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政体者,采大众意思制定完全法律,而大众严守之,若法律外之自由,则共耻之。 ----袁世凯
●第四层含义是太后的命令: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历史时刻,请袁世凯全权负责组织临时政府,商讨中华民国统一大计,我和皇上呢,提前退休,做个局外人,悠哉游哉地过几天舒服日子,一辈子享受民国的优待,以乐见其成的姿态,期待着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章敬平《皇上走了》
●可以这么说,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由于面对的太平军与他们是一样的黑社会性质,双方都是靠的血缘与人情,战斗力也就相当,打得不相上下。淮军跟现在的中国球队接受外援一样,聘请了西式洋枪队。事后李鸿章的淮军,在硬件方面,也使用上了洋枪洋炮。软件方面,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派遣留学生赴德、日学习军事。80年代,开始聘请德国军官教练陆军,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并且有了自己的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但软件的核心,制度与人事方面还是黑社会性质。面对日本那样完全近代化的军队,当然不是人家的对手了。于是海陆两军,全在甲午战争中打了水漂。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
英雄落难,百年岁月感慨多! ----袁世凯
●袁世凯当然也维新。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稍微有些良知、稍具清醒意识的士大夫都在发出改革变法的呼声。这呼声此起彼伏。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改革理念与方式。孙中山是彻底的维新——暴力革命。张之洞是中体西用式的维新,用普通话来讲,这老兄主张的是马体牛用或者牛体马用,按我们现在的看法,则是驴唇不对马嘴。顽固派也喊维新,他们维的是旧的思想,只不过希望人心崭新一下,比如激发天良什么的。你要是跟他讲民权人权,他认为中国伦理就会灭绝,不出十年四万万人就沦为夷人那样的禽兽了。康有为是激进式维新,老想出轨,最后既把光绪当了赌注还把咱的主人公袁世凯也绑架进去了。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袁世凯虽然治军极严,但对士卒属下的生活十分关心。对于士兵的伙食日用,袁世凯下令全部要充分供给,不得有丝毫克扣;士兵中有病者他亲自前往抚慰探视,命令给予特殊照顾;夜间巡查军营,看见有在外露宿者,都招呼他们入室休息。袁世凯的这些举措,得到了军中上下的一致称赞。吴长庆对袁世凯的才干也十分认可,视他为左膀右臂,不断提拔重用。 ----陈钦《北洋大时代》
●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袁世凯
●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 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因朝鲜国现 有变乱重大事件,我国派兵为要,政府拟派一队兵” 。同时,李鸿章亦迭接袁世凯来电,谓已派译员询杉 村濬,询问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调护使馆 ,无他意”。又说:杉村“近颇惊惶自扰,故各国均 疑之,谣议颇多。鸟(大鸟圭介)来,或稍镇静。”李 鸿章均信之不疑。由于他对日本的险恶用心缺乏清醒 的估计,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构想那样 干下去。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 ----袁世凯
●曾经如此坚信光明,正如现在如此笃信黑暗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袁世凯也喜欢喝茶,他位高权重,自然有人讨好。1905年前后,河南六安县的商人朱某,经常以家乡特产讨好袁,不惜工本选取每棵春茶的一两片嫩叶,炒制成茶,很快名声大振,因为形状像瓜子片,后来叫做“瓜片”,成为名茶之一,至今盛销。 ----二毛《民国吃家》
●中国士兵所受的军事教育太差,因而素质也低。他们不够勇敢不是因为天性中某些遗传因素的欠缺,而是周围的环境使然。威海卫兵团在从义和团手中夺取天津的战役中显示了中国人的禀性。总有评论说中国人只需要领导,威海卫兵团短暂的历史就证实了这一点。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于公于私,袁世凯都是一腔热忱,爱国忧民,甚至惦念老母的孝子心思,在字里行间都毕露无遗。况且,像李鸿藻这样的清流派领袖,一代帝师兼文章大家,都读不出小袁的孬种来,倒是我们现在的学者,比清流还清流?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黄兴
●袁世凯称帝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古德诺当时是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文章本身没什么大错,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是他也没说现在就是适合复辟。袁世凯此时是当不了皇帝的,因为各种势力都在反对。而且,由于历史已经走到这里了,进化论的价值观还没人能够质疑,它是一种很强势、很有市场、很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就认为,袁世凯称帝,就相当于反对人类进步,反对历史进化。总之,不管反对者所持的是什么居心,各自有什么样的怀抱,进化论的声音已然把所有的想法都统一起来了。这就极大地孤立了袁世凯,连他的亲信大将冯国璋、段祺瑞等人都反对他,所以袁世凯最后就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这世界如果有意义》
这世界如果有意义
三毛就不会上吊,
鲁迅也不会碰壁,
海子更不会选择自杀。
六楼的钟叔也就放弃了
作一只飞翔的鸟。
这世界如果有意义,
清朝就不会选择灭亡,
金銮殿依旧蓬荜生辉,
袁世凯也就不会,
趁乱做自己的皇帝。
鸦片战争,
也就无从说起。
这世界如果有意义,
深夜流浪的歌手,
卖煎饼的张大嫂,
打牌的张三,
贩鱼的李四,
他们或许不是他们,
那,别人也就不是别人。
这世界如果真有那么一点意义,
某个诗人也就不会去思考,
思考,有什么意义?
