼》在合理巧妙地运用镜头不仅解决了美术置景上的短板,还使剧情节奏更加紧凑。当下许多电视剧为凑集数不断注水,这是导致观众对电视的耐心越来越低的一大原因。
而在当时,演员一个细微的皱眉,脸上细密的汗水,确都带着戏份,透着用心。
《雪狼》影评(十):赵一曼更加安全的出逃方式
有两点需要事先申明:
1、这篇文章里的分析都是我的猜测,有的有史实根据,有的完全是臆想。一家之言,难免考虑不周
2、其实我在其他帖子里说过,以当年东北的历史条件,赵一曼无论采取什么出逃方式,生还的几率都是微乎其微。我在这个帖子里说的“更加安全的出逃方式”只是相对而言,只是比赵一曼实际采取的方式安全系数更高而已。
一、 赵一曼有时间去找这些工人吗?我的答案是:有!
理由:
韩勇义曾经把自己的戒指交给董宪勋去变卖,以便筹措出逃的经费。卖首饰也需要时间。
由此可见,赵一曼一行至少有一天一夜以上的时间进行准备,当然有时间去找当年的认识的工友。
二、 哈尔滨的工人运动经过残酷镇压,损失很大。即便有时间, 那些工友还在吗?还
能找到吗?我的答案依然是:能!
理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遇到重大纪念日,仍然可以找到许多当年见过赵
三、 即使找到了,经历过白色恐怖的工人们还敢站出来吗?我的答案还是肯定的。
理由:不论是史料上的记载,还是老工人的回忆都能证明:哈尔滨的工人,尤其是电
车工人的斗争从没停止过(只不过从公开转为秘密,从有组织转为自发)。这些工人当年干的那些和鬼子“作对”,“叫板”的事,一旦事发,都是要掉脑袋的。连死都不怕的人,难道危机时刻还不敢站出来掩护曾经在他们曾经视为姐妹的赵一曼吗?
四:即便公人肯于伸出援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我的答案是:至少可以提供一个可以安全藏匿三、五天的避难所。如果我们再“天真”一点,甚至可以乐观的以为:赵一曼也许能借此招到地下组织。
理由:
赵一曼出逃后,敌人首先把追查的重点转向城外,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谁也不会想到:赵一曼敢于藏匿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等到敌人醒过味来,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天了。
我们再想想:电车工人何以在如此高压下依然敢于坚持斗争?难道一点党组织的影响都没有吗?如果他们真的是和组织有联系。赵一曼完全可以利用这宝贵的几天时间,通过老工友,找到积极分子,进而找到时过境迁已经在她视线之外、但是却是唯一能够给她带来一线生机的、或许存在的党组织。
以上是我的猜想。同时我始终觉得:赵一曼是经历过战火考验,有过长期地下斗争经验(甚至是中央机关工作经验)的人,我想得到的,她不会想不到吧。
于是就引出一个新的问题:赵一曼为什么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了一种生还机会更加渺茫的逃生方式呢?道理很简单:上面我们说的都是乐观的,甚至是“天真”的想法。同样的做法,还有一种灾难性的结局—如果董宪勋是敌人派来的卧底呢?结局会是什么?敌人会沿着赵一曼逃生的路线顺藤摸瓜,把历经数次白色恐怖而幸存下来的地下组织一网打尽。
然而,对于董宪勋,赵一曼远没有这样的信任。当然后来董宪勋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为自己的人格做出了一个“血证”。但是,这个世界是从来都不承认事后诸葛亮的。在1936年6月28号以前,赵一曼找不到任何足以相信董宪勋的理由。当时双方的关系,是犯人与看守的关系。之前甚至没有过一次“深谈”。赵一曼几次试探,也只是打打“擦边球”。而董宪勋也是吞吞吐吐,从没真正吐露过自己的心声。他与别的看守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值班的时候不象别的伪警察那样动辄对赵一曼动手动脚,而且别人动手折磨赵一曼的时候,他会借口躲出去,即使在场,也是表情极不自然。仅凭这两点,赵一曼是无法彻底的相信他的。
当时,董宪勋表达了要帮助赵一曼出逃的愿望,并且告诉赵一曼:“从翻译口中得知,赵一曼可能要被处死,再不逃来不及了”。赵一曼的第一反应是:拍案而起,怒斥董宪勋:“什么逃走!你在试探我吗!”最后,董宪勋声泪俱下进行表白,急得把衣服上的扣子都揪掉了。赵一曼的态度才缓和下来。由此可见,赵一曼对董宪勋的信任是有限的。她出逃的第一目的地选在了董宪勋在阿城的叔叔家,也可能有这样的考虑:董宪勋再怎么样,也不至于把自己的叔叔送进宪兵队。通过这第一步,正好可以进一步考察董宪勋————是否跟外界有联络,后面有没有尾巴等等。
