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寂静的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3 16:1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寂静的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寂静的孩子》是一本由袁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一):让人心情沉重

  这本书让人心情沉重 在我们发出诸多无关疼痒的呻吟时 有那么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的沉默寂静 贫困限制了他们的目光和思维 让他们牢牢的站在泥潭里无法动弹

  曾经去支教,与留守儿童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他们尽管偶有欢乐,但大多都是心思沉重,生活的重担让他们过于早熟,早早体会了生活苦楚的他们,手上脸上都是为了生存留下的痕迹。他们埋怨,埋怨自己,埋怨父母,埋怨不公,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如果稍稍不努力,就会被生存法则淘汰。

  那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总感觉我能做的,仅仅是杯水车薪,无济无事。现在想想,能帮一点是一点,好歹也让他们感觉到有人在帮他们。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二):孤儿之间的友谊令人怜爱

  最近在读寂静的孩子。闵行的裁缝母子,因为没有社保,孩子要回安徽上学。住在北五环的菜农一家,因为清除低端人口,要被赶离北京。联系到昨天晚上有人上门来查流动人口,户籍制度真是让人无可奈何啊。富裕家庭的天天是疑似阿斯博格综合征,虽然时时威胁自杀,但是却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渐渐好转。孤儿的一章令人无力。但是开头的一句话让我心生温馨: 同舍的志奇在给几个年纪小的室友一个个梳头。被梳的小同学偎在他怀里,伸出一只手摸他半敞的胸口和脸。“摸起来舒服。”孤儿之间的友谊令人怜爱。目睹母亲被父亲打死的孟新苗不知道能不能被美国家庭领养。在书中还是欣喜的看到了很多扶贫的痕迹:志愿者组织,建房补贴,大病医保,新农合。联想到之前看的一本写美国穷人的书《扫地出门》。美国的穷人更多的是因为失业,吸毒,家庭破碎而陷入困境,中国的穷人大部分是因为疾病。全家身体健康的贫困家庭基本没有出现过。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三):最近在读寂静的孩子

  最近在读寂静的孩子。闵行的裁缝母子,因为没有社保,孩子要回安徽上学。住在北五环的菜农一家,因为清除低端人口,要被赶离北京。联系到昨天晚上有人上门来查流动人口,户籍制度真是让人无可奈何啊。 富裕家庭的天天是疑似阿斯博格综合征,虽然时时威胁自杀,但是却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渐渐好转。 孤儿的一章令人无力。但是开头的一句话让我心生温馨: 同舍的志奇在给几个年纪小的室友一个个梳头。被梳的小同学偎在他怀里,伸出一只手摸他半敞的胸口和脸。“摸起来舒服。”孤儿之间的友谊令人怜爱。目睹母亲被父亲打死的孟新苗不知道能不能被美国家庭领养。 在书中还是欣喜的看到了很多扶贫的痕迹:志愿者组织,建房补贴,大病医保,新农合。还有学校的营养午餐,有的孩子来上学的直接原因就是学校提供午餐,真是令人唏嘘。 联想到之前看的一本写美国穷人的书《扫地出门》。美国的穷人更多的是因为失业,吸毒,家庭破碎而陷入困境,中国的穷人大部分是因为疾病。全家身体健康的贫困家庭基本没有出现过。 疾病、父母离异、自然条件恶劣是贫穷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些孩子中只有一例父母是高收入阶层,还有一例父母收入中等,其他孩子的家庭处于贫穷和赤贫状态。 少数民族的家庭即使父母双全也很有可能陷入贫困,经济发展的成果扩展到他们的速度要明显慢于汉族家庭。维族,塔吉克族,苗族,彝族,蒙古族,瑶族是书中提到的少数民族。有几个地区也反复出现:大凉山,毕节,海南 我最喜欢的几个章节:造屋记,针脚编织的时光,联合国家庭。关于新疆的两篇写的并不出色,虽然我很喜欢新疆。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优点是人物众多,描写也生动具体,缺点就是除了人文关怀,对贫穷背后的成因基本没有涉及,可能作者意不在此吧。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四):每个孩子都是一条充满力量奔腾的瀑布。

