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是真实的,第二句是杜撰的。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对我这个作家来说,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它们忽略了一切—背景、历史时间、相关人物那错综复杂的种族和社会状态—但它们又暗示了一切。它们营造了“街道”这个世界。这些句子和词语创建了一种引领后续事态的节奏和速度。 ----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能驾驶那些蓝色卡车的确是一种诱惑力,那些开车的简直可以算作贵族,他们只在清晨干点活,白天什么事也没有。尽管如此,他们动不动就罢工。其实他们罢工的眼球并不高,为了一天加几分钱的工钱,或是因为某个伙伴被解雇了而罢工。战争开始时他们罢过工,战争结束了他们也罢过工;印度独立时罢工,甘地死了还罢工。 ----V·S·奈保尔《米格尔街》
●萨德克整天都有空,因为自从革命之后,他跟许多人一样,突然发现自己失业了。他有一辆车。我们在电话里交谈时,他说,要去库姆,我们最好开他的车,伊朗的公交车糟糕透顶,车速快得吓人,司机开车根本不在乎安全。
我们谈妥了价钱,包括使用他的车、他做司机兼翻译,而他的开价也相当合理。他说,我们第二天早晨应该尽早动身,好避开炎热的八月天。
他会先载他太太去上班一她的工作保住了,接着就直接开车到宾馆接我。 ----V·S·奈保尔《信徒的国度》
●这该死的生活真是活见鬼。明明知道要出麻烦事,可你他妈的什么事也干不了,没法阻止它。只能坐在哪里看着、等着。 ----V·S·奈保尔《米格尔街》
●海滩、太阳和日光浴的概念出现在一九二几年,和游轮一起。所以如今似乎很自然而且正确的海岛之美丽的概念,事实上来自外部,通过邮票、旅游海报和上百种旅游书,颠覆了旧感受、旧联想。在此之前,这些海岛被认为是古老的种植园和鞭子挥舞的地方。 ----V·S·奈保尔《看,这个世界》
●我只希望以个人的方式,列出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的写作,我说写作,但更准确地说,指的是洞察力,一种观察和感觉的方式。 ----V·S·奈保尔《看,这个世界》
●沉默和孤独是羞耻感的两大帮凶。一旦你决定将令你羞耻的问题讲给一个选定的人听,你就已经克服了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正如印度作家维·苏·奈保尔在一次访问中说的:我知道,在人们承认自己羞耻的那一刻,羞耻感也就随即消失了。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恰如其分的自尊》
●尽管如此,波普也没闲着。他整天忙忙碌碌地敲打着,锯呀,画呀。我乐意看他干活,喜欢那从柏木、雪松刨花里发出的气味,愿意看到波普那沾满锯末刨花的鬈曲的头发。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便会说:“嘿,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干一件叫不出名堂的事。”
我喜欢波普的这种回答,使我感到他像一个诗人。 ----V·S·奈保尔《米格尔街》
●印度是更大的伤痛。它是一个话题国家,也是十九世纪后期,我们的祖父因其极度贫穷不得不逃离的地方。两个印度是分离的。政治上的印度因其内部的自由运动而声名远播。另一个更为私人化的印度是不为人知的;当记忆消逝时,它就消失不见。那不是我们能够阅读到的印度。 ----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我打了个电话给贝赫扎德。当时,也有人向我推荐贝赫扎德当我的翻译。可是联络他真费了我一番功夫:他还是个学生,在德黑兰这个大城市里,没有固定的落脚之处。而前一天晚上,在他来电之前,我已经选择雇请萨德克了。我告诉贝赫扎德,我的计划是如何泡汤的,他也没有推三阻四的拒绝,这一点我很欣赏。他说他还是有空,而且,他会在一个小时之内跟我会合。 ----V·S·奈保尔《信徒的国度》
●在我命中注定要永远离开这里之后, 一切仍像以前一样, 我的离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V·S·奈保尔《米格尔街》
●他(格雷厄姆·格林)以为他自己的世界是唯一重要的世界,他就像《情感教育》中的福楼拜,以为十九世纪中期法国复杂而纠缠的历史最重要,大家都了解。……等到最后,等到尘埃落定后,那些写作时似乎自己居于世界中心的人,倒有可能暴露出他们才是土里土气的。 ----V·S·奈保尔《看,这个世界》
●我递给海特一支烟,他机械地接下来。随后,他叫起来:“嘿!这是怎么回事?你现在长成大人啦!我离开的时候你还不抽烟。也难怪,已经过去很久啦。”
我说:“是,是很久了。”
很久了,也不过只有三年。在这三年中,我长大了,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人。我不再希望成为埃多斯那样的人了。他太瘦弱了,而且还那么矮小。泰思特霍伊特是那么愚蠢和乏味,没劲透了。一切都变了。
海特进监狱时,我的一部分也随之死掉了。 ----V·S·奈保尔《米格尔街》
