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儿
我最喜欢的粘土动画《玛丽和马克思》告诉我如何去交朋友,是互相了解,隔着长长的路保持热热的联络,给对方好吃的巧克力,不去改变对方,即使他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即使他是一个肥胖患者,即使他看起来是那样可笑。
我第二喜欢的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告诉我,爱,即使在冰冷的机器之间也会产生,当瓦力黏腻腻地喊伊娃的时候,我的心都要融化了。
我第三喜欢的动画片《飞屋环游记》告诉我,相爱的两个人最初的梦想即使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实现,到最后也会变成一种力量,即使老得直不起腰掉了牙,我也愿意带着你的灵魂飞跃山巅,寻找梦的家园。
看完了《寻梦环游记》,我完全无法被感动,所有的思维都被那个动画片里化成灰烬的牛仔牵引着,他戴着破旧牛仔帽奄奄一息躺在吊床上,听完一首歌便灰飞烟灭。真是太他妈的可恶了,一个活人,在现实的世界里得不到爱,到了阴间,因为没有人记得他,他便也无法存在,化成灰。我哭了。不是被感动,是憎恨编剧构建的这个世界观。
有多少人,活在这个世上丧到了家,他们有的人会把希望寄托到死亡。他们安慰自己,等到死了去到另一个世界,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或许彼岸花的那一边,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有多少人,活在这个世界受尽了委屈,正义得不到伸张,他们懦弱而又不甘心地说,做鬼我也不会放过你。然而这个动画片告诉我们什么?现实世界中的倒霉蛋做了鬼也是一个倒霉鬼,你在阳间没有存在感,到了阴间一样没有,甚至连行尸走肉都算不得,会化成乌有。你在阳间没办法,到了阴间还是没办法。
《寻梦环游记》讲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却无法给我带来一丝温暖。
编剧构建了这样一个生死的世界观。人死后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存活。然而他们的存活要仰仗现实世界人们的想念。当现实世界中不再有人记起你,那么你在另一个世界终将化成乌有。
米格出生在一个做鞋世家,他的老祖宗靠做鞋发家致富,所有的后代只能继承家业,绝不允许触碰音乐。家族里供奉祖先的牌位里面,老祖宗的照片上,丈夫那一角的脸庞被撕掉了。他是一个负心汉,为了音乐背叛了家庭,他不被祭奠。
米格热爱音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阴间那个世界,他遇见了一个落魄的鬼魂,他即将被阳间的人遗忘,马上就要化成灰烬了。他希望米格能够带着他的照片回到阳间,这是他唯一的希望了。而米格为了音乐梦想要得到万众瞩目的音乐家曾曾祖父的祝福,到了最后他才明白,原来那个落魄的鬼魂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而那个万众瞩目的音乐家是杀害曾曾祖父的凶手,他窃取了原本属于曾曾祖父的名望。
为了不让曾曾祖父消失掉,米格甘愿放弃音乐梦想回到家,给唯一记得曾曾祖父的曾祖母弹琴唱歌,使得患有老年痴呆的曾祖母想起自己的父亲,拿出了照片。
一个大圆满结局。米格的家人最终也同意了米格的音乐梦想。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说什么,如果是说梦想,那么梦想最终输给了亲情。米格为了曾曾祖父在阴间得以存活,甘愿放弃音乐梦想。这个情节让我特别眼熟,我想起了我身边一些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想要干嘛干嘛,父母极力反对,孩子叛逆和父母对着干。最后父母拿起的最致命武器,那就是“我要死了,我不行了”,有的真昏倒给你看,孩子能不管父母吗?不管就是王八蛋,于是孩子回来了,梦想不要了,父母你们好好活着就好。
我不是说亲情应该让位于梦想,而是这两件事原本就不该在因果关系里。
在现实的世界里,如果一个人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梦想,那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比如有的父母觉得绘画、唱歌不是正经工作,逼着孩子放弃梦想跟其他人一样按部就班,过所谓安稳生活。比如有的父母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用亲情来捆绑孩子,不让其离开家乡外出闯荡。我们这一代代人,有多少人一直被亲情绑架着,一直想要摆脱却难以摆脱,陷入一生的痛苦。而动画片竟然把这描绘成一副温暖的催人泪下的亲情图景。这倒是符合中国家长们的观念,亲情大于天。我想这大概是广大想要控制孩子的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最喜欢的剧情吧,那些依旧渴望用亲情来绑架人的尤其喜欢这样的剧情。
如果这部电影要说生死观,那么这个生死观简直比无间道还恐怖。