  每个孩子都是一条充满力量奔腾的瀑布。 但在这本书中,这些孩子们却是在鲜少有人关切的地方,静静地、默默地流淌着的瀑布。他们对生活的感知更为细腻、敏感;在他们生活的世界里,关于生活的颜色是匮乏和苍白的;他们很少能够获得向外界讲述他们世界的机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几乎是匮乏的;日子几乎是停滞的、了无生机的。 长期寂静的,默片似的生活是这些孩子日常的写照。 在这样接近恶劣的外界环境下,他们内心仍然积蓄着一些力量。有关于模糊的未来,并未触手可及的梦想。这些仍旧在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点亮一盏关于希望的灯。 或被支离破碎的家庭所累,在生活的缝隙中筋疲力尽地撑起自己的生活;或为突如其来的大病拖垮身体,在一个又一个绝望中找寻生命的光亮…… 人世间的苦难何其多,可人世间的苦难又为何选择降临这群孩子的人生之上。再多关于对命运的发问和诘问,都需要我们回到现实,去思索寂静孩子背后为何寂静,我们如何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看见他们,握住他们的手,将生活的希望传递给他们。 他们同样值得被看见。本文的文风一如作者袁凌前几年关切的文笔,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内容之多,书本之厚,更为深切的是这本书承载着这一个个鲜活的、弱势的孩童群体们。他们或许有着其它的称呼:“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大病儿童”…… 而袁凌老师用四年的时间,将目光和关怀一并温柔地看向他们。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作者温柔地,充满关怀的笔触所打动,失声痛哭。 这些孩子离我们很远吗?也许你从邻居口中听到过那个单亲妈妈带着孩子独自在大城市生活的故事,在你漠不关心,习以为常的时候,这些孩子离我们很远,远到我们听不见他们发出的关于生命、关于生活、关于梦想的“寂静”声音。 而这些孩子可能会离我们很近,假如我们曾听过他们的故事,曾看到过他们胆怯的眼神,曾看到过他们落寞的神情,脸庞曾挂着的泪花,用心去感受他们身处之境,甚至伸出手去联结他们,或许我们就会离这些孩子更近。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五):赵普:谢谢你,同路人

  我小时候的不少时光是在医院度过的,妈妈和姐姐都是小城医院的护士,病号饭和消毒水叠加的刺鼻气味在我这里毫无违和感。至今想来,这种特殊的气味依然透着暖,甚至爱。我对医院的亲近感除了家人以外,还因为我认为医院是个安全岛。我从不担心自己生病,也不曾为某个迟迟未出的检查结果而忐忑。有病就该去医院,去医院就能治好病,这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从未想过有些人是去不了医院的,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妈妈和姐姐在唏嘘一个小患者因为家里没钱,后续治疗跟不上而殒命的事。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世上怎么会有因为没钱治病而丢了性命的事发生呢?这个问号在我的小脑袋里盘旋了很久,直到上学我才慢慢明白,贫穷也是一种病,这种病不仅会令你丢了性命,还令你毫无尊严,而尊严是生而为人的基本要件。

  看到袁凌笔下的一个个小患者,又使我想起了多年前那个殒命的孩子,而且更具体,更锥心,你看看他们,都是如花的年岁,因为贫病交迫,委顿得像衰草。与他们生活的那些草原、山岗上蓬勃、葱郁的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论何种原因患上了重病,他们都应当得到这个国家的照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孩子,还因为我相信,贫弱得不到扶助,则富足不可昭彰。一个国,无论它如何宣示强大,老弱病残的境况,都应该是它完整镜像的组成部分。因为草民的尊严,才该是国家的体面。

  我该谢谢袁凌,他细腻的笔触让我看到了这些孩子的困境,也让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困境。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到这些孩子呢?我作为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的发起人之一,已经和以邓飞为首的众多同道发起了十余个项目,但面对困境儿童,面对贫穷乡村,面对那些距离我们日常生活十万八千里的中国底部,依然常常感到左支右绌,捉襟见肘,甚至困惑无力。唯一稍稍心安的是,我们正在行动,以商业手段为贫困孩子送上大病医保,为饥肠辘辘的边远孩子烹煮免费午餐,建构留守儿童防止侵害机制,为凋敝乡村注入活力的 e农计划等等。当然,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爱做公益?有时候我也试着回答,但现在想来,没有一次回答令自己满意。今天我又想到一个答案,我之所以爱做公益,是因为有像袁凌这样的同路人,我们未曾谋面,我们根本就不认识,但我清楚在穷乡僻壤,在贫瘠乡村,有无数个像袁凌那样的人,擎着爱和火,与我们同行。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六):每个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