退一步说,即便董宪勋和韩勇义都是真心的。出逃毕竟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重新被捕的危险极大。一旦被捕受刑,谁能保证董宪勋和韩勇义能象赵一曼一样熬过敌人的酷刑?(最后二人在刑讯面前只字未吐,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确实什么都不知道。)因此,赵一曼不肯把党组织的安危和无数工友的生命系在一个还不能完全信任的警察和一个没有经受过锤炼的刚刚迈进革命门槛(也许当时还不能算是迈进门槛)的小姑娘身上。
因此我的结论是:为了不给党组织(赵一曼当时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它是否存在)和无辜的工友带来危险,赵一曼放弃了一个相对而言安全系数最高的出逃方式。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赵一曼本来就很渺茫的生还希望更加更加渺茫了。
那么好,即便赵一曼采取她最后选择的出逃方式,有没有可能再增加一些安全系数呢?我的结论是:能!
让我们捋一捋赵一曼从出逃到再次被捕的30多个小时里发生的事吧:
次日白天,赵一曼一行不敢露面,怕暴露,只好躲在屋里。韩勇义利用这个机会为赵一曼换药,包扎过河时感染的伤口-----这个时候,敌人再做什么呢?他们已经什么都知道了。
生死攸关的一夜,赵一曼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而敌人得到了最重要的————赵一曼的出逃方向。试想当年哈尔滨的道路网四通八达,如果敌人沿着N个方向追查,势必影响效率,赵一曼脱险的可能性是否会N倍的增长?尽管这样依然是九死一生,但毕竟还有一线生机。但是敌人却早早的锁定了追击的方向。
但是,这关键的一枪却没打响。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赵一曼是一个共产党员,不是007。最起码的是非感使得她放弃了用滥杀无辜来换取自己生命的做法和想法。
其实现在想一想,赵一曼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更加完美的处理方式,他可以拿着枪对准司机,让董宪勋找来绳索把司机捆个结实(能找来小轿的地方,不会没绳子吧),然后把司机藏起来,把车推到草丛中或者干脆从断桥上推进水里------其实敌人没几天就能找到这个司机,因为所有的道路都是敌人的追查方向。这个司机绝不会死掉,顶多饿上几天,受一点委屈和惊吓(甚至连惊吓都没有:一路上这位经历过十月革命洗礼的白俄早就有心理准备了,拉的客人绝不是一般人。)而赵一曼却可以在自己生还的几率上再加上几个百分点。
然而,这种办法赵一曼依然没有采取------我到现在也想不透。也许她低估了敌人的分析判断能力,以为敌人不会那么早的找到司机?还是一时的疏忽大意?其实最大的可能性是:赵一曼原本打算乘车直接前往游击区(曾经的)的,根本没想到桥会断。经历过刑讯的摧残,有刚刚经历过半夜的历险,突然遇到桥断的紧急情况,再加上本来就很容易使人烦躁的雨夜--------使赵一曼在判断能力上出现了致命的失误。毕竟她不可能象我这样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品着可口的香茗,慢条斯里地在键盘上敲打什么“十全十美的方案”。紧急的情况,紧急的处理,难免百密一疏。只是为她遗憾: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即使最后依然难逃一死。毕竟不会留下太多的惋惜——该做的已经都做到了。
以上是我的主要观点。当然,有些地方似乎难以自圆其说,下面试着自己堵一下漏洞。
最大的漏洞是:既然赵一曼如此善良,不愿伤害无辜。那么,她主动放弃安全系数更高的出逃方式,选择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岂不是把同样的危险也留给了同行的董宪勋和韩勇义?对白俄司机则网开一面,对董宪勋和韩勇义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有点矛盾吗?
