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
4、不怨天,不尤人。
5、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6、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土地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吃饭也应该顺应这个规律。春天,阳气升腾,可以吃点阳气旺盛的东西,比如香椿、柳芽等带嫩芽的食物;夏天,万物蓬勃,恣意生长,可以吃点带叶子的蔬菜,因为生机都在植物的叶子上;秋天,营养聚集在成熟的果实上,则要吃些果实;冬天,大地进入休眠状态这时就要吃“根”,比如萝卜、土豆等,这些食物里蕴藏着极强的生命力。食物与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 ----于丹
7、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有此人,有人有此土,有土有此财,有财有此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之恶
9、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10、结怨不如结缘,栽刺不如栽花;富贵不如福态,高寿不如高兴。 ----于丹
11、大师问弟子:“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也许,上帝在造地球时,就把它造成了圆的。”弟子说。
“上帝为什么要把地球造成圆的呢?”大师问。
“也许,是随意而为,上帝也没有想太多。”弟子说。
“不,上帝把地球造成圆的,是用心的。”大师说,“上帝是以此来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所以无论在哪里,都不是尽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是绝境,都还会有路可走。” ----黄小平
1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孔子
14、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孔子提出,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要分三个阶段:一,“入则孝,出则悌”,对父母要孝顺,对长辈要尊敬,这是家庭教育;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言语谨慎,信守承诺,与人为善,亲近仁德之人,这是社会教育;三,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前两个阶段,才能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是知识教育。现在的教育,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在学校接受十几年的知识教育后,再到社会上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甚至被我们直接牺牲掉了。 ----于丹
15、以怨报怨,只会让人际关系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于丹
16、大家活得平平顺顺,锦衣玉食时说快乐,不是真乐,能苦中作乐,才算是得到了快乐的真谛。
在喧嚣中保持安静,在坎坷困顿中不失大度,此时此刻,胸襟才算开阔,闲情逸致也就养成了。 ----于丹
1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0、真正的公主不一定要漂亮,但一定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帮助别人,而当她遇到困难时,自己会想办法解决。她不但自己快乐,还会播撒快乐。 ----温小平
21、1、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3、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4、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5、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6、是我勇敢太久,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7、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8、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9、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10、天空的飞鸟,是你的寂寞比我多,还是我的忧伤比你多,剩下的时光,你陪我,好不好,这样你不寂寞,我也不会忧伤…… ----于丹
2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3、吃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天地结缘。一方面,我们要不带成见地与食物结缘;另一方面,要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人的五脏六腑,都有其运行规律。不少人吃成了大胖子,就是 因为没有遵循天地之道、四时规律,没有顺应自然。天地通过食物与我们每个人结缘,但我们学会和它相守了吗? ----于丹
2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5、满桌佳肴,你得有好牙;腰缠万贯, 你得有命花.. ----于丹
26、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孔子
27、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28、三十而立 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
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坚定。 ----于丹
2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