  几年前,我在浙江衢州一间出租民房里,见到了一位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同,他异常安静。

  安静一部分来自身体的重量。由于激素治疗导致的浮肿,他的体型看上去是被充了过多的气,每一寸骨骼都感到内在的压力。另一部分出自性命的前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艰难,和家境的支绌,已经让父母心生退意,而孩子在内心感到了这种放弃。

  在最喧闹的年龄,他失去了声音,像一条忽然安静下来的瀑布。除非走近,无人能够听到。

  在家乡,一间瘫痪矿工躺卧的土房,除了手中长年不撂的十字绣,墙上还有一幅画,在他勾勒的一株植物旁边,有小侄女添上的一颗心。这颗墨水画的心似乎留着湿润,滋润了枯瘠的画面,和床头漫长的岁月。父亲长年外出打工,母亲出走,叔侄相依为命。

  后来,矿工的事迹被报道,小侄女去参加了一期芒果台的变形计节目,和一个小男孩互换,到大城市一个富裕家庭生活了一周。回来之后,她感到心理严重受创,很久恢复不过来。当我再在那间土屋里见到她,活泼的她变得沉静,清澈的眼神里增添了一分不安。而交换到山沟生活一周的富家小男孩,也多次心理崩溃。物质的丰俭悬殊之外,一条山沟里贫乏的世事,和外界的纷繁有余,往往无法相互理解。

  新疆帕米尔高原北麓,帕尔哈提要和父亲走八个小时山路,攀越陡峭的高山去放牧羊群;北京五环外的温榆河畔,翟龙萍和母亲在遍地落叶之中抢摘最后一季青菜,栖身的窝棚在疏解整治潮流中被拆除,在一张塑料布下过夜。回到山东老家后,她面临失学。

  我忘不了这些男孩和女孩。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命不应如此僻静。或者由于地理的遥远,无从听到,或者就在我们身边,却受制于阶层和身份,被看不见的玻璃墙消音。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需要打破障壁,克服距离,走近倾听他们,传达生命喧腾的声息,和无处不在的湿润。这样也就是倾听我们自己。

  2015——2017年,我和摄影师赵俊霞搭档,着手每次为期半月的探访,在乡村儿童联合公益旗下的免费午餐、大病医保、暖流计划等组织支持下,走访了内蒙、新疆、贵州、四川、广西等十余个偏远省份的近百位受救助孩子。每到一处和孩子家庭共同生活作息数天,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心灵状态,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传达一份可靠的生活和人性记录。其中一些家庭曾经多次走访,一些孩子和我们保持了长期的联系。

  以后两年中,我又通过其他渠道,包括借助真爱阳光、大爱清尘等组织的帮助,接触到随打工的父母迁居到城市的流动儿童、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集中供养的儿童,以及其他情形的城乡儿童,涉及北京、上海、吉林、江苏、陕西、河南等十来个省市,探访持续至今。

  这些孩子们当中有外界耳熟却不得其详的留守、失学儿童,也有单亲、孤儿、大病、移民和随迁儿童,有各个民族,也有不同的信仰,甚至国籍。在或丰足或贫瘠的地表上,在草原、山地、沙漠、平原、海岸或城市郊区地带上,在社会的纷繁变动中,在往往有所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他们不乏艰辛地成长着,各有一份生命的悲喜和期待。

  在草堆或者木板代替的床铺上,在漏下带着烟尘雨点的屋顶下,在一失足就性命不保的悬崖羊道上,在难以下咽的连皮粗粮里,在贫穷、脏污和疾病一起熠熠发光的院落里,或者是在物质有余却心灵匮乏的家庭里,我在走访的艰辛之余,领会到了孩子们生存的质地,和他们如何挣扎着摆脱地面,在阳光下开出灿烂花朵的勇气。

  他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之中。一旦我们打开眼睛和耳朵,会发现世界不再寂静,布满了条条奔腾的瀑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滴泼溅的水珠。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七):非虚构风格应该在骨不在皮

  文图 / 左叔

  因为读过袁凌同为“非虚构”作品的《青苔不会消失》,所以读到《寂静的孩子》时并不会因为“散文诗”般的文风而深感意外,反而会特别欣赏和享受他在文字表达过程中追求“陌生化”而产生审美上愉悦感。

