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伊伟
现如今,我每每到超市或菜市场买菜时,面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新鲜瓜果蔬菜,总喜欢买一个或半边南瓜,因为南瓜承载了我太多儿时的记忆,承载着太多母亲对我们兄弟姊妹的疼爱,令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我家地处山区,田少地多,土地贫脊,产粮不多,除去缴纳公粮,所剩无几,即使后来土地下放到户,依然如此。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夹皮沟,三元桥,一把米,煮三瓜瓢,一吹一个泡,一喝一条漕。”足见当时日子难熬。
我们兄弟姐妹七八个,劳动力少,在大集体时挣工分少,分得的粮少就很少。土地下放后,尽管父母不是好吃懒做之人,虽竭尽全力在土里刨食,但改变不是很大。为了把我们都拉址大,母亲可是操碎了心,母亲是一个善良朴实,勤俭持家的农家妇女,虽然没读过书,但待人接物,锅头灶脑,无人不夸。尤其头脑精明,很会算计。她常说:“粮食不够,蔬菜来凑”,母亲做蔬菜是一把好手,只要适合我们当地生长的蔬菜都种,辣椒,茄子,豇豆,丝瓜,南瓜,土豆,白菜等样样有,尤其擅长种南瓜,产量大,够我们一家大小吃上半年。
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完年,农家都开始忙着准备春耕,母亲也盘算着全年的生产,把所有的种子都拿出来翻晒一遍。
清明节前,母亲就将上一年留的南瓜籽用清水洗净,再温水浸泡后用一个盆子装起来,再用纱布覆盖着,盖上锅盖保持温度,隔天再用温水淘一下,瓜籽开始裂壳,长出小角,几天后变成两片小嫩芽,这时候,母亲倍加呵护满盆的嫩芽,小心翼翼,千万不得沾上盐水之类的东西。
是时候将这些幼苗移栽到地里去了,母亲在房前屋后的空地、自留地的边上挖一些小窝,浇水,移载南瓜秧,为防止幼小的瓜秧被鸡、鹅、鸭等啄掉,母亲用竹篾编一块块小笆折将瓜秧围起来。过了一段时间,瓜秧长出了几片叶子,有巴掌那么大,母亲在瓜叶上面撒一层草木灰以防虫害。
待到瓜叶牵籐,母亲将周边的杂草割掉或用锄头铲得干干净净,给瓜叶腾出生长的空间,房前屋后的地方,母亲还用木棒、竹棍搭起架子,将瓜籐尖向架子上引,瓜籐似乎很听话,顺着架子往上爬。
瓜藤爬满了架子,郁郁葱葱,满眼翠绿,开始长出一个个小脑袋,头顶上长出小花蕾,逐渐开出一朵朵花,像喇叭一样,金黄色的花朵与翠绿的瓜叶相映成趣,引来无数蝴蝶上下翻飞,跳起欢快的舞蹈。蜜蜂飞来飞去,钻进花芯,嗡嗡喑喑,给蝴蝶伴奏,好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母亲眼尖,认得出哪是公花,哪是母花,孩子们特佩服这一本领。母亲把公花摘下来,给我们做美食了:南瓜花炒鸡蛋,南瓜花炒韭菜。我们最爱吃的还是油炸南瓜花,母亲先用水发红苕粉,加上小麦面粉,打两个鸡蛋进去,配以辣椒粉、胡椒粉等佐料,调成糊状,把南瓜花往里一拖,放入油锅,只需几秒钟便捞起来,满屋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芳香,吃起来香脆可口,每次都要炸几大盘子,孩子们争着抢着吃。
母亲为防止瓜藤过密,影响产量,有意掐掉一些藤尖。将这些南瓜藤尖又做成菜倄,先将外面的皮剥去,细小的毛毛刺使劲用水冲洗掉,放在锅里汆一下除去苦水捞起沥干,再将葱、姜、蒜、辣椒爆炒,放入瓜藤尖翻炒,一道美食就做成了。或者就是将瓜藤尖切细剁碎做“和渣豆腐”等,现在这些菜要在农家乐才能吃得到了。
待到南瓜快成熟时,母亲是个精细的人,哪一窝结了几个瓜,总共结了多少个,她都熟记在心,哪个吃嫩南瓜,哪个蓄老南瓜,母亲心中都有安排。嫩南瓜就擦瓜丝、切瓜片炒着吃,有时候用来煮面条,先将一大盆南瓜片下锅煮熟,再放面条进去,面条熟了之后都挑给孩子们了,母亲最后都只能吃嫩南瓜片。
秋收时节,南瓜成熟,金黄色的南瓜,有棱有槽,挂满架子,黄里泛红,像一个个灯笼,铺满山坡地头,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母亲最高兴的时候,辛苦没白费。收瓜的时候,我们都参与,或背或提,帮着往家里搬,一个挨着一个,堆码成一座小山。左邻右舍,好不羡慕,母亲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大人娃儿多,孩子们又少挨俄了!”
接下来,老南瓜又是我们餐桌上的主食了,或煮南瓜稀饭,或蒸南瓜干饭,或清炖南瓜汤,或蒸糯米南瓜等,母亲总是变着花样。不过再好的美食吃久了都有吃腻的时候,母亲又变着戏法,将南瓜蒸熟以后,和着面粉揉,油炸南瓜饼,这又是我们的最爱,但只有那么几次,因为菜油有限啊!
南瓜结得多,瓜籽就多。每次吃南瓜,母亲就将瓜籽挤出来晒干,等到有客来或是节日,就炒瓜籽待客,或者生产队放电影,自然会给我们炒瓜籽,装着满满一口袋瓜籽,边看着露天电影,边瞌着瓜籽,满嘴生香,好不惬意,至今难忘的感觉。
母亲离开我们快将近二十年了,回想母亲为我们不挨饿而多种南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感恩母亲的辛苦付出。
难以忘怀的南瓜岁月,是我们生命的乐章。
【作者简介】
郭伊伟:笔名真水无香,男,69年生,重庆市万州区人,高级教师,喜欢读书,爱好摄影,闲暇时偶尔写点小文,自娱自乐。
投稿须知
本刊是综合性读物,常年面向文字爱好者征稿。
1、作品须授权独家原创,是否采用十日内将予以答复。
2、稿费按当次作品赞赏的一半发放 ,无赞赏无稿酬,5元以下则免发。
3、为了方便赞赏发放 请加
主编微信xyz0539720303
4、本平台概不负责版权纠纷。
5、投稿邮箱:
1625213104@qq.com。
让我们一起静静聆听文字里花开的声音。
墨海一斋微刊
2017年9月1日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新页面