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故者、所以也、是故者、所谓也。 ----《心经注解》
2、是大神咒。“42”
其咒神通。超越诸咒之上。感应无边。咒力无穷。而无尽。 ----《心经注解》
3、以者、就是也、以者、为也、以者、依靠、依赖也。 ----《心经注解》
4、究竟者、追究也、原委也、毕竟也、追根到底也。 ----《心经注解》
5、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心经注解》
6、不垢者、清净无为也、不垢者、无污染相也、不垢者、无贪瞋痴、欲爱妄、是非诸想相也、不垢者、无五蕴、六欲、之心相也。 ----《心经注解》
7、故知者、所以也、本知也、所知也、此也、知道也。 ----《心经注解》
8、乃至无意识界者、是从眼界、直至意识界也、直至者、越过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而到意识界也。越过者、是舍繁从略也、合称为、无眼、耳、鼻、舌、身、意识、界也。六界皆无者、即五蕴空、六尘无、八识乐无我、无相亦无界、其常乐我净、亦无穷也。集句。乃至无意识界者、界界弗能缚我真心也、真心无缚、无染亦无住、其真心无相、无相真心、其有光明、遍十方、而续三世、无际亦无竭、其妙用、自在、无可比也。为乃至无意识界。 ----《心经注解》
9、无受想行识者、与上句、是故空中无色、合成为五蕴、五阴之意也。集句。上言、五蕴皆空、此言、无五蕴者、以其道义、而言之、无字、比空字、更进一步也、进者何、空字、含义以空已、然而、能空者、其性仍未湛也、此言无者、其性湛而洁也。其灵性、湛洁而活跃、其光明、而无有暗处。读者、当深思之、其道义弗可违也、弗可拗也、当依赖无字、为究竟也。究竟者何、学佛者、当无五蕴、五蕴无时、再进一步、进者何。无我相。行者、当悟证其义、倘无我相者、非佛亦弗可能也、所谓、般若中、以无我相、为捷中之捷也、捷者何、喻电磁波也、其灵感妙应、速而无差也。倘能发心、必得其果、而证其道者、何也、以无、色、受、想、行、识、之心、而能、证其果、得其道者、与佛如也。 ----《心经注解》
10、心无挂碍。“33”
心无挂碍者、真心无相时、真心即无挂碍也、心无挂碍者、五蕴空、六欲无、真心清净、即无挂碍、心无挂碍者、四大非我、本觉非无、其真心、本性、灵觉妙识、即无挂碍也、心无挂碍者、无有诸相、诸妄、亦无是非、颠倒梦想也“真心有何挂碍耶”。集句。心无挂碍者、以般若智慧光明、照破一切、尘劳妄想故、照破一切、无明烦恼故、其心无妄、即无尘、在无妄无尘中、真心即无挂碍。真心若无挂碍、即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实体也”。 ----《心经注解》
11、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者、获得也、得者、得道也。 ----《心经注解》
12、论理。观者、以自心眼、反观本觉、真心之中、有无尘相否。有尘相者、即当、舍之断之、“灭之”绝之。无尘相者、即为真心也。真心者、到彼岸也。观者、喻立大圆宝镜之前、当知、宝镜之中、之人是谁。亦名、回光反照、照明本心也。 ----《心经注解》
13、空即是色者、真空能含、万象、其万象者、皆是真空之中、而显也。凡夫倘能、空其心、即不名为凡夫也。空心者、何能无四相、能空五蕴、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嗜、舌之所尝、身之所触、意之所感、识之所别者、见如是等、而不生其心者、其名为、能空其心也。而不是、不见、不闻、不嗜、不尝、不触、不感、不别者。而是、无染、无住、无能动其心也、倘能如是、即证得三果之人也。 ----《心经注解》
14、真实不虚。“47”
佛无诳语。咒力灵感。无所不从。无不满足。持咒人心愿。 ----《心经注解》
15、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48”
如来大慈。说此神咒。解脱九类众生。一切苦恼危难。 ----《心经注解》
16、是无上咒。“44”
其咒功德。无有不遍不彻。无有不足之处。故名无上。 ----《心经注解》
17、亦无者、仍然不能也
老死者、从少到老、直至于死也、人人“不可免也”。 ----《心经注解》
18、能除一切苦。“46”
持咒人。求什么。得什么。甚至。求大涅槃。急得大涅槃。 ----《心经注解》