  比如,写一对靠着缝纫手艺生活的母子因为现实困境即将分开时,他说“似乎一副最长的线圈,从轴上拆下来,可以从妈妈的心口,一直牵到老家砀山的乡下,缀到政宇的心口上,时间和距离不能挣断。”

  比如,写偏远乡村互相扶持的祖孙两人生活处境时,他说“早晨五点,天地还是一块黑锅底,奶奶手里的小手电筒,把锅底捅破了一点点小口,越过老屋的门槛去灶屋劈柴生火……”

  再比如,写一个因失去亲人的女孩相貌时,他说“罗红莲的眼眉细长,身板也单薄,像是被什么搓平了一道,不余下任何生动的表情。五官虽然在一张脸上,却各自显得伶仃,像戴着一副无形悲凄的面纱。”

  我觉得“非虚构”与“陌生化”之间并不矛盾,“非虚构”的基础同样也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其以“干巴巴的表述”来维持形式上的“非虚构”,还不如将一个旁观者在面对人世风尘中那些幼弱无助时内心难以平息的涌动放进这些文字里。

  我猜很多读者像我一样读完之后内心久久难以平息,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人世间的风尘险恶,而是我们因为害怕疼痛而本能地回避这些伤痕,而被“如诗”般的文字过滤之后,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因为现实粗糙而磨砺的疼,使我们不得不低头思考在整个社会都飞速向前的时代,还有多少被我们遗忘的角落。

  在一段关于火塘边的文字里,彝族人家被问及如今国家领导人有谁的时候,不过四十来岁寡居的母亲一说是毛泽东,又说不是;即便是在外面打过工、开过眼、见过世面的彝族少女也一时说不上来。家国天下事离着火塘边的生活那么远,相较于这些具体而微的小事,那些“村村通”之类的“报告”不是更应该严格落实“非虚构”写作的要求吗?

  “非虚构”作品应该追求什么?我觉得应该在骨不在皮。

  因为这本书各篇目写作时间跨度比较长,又横贯整个中国东西南北,篇章集辑又是以孩子们所遇到的家庭困境为纲目的,阅读的过程之中会“跳来跳去”的感觉,但是袁凌的行文风格还是很容易抓到特别有“编码印迹”的,这可能就属于每个写作者的特别的“指纹”吧。

  他特别喜欢在行文的“前半程”留下一个不易觉察的“小钩子”,然后再给结尾处回扣那个“小钩子”形成某种意味深长的呼应。比如前面举例说了母子相依的线轴,文首就铺陈了各色各样的线轴在生活中呈现的细节,再比如“花房少年”当中孩子牛仔裤上的灰白斑点。

  这个无足轻重的细节,在文首被袁凌解读为孩子在工地劳作时沾染的石灰泥污,接在这个误解后面是对孩子在边疆民族地区生活自在如风的描述,最后“解扣”时,孩子解释“那是裤子上自己带的,不是石灰斑点”,于是那个现实困境里离乡背井打工为生却依然潇洒人世间的少年便生动起来,作者笔下“他终究还是那个盘山公路上追风的花房少年”也就更让人信服了。

  如果这本书一定要负载所谓的社会意义的话,其实不是要让读者去记住那一个个具体的、满是心酸的故事,而是要透这些由文字描述而呈现出来的“斑驳印象"看到一整个本该跟随时代潮流一同“奔腾”却又在现实困境中“寂静”无声的群体。

  就像袁凌在序言里说的那样,“他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之中。一旦我们打开眼睛和耳朵,会发现世界不再寂静,布满了条条奔腾的瀑布,每个生命,都是一滴泼溅的水珠。”

有一种白蘑,才(采)回去炒熟了;从衣兜逃(掏)出馒头屑~

  最后关于这本书的编校工作再缀言几句,几个错别字说实话还是蛮让人“出戏”碍眼的,当然这些已经是最基本的了。在豆瓣上说了一下,中信大方账号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我觉得是一个好的事情。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因为每一辑的文字都是有地域跨度的,一个寻访对象与另一个寻访对象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内在逻辑,读者在阅读过程之中会有时空穿梭感,一会儿海南、一会贵州、一会儿新疆、一会又回到海南、一会儿再跳去贵州……如果有再版的机会的话,能否放一张涉足区域的行政区域示意图,或者另设篇章目录时交待一下采访地,先让读者有个心理预设。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八):这里有“远方”有“云端”没有诗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袁凌的书。

