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级的演讲,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然怎么是专家呢,而大师是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偏僻如理。
●半个世纪前的数学竞赛是华老受到前苏联的启发而倡导和组织的,由于华老在数学界巨大的影响力,国内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积极投入进来。在1956年第一届数学竞赛举办之前,华老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我国就要创办数学竞赛会了》发表在当年的《数学通报》第一期上。华老谈到了举办竞赛的目的是“选拔有数学才能的青年”,“鼓舞青少年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参与竞赛的范围是“竞赛会并不要学生普遍参加,只是给一些有数学才能,在功课以外有余力的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举办竞赛的方法“是由著名数学家利用星期天给可能参加的中学生们做一些通俗演讲,演讲的内容与竞赛考试的内容无关,其目的是给青少年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高等数学中的知识”。 ----《数学与人文》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能说会道,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王国维《读书的三重境界》
●西方法律的断言命令归根结底是基于人的理性,而《摩奴法典》极其深入浅出地阐述以理性根本无法估量的宇宙法则,即“轮回”,而且显得极其自然,极其合理。
“行为生于身体、语言、意志,也产生善恶的结果。”
“精神与肉体在现世相交,有善、中、恶三种之别。”
“人以精神接受精神之结果,以语言接受语言之结果,以身体接受行为之结果。”
“人因行为之过错于来世变成草树,因语言之过错变成鸟兽,因精神之过错投胎低级种姓之家。”
“对一切生物保持语言、意志、身体的三重控制,并完全控制爱欲、嗔怒者,终成正果,即获得终极之解脱。 ----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
●生活对我们,从来就是一场深入浅出的教化。生活里也从来就没有那些一成不变的烦恼,焦躁可以说是坦然的铺垫,狭窄也可以说是宽阔的渲染。不固执地挑剔,所有的不良情绪,在温和的心地,就像雪花飘进了火炉,随着那份固执的消散而找不到踪迹。 ----恒愚法师《却乘好月过沧州》
●希望我们能“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李镇西语)。
于漪老师多次提醒我们:“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她说:“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于漪语)知道语文是怎么一回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审美气质等,再砥砺语文教学技艺,深入浅出,教出语文真味,这才能慢慢走向心中的语文风景。 ----肖培东《博客摘抄》
●上海被日本人接管以来,权贵们大多如潜龙入渊,深入浅出……他们出门便追捧喜爱的女演员,却转身又忘掉,就这么捧出一个纸醉金迷的大上海。 ----《时间海》
●其实近视也没什么不好,最起码不会把世界看的很清楚,这样,淡淡的深入浅出,留给自己的都是美好,包括感情。
●师傅见我俩僵持不下,长叹一声道:“问世间情为何物,世间曰:放屁脱裤!”
我惊叹,也只有如师傅这样的武林宗师,才能如此深入浅出地用生活智慧来解释爱情奥妙! ----赵乾乾《鸢鸢相报》
●“道家一开始对语言便有前瞻性的见解,看到语言和权力挂钩对人的真质本样的巨大伤害”,并认为“道家对语言的质疑,对语言与权力关系的重新考虑,完全是出于这种人性危机的警觉。”对语言的质疑体现在老庄的逍遥行为方式,和他在写作中的欲解先惑,在矛盾重重的语言迷障中,引出读者一惊一悟的领会过程。对语言权力的质疑已溢于言表,而语言的功能缺陷也捉襟见肘。因此,在老庄的文本中更多的倾向美学、哲学。音乐与行为艺术等等无疑也是取消或逃脱语言绝对霸权的优良方式。从这种角度看,凯奇将道家和禅宗哲学移植到音乐与行为艺术领域不仅是个创举,也是还原。所有语言无力把握的意念与所有稍纵即逝的美,而它们在另一种表现向度中深入浅出,并且让你真正体会到这一种美的巨大冲击。 ----田艺苗《时间与静默的歌》
●其实近视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不用把这个世界看得那么清楚。平平淡淡的深入浅出,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