●袁世凯那时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不是常识,或者说,帝国大一统江山下,练兵也是给政府练的。而且,帝国传统一直是以文将兵,重文轻武乃是几千年的传统。一般文人谁愿意干呢?当然,也不大会干。相形之下,袁世凯虽然勇于任事,且知兵的名声并不虚,他在朝鲜就借用英德操法给朝鲜练过新兵,而且从小就喜读兵书。但是刚开始他也并不想干,很简单,在天朝那样的制度与人事环境下“断难有为”,所以他一度力辞不干,未得允许。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道德范围广大,圣贤千万语而不能尽其词,余所能领会者,约言之,则忠信笃敬而已。 ----袁世凯
●洋务运动起步时,知识分子中的清醒人士,比如郑观应就提到过中国军队模仿西法改革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这种“搬张桌子”都要流血的国度,政府不看到棺材盖,是不会主动改革的。而且即使改,也很扭怩:堂堂的大中华学习西方?羞死人啦!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世凯向持锐进主义,不甘以畏难保守自居,数十年苦心经营,当为诸君所共见共谅。但现值改革之后,亟当维持秩序,利用厚生,建设从稳健入手,措置以实事为归。 ----袁世凯
●北洋武备学堂学生。北洋武备学堂,乃李鸿章创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陆军武备学堂,教官全是从德国聘请,学生素质自然不低。但由于淮军老将不信邪,所以这些毕业生在淮军部队里并未受到重视与重用,相反,经常遭遇各种哂笑与轻慢。袁世凯把其中的佼佼者收拢过来,破格提拔,大胆使用。几个月不到,就抽调一百三十多名,充实到了各个岗位。后来出名的计有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段芝贵、张怀芝、王英楷、李纯、王占元、田文烈等等。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夫输入外国文明与其资本,是国家主义,而实世界主义,世界文明之极,无非以己之有余,济人之不足,使社会各得其所,几无国界可言。孔子喜言大同,吾国现行共和,则闭关时代之旧思想必当扫除净绝。 ----袁世凯
●古今立国之道,惟在整饬纪纲,修明法度,使内外相系,强弱相安,乃可巩固国基,争存宇内。 ----袁世凯
●为日本去一大敌 看中国再造共和 ----袁世凯
●如果从1912年中华民国开国算起,至1949年中国民国主体部分在大陆结束,中华民国的历史不过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放到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三十八年历史的中华民国相当复杂,我们不仅因为意识形态分歧还没有办法与台湾读者取得共识,即便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三十八年的中华民国也如云如雾,因为我们不仅反对蒋介石,而且反对袁世凯,反对“北洋军阀”,我们唯一能认同的是孙中山和他的南京临时政府,而这个临时政府恰恰在民国法统中又存在许多争议。 ----马勇《马勇说民国》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位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袁世凯,其中袁世凯引起的争议更大。有人痛骂他是“窃国大盗”,有人称赞他是“共和先锋”;有人指斥他“丧权辱国”,有人认定他“曲线救国”。 ----陈钦《北洋大时代》
●康有为在捞这根稻草时,还用了最弱智的方式,派自己的亲信弟子、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侄子徐仁禄前去小站现场考察。徐仁禄到后,首先观察到袁世凯非常倾向自己的老师,甚至夸康有为“悲天悯地之心,经天纬地之才”。于是徐仁禄用小孩才用的方式挑拨说:我的老师与其他同志们经常向皇上推荐您,可是荣禄说您跋扈,不可大用,不知您因何与荣不洽啊?袁对曰:啊,是这样的,原先翁同欲增我兵,荣禄说汉人不能任握大兵权。翁说,曾左也汉人,何尝不能任大兵,然荣禄卒不肯增也。结果徐仁禄回去汇报说袁这人已为我们康老师所动,可用。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吾国向以名教为大防,经四千年之胚胎变化,自有不可磨灭者存。乃或偏于理想,毁弃一切,不做实事,专说大话,未得外国之一长,先抛本国之所有,天性浇薄,传染成风,本之不存,叶将焉附? ----袁世凯
●一个国家不必愁贫,不必忧弱,惟独国民道德若丧亡,则乃必鱼烂土崩而不可救。 ----袁世凯
●其实,两次帝制复辟,都是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尝试。参与者,不仅有袁世凯和张勋这样的军阀,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和学问家。两次,他们都是要回到君主立宪去,复辟的主流人等,没有几个觉得君主专制好。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是代议制,难道说,历史走到今天,人们还非要说,法国大革命一定优于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和美国的体制,一定比英国的制度更优越?一个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帝制传统的国家,走英国的道路,也是难免的。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