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她的母亲,生她养她二十余年,从来不在衣食住行上亏待她,独独喜欢用语言羞辱她。
她在厨房洗碗,碗比较多,母亲就在一旁喋喋不休。她想让母亲先出去,换来的是母亲的辱骂。
但后来发现,自己每隔两到三天,就要因芝麻绿豆大的事情,被母亲“精神折磨”一番。
因为想和表妹在沙发上用电脑,让母亲换一个位置,母亲不愿意,便对自己破口大骂。
自私、畜生、甚至说出“去死”这样的字眼,像针一样戳中了她的心。
她在贴子中这样说到:
“我真的好难受啊!
一个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对她的女儿,我难道真的有那么十恶不赦,让她那么恶心厌恶吗?”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别小看说出口的那句话看似简单,却会在孩子的成长中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当一句句伤人的话,一刀刀地刻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的内心滴着鲜血,久结成痂。
母亲对孩子说的话,太重要了!
母亲说话充满怨气,孩子听在耳里、看在眼里的,是灰白的天空,不带任何色彩;
母亲说话温和淡然,孩子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也会如自己的妈妈一样,从容不迫。
02
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无意中翻到台湾省拍摄的一段公益小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却触动了我的心。
自动播放
视频用一种特别巧妙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家长对孩子说话方式的重要性。
“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同样的字眼,第二句话的表达既让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也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笨得哦!”
如果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怎样?
当这句话中的文字变成“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哦!”
好的家庭关系是,爸爸管“脑”,把握大局方向;妈妈管“心”,营造温馨氛围。
妈妈如何对孩子说话,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高度。
心理学有一个“皮革马利翁效应”,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其他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
当一个人获得了别人的赞美、信任,他便会获得一种积极的能量,尽力达到别人的期望。
如果母亲对孩子说话的态度,是开放的、包容的,传递给孩子的是信心和信念;
如果母亲对孩子说话的态度,是打击的、压制的,转达给孩子的是怀疑和悲观。
03
好好说话,是母亲毕生的修养。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扎心了。
以为失散的孩子与母亲相认,会是一个特别温情的场面,但母亲在见到孩子的那一刻,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
原以为见到母亲的那一刻会充满安全感,但母亲凌厉的语言,让孩子内心升腾起的,是不安和恐惧。
是给予孩子正能量,还是给予孩子负能量,母亲的一句话便可见真章。
她在等孩子的时候,看到一个家长接到孩子问的第一句话便是:你考了几分?
孩子说:91分,这位妈妈的脸色当下就变了。
“你怎么没考一百分?你是怎么读的书!”
孩子看到妈妈一脸怒色,低着头,怯懦地说:“那我下次考一百分好了。”
朋友说,她在旁边听着,心里觉得非常尴尬。
要想让孩子活在焦虑中,母亲的一句话就够了。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一千多名未成年人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
25.7%的孩子“自卑”, 22.1%的孩子“冷酷”, 56.5%的孩子“暴躁”。
造成这一原因的根源,大多是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语言虐待”中。
无法好好说话的母亲,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见不着的伤痕,却要花很长时间修复重创。
蔡康永曾说过:
“说出的话,不但是‘果’,透露出一个人怎么看事情,反过来还会变成‘因’,引导另一个人怎么看事情。”
对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里面暗藏的情绪、要表达的态度,都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孩子。
有人说,母亲一张嘴,便能看出她的修养。什么样的母亲,便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04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会说话的母亲,有多重要?
自动播放
“我今天和你教练聊过了,他说你一直很努力。
在这之前,你都完全不会用头去顶球呢。但是你现在时不时都能做到了呢。”
孩子听见妈妈这么说,内心得到了鼓励,放下正在喝的牛奶,到院子里练球去了。
他很沮丧,然而妈妈却告诉他:
“你只要超过跑在你前面的那个,就够了。”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努力奔跑,赶超跑在自己前面的那一个。
此后,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他的心里总会呈现妈妈那个鼓励的手势;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原本败局已定的结局,因小男孩将一个头球顶进球门而逆风翻盘,打成了平手。
这个公益广告的结尾,很感人:
“我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妈妈,因为我不是想我的孩子总是获得第一名。
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
对孩子说出口的话,越多的鼓励,孩子越坚定;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对于母亲来说,育儿这一路,其实也是在育己。
而这一路,最让人后悔的,大概就是原本可以好好说的话,却用一种打压的方式,扎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说话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好好说话却考验着作为母亲的智慧和格局。
我曾给我的孩子写过一封信,告诉她,她从来不是我的附属,她属于她自己。
这一路,我只是她的陪跑人。
做为孩子,最需要被读懂,母亲无疑就是那个最好的读心人。
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读懂他们的母亲;愿每一个母亲,每说出的一句话,都能给予孩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