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学一般疑问句,三年级的孩子很难适应。他们习惯陈述句,现在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句式,他们似乎连舌头都绕不过弯来。
其实教材的过渡设计非常棒,铺垫充分、递进合理,很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第二单元A部分的对话是这样的: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 Who’s that woman? She’s my mother.对孩子们来说,这段对话轻轻松松掌握,没有悬念。细看情景图,真实也符合逻辑,学生也容易理解。上到B部分,教材配合的画面是两个好朋友在其中的一位家里看家庭录像,另外一位指着画面画面出现的人物不断地问这问那。这样得场景在学生真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理解意思不是问题,但他们对一般疑问句的表达很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遇到“Is he your father?” “ Is she your mother?” 舌头打结,语速变慢。
由于体会不到读句子带来的快乐,企图用机械操练来巩固句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难点不能分散,怎么办?
我要求学生伪装自己的声音,男孩子可以尖声细气地说话,女孩子可以粗声大气,目的是你能不能迷惑猜声音的同学。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纷纷举手要求“变声”。
被要求猜的同学面朝黑板,不能转过头去看。我悄悄地指定一名孩子“发声”,背朝全班的这位就要问: Is she/he Mike? 其余学生根据他猜测的结果回应他:“Yes, he/ she is.” 或者 “No, he/she isn’t.”
讲台前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时间过得很快,要求参与游戏的学生仍然供不应求。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练习虽然有趣,但学生练习的面不广。只有上来的同学才有机会练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知识,其余的学生根本没练过。马上进行整改。这时候对话就变成一个同学“发声”其余同学一起问:“Is he/she…?”当然是在我的引导下问出来的,有时候我故意指着另外的同学问他,如果他说”YES, SHE IS”孩子们则会哈哈大笑。
这是个好玩的游戏,即使下课铃声响,孩子们仍会大声要求再玩一会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得到最真实最生动的体现。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下课后继续和同伴玩今天刚发明的英语小游戏。令我很有收获的是,我也从中深受启发:只有把枯燥的机械练习变成好玩的游戏,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