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稿—建议投【哲理文章】栏目
人生的减法
作者:钟治德
端木子贡名列孔门七十二,以善于经商为春秋时期名商巨贾。子贡的后裔端木叔,散尽先辈集聚的巨大财富,做的是人生减法,丢弃生命沉重的财富附加,臻于君子的境界。
端木叔维持日常供给而外,资财先散宗族,再散乡邑,最后全国百姓均受其惠。家中巨资,一年散尽,连子孙都没预留一份。散财后的端木,生病无钱抓药,归天无钱下葬。有人说他是达人,德超祖先。“取义君子”这样的评价,代表中国伦理文化的高度认同。(亲情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所谓财产,只不过是基本的生存资料,其获取方式无非是靠工资性的收入,或其他合法的来源作为补充。先贤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老生常谈,很清高,也轻松。君不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铜臭味”与伦理文化剧烈冲突。被打趴下的“老虎”,被拍掉的“苍蝇”,就是扭曲的财产观的注脚。通过加大财产申报制度执行力度来防微杜渐,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总有一些人,在财产申报时或暗度陈仓,或琵琶遮面。说明啥?手握公权之人,并非人人都在清白为官、干净干事。
人生、财产、地位、名望,是不能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端木散财,人生减法,不失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