  读他的《九十九次死亡》为生命的残酷而震惊,虽然我在农村也目睹耳闻过无数次类似的死亡,但从未细思其中的残酷,读他的书,却能唤起心中悲悯,反思人生的不幸。

  尽管他的文笔从来不是居高临下,语言上也不掺杂一丝可怜,不是博取人的同情,也没有怨天尤人的牢骚,当然更不是如同某些混蛋的官样文章歌颂苦难,他只是叙述,冷静的叙述,他甚至不是旁观者,他就是那些苦难的经历者,用他们的视角来叙述苦难。

  在他他的《青苔不会消失》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余华,余华最擅长书写的是人生的困苦,但读余华的文字总有一种隔岸关火的快感,因为他那是小说,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一个人的杜撰,不是真的,人生怎么可能像富贵那样眼看着亲人一个个躺在自己面前。但是读袁凌的书,时间、地点、人物一应俱全,再加上不时出现的摄影插图,都在告诉你,这些都是和你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里的人,他们的苦难或许就在火车上,或许就在街道中,曾经和你擦肩而过。

  《寂静的孩子》作者聚焦于孩子。

  作者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国土,从帕米尔高原到海南岛,从新疆到云南,从贵州到内蒙,从东北到湖南,甚至包括首善之地北京和金融中心上海,作者把视角放得如此辽阔,仿佛在告诉你,孩子的痛苦并不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而是无处不在。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不光是因为页码,更是因为书里的文字写的都是小小年纪不该承受的痛苦。

  全书共分为“六辑”,或许算是对六种不幸的大致分类。

  异乡、阴影、大病、留守、单亲和远方。

  异乡这个名字最有意思,因为这些名为异乡的苦难,都发生在繁华的大城市:北京、天津。孩子们跟随父母寄居在这样城市,他们的梦想是“反认他乡做故乡”,尽管这里能容身的只有一间铁皮屋,甚至连一间小屋都不允许有,田间地头随时可能被拆迁掉,晚上要露宿在一块塑料布下,我想对于孩子最大的异乡感来自他们连学都得上,就因为他们不属于这里。

  大病则是写那些得病的孩子。我从没听说过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病,血疑原来不仅仅是个电视剧的名字,降落人间带来的只是一家的苦难;不想长大的孩子原来不光是《铁皮鼓》里那种执拗,还是一种病;驴皮熬制的阿胶原来有别样的功效;原来中耳炎的液体居然可以流到大脑,为人带来这么大的损伤。

  留守自然是孩子们的孤独。《一个人的课堂》不是诗意,而是一个孩子与寂寞的孤军奋战,孩子不光被家长留守,还被整个大山留守;《米热古丽的声音》原来在这个以水果闻名的地方,留守的孩子连吃个西瓜都是奢侈的,终日陪伴的只有馕和拉面;《针脚编织的时光》里是一个僵卧孤村的病人和一个小女孩相依为命的故事,大人被社会流放,孩子则被亲情留守,两个人在放逐的边缘和生活奋战;《为了告别的团聚》遗忘姐弟俩的是死亡,亲人的死亡和离开,孩子最后一道依靠都消失了,小小年纪一个人生活。

  “单亲”这一辑的标题似乎写的过于轻松了,因为这仅有的“单亲”,其实并不是依靠还是负担,《脚踝的重量》不光是少女静悦小腿上的沙袋,更是父亲的矽肺病;《河西走廊的月光》这个听起来像是历史里隐藏的夜晚,却是今天焉支山下事情,小女孩的单亲则是她的奶奶,祖孙俩要面对的不光是生活,还是贫瘠的环境和作为移民的隔离感。《造屋记》《黄色流苏的房子》同样是这样的单亲家庭,这已经不是单亲,这是“孤儿”,祖孙之间遥远的年龄距离撑不起生活的重担。《学前班十七岁的少年》那所学校的名字美得像是一首诗:云端小学。抹去这上面的云,下面却是贫穷闭塞的大凉山,心智正常的十七岁孩子却坐在学前班,因为这里之前没有教育。

