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张爱玲《半生缘》
●如张所言,散场是时间的悲剧 。当时批注:未必是我们的悲剧。 (张爱玲)
●- 想要去真正完整的看完张爱玲、顾城、三毛等等人的书,我又怕我坚持不下来。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这淡淡一问,饱含了多少痛楚,多少悲怜。是啊,还能说什么呢?分明错过了以身相许的年纪。
遇见都要这么难,错过却是那么巧。若不负今生,怎可不天荒地老地等,用心,用四季,用一辈子。 ----贾九峰《我把四季用来等你》
●风华绝代张爱玲,说不尽对张爱玲的喜爱,那个没了爱情就萎谢了的她竟欢喜地能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谁能想到家室煊赫出生名门的张爱玲也会为了钱写作,说不爱了就不爱了,是张爱玲的心硬还是早已被伤得满目疮痍,因为懂得所以慈 ----《爱玲》
●也许他情愿只够过,像这样白看着繁华热闹,没他的份,连她跟着他也像在闹市隐居一样 ----张爱玲《怨女》
●文人的笔,本来就是用来写悲欢离合。
如果人生如意了,那故事无疑就苍白了。
所以,文人的心是碎的,泪是冷的,这无可厚非。
如纳兰容若,几乎拥有世间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快乐。
如陆游,沈园终究是他一个人的陆游,一个人陆游。
如张爱玲,倾城一恋,半生缘灭。
如金庸,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假如。
见,惊艳,目流连,再难思迁,踌躇欲向前,只恐天上人间,悲欢喜怒一线牵…… ----红楼无梦
●我装惯了假,也是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你听不出来。 ----张爱玲《倾城之恋》
●无奈地,她总是需要跟别人分享他。胡兰成动作飞快地拈花惹草,可恶的是竟还要喋喋不休地跟她讲起他的野草闲花。他是炫耀还是骨子里的自卑呢?张爱玲从小受过训练,大家闺秀的行为举止要云淡风轻,遂尽量淡然自若地听着,鄙夷于他们村俗的打情骂俏方式,却又被矜持和骄傲捆绑,不能由着性子村俗地扇他几个耳光。然而,她到底跟寻常女人一样,有副血肉之躯,会痛会伤又敏感,“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 ----王鹤《爱与痛俱成往事》
●等到新娘子走到红毯的那一端,把手伸到新郎的手里,爱玲的上海,爱玲的世界就要翻成另一种样子。那个会和她聊说亲戚琐事,为她拟章回题目的父亲,将消没在新娘套着白纱的手里,等那只白纱手套再张开时,父亲只是他自己,再不认识他自己的孩子。 ----魏可风《临水照花人》
●温情、安全感之于张爱玲,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以,苍凉成了她的主色调。当然,并不是所有在成长期浸泡过冰水、苦水的人,都必定凉薄、警觉。只不过,她的故事就是这个版本了。
最是寂寞女儿心。这个浅露的标题怎么适合拿来搭配张爱玲呢?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小团圆》突然就想起这句歌词,而且,竟也想不起拿别的什么去替换了。 ----王鹤《爱与痛俱成往事》
●只有乡间那种小雏菊 开得不事张扬 谢得也含蓄无声 它的凋谢不是风暴 说来就来 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 一点点地消瘦 一点点地憔悴 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 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张爱玲
●民国的女子是各有特色的,并非仅是我们常常提及的那几个人: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可以说,在三十六年的民国史中,有着无数个独特的、无限风情的女子。她们当中,有的在乱世中找到了自我,"谋爱,谋自由,亦谋生之璀璨";有的难逃千年儒教文化的思维禁锢,"在通往悲剧的路途上昙花一现";有的则在中西文化的交锋中犹疑不决,并最终走向"毁灭或光明"……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的独特性,让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历史视野里寻找出一些端倪:一面是传统礼教的压迫,一面是西方人权思潮的涌入,从这当中走出来的女性,无疑带着一种更为天然的,令现代人无法切身感受的挣扎与迷茫…… ----刘承沅《逆袭民国》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张爱玲《倾城之恋》
●炎樱曾在信里问:为什么莫名其妙不再理我?张爱玲说: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郑板桥、斜拉索桥。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而此刻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只有虱子,没有袍。
爬得我浑身痒。
不是官人我还要的那种痒,而是想打人的那种痒
不要来啊,不想造作,我并没有大把时光。
●固然,人人是喜欢被屈服的,但是那只限于某种范围内。如果她??