19、无无明者、其真心、无有不明之处、无无明者、其本性妙识、与七支觉分、无不周到、无有不明之处所。无无明者、其心光满足、无有不遍、无有不透、不彻之处也、无无明者、本觉大智慧光、无穷无尽、无有竭止也。集句。无无明者、在在处处放无碍慧光也、本觉妙用之光明、无可衡量、无可比喻、是名、无无明也。“倘若识心不无、五蕴六欲不空者、而非无无明也、而是无明也。”参。 ----《心经注解》
20、无苦集灭道。 ----《心经注解》
21、度者、从此岸度到彼岸也。度者、经过其度者、从苦厄处、度到常乐我净之处。度者、度出我等、出此生死海也。度者、使诸众生、出此五阴之狱、直赴无为之大道、而到究竟、之彼岸也。度者、度我离欲离妄、真心归觉地也。 ----《心经注解》
22、远离颠倒梦想。“36”
远离颠倒梦想者、其真心、无有恐怖、之因而得、远离颠倒梦想、之果也、远离颠倒梦想者、因无我相、而得也、远离颠倒梦想者、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成就也。集句。远离颠倒梦想者、倘无诸尘妄想时、在不离、颠倒梦想中、已离尽、离绝矣。倘无颠倒梦想者、如来觉地也。 ----《心经注解》
23、“照见者、而不是眼见也、亦非非眼、”以回光反照、照明自心“空”。观自在者、其意若似也、所谓、修菩萨行读恒时、行读形菩提道者、必须回光反照、反照自心、之中、所见五蕴、空是不空。五蕴不空者、生死不空也、生死不空者、即生死不能了也。五蕴空时、生死亦空也、生死空者、是不生不死也。 ----《心经注解》
24、不生者、不生其心、不生妄心也、不生者、不生诸法相也、不生者、本无生相、因妄而生、无妄即寂也。 ----《心经注解》
25、乃至者、就是也、乃至者、甚至也。(二)无老死者、灵觉妙心、无老死也。非凡夫俗子、之所能也。老者、十岁老于周岁、三十老于二十、五十老于四十、甚至八十老于七十者、如是类推、从日至夜、从夜至日、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刹那刹那、无有不是老死、之前景。从少至老、从老到死者、人人难免也。集句。乃至无老死者、三果之人、虽无变易老、无分段死、仍然难免于、一变易死也1、分段死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也2、变易死者、如蟒蛇脱皮、亦如禽类换羽之时也。是故、三果之人、于二死中、已了脱一死也。乃至无老死者、非佛莫可能也、非佛莫可至也。倘能空五蕴、无六欲之人者、方能免于、不彻之老死也、不彻者、仍有一变易死也。非至兜率、而归觉地、方能、无老死尽也“何者”“倘能彻底放下”即无老 ----《心经注解》
26、不增者、真心本性、灵识妙用、本来具足、而圆满、不须再增、之义也、不增者、本觉本来、智慧与觉性、无不具足、无有不完整者、不须再增也。 ----《心经注解》
27、色者、多种颜色也、色者、多者、多种、多类、之别也。色者、是某心内、分别、诸众生相中、多类之别也、色者、凡是、有形有相、有动、有止者、其性皆不离、其色也。以及妄念、与欲性、亦复如是、总名为色也、甚至举心动念、行住坐卧、生活之中、皆有色性也。 ----《心经注解》
28、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依者、附和也、依者、追随也、依者、追踪也。 ----《心经注解》
29、揭谛揭谛。“50”
其咒神力。满虚空。遍十方。续三世。净心持咒。无愿不从。
波罗揭谛。“51”
其咒感应。无所不周。无有不备。无不具足。其道义无穷。
波罗僧揭谛。“52”
其咒畏力。能使诸魔鬼神。归依顶礼而崇拜。侍从而无懈。
菩提萨婆诃。“53”
其咒咒力。使诸天王天神。及诸修罗。常侍护佑。无怠惰。
至此终 ----《心经注解》
30、依般若波罗蜜多故。“32”
(一)依者、依靠也、依者、从也。
(二)般若波罗蜜多者、智慧到彼岸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提萨埵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本觉真心、本性慧命也。
(三)故者、因缘也、成就也。集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依靠本觉、无我、无相、智慧故、能在般若、无为大道上、迈步前进、直至无为、彼岸之终点、而常住、之地也。般若者、真心也、波罗蜜者、灵觉常住之所也。 ----《心经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