试着解一下这个难题吧:
1、 董宪勋和韩勇义,特别是韩勇义建议出逃时,赵一曼是拒绝的。因为她知道:任何的出逃,不论计划多么周全,都是九死一生,她宁可自己面对死亡,而不愿“连累”两个年轻人。后来,经过董宪勋和韩勇义强烈的要求,赵一曼才应允下来。由此可见,起初赵一曼确实不愿为了自己的生死而连累无辜的董宪勋和韩勇义。
2、 赵一曼不愿意连累董宪勋和韩勇义,却没有带着他们走一条更加安全的路——————原因上面已经提到了:那条对自己更加安全的路有可能给党组织和更多无辜的人带来灾难。比较起来,三个人的生命和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在赵一曼那里肯定是不能划等号的。
3、 赵一曼实际上早就为董宪勋和韩勇义设计好了出路————请注意这样的细节:
当董宪勋紧握手枪准备跳下车与日本宪兵拼命的时候,赵一曼伸手制止了他们:“把枪扔掉吧,不要慌!你们要记住,敌人要是审问你们,你们就说是我要带你们到乡下结婚的……. 把一切责任推到我身上。”
最先知道这个细节是看50年代的老电影《赵一曼》。当时还弄不懂:不是去找游击队吗?怎么又扯上什么“结婚”的事了 ?谁跟谁结婚?————现在明白了:赵一曼要董宪勋放弃抵抗,并叫他们说什么“结婚”的事,目的是要把两个人“摘”出来。赵一曼出逃的目的是人就知道:是为了继续战斗。但是董宪勋和韩勇义为什么“中了邪”似的也跟着“瞎起哄”,对于敌人还是个谜。赵一曼精心设计的“结婚”一说,实际上是告诉敌人一个错误的“谜底”:董宪勋和韩勇义,一个是看守,一个是护士,在一个病房内外来来往往,帅哥靓妹日久生情。由于家庭的羁绊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敌人无心过问的原因无法走到一起,于是想要逃到乡下共结连里。赵一曼恰恰利用自己熟悉农村的“特长”,“蛊惑”两个年轻人,互相利用,一起出逃。这样三个人虽为同路人,但是却是性质完全不同。
有人也许会说:这样的谎言也太小儿科了吧?鬼子会上当?
然而我们又必须承认:经过大半年的较量,赵一曼太了解她的这些对手了。敌人根本不会想到,更不会相信:在一个奄奄一息的女人的影响下,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姑娘和一个警察,居然能够产生参加革命行动的“怪念头“。在没有其他合理答案的情况下,敌人也只能接受赵一曼送给他们的谜底。而且,敌人的重心在赵一曼这里,他们不会为了一个无关紧要而且似乎已经找到答案的问题消耗已经被赵一曼搞的濒临崩溃的脑细胞。
最终的结果说明一切:在出逃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韩勇义,居然被“教训”一顿之后,只判了很短的徒刑就释放了。当然,那顿“教训”对韩勇义无异于一场噩梦。但是以她这样的“罪行”,枪毙十次都够了。能够活着从监狱出来,只能说是赵一曼设计的谎言救了她一命。
而这样起作用的谎言,应该不是灵机一动(从赵一曼发现追兵,到最后被追上,只有短短几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再镇静的头脑也想不出这么有用的谎言。),甚至可以说,赵一曼也许早就把相应的内容告诉两个年轻人了,只不过在危险来临之际给他们提个醒。否则人喊马鸣的情况下,赵一曼就是这么说了,董宪勋和韩勇义也未必听得懂是什么意思。总之,不愿连累他人的赵一曼在勉强接受出逃动议的同时,已经为两个年轻人设计好了退路,并且成功帮助其中一个退出了险境,当然称不上是“全身而退”,但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赵一曼设计的谎言起了作用,却还是没能救董宪勋一命。如果赵一曼知道了这个结果,是不是会感到遗憾和愧疚呢?但是她肯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她的举动保护了更多的人,让他们得以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享受新中国的阳光,向后代讲述那段血泪与光荣交织的历史。
董宪勋应该也不会后悔,当他闯进赵一曼的病房表白的时候,应该已经考虑好了一切。比起那些比他多活了几年的同行来说(几位“著名的”汉奸打手几乎无一例外,后来都被人民政府枪决),他的结局也许更圆满。至少不论今后过了多少年,中国人提起董宪勋的名字,即使不会给它过多的赞誉,甚至可能干脆把这个名字忘掉,但是至少不会把它与汉奸两个字联系起来。即使不能光宗耀祖,老董家的后代至少不会因为家谱里多了这样一个名字而感到无地自容。
