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雅典名门望族。20岁左右拜苏格拉底为师。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统治雅典的民主派处死,柏拉图被迫流亡国外。公元前387年回雅典创立学园。历经40多年,把他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齐名,是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柏拉图反对灌输知识的教育观念。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他用“洞穴喻”来说明教育是如何使灵魂转向的:一群囚徒住在一个洞穴里,洞穴里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以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阳光照进来。这群囚徒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些东西在燃烧并发出火光。在火光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有人拿着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走过。这样,囚徒就会把他们看到的洞壁上的阴影当成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就会看到阳光,逐渐看清了洞外的各种实物,乃至太阳本身。这就如同受过教育的人能转过身来面向火光,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种转向的教育观念对后世影响极大。
拿柏拉图的这种灵魂转向理论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我认为当代教育的诸多问题,正是我们没有探索清楚和把握住教育的本质、规律造成的。比如现在教师及家长过分看重考试的分数,把学生训练成做题的机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等,把学生已经异化成了名利功利至上的外在之物,教育不再关心学生的心灵世界,不再企盼精神的解放与崇高。
教育的本质应该回归到人的精神或心理的健康、和谐与发展。而当前出现的一个个孩子弑父弑母惨案,恰好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这种教育的失落应该引起各界思考和重视,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寻绎教育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