  “远方”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故事,不过这个远方可不是那句无病呻吟的“诗和远方”,这里的远方远到国境线上,这里只有贫穷,生活就是最大的诗。帕米尔高原这个我在小学课本的诗歌里听到过的地方,这地方洪水肆虐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流淌。这里的远方和我生活的脚下也没有什么区别,当作者写到小小的米亚赛尔到玉米地里掰棒子,那坐在地里的身影原来和华北平原上生活是如此相似。只是作者笔下远方的生活比我们脚下要多一些轰轰烈烈,那是南方边境线上的地雷声,地雷和贫穷一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里的远方只有被大山阻隔,这里的远方被沙漠环绕……这里的远方简直是一座被围的孤村。

  我这么叙述可能过于沉重了,其实作者的文笔之好,阅读的时候,你感觉不到沉重,甚至还能品味出一种美来,来自自然的美,也来自人情的美,作者写群山环绕的村庄,写丛林遮蔽中的人居,写山顶白云环绕中的小学……每一篇都让你觉得有一种“游记”的感觉,只不过随后出现的小主角总是能把你从想象里拉回地面,告诉你这里发生的事情,即便如此,作者的叙述还是克制的,只是不经意的一句描写,如:“开始咳血”,“妈妈死了之后……”这样的句子,让你心头一颤,死亡和疾病仿佛就是这天上的雨、地上的风说来就来。

  作者也写他们的骄傲,失去双亲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花房少年的来去如风、孤儿院那个孩子运动奇才,还有那个长不大孩子的情书……这是一种骄傲,也时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他们都还那么小,怎么可能没有明天?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九):袁凌:我们这个时代“孩童”的生存和精神状况 | 文化客厅NO.12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而这些孩子,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性格显现却并不全然符合儿童的天性:生病的孩子身体虚弱无力,生命力被疾病抽走;留守的孩子过早承担过于沉重的责任,父母不在身边庇护;遭遇精神疾病的孩子,笼罩在精神阴霾之中;随迁的儿童无法融入真正的“都市生活”,面临返乡环境的巨大变迁——他们变得“寂静”。而另一方面,或者因为这些孩子们所处地理环境的偏远,或者因为身份、阶层的壁垒,我们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从这个层面而言,我们必须打破壁垒去倾听儿童真实的声音,去关注当下儿童的生存现实。在我们的世界里,孩子的声音不应该如此安静,关心儿童,也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文化客厅第十二场,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中信出版社·大方、单向空间邀请到作家、媒体人袁凌,自由摄影师赵俊霞,节目策划人张畅,一同关注我们这个时代“孩童”的生存和精神状况,倾听孩子们成长的声音。

  我们这个时代“孩童”的生存和精神状况

  本场活动时间:

  2019年7月28日(周日) 14:00-15:30

  本场活动地点:

  单向空间·爱琴海店

  北京市朝阳区七圣中街 12号 爱琴海购物中心 3 层3025 室

  本场活动主办:

  新京报·文化客厅、中信出版社·大方、单向空间

  本场活动嘉宾:

  袁凌 赵俊霞

  本场主持:

  张畅

  活动免费

  扫描二维码 即可报名

  *场地空间有限,报名人数限100人

  【本场活动介绍】

  每一个成长的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可有些孩子,在最喧闹的年纪,由于家庭关系、成长环境等的影响,他们的天性和需求不被关注,像一条忽然安静下来的瀑布。我们需要打破障壁、克服距离,倾听孩子们的“寂静之声”,传达生命喧腾的声息和无处不在的湿润。袁凌曾说:“如果有什么是这样的探访与写作无法抵达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意义本身、他们的生命本身。”孩子并不遥远,他们在复杂的境况中,顽强生长,一旦我们打开眼睛和耳朵,就会发现世界不再寂静。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一滴泼溅的水珠。

  作家、媒体人袁凌历时四年,深入二十多个省市、偏远山区,探访近百位儿童,完成了这一份关于中国当代孩童的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寂静的孩子》。2019年7月28日(周日)下午两点,袁凌携《寂静的孩子》做客单向空间·爱琴海书店。主办方还邀请到自由摄影师赵俊霞、节目策划人张畅,与袁凌一同关注我们这个时代“孩童”的生存和精神境况,倾听孩子们成长的声音。

