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夫之的句子
日期:2017-1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夫之的句子

  ●斜月横,疏星炯。
不道秋宵真永。
声缓缓,滴泠泠。
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
天下事,少年心。
分明点点深。 ----王夫之《更漏子 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出自明朝思想家,学问家王夫之所著的《尚书引义·太甲》。新,即为新生事物,与旧相对。日生,指太阳升起。滞,停滞不前。其大致意思是:新旧事物交替变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停滞不前。 ----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王夫之《周易外传·震》

  ●“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 ----王夫之《张子正蒙》

  ●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王夫之

  ●在《思问录》中,王夫之说道:“气者,理之依也。”理依赖于气而存在,这就明确指出,在理气关系中气是第一性的,而理是第二性的,理依附、从属于气。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名与实、文与质这两对范畴,对应了现代术语中的形式与内容,《大儒列传 王夫之》一书中用一句话总结了王夫之的名实观与文质观“因名以劝实,因文以全质”,可见王夫之哲学中实对名、质对文的决定作用,从另一角度肯定了物质第一性。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在《读四书大全说》中,王夫之说道:“质准其文,文生于质”,“质如皮,文如毛”,“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文是在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回答了文与质中质才是第一性的,驳斥了文质混同、文决定质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黄宗羲就是某些人中的优秀代表。

作为“七君子”中黄尊素的长子,黄宗羲可谓天赋异禀,不但精通儒学,还懂得算术、天文,据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他不知道的,被称为三百年来学术之集大成者,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

更让人无语的是,黄宗羲还懂得经济学,他经过研究发现,每次农业税法调整,无论是两税法还是一条鞭法,无论动机如何善良,最终都导致税收增加,农民负担加重,换句话说,不管怎么变,最终都是加。

这一原理后被学者秦晖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经过调研,采纳这一定律,于2006年彻底废除了农业税,打破了这个怪圈。 ----《明朝那些事儿》

  ●至弱之主,必有暴怒! ----王夫之

  ●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王夫之

  ●《姜斋文集》: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皮屑投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痹,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其同瘫痪乎? ----王夫之《姜斋文集》

  ●易学发展到魏晋时期更加繁盛,魏晋玄学鼻祖王弼以《老子》释《易经》,令玄学之风盛炽盛数百年。此后,唐初儒学领袖孔颖达首次折中汉易与玄易,构筑了汉学、玄学走向宋明理学的桥梁。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立足于易学的哲学创新,标志着宋明道学的终结。 ----王颖《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王夫之指出“名从实起”(《周易外传》),“名之所加,亦必有实矣”(《薑斋文集》),认为有了名才能有实,名是根据实产生的,如果没有实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什么名。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王夫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夫之的句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