●作为一个虚构作品作者,我也只是勉强理解自己的世界——我们的家庭背景、我们的迁徙、一代人生活过的那个令人好奇却又记忆模糊的印度、沃姆先生的学校、我父亲的文学抱负。我也只能从事物的外部开始写作。因为我对在某个地方等着我的完整世界缺乏了解和幻想,为了创作更多的作品,我不得不寻找其他方式。 ----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写作中存在着特异性、特定背景、特定文化,一定要以特定方式来写,方式之间不能互换。你不能像描写英国内陆一样,来描写尼日利亚的部落生活。借用素材的莎士比亚式用类似的来替换。来自一个新地方的作家琢磨出他的素材是什么,从未被注意的本地场景中提炼出东西来,这才是他的写作努力中更好、更真实的部分。 ----V·S·奈保尔《看,这个世界》
●人类的冒险总是容易出错,一个破碎的链条能让整个系统崩坏。 ----V·S·奈保尔《抵达之谜》
●接受伊斯兰教,也就是接受某种“法定观念”。这些观念——虽说源自个人接受天启,却不可为理性所蔑视——都具备了“重要的公民意义”。因此,伊斯兰教的宗教理想,正与其创发的社会秩序息息相关、环环相扣。排斥其中一端,终将会排斥另一端。 ----V·S·奈保尔《信徒的国度》
●那些不快乐的中产阶级人士想到的,主要会是后来的殖民地架构和他们在其中的位置,稳当却备下的公务员工作,微薄的工资,总的说来无风光可言,总是需要在外界寻求什么——一部电影,一本书,伟人的生平——那有可能让一个人不再斤斤计较自身如何。 ----V·S·奈保尔《看,这个世界》
●主任拿出几张照片让我们看,那是两年前在库姆举办的穆斯林大学校长会议。再一次,虽然,我不该再感到意外与惊讶,却还是略感惊奇:这些照片再度证明这样一个次世界的存在,或者说,一个平行于西方社会的世界,一个隐藏在伊斯兰面具之下的中世纪学者的世界,它依然完整无缺地存在于二十世纪后期。 ----V·S·奈保尔《信徒的国度》
●这是一种奇怪的本能:不向和我们一样穷的人炫耀,而向富有的人吹嘘,而他们能一眼看透我们的虚荣。这一点我在别人身上也看到过;我孩童时期最早的观察是关于贫苦的谎言,贫困迫使人撒谎。我们那儿是一个处在世界大萧条末端的极度贫困的农业殖民地,有钱人很少;气派的庄园被迫低价出售,钱稀缺;劳工遭受的是深重的苦难。但我从小就看见大家向老板、向每周付工钱的人装出一副有钱的样子;每天或每周领工钱的人,每天工作八小时甚至更久换来一块钱不到,同时假装自己有秘密的收入,乃至整个秘密的生活。 ----V·S·奈保尔《抵达之谜》
●比索已经跌入地狱:一九四七年一美元可以兑换五比索,一九四九年十六比索,一九六六年二百五十比索,一九七○年四百比索,去年① 六月四百二十比索,今年四月九百六十比索,五月一千一百比索。自庇隆时期以来,通胀率一直稳定在百分之二十五,而现在已跃升至百分之六十。银行的储蓄利息是百分之二十四。当通胀到达这样一种爆发阶段,只有做火灾保险才能赚钱。保费上涨,索赔减少。当物价一周周飞涨,不知为何很少发生火灾。 ----V·S·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
●除了在天赋中发现素材,作家需要一种力量的源泉。文学天赋本身无法独立存在,它以社会为能源,其发展依靠那个社会的本质。 ----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非洲既富于生命,亦不乏死亡. ----V·S·奈保尔《非洲的假面剧》
●当一个人开始拿他从事的事业逗乐时, 你很难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 ----V·S·奈保尔《米格尔街》
●头四天阴雨绵绵,几乎看不出自己身处何方。雨停后,我看清在农舍前的草坪和附属房屋之外,是一片片田野,田野四周立着光秃秃的树。伴着微光,远方有隐隐闪动的小河,奇怪的是,有时那闪光仿佛在地平线的上方。 ----V·S·奈保尔《抵达之谜》
●生活真他妈的活见鬼。你明知道麻烦来了,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坐着看着。 ----V·S·奈保尔《米格尔街》
●我希望成为一个作家。但是伴随这个愿望而来的是一个认知:给了我这个愿望的文学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远离我们原有世界的世界。 ----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我不得不承认有些词我感到为难,背诵时也感到尴尬,这种多愁善感的观察和感觉方式不属于我,依我看,“孩子”一次就够了。 ----维·苏·奈保尔《作家看人》
●国土像印度一样广阔,拥有两千三百万人口,盛产牲畜、谷物和巴塔哥尼亚石油,并且在安第斯山脉拥有富饶的矿藏,这个强大的国家却无法解释地迷失了方向。人人都心怀不满,突然间人人又几乎都成了庇隆主义者。其中不仅有庇隆早期慷慨施舍过的工人阶级,有马克思主义者,甚至还有年轻的中产阶级。在这些年轻人父母的记忆中,庇隆是暴君、施虐狂和窃贼。 ----V·S·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
●以前处于外围的地方——拉丁美洲和印度——一度太远太不重要,却变得有名了。这些地方素材因其新颖性,确保会受到欢迎,那里也被视为一种活力的根源,英国的写作已经失去了这种活力(只能意味着英国的素材现在已经变得陈腐)。 ----V·S·奈保尔《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