  【本场嘉宾介绍】

  袁凌,1973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媒体人,获得2014年归园雅集年度散文奖,2015年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非虚构作家,2017年新京报·腾讯年度致敬青年作家。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特稿作品获得2012年、2013年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已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在唐诗中穿行》《青苔不会消失》《世界》等书。其中《青苔不会消失》获得2017年新浪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世界》获得2018年南都十大好书。《寂静的孩子》是其2019年最新非虚构作品。

  赵俊霞,自由摄影师、前媒体人、免费午餐联合发起人。2015-2017年和非虚构作家袁凌合作,长期记录“乡村儿童的故事”。代表作《流浪儿童》、《寂静的孩子》系列、《乡村儿童故事》系列、《溜索村庄》。

  张畅,节目策划人、原《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记者、业余写作者、翻译。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腾讯·谷雨”、澎湃等。

  【本场活动相关图书】

《寂静的孩子》袁凌 著2019年6月中信出版集团

  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有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境况,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录。

  《寂静的孩子》读后感(十):让寂静有声——帮助孩子们的一些方式

  行动和信息披露情况:通过筹资,向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以改善其营养状况。每4元即可保障1个孩子的1顿午餐。遵循师生同餐、就地取材、透明公开、村校联合四项原则,项目执行有开餐、募捐、监督、惩罚的完整流程。官网同时提供自2011年以来的财务报告及自2012年10月以来的免费午餐月报。捐款除官网公示外,亦可在官网善款查询页面查询。

图片来源:免费午餐官网

  捐款渠道:

  微信公众号:大病医保

  行动和信息披露情况:通过募资向试点地区乡村儿童免费提供大病医疗保障,帮助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40元捐款可保障试点地区儿童获得每人每年最高30万元赔付的医疗保险。目前试点项目集中于湖北、湖南、云南、浙江、河北、四川、内蒙古七省十个地区。资金使用情况在腾讯乐捐、淘宝公益等平台公示。

  捐款渠道:

  腾讯乐捐平台:https://ssl.gongyi.qq.com/m/weixin/detail.htm?showwxpaytitle=1#p%3Ddetail%26id%3D1107%26channel%3Daccount

  支付宝公益平台:可以通过大病医保公益基金唯一的支付宝账号(dabingyibao@163.com)进行转账捐赠。

  新浪微公益平台:https://gongyi.weibo.cn/h5/r/211847

  淘宝网平台:访问中华儿慈会官方淘宝公益店ccafc.taobao.com,搜索“大病医保”,即可进行捐赠。

暖流计划(儿童、扶贫、教育)

  行动和信息披露情况:通过募资购买生活、学习所需物资,满足偏远地区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体育基本的物资需求。2000元可以让偏远地区学校拥有一套文体包,满足学生体育课需求。信息披露制度与“免费午餐”项目相似。

  捐款渠道:

  淘宝公益: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16.76bf5238mzOCS&id=557888910617&ns

真爱阳光

  查无此会...

大爱清尘(劳工、三农、扶贫)

  行动和信息披露情况:专项救助中国600万尘肺病农民工、,并致力于推动预防和最终消灭尘肺病的公益基金。大爱清尘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建设尘肺农民救援体系,全面展开尘肺病预防宣传,全方位推动政府行动。 大爱清尘对于尘肺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医疗救助、助学帮扶、物资补助。同时致力于推动制度性解决尘肺病问题。官网信息公开栏提供资金、项目、工作等信息的公开。

  捐款渠道:

  腾讯乐捐:手机微信—支付—腾讯公益:

  a.查询“尘肺家庭孩子想上学”,点击进入项目,参与爱心捐赠(助学项目)

  .查询“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点击进入项目,参与爱心捐赠(医疗救治项目)

  c.查询“为尘肺农民康复救助”,点击进入项目,参与爱心捐赠(康复站建设项目)

  d.查询“肺凡呼吸计划”,点击进入项目,参与爱心捐赠(政策推动、预防宣传项目)

  支付宝公益:https://ds.alipay.com/?scheme=alipays%3A%2F%2Fplatformapi%2Fstartapp%3FappId%3D10000009%26url%3D%252Fwww%252Fdetail.htm%253FdonateId%253D2011072219175512335%2526__from__%253Dshare

  新浪微公益:https://gongyi.weibo.cn/h5/r/144432

  淘宝公益店: 淘宝搜索店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https://shop73016829.taobao.com/?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629c6ed0jM9gVH进店,搜索”大爱清尘“进行爱心捐赠

  所有信息均来自各机构官方平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寂静的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