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概,是因为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掏心窝:我如何做到每天写2000字的文章?,我分享了自己一点点写作经验,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被人喷了,他留言的内容是这样子的:
呵呵,你现在写的文章真TM烂,越看越是鸡汤,别问我为什么要骂你,因为你写文章一点都不用心,从你选的封面就看得出来!
我????????
要是以前收到这样的留言,我肯定会陷入到,无穷无尽的自责之中。
我会和他解释,试图向他证明,自己真的有用心在写文章,实在不行,我还会向他道歉,毕竟多一个粉丝,也是一件好事情啊。
但到了今时今日,我内心一点波澜都没有,并不是因为我飘了,膨胀了,而是因为,我知道了,在面对负面评价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归因。
人是社会性动物,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需要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这在心理学中,就是所谓的「归因」理论。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人,经常会采取的两种归因方式,要么是「外部归因」,认为这件事情,都是别人的错;要么是「内部归因」,认为这件事情,全部该自己来背锅。
就拿我被人骂举个栗子:
采取「外部归因」的话,那肯定都是他的错啊,我一点错都没有,这样可能会导致自大;
采取「内部归因」的话,那肯定都是我自己的不好,我会自责,我会自我怀疑,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自暴自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地采取「外部归因」,或者「外部归因」,并不是面对负面、恶意评价的最好办法。
更好的一种归因方式,心理学家称之为「共变模式」,它由以下的三个因素组成:
共识性指的是,每个人看到我的文章,就骂我写的是什么鬼,大家留的言,都说我的文章是垃圾,看到就想吐;
特殊性指的是,那个骂我的所谓粉丝,只有看我的文章,才会骂我,看其他人的文章,都不骂;
一致性指的是,那个骂我的所谓粉丝,天天留言来骂我,每一篇都骂,一篇都没有落下。
如果这三个因素,都非常高的话,那就说明,真的是我的文章,出现了问题,我写的文章,真的是鸡汤,他是对的,我是错的。
但我那篇文章发表之后,只收到他这条骂我的留言,也就说明,「共识性」是非常低的;
至于他对于其他人写的文章,有没有去喷,这个就不知道了,所以「特殊性」无从得出结论;
最后是他总共给我留了一条言,天天骂是不可能的,于是「一致性」也非常低。
经过我非常特别极其认真地推理之后,我做出了较为正确的归因:我被骂,不是我的问题,问题出在他身上,我没有必要为他的负面情绪负责!
经常有人问我学习心理学,或者说,努力学习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每次看到这样的疑问时,我都在想,每个人几乎都是在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知道,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一般人来说,人生如果没有一点起伏的话,每天都是吃喝玩乐,自然也不会觉得,知识可以给人生带来什么改变。
只有当你遭遇到谩骂,困顿,和挫折之后,你才会明白,大脑如果能储存足够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你看透世间的纷纷扰扰,可以给你活下去的信念支持,你就会感谢这些知识。
做公众号的人,如果自己不懂得点心理学知识,看不透世界的本质,不能对事情做正确的归因,就会害惨了自己。
我做公众号这么久,什么留言没有收到过!
无论我文章怎么写,还是有人来挑刺,标题起得不好,有人就会骂我是标题党;偶然接个广告,就有人骂我天天发广告,初心已经变了;就连推荐B站的好资源,也会被人骂是收了B站的钱。。。
如果我不懂心理学,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做归因,我早就被气死了。
当然,除了做正确的归因之外,我还特别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每次看到充满恶意,或者谩骂我的留言后,我都会想:
我还有这么多支持我,和我志同道合,一同成长的读者朋友啊,我不能老是被负面的评价影响到,应该多想想正面的评价呀。
人们往往会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投掷在负面的评价之中,更可怕的是,随着自己不断地回味、反刍这些负面的评价,自己就越会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之所以会这样子,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用「二分法」来看待这个世界。
被人骂了,啊啊,都是我的错;
我骂人了,呵呵,都是他的错!
用「二分法」来看待这个世界,经常会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而且,让你看不清世界,看不透自己。
比「二分法」更好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今天在文章中,提到的「共变模式」。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你更看清自己,看透人性。
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
掏心窝说几件事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是什么心理?
豆瓣9.0分,这本书看得我瑟瑟发抖
整天偷偷学习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