米格的曾曾祖父在现实世界曾是一个还没有出名的音乐家,被好友害死。好友窃取了他的作品之后成为有名的音乐家,被很多人追捧,后来他也死了。活着的时候没办法,两个人都到了阴间,一个是窃取别人才华的杀人凶手,骗子,一个是真的有才华的音乐家,总该有个明明白白的结局了吧。结果真正的音乐家由于生前不被人铭记到了阴间成了孤魂野鬼,而那个混蛋死后由于被很多人铭记,于是在阴间也是炙手可热的音乐家,那阵仗跟国家元首差不多。
这说明什么?说明死后的那个世界跟现实世界一样,现实世界里有的肮脏在阴间有,现实世界有的诡诈,在阴间更盛。阳间的音乐会你看不起,到了阴间你还是看不起。阴间的音乐会照样要票,照样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入场。
还有一件更恐怖的事,在阳间,不被瞧得起,没有存在感的人尚且可以苟且偷生,避世生存。在阴间,如果不被记得,那么最终会化成乌有,什么都没了,连灰都不剩。这是要告诉我们,只有那修建祠堂的大家族才有可能在阴间享受阴寿,必须繁衍后代,代代延续香火,你才有可能在阴间存活。
那些同性恋们、独自一人生活的人,丁克们,不好意思,你们死了就是死了,阳间没有人记得你们,没有人给你们摆牌位,供奉照片,到了阴间,你们只能像那个落魄的牛仔一样,被归到一个破烂不堪的荒凉地带,吃不上喝不上等着化成灰。
没有人希望自己被遗忘。但是被遗忘了,是他的错吗?
现实的世界已经够残酷的了,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在一个集体中丝毫没有存在感,看到一些人承受着集体的冷暴力,受着孤立,看到一些人终其一生找不到所爱,看到一些人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看到一些人因为和同性相爱而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们已经够苦的了,难道死了都无法解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还要备受凌辱,连忍辱偷生的空间都不给?
为什么要设置这么残酷的生死观?
如果你曾去过墓地,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很轻易分辨出哪些逝者常被祭奠,而哪些可能被遗忘了。有的墓碑边儿上有鲜花和饭菜,香火炉子,酒杯。虽然也经过了一些风霜,但是可以看得出,那些东西都是一年之内放上去的。而有些墓碑上面的灰尘很厚,蜘蛛网丛生,墓碑边儿插花的孔所插的塑料假花破旧不堪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那样的墓碑至少有三四年无人再去拂尘、清扫。每每参加葬礼去到墓地,看见那些破败不堪的墓碑夹杂在那些被精心照拂的墓碑当中,我都会想,这些逝者的家人还在吗?
看着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墓碑,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们的墓碑也会变成那样,不会再有人来祭拜清扫。
如果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难道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会化成灰烬吗?我不希望那样。既然我们可以虚构出一个阴间,为什么不让逝者在那里好好玩儿,为什么还要那么累那么冷那么令人绝望。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他喜欢动画片,不是因为他不够成熟,而是他早已看够了这个现实的世界。在动画片里,人的胳膊可以旋转360度,人可以跳跃无限高,可以摆脱引力,可以去外星球,可以与动物说话,只要想象力足够,所有在现世做不到的事在动画片里都可以。动画片,是给人在这个苍茫世界的希望,一盏小小烛火,一个美丽幻觉。暂时忘掉痛苦,一块奶糖的甜。
没有人会去指责《玛丽和马克思》里面,玛丽和马克思把巧克力和玩具直接扔进邮筒邮寄给对方。现实世界的不可能,在动画片里,我们允许它甚至期待它可能。
没有人会指责《飞屋环游记》里,老爷爷用气球绑起的房子究竟能不能飞,现实世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我们早就厌恶至极,我们希望气球能够带着房子飞,最好那气球永不破碎。
如果人死之后真的可以去到另一个世界的话。科学已经告诉了我们不可能,但是在动画片里,这是可能的,如果有那样一个世界,我们希望如何存在?难道还要依赖活着的人的想念吗?难道还要分个贵贱吗?
生而为人,活得辛苦,做了鬼魂,何不自由潇洒享用个花花阴世。
我知道这部动画片感动了很多人
我尊重别人的感动
也尊重别人的喜欢
但是
我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绝不盲从
苹果打赏二维码,谢谢!
故事|读书笔记||电影|感悟
微信平台键入“目录”可以查看以往文章目录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画廊
暗号: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