被删掉的内容,主要是解答几个疑问:既然赵一曼的谎言能够成功帮助韩勇义脱离危险,为什么没能对董宪勋起到同样的作用?在敌人眼里,韩勇义和董宪勋的“罪行”是一样的,理应同等处置,那为什么体质明显更弱的韩勇义能够熬过这一关,而更加强壮的董宪勋却那么快就被打死了?很明显,这次出逃,赵一曼是“主犯”,但是为什么敌人对“主犯”又耐心的、残酷的折磨了一个多月,然后公开处死,而对“从犯”董宪勋却那么没有耐心?要知道,赵一曼是他们的老对手,他们应该知道:他们能够拿出来的刑具,赵一曼早已经经受过,不会再有多少新花样了,为什么不在董宪勋这个“新对手”身上试一试呢?就象攻打一个阵地,在主攻方向攻了半天一无所获,脑子正常的进攻方都会考虑调整进攻方向,换个新的突破口----------这是我对这个帖子最后的补充,同时这些问题如果不解答,整个帖子的内容就失去了合理性和根基,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帖子被删很不甘心的原因。
于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既然是同案犯,同样的谎言为什么作用不一样?董宪勋和韩勇义为什么有着不同的结局?
需要注意一下董宪勋和韩勇义的身份:韩勇义是一个护士,她的职责就是照顾赵一曼,不让她死掉,而根本没有看管赵一曼的义务。如果一个小姑娘为了感情的困扰,干了件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糊涂事”,既然后果没有发生,确实没必要浪费一个枪子儿。
而董宪勋就不一样了:他的身份就是警察,职责就是看管赵一曼。他的行为,即使与韩勇义性质相同,严重程度也是极大的。而且还要想到董宪勋的行为的另一个后果:一旦赵一曼成功出逃,伪警察厅的这帮家伙全都逃不了干系,轻则丢乌纱,重则掉脑袋。这帮人在鬼子眼里,就是一群狗:需要他们咬人,就是狼狗;一旦闯了祸,就是一支落水狗。(当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汉奸告密,带着鬼子消灭了抗联一支小部队。功成之后耀武扬威。老百姓想要收拾他却苦于没机会。最后一个饭店老板想了个“损招”。到处散布说:“那家伙说了,剿灭抗联都是因为他的功劳。要不皇军现在还在山里瞎转悠呢!”结果谣言被鬼子听到了:“都是你的功劳?那上峰刚给我们发的勋章往哪儿挂呀?”结果,问都没问,就把这个汉奸宰了。道理很简单:抗联已经消灭了,这条狗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而且,一条经常告密的狗,在鬼子眼里也不会招人待见。)
这些伪警察很清楚:他们没能替主子撬开赵一曼的嘴,已经很无能了。如果连个人都看不住,这条狗在主子面前还有什么用?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他们对于董宪勋的恼怒程度,甚至超过对赵一曼,赵一曼的坚定,影响的顶多是影响他们升官发财;而董宪勋这个“同行”的“叛卖”,却几乎砸了他们的饭碗,甚至要了他们的命。
同时,当年刑讯室的主力,恰恰是这些汉奸。(鬼子的精力在战场上。在刑讯室里,他们更主要的是“劳心”,而不屑于“劳力”。既然有人替他们卖力,鬼子何乐而不为呢。)他们的野蛮和残暴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对赵一曼最心狠手辣的折磨和最无耻的侮辱,都是他们干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董宪勋在鬼子眼里,就是一个闯了大祸但又无关紧要的小人物。没必要刻意弄死他,但是也没必要加以“保护”。
总之,没有了鬼子的“维护”,董宪勋落在了一群心狠手辣又对他恨之入骨的人手里死亡的结果也就是必然的了————在法律上,如果在刑事案件中造成受害人死亡。被告在定性时可能会有两种罪名: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董宪勋的死,我更倾向于后者。一群恨不得把他绞成烂泥的家伙,在打死人不偿命的心态下,肆无忌惮的拿起刑讯室里任何看得到、拿得到的东西来发泄,结果把董宪勋活活打死。历史的真实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但是我分析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