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后分析篇》Ⅱ.11中,他以一种较令人满意的方式论述了4类原因:“有四种原因:首先,物自身的本质;其次,存在物所必定具有的条件;第三,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最后,物质的目的或目标。”这就是被经院哲学家普遍采纳的把原因划分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4种的根源,我们从《苏阿茨形而上学争论录》中可以看到这种划分——经院哲学的真实概要。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只有我的心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要赞誉别人的才华胜过他的心呢。更何况我一无所有,你眼里的精彩绝伦,也不过是我给自己的愚蠢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显得像个形而上的笑话罢了。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 ----狄马
●孤独是形而上,指无法与灵魂伴侣相守带来的痛苦; 寂寞是形而下,指生物人基本需求无法满足的痛苦。
●一切都是相对的,当你得到的时候也会有失去,只是我们人类只能看到形而下的物质,看不到形而上的真理,把不相信的都当作不存在!
●佛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的传统,从这个传统中可以吸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运用到每一刹那和所有的状况之中。 ----《僧侣与哲学家》
●“ 所谓直觉, 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 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 以便与其中独特的, 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
●我只想躲开原则,躲开真理,躲开所有这些形而上的概念。 ----马塞尔·杜尚
●毫无疑问,哲学反思和对世界作形而上学解释的最强烈冲动,来自对死亡的认识,以及对苦难和生活之悲苦的考虑。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在所有的感觉中我们认为视觉最好用,它能让我们看清楚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当然有相当丰富的哲学资料,如果好好挖出其中深意( 内在蕴含),则不难看出,中国哲学在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心性论、伦理学、美学、语言哲学等方面足与西方哲学互相抗衡,且时有较后者殊胜之处。但是,传统的中国哲学家多半以被动保守的注释家姿态去作哲学思维,又因急于提出实践性的结论,动辄忽略哲学思维的程序展现与哲学立场的证立工夫,而以生命体验与个人直观的笼统方式表达哲学与宗教分际暧昧的思想,难怪“哲学性”大大减低。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
●斯大林的儿子为大便献出了生命。但是为大便而死并非无谓牺牲。那些为了向东方扩充领土而献身的德国人,那些为了向西方扩展权势而丧命的俄国人——是的,他们为某种愚昧的东西而死,死得既无意义,也不正当。在这次战争总的愚蠢中,斯大林儿子的死是唯一杰出的形而上之死。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他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个问题跟如何去享受周末那一天的快乐一样实际,而不是形而上的问题。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艺术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其形而上的补充,它崛起于自然之侧,为的是超越他。 ----尼采《悲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