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一首《沂蒙山小调》使
自己对山东产生了最初的印象——
美丽,而一部《铁道游击队》的电影则更使我对山东有一种神秘感。而这些给我的毕竟是朦胧的
感觉,真正认识山东则是今年暑假的山东之行。
从天津到胶州要坐8个小时的火车。在铁轨与车轮有力的撞击声中,我眺望着窗外的山东大地,一片片绿色在眼帘中形成了一条剪不断的绿色丝线,而恰恰是这绿,使山东大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多少年的城市
生活,到处充斥着车流人流,
经历的
时间长了,神经似乎已经麻醉。望着这些大自然的本色,不禁想起钱钟书的《围城》,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禁锢起来,在一生中,我们既能进得城来,也要出得城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
我们的思想也会得到冲刷和洗礼,在清新中涤荡
心灵的灰尘。山东是个古老的地方,也是名人辈出的地方。自诩为文人的我,每逢到一个地方就
喜欢拜谒墨客的胜迹。亲戚说,胶州有个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的纪念馆,这个好机会我当然不能
错过。这是一片掩映在村庄中的院落。在门口,我向看门的大爷询问是否买票,大爷告诉我只要签字就可以了。这不禁又使我想起在城市进场馆参观而处处需要凭票入内的情形。在现今城市
社会中,金钱成为了人进入社会的入场券,然而,是否有些东西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呢?高凤翰的纪念馆实际上是这个扬州八怪之一的文人
曾经生活、学习的地,前后三道院落,到处是绿的树和一些我说不出名字的花。有些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比较讲究的,会客房间、学习、写作的房间都是独立成房间的。到这个时候,我只能
后悔自己对书法了解的是如此贫瘠,很多对联自己根本认不出来,只是在高凤翰幼年读出的房间的大门上认出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楷书字样。我对扬州把怪的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个郑板桥,而对高凤翰却了解得近乎于零。但看到他亲手书写的诗词,模糊地
感觉到了一种古代文人的修行、养生与情操,感觉到了那种远离尘世的超脱与
自得其乐。
(伤感日志文章 www.wenzhangba.com)
在这个不大又不算小的三层院落中只有我这个参观者。独步行走在甬道上,总有一种凄苦之情。如今喜欢旅游的人不少,以至于旅游成为一种
时尚,可为什么这种参观场所如此清净,这与那即使有高价门票而人们却趋之若婺的海边与
高山流水形成了明显对比。是啊,这也许是历代文人自诩清高和
自得其乐的一个原因吧——人们远离了书香之境,也可能没有多少人能耐这读书的清苦了,而对功名的求取则又增加了如今人们对读书的功利。实则然,大成者乃书之外者,无大成者看的只是书,唯大成者才能在书之外造就一种
心境。而我只能慨叹,自己仍然没有超出书的
困惑。读书、写书、读真正的书,写真正的书乃文人之情;懂人、名理,诠释
人生,指点社会乃文人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