????是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与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说了,可是内中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张爱玲《倾城之恋》
●命运真是残酷的,然而这种残酷,身受者于痛苦之外,为始不觉得内中有一丝甜蜜的滋味。 ----张爱玲《半生缘》
●张爱玲是个矛盾的人,她喜欢喧哗热闹,耐不住寂寞,却也对没有交际的场合充满了欢欣。
●大学时段,看书受俩舍友和一好友的影响。一个是文学院新闻专业小兰,她看书超级快,选书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在她面前,我们应该算是文盲吧。再有一个温柔贤淑的艳姐,她看书是慢慢读,细细品味
,看一本是一本。还有位古典美女,典型的天秤座,有着温婉优雅气质的静同学,她喜欢诗词,张爱玲和《红楼梦》。突然发现,一个人读书的样子与她的性格很契合呀!快与慢,泛与精,中与西,古与今,选择神马,就是神马。19岁的我,读的书太少太少,转而又想不晚,大脑才刚开始思考,正才适合读书。据统计数据,在以色列14岁以上,平均每人每月阅读一本书,惭愧呀我。 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后来,我不断不断遇到了我喜欢的书籍,像串门一样地串每位作者用灵魂与思想创造的世界。
●张爱玲说过,"极端病态和极端觉悟的人终究不多,时代那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太多觉悟的条件却也一并赠予了那近乎病态的依赖,成长如酒局,理想如酒友,陪你伶仃大醉的人是没办法送你回家的。
●张爱玲赠我生命的文笔。
亚里士多德.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赠我无限思维。
●骇异的寂静简直刺耳,滋滋响着,像一张唱片唱完了还在磨下去。 ----张爱玲《怨女》
●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像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倾城之恋》
●她的脚踝是那样纤细而又坚强的,正如她的为人。这两天她母亲常常跟豫瑾谈家常,豫瑾知道他们一家七分人现在全靠着曼桢,她能够若无其事的,一点也没有怨意,他觉得真难得。他发现她的志趣跟一般人也两样。她真是充满了朝气的。……从前他总认为她是最有朝气的,她的个性也有沉毅的一面,一门老幼都倚赖着她生活,她好像还余勇可贾似的,保留一种闲静的风度。这次见面,她却是那样神情萧索,而且有点恍恍惚惚的。仅仅是生活的压迫决不会使她变得这样厉害。 ----张爱玲《半生缘》
●在无涯的时间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个和你刚刚好的人。 ----张爱玲
●漂亮有什么用处,像是身边带着珠宝逃命,更加危险,又是没有市价的东西,没法子变钱。 ----张爱玲《怨女》
●“我琕着老脸不要了,我说老太太,这就看得出这位姑娘有志气,不管怎样了不起的人家,她不肯做小。孔夫子说的,娶妻娶德,娶妾娶色。这不是说人家长得不好老太太自己的人亲眼看过的,不用我夸口。老太太笑,说孔夫子几时说过这话?不过你这话也有点道理。” ----张爱玲《怨女》
●孩子们向来是喜欢新鲜的,从前世钧教他们骑脚踏车的时候,他们和世钧非常亲近,现在有了豫瑾,对他就冷淡了许多。若在平常的时候,世钧也许觉都不觉得,现在他却特别敏感起来,连孩子们对豫瑾的爱戴,他也有些醋意。 ----张爱玲《半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