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也;
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曾国藩《赠春燕》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曾国藩》
●身体虽弱,却不过于爱惜;精神越是用还越精神;阳气越提越盛;每天做事越多,晚上睡觉时越快活。如果存一个爱惜精神的念头,想进又想退,奄奄没有中气,决难成事。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也有自己的道理:我承认我笨,我承认我不会用兵,但是我用这种方法也没有什么错误。而且曾国藩特别讨厌他手下的将领“浪战”,就是动不动出去跟人打仗。 ----罗振宇《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
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曾国藩《自题》
●平生不做封候愿,愿与梅花过一生 ----彭玉麟《曾国藩家书》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自题书斋》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成就。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籍》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曾国藩《自箴》
●虚心实做,庶几乎道矣。 ----曾国藩《曾国藩的做人智慧》
●曾国藩:“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曾公
●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厌 ----曾国藩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间;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曾国藩
●世事变化反复,往往出乎意想之外。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饱历事故,焉知局中之艰难哉!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
:凡是说兼采众长的人,都是一无所长的人。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阳光温暖的午后,你的《曾国藩》遇见了我的《徐志摩》,现在想来或许是宿命的暗示吧!
●曾国藩出身贫寒,长相不雅,箱内无银,虽任检讨一职,却是七品小官,俸禄有限,除衣食住行,已无盈余,即日始,凡京官上宪、同僚坐席陪酒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请帖亦不收存。见谅。 ----曾国藩
●曾国藩说的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社会上这么多问题,改起来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说,让问题浮出水面,让他“不得不”改变。 ----柴静《看见》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曾国藩《自箴》
●【曾国藩识人9法】曾国藩手下强将如云,他的识人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曾国藩
●盛时当作衰时想 ----曾国藩
●在治军上曾国藩认为要以“勤”字为先,他说:“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忘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在驭将上他以”诚“字为先,他说“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近年来体会到天地之道,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导致萎靡不振,太刚则容易招致折断。刚并不是说暴虐,只是矫正使弱变强;柔也并不是卑弱,而是在强的方面谦让而已。办公事,就应该勉励争取,争取名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就当奋发进取,守成安乐,则当谦逊平和;出外与人接物应答,应该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享乐,就要悠闲舒缓。如果一方面建功立业,外享有崇高声明威望;另一方面求田问舍,图谋奢侈的待遇享受,这两者都有盈满的征兆,全无一丝谦虚退让的表示,那么这一切必定不会长久。 ----《曾国藩全鉴》
●曾国藩很注重情态,他认为“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观人精神,乍现见人情态”。再看曾氏识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人始初奋搏,如初飞之鸟,很有孜孜向上之意;但功成名就之日,反平添许多息肩之念,实则进一步高山仰止,退一步草木皆兵。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