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金刚经》
2、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佛遗教经》
3、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佛遗教经》
4、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佛遗教经》
5、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金刚经》
6、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金刚经》
7、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佛遗教经》
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金刚经》
9、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佛遗教经》
10、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佛遗教经》
11、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佛遗教经》
12、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佛遗教经》
13、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金刚经》
14、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佛遗教经》
15、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佛遗教经》
16、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佛遗教经》
17、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佛遗教经》
1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19、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佛遗教经》
20、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21、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佛遗教经》
22、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2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24、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佛遗教经》
2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山育明德,流薰万里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26、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佛遗教经》
27、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佛遗教经》
28、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金刚经》
29、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佛遗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