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说过想去旅游。那时带几件行李,只身一人或随二三好友,坐着铁皮火车伴随着汽笛声启程到远方。车上有着各地的口音,各色各样的人在你周围穿行,或低声说笑或放声谈天,你来我往,许能认识二三驴友,分享彼此路途上的惊奇喜悦和那些或眼见或耳闻的各地风俗。
●相聚的欢乐总是短暂;分离的感慨依旧颇多。人生一场是单程的旅行;天下没有不散场电影。
在人生的环球旅行中,我们一定会看见许许多多的风景,遇见各色各样的人物,遭遇这样那样的事儿。但我们总喜欢拍照留念,夹在一个叫回忆的相册里。闲暇时翻一翻,也看一看。
在旅行中,我们会认识和我们相濡以沫的人,虽然,我们有一天会分道扬镳,但依然有人和我们一起去旅行。在新的线路上结交新的朋友,所以不用害怕。
时间,前程,生活,现实,和,死亡。都会分开我们这一群不分彼此的至亲好友。但我相信,我们依旧如初。
因为。
散场,不说,再见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在我们没有见过的远方,生存着各色各样的人,无论再小的角落,有人的地方,就有梦想。 ----绿亦歌《尼泊尔很美》
●敦煌,
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敦煌,这两个字总是念的朗朗上口。
一群人将山砍出了模样
另一群人对着模样傻傻惊叹
敦煌,
伤了你的人走了
走来的人,看你的伤
你被雕铸成各色各样
是时光
退却了钻头强奸你时的肮脏
不过,我也只是看看
●书房是爱书人身与心最后的庇护所。在这里,爱书人沉睡的灵魂,深刻的个性,人的种种特征被一架架书籍所唤醒、所提升。没有书架的书房难以想象。没有书的书架更加难以想象。其实,书房真正的趣味归根结底,全凝缩在那些个安放着各色各样典籍的神秘书架。书架是爱书人全部欲望与满足的隐秘栖息地。书架才是书房的灵魂。难怪书房不可轻易示人。“苦雨斋”(注,周作人书房)主人深得个中奥秘:“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恰恰也是基于这一缘由,重构理想书房的要紧处,便在于重构书架上摄人心魄的一道道书的风景。 ----王强《读书毁了我》
●春天来了,几阵轻风,数翻微雨,洗去了冬日的沉重。大地透出了嫩绿的颜色,花儿们也陆续开放了。若照严格的花时来说,她们可能彼此见不着面,但在这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中,她们聚集在一起了。不同的红,不同的黄,以及洁白、浅紫,颜色绚丽;繁复新巧的,纤薄单弱的,式样各出心裁。各色各样的花朵在园中铺展开一片锦绣。 ----宗璞《人民文学》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常常按照社会给自己的角色定位,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迫扮演着这样或那样的角色,演绎着各色各样的剧情,活得真累!什么时候才能回归自我,痛快地做一回自己?
●你我都曾是净身裸体的降临人世,离世时却会披上各色各样的“外衣”……【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生生死死就是如此——人生,不过是一条各色各样的寻死之路,不管过程多么精彩,结局都是一样。
●每天遇见的人有千千万万 碰见的风景各色各样 也不及一个眼中的你”@王俊凯
●城市里的人,可能也和我一样孤独,怀抱着各色各样的孤独。他们神色淡漠,很少会和我眼神对视,更不会微笑。时而我们有接触,他们显得腼腆又真诚,让我不知所措。 ----星稀《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
●第九年,为她学会了吸烟,吸了一整夜的烟,喝醉酒,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为她哭了一夜。
第十年,偷偷地躲在角落里看过她很多次背影。
第十一年,见过千千万万各色各样的女孩,会不自觉的把她们拿来和她作比较,她总是最好的那一个。”
第十二年,默默地一个人,难过她的难过,快乐她的快乐。
第十三年,做了人生之中最不会后悔的一件事,与她重新相逢。 ----叶非夜《国民老公带回家》
●总喜欢用厚厚的刘海遮住自己,各色各样的眼光在刘海下屏蔽,不去扰乱自己的心神、不必花无用功去思索对方眼神里的异样…我厚厚的刘海
●人世间,爱情是最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而最让人心累的也同样是爱情。从古至今爱情演变了各色各样的故事,总以为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曾了解到心意相通,以为这样就可以拥有了对方。可残酷的现实,却总喜欢将最美的一面毁灭在我们眼前。当最美好的记忆,最后给人留下满地的心酸无奈时,我们才感叹:爱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爱情最初是:“心动”,最后却换来的是:“心碎”这才发现,原来爱情,竟然在无意中变换了最初的美丽。而傻傻的我们,却总放不下,总沉迷在爱情的梦中无法醒悟。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
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余秋雨《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